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湖上的幸福园”化身簸箕掌村民的美丽小洋楼

8月6日晌午,骄阳似火.......

西安市蓝田县城以北8公里处的西北部岭区中,有一处三面为沟,背靠大山,形似一只倒扣的簸箕的小山村,其名簸箕掌村。

传说,伏羲和女娲结为夫妻繁衍后代。成亲后俩人一起捏泥成人,泥人多了就用簸箕端,用完又把簸箕放在坡梁边。久而久之,放簸箕的地方也变成了有高低坡度、上宽下窄的簸箕形状,这里也就得名“簸箕掌”。环绕在村畔的女娲湖,相传正是女娲用手指划出的。

“女娲湖上的幸福园”化身簸箕掌村民的美丽小洋楼

神话固然美丽,但昔日的簸箕掌村,在现实中却是一个穷村,全村300余户,分散在6.5平方公里的沟梁间,2013年,全村人均收入仅有不足2500元。

经过几年努力,到2017年底的人均收入17500元,村集体资产从几乎为零到如今四千多万元的转变,彻底破解了村集体有资源无资金的问题。贫困人口快速脱贫,全村贫困人口从2014年前的95户310人,减少到2017年的10户24人。如今,这个山沟沟里的贫困村已经华丽变身成了国家级"美丽休闲乡村"。

大中午,村里树上的知了扯开嗓子播报炎热,另一边,簸箕掌村委会小广场前的大礼堂内,空调冷气十足,数十名村民正在村主任马潘武的组织下,就暑期少儿研学情况进行“村民议事”。

乡村研学旅行能够让孩子在旅行生活中研究学习,不仅得到了能力上的锻炼,也在少年岁月中留下了美好的回忆。暑期来临,给孩子一段寓教于乐的研学旅行,当下已成为不少家长的选择。与此同时,这也成为了如今城市周边乡村开展旅游业,促进村民增收的新门路、新办法。

“女娲湖上的幸福园”化身簸箕掌村民的美丽小洋楼

“研学是个好事情”!

“娃来了,一个房子住几个人,用架子床还是单人床?”,

“天太热,得装空调”,

“马主任,你得先弄个方案,啥标准,咋么弄”。

礼堂内,乡亲们打开了话匣子,都希望通过研学活动能够获得实惠。

马潘武告诉记者,今天来了20多位村民,他们都是同意在家里开展研学活动地,村委会把他们叫到一起商量,然后跟外面地教育机构统一谈合作,基本上经过三到四次商议,奏能把这个事儿定下来。

“去年我们接待了300多研学的娃,效果挺好。这事儿是村党支部开会研究定下地框架,然后由村委会组织村民商议,我们有‘村民说事’制度”,常年坚持制度在执行,涉及村民的大小事务都要议事”,村党支部书记李志刚对记者说。

据介绍,簸箕掌村“村民说事”制度由村党组织牵头组织,村委会和村监会具体抓好落实。每周一至周五坐班村干部负责接待受理村民说事申请,并做好登记,同时可根据村级实际情况,在征求村民意见的基础上,确定说事内容,及时提交村“两委会”研究确定。另外,“村民说事”工作开展情况还被纳入村干部年终评议考核、优评推荐的考核体系,与村干部绩效补贴发放挂钩。

簸箕掌村的脱贫致富离不开该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更离不开书记李志刚的带头作用。李志刚一直秉持“村子的发展,党支部的作用至关重要”的理念,带领全村人摆脱贫穷,过上了新生活。

“女娲湖上的幸福园”化身簸箕掌村民的美丽小洋楼“女娲湖上的幸福园”化身簸箕掌村民的美丽小洋楼

“我们党支部开办了“党建导报”,是为了让村民知道我们在干什么,为谁干,‘两手抓’是我们的重点!就是一手抓村集体经济发展,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我们每年把村集体收入的22.46%拿出来用于精神文明建设,搞好乡村卫生、文化活动等,这是我们区别于其他村的,投入力度也比其他村大滴多”。

“女娲湖上的幸福园”化身簸箕掌村民的美丽小洋楼

在入村口的“文明一条街”两侧,记者看到,写有“立脱贫之志,致奋进之气,感扶贫之恩”等感谢党的恩情之语的壁画,遍布村里的街街巷巷,群众手写的发自内心的各种感恩之语,密密麻麻写满了村上设立的“感恩墙”。一股浓浓的看变化、感党恩、写党恩氛围扑面而来,村民们以发生在身边翻天覆地的可喜变迁为内容,以丰富多彩的方式,用发自内心的真情感受,表达着浓郁的感恩之情。

村党委委员段雅顺指着一面展示板上的乡村精神文明乡约对记者说:“我们扶贫取得的成绩不容易,首先要解决人思想的问题,扶贫先扶志,前几年,我们为村民做思想工作颇费周折,现在我们已经更进一步,在村民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投入力度更大,每项对于村民文明风貌的考核都在进行,最后打分,根据分数施行奖励,这样一来,才能激发活力,形成合力,从根本上铲除滋生贫困的土壤”。

曾经山沟里的贫困村褪去了贫穷的标签,现已成为陕西省十大“最美乡村”之一,华丽变身成旅游“明星村”,上古神话里女娲湖上的幸福园已越入现实,化为老百姓居住的美丽二层小洋楼。(陕西网记者 刘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