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爲什麼不立令妃爲皇后?

夜幕下的哈里博特


不一樣的愛

拜《還珠格格》《如懿傳》等辮子戲所賜,很多清朝人物,讓咱們普通百姓也熟悉了起來。雖然,咱們熟悉的那個人,和歷史上的真身有很大區別。不過本來就是戲說嘛,如果感興趣,翻翻史書,印證一下,也挺有意思。今天,我們就來說說一直給小燕子和紫薇提供幫助的令妃娘娘。

乾隆其實很愛她

歷史上的令妃是個很厲害的角色。她出身低微,從宮女幹起,最早伺候和乾隆感情極好的富察皇后。可能愛屋及烏,乾隆看上了這個美麗的小宮女。乾隆十年,封其為魏貴人(令妃是漢族人,本姓魏,此時年方十八),稍後封為魏嬪;三年後,封為令妃(富察皇后此年去世);乾隆二十四年封為令貴妃;乾隆二十五年,她生下了後來的嘉慶皇帝(此時令妃33歲);五年後,她再進一步被封為皇貴妃。

作為一個沒有什麼家庭背景的後宮佳麗,令妃只能憑藉自身的才貌來博取乾隆的歡心。事實上,人家乾的很不錯,用了20年的時間,從貴人幹到了皇貴妃,離皇后只差一步。

此外,她還是後宮裡的生育冠軍,她和乾隆合作,十年生了六個孩子,四男兩女,其中一個後來還當了皇帝(嘉慶)。

這些史實充分說明,乾隆還是十分寵愛她的。既然如此,乾隆為何不封她為後呢?

不封是為了更愛她

普通人的做法,是愛之慾其生,惡之慾其死,愛一個人,恨不能把所有能給的全給他(她),什麼都不顧及。但乾隆不是普通人,他要顧及的就有很多。他不封令妃為後,主要有兩個考慮:

一是出身。我們常說:英雄莫問出處,但封建社會卻講究“出身論”,這倒不全是他們思想落後,而是出身的背後,常常是政治勢力的瓜葛和博弈。令妃是個漢族姑娘,他爹是包衣奴才,這樣的出身(尤其不是滿人)註定她無法封后。看看乾隆的兩個皇后,一個是紅顏知己富察皇后,爹是察哈爾總管,弟弟是太保大學士;一個是廢后烏喇納喇氏,爹是佐領訥爾布。兩個皇后都出身高貴,更重要的是,都是滿人。令妃卻是個出身一般的漢人,即使乾隆有心立她為後,朝中大臣特別是滿大臣是不答應的。後來,乾隆乾脆就一直空著皇后的編制,讓令妃以皇貴妃的身份代行皇后的職責。

二是保護。乾隆晚年要按照老爹雍正發明的秘密建儲制度確定繼承人。既然是秘密,最終答案揭曉前,就一定不能露出蛛絲馬跡。乾隆最後選定的是令妃的兒子永琰,如果,他再封令妃為後,其實就是發出了一個很強烈的信號,大臣、阿哥和妃嬪們都很容易過度解讀,既對令妃不利,也對乾隆不利,康熙朝的“九龍奪嫡”就是例子。所以,老謀深算的乾隆絕不會重走爺爺的老路。

最後,令妃沒有封后,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她去世的太早。乾隆四十年,她因病去世,時年49歲;而乾隆六十年,他自己解開了藏在正大光明匾後面的秘密,昭告天下永琰為皇太子,並追封其母令妃為孝儀皇后。此時,乾隆84歲,而令妃已經去世20年了。


飲水君


其實,令妃在世的時候,已經享受到了那個時代一個女人所能擁有的最崇高的榮華富貴,只是差一個皇后名分而已。

令妃姓魏,名魏佳氏,父親是內管領魏清泰,屬於正五品官,相當於現在的廳級幹部,但其沒有實職,所以,令妃的出身不算高貴,但也不算清貧,應該是個中產階級家庭吧。

令妃一定是貌美如花,剛進宮的時候年方十五、六歲,沒幾年便被乾隆封為令嬪,這個"令"字可真有來頭,出自《詩經·大雅》中的"如圭如璋,令聞令望"一句,在古代漢語中有美好之意,能將此字賜予魏佳氏,也足見乾隆對她的喜愛。

又過三年,也就是乾隆十三年,令嬪迅速晉升為令妃,十一年後(乾隆二十四年)令妃變成了令貴妃,再過六年(乾隆三十年)更是一躍成為皇貴妃,後宮中的皇貴妃只有一人編制,地位僅次於皇后,可以說在後宮屬於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

而實際上,乾隆三十一年,與乾隆反目的繼皇后烏喇那拉氏就病故了,此時的令皇貴妃已經成為真正的後宮之主,掌攝六宮之事,雖然名義上不是皇后,但行使的卻是皇后之權。

烏喇那拉氏死後,乾隆皇帝便再也沒立皇后,這一點在其爺爺、父親那裡都有過先例。

乾隆的爺爺康熙皇帝,在第三位皇后也就是孝懿仁皇后去世後,直至他自己離世,長達三十三年的歲月裡未再冊立皇后;

乾隆的父親雍正皇帝在孝敬憲皇后於雍正九年九月去世後,直到自己駕崩也沒有再立皇后。

所以,乾隆在此後的有生之年沒有續立皇后,是有前例可循的。

但要說到原因,恐怕有一點不能忽視,那就是乾隆皇帝其實已經屬意於自己的第十五子顒琰當接班人,就在乾隆三十八年,他秘密立皇十五子永琰為儲君,顯然,為了不讓外人猜測到自己的立儲意向,為了不引起祖輩和父輩時的奪嫡之爭,乾隆肯定要刻意掩飾這一切,而此時的顒琰的親生母親,也就是令皇貴妃已經貴為皇后之尊了,如果真的給一個皇后的名分,可能就會暴露自己秘密立儲一事,所以,只能讓她繼續保持皇貴妃的身份。

令皇貴妃死後二十年,也就是乾隆六十年,乾隆向社會公開了自己所立的儲君是皇十五子顒琰,於此同時,追封顒琰之母魏佳氏,也就是令妃為皇后,冊諡孝儀皇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