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訓:所謂凡夫俗子,「凡」在哪裡?「俗」在哪裡?

了凡四訓:所謂凡夫俗子,“凡”在哪裡?“俗”在哪裡?

至修身以俟之,乃積德祈天之事。曰修,則身有過惡,皆當治而去之 ;曰俟,則一毫覬覦,一毫將迎,皆當斬絕之矣。到此地位,直造先天之境,即此便是實學。

汝未能無心,但能持準提咒,無記無數,不令間斷,持得純熟,於持中不持,於不持中持。到得念頭不動,則靈驗矣。

餘初號學海,是日改號了凡,蓋悟立命之說,而不欲落凡夫窠臼也。從此而後,終日兢兢,便覺與前不同。前日只是悠悠放任,到此自有戰兢惕厲景象。在暗室屋漏中,常恐得罪天地鬼神。遇人憎我毀我,自能恬然容受。——《了凡四訓》

白話譯文:

雲谷禪師又告訴我說 :“孟子所說的修身養性來等待命運的改變,這是積累德行並祈禱上天的事。說到‘修’,身上有的過失和罪惡,都應該像治病一樣治療和消除。說到‘俟’,不可以有一絲一毫的非分之想和迎合之心,要完全把它斬掉斷絕。能夠做到這種地步,已經是先天不動念頭的境界了,是世間受用的真正學問。

“你現在還不能做到不動心的境界,你若能念準提咒,不必用心去記或數遍數,只要不間斷,唸到非常純熟的時候,口裡在唸,自己不覺得在唸,這叫作持中不持 ;不念的時候,心裡不覺得仍在唸,這叫作不持中持。唸咒能唸到這樣,自然不會有雜念,念頭不動,自然就靈驗了。”

我起初的號叫作學海,從那一天起就改號叫作了凡,因為我明白了立命的道理,不願意再落入凡夫俗子的框框裡去。從此以後,整天小心謹慎,自己也覺得和從前大不相同。從前盡是糊塗隨便,放任自流,現在自然有一種小心謹慎心存危懼的樣子。在隱秘無人的地方,也常恐得罪天地鬼神。碰到怨恨、毀謗我的,也能夠安然地接受了。

解說:

前文講到,無論儒釋道,修身的最高境界還是一念清淨無染之心。修身的根本就是修心。所以孟子說,積德啊,向天祈福啊,把身心修好了,靜靜等待就是了。

“俟”,是等的意思。為什麼要等?就是不讓人對福報生一絲一毫的非分之想,對功利生一絲一毫的迎合之心。身心修好是關鍵,修好了該來的自然就來了。不要外求,要內求。修到什麼程度才合格?達到先天不動念頭的境地,到此境界才是真學問,才是真正的立命之學。

可是這個境界太難了,怎麼辦?雲谷禪師教給的方法就是持準提咒。怎麼持呢?一開始是記數,記住持咒的遍數。也可以唸佛號,都行。剛開始記數,這是最低的功夫,接下來是無記無數,就是已經成習慣了,不需要記數。再後來,持咒唸佛成了類似呼吸一樣的事情,時時刻刻在呼吸,卻又感覺不到在呼吸,就是持中不持,不持中持。這裡的關鍵就是不能間斷,必須純熟。寥寥數語,做起來卻需要極大的毅力和功夫。別說持咒,我們堅持學這本書就這麼不容易。

到達持中不持、不持中持,接下來的境界就是念頭不動,到此人才真正主宰了自己的命運,命就立住了。我們總說自己是凡夫俗子,凡在哪?俗在哪?不修行就是凡,執迷不悟就是俗。了凡先生把學海的名改成了了凡,因為他真正明白了立命的道理,不想讓自己短暫的人生再落入凡夫俗子的框框裡去了。

真正明白了立命之學,明白了改變命運從修心開始,從修自己的每一念開始,一念的惡都會影響自己的福德命運,所以每天都謹慎小心,感覺和以前不一樣了。這裡的不一樣就是剛開始修行時的感覺,屬於“覺”,念頭一起,馬上感覺到了,或者做錯了,馬上警覺。這個時候的狀態就是“終日兢兢”,之前是悠悠放任。

即便是隱秘無人之處,也怕生出惡念得罪天地鬼神。舉頭三尺有神明,天知、地知、神明知、己知,惡念怎敢再起?知道了修身以俟之的道理,知道了不貳的道理,榮辱是一,都是修心的道具,也就沒必要分別了。有人憎恨、毀謗,不過是換了一種考驗我修心功夫的方式,都應該恬然容受。

這個容受的心,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比如我們一般的人,說一句好,馬上美滋滋,略微有點批評,馬上就不高興。我們的心念隨著表揚、批評起伏,我們的心修得就不合格,因為面對譭譽你的心動了,真正修行好了,心是不會動的。宋朝居士蘇東坡,他的師父是佛印禪師。有一次,蘇東坡在鎮江做官,他的師父剛好住持金山的江天寺。有一天,蘇東坡打坐的時候,覺得很清淨,寫了一首偈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意思是人家稱讚我,我也高興 ;人家誹謗我,我也沒問題 ;人家罵我,我都不生氣,不起嗔恨心。貪嗔痴都不起了,利、衰、毀、譽、稱、譏、苦、樂,八風都吹不動了。蘇東坡覺得他修行的境界很高,馬上派一個手下坐船過江送給師父看。師父拿起筆寫了四個字,就原詩退回去。他以為師父肯定是讚歎他的,打開一看,寫著“放屁、放屁”。哎呀,很生氣,我修行這麼好,我的偈境界這麼高,師父都不稱讚我,還罵我放屁,忍不住了,馬上坐船過江去找師父理論。剛一到,師父就哈哈大笑 :“蘇大學士,你的修行真是好,八風吹不動,一屁打過江。一說放屁,你就怒氣衝衝地過來了。”我們的心時時被外界所左右,修心需要循序漸進,不注重平時功夫,不可能一蹴而就。

佛經裡記錄有一個常不輕菩薩,他修的就是忍辱的功夫,無論人們怎麼侮辱他,甚至打罵他,他都說一句話 :“我不敢輕視你,你必定成佛。”這位菩薩,就是從忍辱這個法門修心的。每一次侮辱就是一次對內心的挑戰,每一次忍辱都是對不動念的趨近,久而久之,功夫就到家了。真練到這種程度,心絕對柔軟,就不會有高傲、嗔恨種種毛病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