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報導」溫鐵軍:讓社會資本發力現代農業

文| 雷玲 圖| 湖北鄉鎮建設協會

「特别报道」温铁军:让社会资本发力现代农业

溫鐵軍:

著名“三農”問題專家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楚商》:與此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相比,鄉村振興戰略提出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這種變化意味著什麼?

溫鐵軍:新時代鄉村振興戰略目標的提出,意味著我國“三農”發展進入一個全新的階段。

以前通過土地規模化獲取更多絕對地租,藉以形成剩餘價值,為工業化提供原始積累稱為農業1.0 版,;農業2.0 版,是用工業的生產方式改造農業,也叫做設施化農業、工廠化農業;農業3.0 版,是以綜合性農協為載體的農業三產化,比如2006 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強調了農業的多功能性,提出第三產業與農業結合;2016 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明確了農業要一、二、三產融合的指導思想。

2018 年,一號文件進一步提出了鄉村振興的階段性目標:到2020 年,鄉村振興取得重要進展,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中央在新時代提出的新目標,可以看作農業4.0 階段,一方面在手段上要加強制度和“互聯網+”技術供給,發展現代農業,另一方面在理念和模式上,要實現社會化、城鄉合作互動、生態化、覆蓋“三農”的新型現代化農業。

農業4.0 版需要與“互聯網”密切結合,使用互聯本地化的題材、景觀、本地化的標誌、休閒旅遊等,更大程度是要藉助城鄉融合的新趨勢,利用互聯網內在體現的各階層公平參與,實現市民與農民都能夠廣泛參與的“社會化生態農業”。

此外,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充分發揮鄉村振興戰略與城鄉融合的作用,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需要鄉村在生態、生活、生產、文化和治理五個方面進行創新。要堅持以人民生計為本、合作互助為綱、多元文化為根的思想,立足本地資源權益,推進社會多元聯合,實現生態化的可持續安全發展,推進農業從1.0 向4.0 邁進。這就需要改變農業粗放式發展模式,以“鄉村振興戰略”為指引,從合作農民(權益)、環保農村(可持續)、生態農業(安全)出發,切實解決好“三農”發展問題。

《楚商》:鄉村振興戰略中,提出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如何理解這一說法?

「特别报道」温铁军:让社会资本发力现代农业

溫鐵軍:中國農業農村發展取得的歷史性成就,以及當前鄉村發展面臨的一些突出

問題,都是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背景。鄉村振興戰略明確強調農業農村優先發展,並且要求有關的投資政策都向農業農村傾斜,官方還指出鄉村振興是21 世紀內涵最豐富的發展領域,這些都是中國特色,我們和一般亞洲國家的不同在於我們把農業農村作為一個優先發展的方面。

“優先發展”關鍵是重構組織、資源、要素、服務制度體系。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依靠城鄉融合全面激活農村要素、市場和主體,全力激發農業農村發展的內生活力和新動能;要通過深化改革和政策支持,加快推動城市資本、技術和人才下鄉進程,積極引導形成全社會參與和支持農業農村發展的良好氛圍,為實現城鄉共建共享共榮奠定堅實的基礎。

《楚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中,產業興旺是農村發展的關鍵,您覺得在發展農村經濟、促進農民增收方面,有什麼好的做法可以借鑑?

溫鐵軍:中國的農村建設可借鑑歐盟或者日韓等國的經驗,把小農經濟與第三產業相結合,開發農業在生態環保、休閒養生、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多功能性,以此突破生態、經濟難以兩全的困局。日韓在農村全面開展購銷超市、金融保險、休閒旅遊、文化創意、養生體驗、生態景觀等農村第三產業,有效地幫助農民增收,值得我們借鑑。

日本一方面重視利用農協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另一方面從1961 年開始,政府大力推動工業過密地區的工業向農村地區轉移,使得農民可以在附近的工廠就職,業餘時間回家務農,從而增加了家庭收入。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在1977 至1986 年間進行的“第三次全國綜合開發計劃”中,出現了“一村一品”運動。雖然“一村一品”運動存在著小規模、分散性的特點,再加上各地區的資源條件、市場條件、生產技術水平等的差異,除少數個別成功的事例以外,總體來說發展結果並不理想,但這並不影響我們借鑑其通過興辦地方加工業來促進地方經濟和農村經濟發展的經驗。據統計,從1967 年開始,日本農戶的收入就超過了工人家庭收入,並且一直保持這一趨勢。

《楚商》:從民營企業的角度來說,在投身鄉村振興戰略的過程中,存在著那些機遇和挑戰?

溫鐵軍:中央一號文件對於解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錢從哪裡來的問題”有全面的謀劃,明確提出要加快形成財政優先保障、金融重點傾斜、社會積極參與的多元投入格局,確保投入力度不斷增強,總量不斷增加。

國家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鄉村建設投入大量資金,這給投資者帶來了進入鄉村獲得收益的機會。目前國內金融資本、商業資本,乃至中產群體,都面臨著資本過剩的情況,農業領域真實可見的發展前景,自然可以吸引社會資本。民營企業在這樣的鄉土社會中進行創業創新投資可以獲得大量的機遇,也可以緩解城市投資市場過度飽和的局面。

近五年來,已有不少企業和資本試水農業領域。城鎮工商業乃至一些科技跨界企業向農業農村投資,把人力、財力、物力以及先進技術、理念、管理等帶入農業農村,發展現代農業、綠色農業,已經成為一股新風潮。不過,企業在投資時也要嚴防因為低估農業產業的複雜性、長期性和持久性,而陷入到農業的短視發展困境之中。

近期文章

篳路藍縷、開放包容

崇文尚智、守信重義

「特别报道」温铁军:让社会资本发力现代农业
「特别报道」温铁军:让社会资本发力现代农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