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媧湖上的幸福園」化身簸箕掌村民的美麗小洋樓

8月6日晌午,驕陽似火.......

西安市藍田縣城以北8公里處的西北部嶺區中,有一處三面為溝,背靠大山,形似一隻倒扣的簸箕的小山村,其名簸箕掌村。

傳說,伏羲和女媧結為夫妻繁衍後代。成親後倆人一起捏泥成人,泥人多了就用簸箕端,用完又把簸箕放在坡梁邊。久而久之,放簸箕的地方也變成了有高低坡度、上寬下窄的簸箕形狀,這裡也就得名“簸箕掌”。環繞在村畔的女媧湖,相傳正是女媧用手指劃出的。

“女娲湖上的幸福园”化身簸箕掌村民的美丽小洋楼

神話固然美麗,但昔日的簸箕掌村,在現實中卻是一個窮村,全村300餘戶,分散在6.5平方公里的溝梁間,2013年,全村人均收入僅有不足2500元。

經過幾年努力,到2017年底的人均收入17500元,村集體資產從幾乎為零到如今四千多萬元的轉變,徹底破解了村集體有資源無資金的問題。貧困人口快速脫貧,全村貧困人口從2014年前的95戶310人,減少到2017年的10戶24人。如今,這個山溝溝裡的貧困村已經華麗變身成了國家級"美麗休閒鄉村"。

大中午,村裡樹上的知了扯開嗓子播報炎熱,另一邊,簸箕掌村委會小廣場前的大禮堂內,空調冷氣十足,數十名村民正在村主任馬潘武的組織下,就暑期少兒研學情況進行“村民議事”。

鄉村研學旅行能夠讓孩子在旅行生活中研究學習,不僅得到了能力上的鍛鍊,也在少年歲月中留下了美好的回憶。暑期來臨,給孩子一段寓教於樂的研學旅行,當下已成為不少家長的選擇。與此同時,這也成為了如今城市周邊鄉村開展旅遊業,促進村民增收的新門路、新辦法。

“女娲湖上的幸福园”化身簸箕掌村民的美丽小洋楼

“研學是個好事情”!

“娃來了,一個房子住幾個人,用架子床還是單人床?”,

“天太熱,得裝空調”,

“馬主任,你得先弄個方案,啥標準,咋麼弄”。

禮堂內,鄉親們打開了話匣子,都希望通過研學活動能夠獲得實惠。

馬潘武告訴記者,今天來了20多位村民,他們都是同意在家裡開展研學活動地,村委會把他們叫到一起商量,然後跟外面地教育機構統一談合作,基本上經過三到四次商議,奏能把這個事兒定下來。

“去年我們接待了300多研學的娃,效果挺好。這事兒是村黨支部開會研究定下地框架,然後由村委會組織村民商議,我們有‘村民說事’制度”,常年堅持制度在執行,涉及村民的大小事務都要議事”,村黨支部書記李志剛對記者說。

據介紹,簸箕掌村“村民說事”制度由村黨組織牽頭組織,村委會和村監會具體抓好落實。每週一至週五坐班村幹部負責接待受理村民說事申請,並做好登記,同時可根據村級實際情況,在徵求村民意見的基礎上,確定說事內容,及時提交村“兩委會”研究確定。另外,“村民說事”工作開展情況還被納入村幹部年終評議考核、優評推薦的考核體系,與村幹部績效補貼發放掛鉤。

簸箕掌村的脫貧致富離不開該村黨支部的戰鬥堡壘作用,更離不開書記李志剛的帶頭作用。李志剛一直秉持“村子的發展,黨支部的作用至關重要”的理念,帶領全村人擺脫貧窮,過上了新生活。

“女娲湖上的幸福园”化身簸箕掌村民的美丽小洋楼“女娲湖上的幸福园”化身簸箕掌村民的美丽小洋楼

“我們黨支部開辦了“黨建導報”,是為了讓村民知道我們在幹什麼,為誰幹,‘兩手抓’是我們的重點!就是一手抓村集體經濟發展,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設,我們每年把村集體收入的22.46%拿出來用於精神文明建設,搞好鄉村衛生、文化活動等,這是我們區別於其他村的,投入力度也比其他村大滴多”。

“女娲湖上的幸福园”化身簸箕掌村民的美丽小洋楼

在入村口的“文明一條街”兩側,記者看到,寫有“立脫貧之志,致奮進之氣,感扶貧之恩”等感謝黨的恩情之語的壁畫,遍佈村裡的街街巷巷,群眾手寫的發自內心的各種感恩之語,密密麻麻寫滿了村上設立的“感恩牆”。一股濃濃的看變化、感黨恩、寫黨恩氛圍撲面而來,村民們以發生在身邊翻天覆地的可喜變遷為內容,以豐富多彩的方式,用發自內心的真情感受,表達著濃郁的感恩之情。

村黨委委員段雅順指著一面展示板上的鄉村精神文明鄉約對記者說:“我們扶貧取得的成績不容易,首先要解決人思想的問題,扶貧先扶志,前幾年,我們為村民做思想工作頗費周折,現在我們已經更進一步,在村民精神文明建設方面投入力度更大,每項對於村民文明風貌的考核都在進行,最後打分,根據分數施行獎勵,這樣一來,才能激發活力,形成合力,從根本上剷除滋生貧困的土壤”。

曾經山溝裡的貧困村褪去了貧窮的標籤,現已成為陝西省十大“最美鄉村”之一,華麗變身成旅遊“明星村”,上古神話裡女媧湖上的幸福園已越入現實,化為老百姓居住的美麗二層小洋樓。(陝西網記者 劉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