毕业两年,我不再迷茫

这是一个稍显沉重的话题。既然我决定要写“毕业后的这两年”,那么我这两年,肯定是经历了不少波折的。如果我毕业后顺利进入某企业实习、转正、工作一气呵成,那也就没什么可写的了。

或者说,如果那样,我写出来的估计是“工作一年的心得”之类的其他题材。严格来讲,截止到今年6月,我毕业2年了。但是几乎两年来都笼罩在找工作的焦虑中。至于现在,我也远不能说成功——反之,恰恰是一个新的开始。

只是,对于我来说,再也没有迷茫的困扰了。现在我知道,前面的路是对的,即使再辛苦和焦虑,往前走就好了。

目录

1.迷茫中走过的弯路

2.工作中的“神经官能症”

3.别人的话一点也不重要

4.我的工作现状

5.对于感情的新认知

1. 迷茫中走过的弯路

我本科学的应用心理学。理科生,由于心理学在中国还有很多的乱象。

所以毕业后很容易处于一个进退两难的境地,如果没有在毕业前有明确的规划,毕业后就比较尴尬了。这意味着你什么都能做,也什么都不能做。

老师说,只要有人的地方都可以去。但对于本科生,其实只有几个去处。出国,考研,考公务员。

但这些地方都不招收本科生。

于是只能去公司,基本上很少有对口的心理学公司。

我当然知道刚毕业的本科生,甚至研究生,做任何工作刚开始工资都不多,但是很遗憾,这类工作的行情是——更少。其次,

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咨询师助理。做到一半开始怀疑人生了。

因为医院的助理,就是处理文件的。且好像一直是处理文件的。升不上去。

且医院的心理咨询,其实有很多bug。

于是我转到了心理咨询机构做咨询。收费贵也就算了,还要求别人买套餐。

私以为,这些乱象,总会没有的。

于是我一怒之下,打算不做咨询这一行了。

投向了外贸。学英语,做销售。跟单。慢慢也养活自己了,良心上也没有不安的感觉。

我想毕业后最关键的问题是如何活下去。

如果你想要工作,那你就最好从大二大三就提前准备。因为这些职业需要的知识和技巧,学校基本上是不教的,只能靠自己自学。并且,一旦决定了不考研而是工作,一定要尽早出校门实习。否则,等你找正式的工作就知道了:所有的校园内经历,无论是学生干部还是社团,都比不上一个真正的实习有用。

我觉得这件事,是被很多还在校园的孩子错误地认知的。有些孩子(我干嘛这么老气横秋的)可能觉得,在学校里做一个学生会主席、社团团长,是一个特别重要和有意义的事情。但真正到面试时候,你就会发现,每当你绘声绘色地描述学校里的经历,面试官都不耐烦地一挥手:说说你的实习吧。当然,我不是说这些学校里的工作不值得做,它在其他方面,当然能带给你锻炼。我只是单纯从找工作的角度分析,它带来的帮助很有限。

一毕业我就立刻意识到了史无前例的迷茫。也正是由于这种“后知后觉”,我这一年找工作的过程,才走了不少的弯路。《西瓜》我发现,不仅是我,很多人在面临毕业时非常迷茫,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首先,很多事情坐在那里干想是没有结果的——你只是在拖延痛苦罢了。即使极度迷茫,也不妨碍你多去试一试。尝试的过程中,说不定就找到自己想做什么了。即使没有找到,也更可能知道自己“不能做什么”,仍旧算是好事一桩。其次,更重要的,迷茫的很大一部分来源于不了解自己。我发现,人经常会对自己有些不切实际的幻想,以及过高的期待。刚毕业时,我的第一份实习是在某知名医院做咨询助理。我竟然错误地认为:自己非常擅长和人打交道。于是就一股脑冲进了医院。其实稍微想一想我过去二十多年的经历,以及分析下自己的性格,就知道我真的不是这块料。但是在某些情况下,人是会被自己蒙蔽的。我在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家庭长大,是内耗型人格;极其喜欢独处,对于他人和事物的敏锐度很高。我不讨厌说话,但是厌烦人与人之间的所谓“搞关系”,偶尔为之还可以,如果做得太多,对我的精力消耗非常大。平日里不难相处,也讲礼貌,但是对于见人下菜、说场面话那一套,不太搞得来(也不是不能做,但是对我来说就跟演戏似的,容易痛苦)。像我这样的一类人,比较适合做更专注于“技术”或者“内容”的工作。

而我本身是一个极其爱思考的人。阅读和写作,是我保持身心平衡的有效方式。可以说,这些是我生活中氧气的来源。一旦长时间缺失,就像搁浅在岸边的鱼,难以翻身、呼吸不畅。在这些尝试中,我更加了解自己。

在学校里的时候,时间尚且充裕,我只知道自己爱读书、爱思考、爱日记和写作。爱到什么程度呢?我原先并没有深刻的意识。只有失去之后,我才意识到,它们并不仅仅是我的爱好,甚至是帮我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条件。那么,尽管当时我还没完全意识到——其实,我已经越来越清晰地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了。

2.工作中的“神经官能症”

最近看《少有人走的路》,意识到有一种心理学疾病叫做“神经官能症”。患有这种心理障碍的人,习惯把生活中出现的一切问题,都归结于是自己的问题,身上背负了过多不必要的责任。(反面的一种心理疾病是“人格失调症”,对于所有事情都推卸责任,永不认为是自己的错)书中描写了一个例子。一个军人妻子面临过度的寂寞,到了无法忍受的地步。她对于心理医生说,她每天都驾车到军人俱乐部,希望结交到新朋友,但是发现其他军人的妻子都不愿意和她相处,于是拼命怀疑自己性格太内向,或是太怪异。可是治疗发现,她的智商高于常人,进取心也比一般人强烈,这才是她和其他军人妻子合不来的原因。经过心理医生的辅导,她终于发现,寂寞并不是她自己的错。后来,她做出了更适合自己的选择:回到大学校园重新读书,后来进了一间杂志社工作,生活家庭都非常美满。“缺少关心的孩子自惭形秽,从小就认为自己不够可爱,缺点大于优点,他们从来不会想到,这应该归咎于他们的家人没有付出足够的爱。青春期的孩子在无法得到异性的青睐,或在运动方面表现糟糕时,也都会怀疑自己的能力有缺陷。他们难以意识到,即使体力和智力平平,他们也可以大器晚成。”工作上也是一样的道理。因为或多或少患有“神经官能症”,我过去一直对自己要求很高。一旦失败,就会产生深深的挫败感,把一切全归结于自己不够好:不够开朗,不够圆滑、不会来事等等。我从来没有想过:或许工作不顺利,并非全是由于我个人的失败,还说明了它或许不那么适合我?

我们已经不再是靠父母庇护的孩子,而是能够直面问题的成年人。找工作这个过程看似痛苦纠结,但是能够帮助明确我们的边界。通过一次次尝试,去快速增加生活经验,继而更加了解自己——有哪些问题是我需要努力改正的,有哪些问题并非源于“我不好”。只要这样,才能判断自己该为什么事情负责。况且,找工作的过程中,所谓“失败”,未必是坏事。谁也不知道人生前面的路是什么,所以在一切刚开始的时候,本身就没有“对错”而言。按照父母的意愿去做公务员,就一定拥有风调雨顺的人生吗?留在快节奏高薪的外企,人生就会减少遗憾吗?做了自由职业者,就一定是不务正业、没有前途吗?失败,说不定还会带给我们意外之喜。就拿我自己来说,如果不是当时连续两次在广告外企、互联网公司“失败”的实习经历,我也不会下定决心,开始持续创作内容,做看起来“没什么保障”的自媒体。正是因为在“失败”中初步了解社会,以及拥有”不服输“的一点倔强,我才有了破釜沉舟的勇气。

3.别人的话一点也不重要几个月前,

我曾经发了一条微博。当时我隐隐约约感到工作的事快要成埃落定。但是,人通常在马上看到曙光的时候,容易愈发患得患失。我发现很多事情都是一样的,这过程就像行走于一条长长的上坡隧道,最后几步,是最累的时候,也是心态最容易崩的时候。从那家互联网公司结束实习后,我也收到了正式的硕士毕业证。接下来一连几个月,我陷入极度迷茫的境地。即使是回姥姥家过年,即使爸妈带我去了海南旅行散心,我也没有哪怕一天,能够卸下心中重担。接下来我面试了很多大大小小的公司,也收到了许许多多的拒信。也有一些成功的,但是出于种种考虑,我选择了放弃——当时我还不是很清楚内心的想法,但是现在回过头来看,我的每一次选择,都更加接近了解我内心的真实想法。后来我选择了去考事业编,即使很多人说“你不适合体制内”或者“体制内这样那样不好”。但这时候,我已经成熟多了,也不再会被身边人的言论轻易左右。别人说什么,只是基于一个大概的社会经验,没有人比你了解自己,也没有人比你更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我心里太清楚,自己为什么选择事业编——我才不是为了所谓稳定和顾家,我是为了它朝九晚五的清闲,让我能够有时间和精力做我真正喜欢的事情。至于我喜欢的事,我相信看这篇文章的人都了解。从今年三月中下旬开始,我开公众号、写文章、做时尚博主,在微博上分享穿搭和感悟,在豆瓣知乎分享观点。我选择了做一个“内容产出者”,也就是大家所说的“自媒体”或“博主”。这几个月,我收获了很多的快乐和成就感。幸好,自己坚持下来了啊。很多人喜欢把选择权放在别人手中,于是我们在不知所措时,都爱去寻求长辈、上司、亲人的意见,然后悉数听之。因为这样,我们就能逃避自己做决定,以及决定后面应该承担的责任。《少有人走的路》中指出:大多数拥有力不从心的感觉,在于他们总想逃避自由,不去为自己的问题承担责任。而事实应该是,我们其实拥有一切做出选择的力量。面对工作、生活、恋人,都是一样的,为什么人们有时候产生失望又无力的感觉,却迟迟不迈出改变的一步?因为只想逃避,不想去面对。说到底,人生是自己的。只要足够坚强和勇敢,别人认同不认同,看好不看好,喜欢不喜欢,又能怎么样呢?所以找工作也是一样的。听起来很难,做到后你会发现:啊,其实并不难——去做出顺应内心的选择,且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4.我的工作现状脱离了我心爱的咨询行业。

我现在有变得清闲一点吗?没有。甚至,比过去更累了。但我不面对受苦的人,只是赚钱做生意,觉得也还好。

以前的工作,按照上司领导的指示来执行就好,即使在过程中遇到一些新知识、或是突发状况,大多是有迹可循的。一次两次生疏,时间久了,自然会逐渐上手。所以在公司里面工作,老板一般看中工作经验。

而后空闲时间,多了一些,我就开始了新的尝试,比如开公众号。

现在的这个工作,看似没什么门槛——谁都可以开公众号、写文章、拍照片。但是实际上,这个世界所有看似没有门槛的工作,暗含的门槛往往越高。而且,无迹可寻。如果你想成为一个优秀的会计,有大量的书籍和课程指导你如何去做,你只要花费刻苦的精神去做就可以了。只要足够努力,没有做不成的。但是自媒体这件事,虽然也有一些书可以看,或是一些基本理论需要理解,但是更多的需要自己挖掘。它与时代变迁、受众心理、个人能力都密切相关,别人的成功之路,根本无法复制。甚至,在这个行业,扎实的基本功和运营能力只是基础——你还需要那么一点点运气。只有沉住气、积蓄力量,等待那一天的到来。对于我来说,目前,它能带给我的成就感、满足感,也比任何工作都多。首先,人想学新知识,最好方式是什么?去教别人。现在作为一个内容工作者,虽然算不上在“教别人”,但确实无时无刻不在分享观念和知识。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查阅大量资料。并且,若想做到熟练表达,必须自己先把它吸收透彻。就算这样,有些已经思考很久了的问题,在写出来时候,还会突然产生新感悟或新灵感。若想输出内容,必须保持持续优质的输入。所以,我的业余时间几乎全被阅读填满。此外,当你开始有了“产出内容”的习惯,思维会逐渐变得越来越敏锐。过去觉得,如果想创作,一定需要去不同地方旅行,要去各种体验生活,只有这样才能“有的可写”。但是现在,书上的一句话、路过的一个广告牌、餐厅隔壁桌的谈话、朋友偶然说的一句话,生活中任何细微的小事,就可以成为我的取材。这样看似很棒对不对?但是,它也无形中加重了你身上的负担。因为这样,意味着我不再有真正的生活可言。思维一直在高速旋转,有时候想放松一下,不知不觉又做起了工作——因为突然到访的灵感,不记下来会立刻忘记。所以有一句话说,明星贩卖的是隐私,博主贩卖的是生活。不无道理。人大多时候是有惰性的。很多事,你即使知道需要学习和思考,但是出于懒,就不去做了。可是作为一个内容产出者,会被迫逼着不断学习、不停思考。我之前曾经提到一个概念叫做“健心”(和健身相对应),当你培养出了独立思考的习惯,你会飞速成长,逐渐拥有自己完整的价值体系和逻辑方式。最后,你会不自觉变得强大,再不会轻易被他人言论左右。当然,很累的时候,我也问过自己:为什么想做这个?希望渺茫,前期也赚不到什么钱。后来偶然间,看到博主Sonya和木兰共同录的一个视频,一下子找到了答案。以前我做的工作,只是大公司里一个小小的螺丝钉,更多的是为领导和上层工作——虽然或许也能贡献价值,但是我几乎不能感受到。而做一个内容产出者,你可以通过自己,直观地影响、帮助他人。哪怕你带来的只是很细微的改变,但却是你能感受到的、真实的存在。说什么“为社会做出贡献”,好像非常假大空。但是,通过个体之间的交流和反馈,我确实感受到了某种意义。

5.对于感情的新认知最后,稍微谈一下感情。

所谓爱情,也是不能脱离社会而单独存在的。那么,校园里和工作后的感觉,必然会有不一样的地方。如果你还身处校园,可能未必能理解我接下来的话——你可能认为,感情不就应该是单单纯纯的,超级美好吗?我永远不否认“美好”的部分,但进入社会后,仅靠美好,肯定是不够的。之前在微博,还有杠精(男)回复说:恋爱还想这么多,累不累啊。是啊。那你活着,也得有一大堆事需要想,累不累啊。既然我们生之为人,成为其中一份子,这一点是无法改变的。那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了解社会、认识自己、经营感情,努力地生活下去。而不是明明感觉到了许多问题,还在拖延和逃避。说真的,工作不累吗?感情不累吗?健身不累吗?如果什么都不想累,那只有躺着了吧。刚走出校园的年轻人,容易对爱情有两个误解:

1.感情是静态的

2.经济状况不重要一般来说,

当意识到感情出现问题的时候,女生最爱说的话是什么?“你当初承诺了要爱我一辈子啊”“你说过我们永远不分开”“你说了,我们会一直在一起”这样说的人,或许从来没有真正意识到一个事实:感情是动态的。当初的甜蜜和承诺是真的,后来的变故也是真的。人生所有的事情,都是动态的,你又如何能唯独要求感情静止不变呢?《西瓜》如果想要永恒不变的感情,两个人必定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去经营:每一次争吵如何应对,怎样做到付出的平衡,工作和感情如何分配,还有,学会如何有效沟通,如何处理和他周围人的关系,等等。你只想轻轻松松不付出努力,又想收获一劳永逸的不变爱情。怎么可能呢?感情,确实能够成为你的避风港——但是,是在你好好维护港口的前提之下。很年轻的人,另一个对于感情的误解就是——自己的经济状况不重要。现在,我也常常看到一些刚从校园里走出来的女孩,觉得自己可爱、漂亮,好像不用努力,随便就能找到不错的优质男朋友。但是,我看到的事实是——如果你没有内涵和经济支撑,可爱和漂亮,很快就会审美疲劳。曾经看到我喜欢的一个博主写的一篇长文,大意是说自己男朋友不喜欢仪式感。她虽然有不同的意见,但还是选择了尊重。但是,她会在男朋友工作压力特别大的时候,定一个其他城市带温泉的房子,带男朋友过去散心。还有,他男朋友一开始不喜欢用护肤品,她就买了一大堆男生护肤品寄过去,慢慢地,他男朋友也习惯护肤了。我看完这篇文章,最大的感受不是她对感情的智慧和尊重,而是——女生经济状况真的好重要啊。试想,这要是一个没有经济能力的女孩,面对同样情况,估计只能抱怨:自己男朋友没有仪式感、根本不会给自己制造惊喜;或者,他真是邋遢,都不用护肤品。在感情里,最健康的状态是,找一个能够互相爱的人,互相给予对方帮助。毕业以后愈发觉得:钱,确实买不来一些最珍贵的东西,比如爱情。但是,如果在已经拥有爱情的前提下,钱确实能解决两个人的大多数问题。

小时候,我也曾经害怕过长大。想到自己25岁、30岁,真的好老啊。可是,一路走过来,没有一天想回到从前。18岁、20岁对这个世界什么都不懂,在有限的认知下,把一点小事看得和天一样大,那么痛苦,那么迷茫——我才不要回去。而现在,虽然年长了一些,但是对于周遭和自己的了解都更加透彻,不再钻牛角尖,也没有了迷茫的痛苦。最近看日剧《西瓜》,里面的女教授已经50岁了,仍旧期待爱情,仍旧辞职去旅行。归根到底,不往前走是不知道前面有什么的,不到外面去是看不到外面的世界的。

没有什么太晚,我们都能够做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