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I觀點|新能源汽車「車電分離」模式創新,不能忽略風險的存在

HUI觀點|新能源汽車“車電分離”模式創新,不能忽略風險的存在

對於新能源汽車而言,車電分離不是一個新概念。新能源汽車最為關鍵技術目前仍然是電池能量密度問題,尤其是純電動汽車,與常規燃油汽車相比,充電時間長、行程公里短等短板指標實際上制約著新能源汽車的發展。車電分離的設想,是把新能源汽車和動力電池分成兩個成本要素來進行考量,一個要素是新能源汽車框架結構及除去動力電池以外的輔助設置,另一個要素就是動力電池

對於新能源汽車框架結構及除去動力電池以外的輔助設置,在設計和生產及使用上可以快速繼承傳統燃油汽車的關鍵技術,這也對於新能源汽車的後市場快速形成是有利的。

對於其中的動力電池要素,以換代充,以租賃代購買,解決的是降低消費者的時間成本和使用成本,時間成本容易理解,目前電動汽車的代表特斯拉充電時間上也沒辦法和傳統燃油汽車媲美。那使用成本又該怎樣理解呢?對於普通的家庭消費者而言,新能源動力電池的使用效率比較低。為了便於理解,可以類比於普通的兩輪電動車,鉛酸蓄電池的使用壽命基本是兩到三年就會衰減到一定值。當然新能源電動汽車的動力電池不能如此簡單的類比,電池的類型和充放電方式都存在差異,但是整體上的動力電池這一資源使用效率不高,存在著諸多浪費,這就加大了消費者的購車成本。以換代充,以租賃代購買的這種車電分離方式就能很好的解決這一問題。

把新能源汽車,尤其電動汽車,分為兩個關鍵成本要素來對待,對於新能源汽車的發展而言,是更具有的方案設想。但是,這個車電分離的模式和充電樁的業務模式存在著差異。充電樁的發展模式延續的是過去傳統燃油汽車的動力續航思路,就是把充電樁作為基礎設施來建設,對新能源汽車形成網絡化的動力給予,而充電樁之所有沒有形成良好的市場空間,一是傳統燃油汽車的市場空間還存在,二是充電時間和續航里程上達不到消費者的心理預期,三是新能源汽車行業標準建立過緩加重了投資者的搖擺情緒,動力電池類型及型號也不像油品那麼簡單。這些都對充電樁業務能快速佈局起到了掣肘。

以車電分離模式發展新能源汽車是避開關鍵技術難以突破的常規思維,用模式創新的捷徑促使新能源汽車快速形成市場。但車電分離模式也存在著風險,一,可能將新能源汽車帶入重資產行業的以量求生存的泥潭,比如所謂的共享經濟下的共享單車,二,行業標準的缺乏可能引起資本在動力電池行業的競爭混亂局面,造成大量的資源浪費,三,這種車電分離模式創新缺乏的仍然是關鍵技術突破,可能會削弱產業的國際競爭力,比如特斯拉已經來了,就技術實力而言,國內的新能源汽車製造商尚不能與其構成強有力的競爭。

車電分離模式對於徘徊不前的新能源汽車行業而言,在新能源汽車補貼退坡的情況下,無疑是一種興奮劑,但如何將重量資本引入到動力電池生產及管理類的企業,在當前金融環境收緊的情況下,值得思考,而如何以適當的標準對接更多的動力電池生產及管理類企業,又是一個新的課題。在倡導車電分離模式的過程中,如何融合充電樁業務,又如何吸引資本進入到關鍵技術研發突破上,討論這些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兼顧市場和技術,對於發展新能源汽車而言,至關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