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生壺pk玉成窯,誰主沉浮?

千年紫砂,綿延至今;雅俗共賞,文化先行; 前有陳曼生,後有梅調鼎。

陳曼生將詩文書畫與紫砂壺陶藝結合起來,開創了一代文人紫砂。而比陳曼生晚了二十年的由寧波慈溪的書法大家梅調鼎創立的玉成窯,則將文人紫砂藝術推到了一個頂峰。

陳曼生PK玉成窯,你會怎麼選擇?

陳曼生紫砂

曼生壺pk玉成窯,誰主沉浮?

陳曼生,名鴻壽,號曼生,又號:老曼、曼壽、曼公、夾谷亭長、胥溪漁隱、種榆仙客、種榆道人。清代著名篆刻家、書畫家、製陶家。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生,道光二年(1822年)卒。浙江錢塘(今杭州)人。

陳鴻壽於金石書畫以外,以設計紫砂壺最為人稱道。是中國第二代紫砂壺大師的領軍人物,清代中葉嘉慶、道光年間的陳鴻壽,主張制壺創新,因他倡導“詩文書畫,不必十分到家”,但必須要見“天趣”。他把這一藝術主張,付諸紫砂陶藝,形成壺界兩大貢獻。

第一大貢獻,是把詩文書畫與紫砂壺陶藝結合起來,在壺上用竹刀題寫詩文,雕刻繪畫。第二大貢獻,他憑著天賦,隨心所欲地即興設計了諸多新奇款式的紫砂壺,為紫砂壺創新帶來了勃勃生機。他與楊彭年的合作,堪稱典範。現在我們見到的嘉慶年間製作的紫砂壺,壺把、壺底有“彭年”二字印,或“阿曼陀室”印的,都是由陳鴻壽設計、楊彭年製作的,後人稱之為“曼生壺”。

玉成窯紫砂

玉成窯紫砂是以梅調鼎為代表的一代書法家以文人的審美情趣在紫砂器具上的一種藝術張揚,也是中國紫砂藝術品發展史上的一朵奇葩。

據考證,玉成窯窯址在今浙江寧波慈城林家院內,該窯始創時間大約為清同治年間,其創始人就是被日本書法界譽為“清朝王羲之”的寧波籍書法大家、詩人梅調鼎。梅調鼎(1839-1906)字友竹,號赧翁。為浙東書風的開創者。今浙江寧波人,書法二王,詣臻神妙。當代書法泰斗沙孟海在《近三百年的書學》評價:“說到他的作品價值,不但當時沒有人和他抗衡,怕清代二百六十年中也沒有這樣高逸的作品呢?”梅調鼎喜品茗,更愛紫砂。出於文人的愛好,在滬甬兩地的名門資助下,在今寧波慈城創辦了玉成窯,合作的有任伯年、胡公壽、虛谷、徐三庚、陳山農等金石、書畫家、文化名人,還有制壺名家何心舟、王東石等。玉成窯墨寶紫砂主要是文人之間相互交流把玩且傳世不多,但品種頗多,件件雅趣。作品除了紫砂壺、花瓶、花盆等外,也有紫砂筆筒、水盂、筆洗、硯臺、印泥盒等文人用具。

而今天,我們就來欣賞一下這兩大文人壺!

曼生壺pk玉成窯,誰主沉浮?

石銚提樑壺

曼生石銚壺

曼生壺pk玉成窯,誰主沉浮?

提樑壺,斂口、鼓腰、圓底,造型簡練,渾樸有致;提樑作半圓形,與壺身銜接處之線條自然流暢。

銚之制,搏之工。自我作,非周穜。

意思是這把由紫砂泥摶制的石銚壺,已不同於周穜的那把,而是自行創作設計的。

玉成窯石銚壺

曼生壺pk玉成窯,誰主沉浮?

其壺作東坡提樑式,鼓腹、短嘴、橋鈕,上接特殊三叉扁圓式提樑。

壺身一側鐫“石銚”二字,落“似魚室主署”款。

另一側洋洋灑灑鐫刻四十餘字,落“赧翁“款。其底部落“日嶺山館”四字方章,把落“韻石”二字小印。

棋奩壺

曼生棋奩壺

曼生壺pk玉成窯,誰主沉浮?

壺以段泥為胎,棋奩式。作品造型端莊大度,壺身下半部成碗狀,壺肩折線尤為有力,自然胥出。

壺身正面刻有“飲之清心,黑白分明,曼生”,此句切壺切茶,更蘊含哲理,有禪茶悟道,明心見性之意。

玉成窯棋奩壺

曼生壺pk玉成窯,誰主沉浮?

此件玉成窯紫砂器,作棋奩式,壺身由於較低的燒製溫度,呈現出細膩綿密的性狀特點,具有較高的辨識度。

此壺模刻周鬲“京姜鬲”文字,《積古齋鐘鼎彝器款式》卷七錄其銘文,其書刻字體俊秀,極具賞玩價值。

井欄壺

曼生井欄壺

曼生壺pk玉成窯,誰主沉浮?

這把壺由制壺名家楊彭年所作,陳曼生根據史侯廟之石井欄為樣設計,樣式古樸,圓中有方,壺型簡約而大氣,極有韻味。

壺身為曼生隸書刻銘:汲水匪深,挈瓶匪小,式幾庶飲,永以為好。

既贊汲古泉井水,又指用紫砂壺飲茶的功效,亦是一種祝願期許。

玉成窯井欄壺

曼生壺pk玉成窯,誰主沉浮?

此壺體態端莊,仿古銅鏡式樣,壺色黃赭中泛紫,蓋面平整嵌入壺體,正面刻“長樂未央,長毋相忘”。

紋飾出自漢代白鹿觀的瓦當,沿周刻“石窗山房仿漢銅竟”,壺蓋上所刻漢銅鏡紋飾體現了玉成窯文人品味的慕古傾向及個人藝術修為。

周盤壺

曼生三足乳鼎

曼生壺pk玉成窯,誰主沉浮?

壺身造型為扁圓,坡頸平口。此壺流短直、把圓環略方,鈕圓柱狀,壺底為圓環,並有三枚乳丁分佈於壺底。

壺身正面雙刀刻有:玉乳泉宜延年 曼生銘。

玉成窯三足乳鼎

曼生壺pk玉成窯,誰主沉浮?

此為玉成窯三足乳鼎,扁柱鈕,曲流,圓弧把,留有榫扁平稜線與肩線貫氣。底部三足,形制古雅,壺身以琢沙地刻“飲之長壽 吉金”

底鈐“曼陀花館”、“石林何氏”印款,把梢下“心舟”小章。

匏瓜壺

曼生匏瓜壺

曼生壺pk玉成窯,誰主沉浮?

此壺外形似匏瓜,短直口勁挺有力,彎把古拙,似不經意而天成。頂部圓蓋隆起,上有橋鈕。底部平,有微圈足。

壺身有行書題刻,落款陳曼生。壺把有楊彭年鈐印,當是曼生彭年合制。

玉成窯匏瓜壺

曼生壺pk玉成窯,誰主沉浮?

此器取形匏瓜,凹底鼓腹上斂,瓜蒂作鈕,自然而不失文味,壺身作銘“飲瓢 山農書於石窗山房”。

漢鐸壺

曼生漢鐸壺

曼生壺pk玉成窯,誰主沉浮?

此壺身如鐘形,平嵌蓋,蓋牆短平,橋鈕,管形撇口直流,耳把寓三角狀,形制古意盎然,材質略帶梨皮狀。壺身刻銘:“劍媵,湯君雨生得一劍,字曰‘琴賓’,致函於我,屬制一荈壺以輔之,爰倩楊子彭年摹仲芳式以應,銘斯二字,未悉當否?左方並刻雨翁所作舊詩。”

玉成窯漢鐸壺

曼生壺pk玉成窯,誰主沉浮?

此壺身如鍾,平嵌蓋,拱橋鈕,流直口平,耳把似方,形簡古樸。壺身刻銘:“漢鐸”兩大字,下行刻出釋文:“以漢之鐸,為今之壺,土既代金,茶當呼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