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一直被認爲是世界性的真經,如果有一個人完全參悟了《道德經》,他會變成什麼樣?

戀你如初


我不清楚,只知道漢武帝打匈奴的老本就是他祖宗讀這本書思考出來的,我只知道,道德講了許多道理,但是好多人心眼兒小了,讀不下去這本書,就覺得這本書真垃圾,我不反駁他們。

至少我學丹道的時候,那位前輩跟我講入定,出口閉口,都是道德經上面的話,這別人不講,你怎麼知道道德經裡面講了什麼東西?道之唯物,維恍維惚,恍兮惚兮,其中有象,惚兮恍兮,其中有物,這就是講玄關一竅,你說你不懂,你就根本聽不懂說啥呢麼。

這種人跳騰的多,我就想起來這麼一個笑話,初中的一學生給小學的一學生說,5-6=-1,小學生斬釘截鐵的說,你說的不對,5-6,根本減不過,還虧你初中生呢,並且帶著這一大幫小學生,一起來嘲笑這個初中生,初中生一嘆氣,算了,我走。


庠序學社


釋伽牟尼出家前曾是個王子,中國歷史上也有數位皇帝出家修行的。他們一旦參悟了一些世事本質,就會淡泊名利,遠離紅塵。因此,如果一個人完全參悟了道德經,很大的可能會選擇去做逍遙的隱士。不管他本人是否曾經有多大的權勢。

《道德經》之所以被喻為世界性的真經,因為它比較客觀,且核心強調自然屬性而淡化人為主觀干涉。

它首先從宏觀宇宙之“大道”開始論述世界奧秘,認為世間萬物皆來自於“道”,遵循於“道”,本身皆為“道”之一部分,且道之運轉方式即如太極,陰陽互換,物極必反。

在道家世界觀中,萬物雖分層級,但都統一在一個“道”中,彼此難分,對錯不明,對立互轉、陰陽平衡。因此,你很難在道家思想中找到很明確的立場,很尖銳的詞語,很清晰的指向。它的精髓在於一些本質上的認識和剖析,而體現在具體事物或事件上,則完全因人而異,因每個人的悟性不同而認識不同,且尊重每個人的差異和不同,認為這些都是自然而然的。

在道家思想看來,世間萬事萬物都有其發展的規律,人為干涉只能讓發展軌跡稍微發生一些偏差而已。

比如我們常人看世界是從個人——家庭——社會——國家——世界這樣的層次,從自我角度往外擴散的。儒家就推崇修身、齊家、然後平天下,視為大丈夫的抱負。

但在道家眼中,看待事物的層次是先從世界角度,然後才是國家——社會——家庭——個人,這樣從全局落實到具體的過程。

當一個人參悟了《道德經》,看透了世界的本質,明白了一些物質運轉的規律,就會發現人其實是個小宇宙,其屬性與宇宙是一一對應的,由個人組成的家庭,再組成的社會,再組成的國家,其發展規律都逃不過一個定律——物極必反!

個人的從生到死,社會的安定到動盪,國家的分分合合,人類歷史的誕生到毀滅……一切都只不過是物極必反的輪迴。

而人需要做的,只不過是從生到死的過程中,在無數次的陰陽失衡中選擇站在天平的哪一端。你的身體失調了,會影響健康,你的家庭失和了,會妻離子散,你所處的社會失衡了,會動亂不堪,你所處的國家失衡了,會戰爭不斷。就看你選擇的時候你處在什麼位置的關鍵點上。

因此,你會看到很多歷史上的思想家會退隱山林,不問世事,但卻會在歷史轉折關鍵時,出山幫助某方勢力,一旦局勢穩定後,他們又會悄然離去,不要高官厚祿。

而今社會,太平盛世,雖然暗潮洶湧,但已經遠不是個人能扭轉乾坤的時代,那些真正的道家,都會選擇歸隱吧,因為現代主流意識形態已經不再是順應自然、遵循自然,而是改造自然、利用自然,至於會產生什麼後果,自然會給以人們答案……


姝子


我個人對《道德經》(《老子》)評價一向很高,因為道德經是古代哲學、思想著作中少數比較講邏輯,重事實的書。不論中國還是西方,古代的著作重事實的很少,比如儒家的著作,大多是在講道理,講人情,為了人情可以脫離事實。而老子則是一位鐵面無私的智者,他道出了很多殘酷的真相。

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法家在一定程度上繼承了道家。如果你看《韓非子》,也能體會到這種鐵面無私。法家需要直視人性的弱點,而不能像儒家那樣假設人性本善或者本惡。因此,法家一向不被世人所喜,甚至被認為是暴君看的書。

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說的就是自然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這就是一個殘酷的真相,與“上天有好生之德”這種人們一廂情願的幻想形成鮮明的對比。

老子說:信言不美,美言不信,道出了我們人類偏聽偏信的弱點,我們喜歡好聽的話遠遠甚於喜歡真相。

凡此種種,種種種種。

然而,道德經充其量也就是一本出色的古代哲學著作,其中講了很多深刻的道理。如果一個人恰好不懂這些道理,他看了這本書並且弄懂了,對他之後的人生或許會有一些幫助。就算你全弄懂了,也至多是個比較有智慧的人罷了。你的智商並不會提高,體能也不會變好,也不會百病不侵,更不會入水火而毫髮無傷。說到底,你還是個普通的人。

所以,如果你喜歡看道德經就看吧,但不要指望有什麼神奇的功效。況且,老子自己就倡導無思無慮,清靜無為。如果你看道德經而期待什麼功效,本身就是與道德經的思想相悖的啊。


內含子的表達


道德經的精髓在於“無為而治”。許多人都只注意到“無為”,沒有在意“而治”。做到單純的“無為”已經很不容易,還要通過“無為”達到“而治”的境界,那幾乎是沒有人可以做到的純粹的理想境界。就連老子本人也只做到“無為”,空有“而治”的理想卻沒有達成。

話又說回來,理想境界本來就是值得追求卻不一定要達成的。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也是一種高尚的人格。比如,歷史上有很多戰略家,從姜子牙到鬼谷子,而諸葛孔明是最有名的智慧化身,其原因就在於,姜子牙成功了,鬼谷子自己沒有出山,而諸葛孔明是親力親為、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事實上,領悟到一件事,是一種境界;能夠付諸行動是另一回事;進而能夠達成目標又是另一種境界了。這就是知與行的差別,以及行動與成功的差別。《道德經》告訴我們,無知、無為是取得成功最好的方法。其實,《道德經》也告訴我們觀察、領悟的方法。例如,“常無以觀其妙,常有以觀其徼”。《道德經》一方面強調無知、無為,但也強調“善”,這就不是無為而是有為了。真正的重點是“利而不爭”。“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意思是,不論你多麼“有為”去做事,最終成功了,所有的人都會認為那個結果是“自然”達成的,和你的努力“有為”沒多大關係。當然這只是人們的認知,實際上努力和不努力當然是不一樣的。

“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這幾句話告訴我們,並不是要“無為”,而是要知道如何去“有為”。由此可見,愚公移山的精神才是老子所讚賞的!

領悟到《道德經》真諦的人是知道如何把握無為、有為、有知、無知的尺度。這個尺度就是“不爭”。就算你是出於善意而做某件事,但因此與別人發生爭執,善意也會打折扣。例如,在公共汽車上有人提醒別人給老人讓座,卻因此而與別人發生爭執,他的善意就可能造成更多人的不便,從而略微偏離最初的善心。

《道德經》不僅啟發人們,儘可能通過“無為”來達成“而治”,同時也告訴人們怎樣去“有為”,也就是以最少、最巧妙的方法去“有為”。所以道家是最講究方法和技術的一種哲學思想,合起來就是“道法”和“法術”。

基本的“法術”在《道德經》裡也講到了,就在“上善若水”這幾個字之後,歸結為7個步驟:1)居善地;2)心善淵;3)與善仁;4)言善信;5)政善治;6)事善能;7)動善時。

這7個步驟中,只有最後一個是關於“動”的,前面6個都是關於“不動”的。身體不動,心卻保持思考。“居善地”就是告訴我們,不論命運把我們推到了什麼地方,我們都要善待這個地方,要造福一方。怎樣做到呢?不僅要“心善淵”,不僅要包容各種不同的人和事,而且要“與善仁”,成人之美,幫助自己周圍的人達成他們的願望和目標。不僅身體力行,而且要“言善信”,做誠實可信賴的人,從而可以接受別人的託付,承擔起超越自己個人利益、惠及他人的責任。例如,你可以幫別人管理他們的資產,這就說明你已經是非常值得信賴的人了!比如巴菲特就是這樣的人!瑞士這個國家絕大部分地區都是山地,連瑞士人都不願意住在這裡,但沒有人願意收留他們,最終他們選擇“居善地”、“言善信”,以中立國的姿態替別人管理錢財,在全世界的人面前確立了了自己的獨特定位。

“政善治”就是在你贏得別人信賴之後應該遵循的處事原則。處理事情要依據清晰一致的原則、規則,不能隨心所欲、模糊不清、因人而異,最難的就是做到“王子犯法 庶民同罪”。自己堅持“無為”,不僅不去人為干擾規則的運行,而且勇於維護規則的運行。可見“無為”也是需要勇氣的!

不論你如何堅持“無為”,偶爾總是有一些情況是需要例外處理、人為干預一下的。所以需要“事善能”。只是需要特別提醒一下,越是有能力的人,越是有慾望展示自己的能力。所以《道德經》特別強調“動善時”,不可輕舉妄動——“不知常,妄做兇”。

總結一下,如果一個人真正領悟了《道德經》的真諦,他並不會完全“無為”,他會“居善地”、“動善時”,他總能善待周圍的環境、特別是周圍的人,並且在最適當的時候採取最適當的行動!


特白痴王子


一:道德經是以數序(包涵力序)為基礎的,以道和德的哲理時空架構和適擇為表述形式的哲學思考。正如偉大的思想家恩格斯所言:沒有比從客觀世界找出一些事實來證明自己的觀點並用這些事實去駁斥對方,來的簡單和卑鄙的,真正的科學必須是能用數學作出說明和解釋,否則都不是科學。法國科學家拉普拉斯也說過:真正的科學必須是以力和運動概念的物理原理和數學原理作出說明和解釋,否則都不能稱為科學。而道德經則是以數理,數序(包括物理和力序)的統一運動作基礎,的,以道的三止四起和九德為依據的科學體系。(關於道的三止四起和九德的數術定位以及力學運動形態哲理時空架構和適擇運用,我將在以後的論述道德經中給大家作闡明。如:道的四起中的柔而靜是以哲理慣性力的全程序動作參照系的,是以慣性平衡作定位的,它與一三五均加速的吻合,絕不是巧合,而是以河圖洛書中的定數和運數,生數和成數的適配而定的。還有忍而剛是以哲理時空摩擦而形成的哲理壓強力的運動為基礎,以反者道之動為表現形式的哲理垂直張力等等。

二,道德經是我國唯一的本土宗教,道教的經典經文之一。

三,道德經已具有廣泛的影響力。基於以上三點,所以我們要把它的科學內涵講出來,而不僅僅只是在人文層面,修身養性上,以及與西方哲學的對接上作文章,因為道德經確實是以數理數序(包括物理力序丿為基礎的,以哲理時空界定和適擇為依據,以哲思為表述形式的科學體系,它的科學內涵是其固有的客觀存在,讓我們為我們的古代先哲自豪吧!

附道的三止四起:見善而怠,時至而疑,知非而處。恭而敬,柔而靜,強而弱,忍而剛。

九德:寬而慄,柔而立,愿而恭,亂而敬,擾而毅,溫而直,簡而廉,剛而塞,強而弱。


太上老君143127756


霜落芝城柳影疏,殷勤送客出鄱湖;

黃金甲鎖雷霆印,紅錦韜纏日月符;

天上曉行騎只鶴,人間夜宿解雙鳧;

匆匆歸到神仙府,為問蟠桃熟也無?

這首詩名叫《送天師》,天師是誰?道教正一派第43代掌門張宇初,道教是張良的後代東漢人張道陵在江西龍虎山創立的,後來道教分為許多流派,如流行於北方的稱為全真派,創始人為王重陽,代表人物有丘處機,張三丰等。守著龍虎山的認為是道教惟一的正統,稱為正一派。這寧王朱權為什麼與道教正一派關聯緊密呢?這還得從朱權的經歷談起。

朱權生於洪武十年(1378年5月)。十三歲封為寧王,十六歲上崗赴任,這寧王的封地在哪裡?內蒙古寧城,看這封地就知這寧王不簡單,保家衛國第一線,大明是推翻元朝建立的大一統王朝,元朝是蒙古人的天下,朱元璋把蒙古人趕回老家,派朱權在那裡當家,這付擔子不輕,為什麼重用這毛孩,朱元璋可不是傻子,因為朱權是位奇才。《國史獻徵錄》這樣形容他:

“生而神姿秀朗,白皙,美鬚髯,慧心天悟。始能言,自稱大明奇士,好學博古,諸書無所不窺。”


長得帥,不是力能扛鼎的帥,而是仙風道骨的帥。而且天資聰穎,博通今古,所以有自稱大明奇士的本錢。為什麼不派一個大塊頭的猛士去彈壓被征服的蒙元,而派一個俊秀的白面書生去鎮守邊關呢?這就是朱元璋的高明,與蒙古人比塊頭,豈不是以短制長,比智慧才是揚長避短,壓服只是權宜之計,融合才是長久之道,朱權深諳老子韜略,在寧王的位置上幹得不錯,幾年下來,己是"帶甲八萬革車六千"的三軍統帥,其中有一支蒙古人組成的騎兵,朵顏三衛更是饒勇善戰。可見朱權的御人之道非同一般,而很多是來自《道德經》的招數。

當建文帝削蕃時,手握重兵的朱權,首先波及,但他釆取不敢為天下先的策略,保持中立,靜觀其變,只到了朱棣發動"靖難之役",並以中分天下的條件邀他一起參加,他才全力投入,三下五除二就把建文帝給滅了。史書中記載他是被朱棣所騙,裹挾著參入反叛的,真是笑話,一個看慣刀光劍影鎮守邊關的蕃王,一個博古通今的奇士,一個手握重兵靜觀宮中內鬥的政客,會被幾句兄弟之情和中分天下的許諾所騙,這是朱權的順水推舟,他要的就是被裹挾的效果(曲則全),他要被建文削了多半是死路一條,想反又不想背忤逆的罵名,被逼無奈是一個兩全之策。大功告成後的一個舉動,說明朱權在雄主朱棣面前全身而退的策略,他不僅沒有要求朱棣兌現中分天下的承諾,連寧王的地盤也不要了,他要學范蠡在溫柔之鄉去盡享天倫,朱權的處境要比范蠡險惡多了,范蠡只是一個謀匠,可跑到齊國去做陶朱公,朱權是答應分天下的親王,天下都是朱棣的,不僅功高震主,而且無處可逃。所以他要求南封,首選煙花之地蘇州,以示我不要權,只想醉生夢死,可以放心吧。朱棣不答應,把他封到南昌,這正中他的下懷,南昌離龍虎山近,一個功高震主的蕃王,在大功告成之後,惟一自保的辦法,就是不食人間煙火,混跡仙籍,道教是最好的選樣,家庭可以保全,酒肉來者不拒,當年張良不就是這樣做的麼,與一幫高人練辟穀之法。個人覺得朱棣是很清楚這位兄弟的想法的,知道他嘴上說一套,心裡想一套。不動聲色在戰亂初平的時刻,花巨資在武當山修建皇家道觀,北有武當,南有龍虎,你朱權在南昌,坐居其中,管好仙界,我管好人間,也算是兌現中分天下的承諾。

所以朱權能享年七十,著作等身,是對《道德經》"夫惟不居,是以不去"的最好詮釋。

最後,再回到那首《送天師》的七律,貌似送天師,其實是自身的寫照,朱權乃真人也。


null108161361


道德經參悟了,(如果他是普通人,他就具有一顆平常心。行事同普通人卻不會有憂患的心,不會患得患失。 如果有權有勢,就會達則兼善天下。靜則謙虛謹慎,平易近人。語言不多,動則行事如水,對人有利做而人不知,做事情悄無聲息而潛移默化,結果卻可能雷霆萬鈞。明白了許多規律卻不對人說。因為說了也不懂。以行動為主。並善於聽從他人建議。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不爭。 道德經精髓是為無為。無為是為了得到規律,為是順著規律而為。參悟了為無為就會隨時為,隨時不為。看似隨意卻皆能把大事小事都做成。~引自雲崗山人,很感激他,他總結的比我全面,所以放開頭,我也在學習中。)

道德經參悟了,格局大,不糾纏;智慧高,不貪婪。做事行雲流水,意志之所至,事竟成。知安危,懂進退,心豁達,精神世界解放,內心坦蕩蕩,內心深處自由豁達而不逾矩。別人罵我而不氣惱,別人辱我知道怎麼還回去,從做好自己開始,從而影響身邊人的思維和能力,也就是修身養性,齊家,治國,平天下,如果天下太平,不得重用,到治國安民這裡就要放下。如馬雲挑戰一下銀行,逼迫銀行改革創新一樣,這就是我佩服他的地方,銀行的痛苦是短暫的,鄧老曾說過,困難不可怕,辦法總會有的,(就怕有問題發現不了,或者有問題不找辦法解決創新,而是打壓,掩耳盜鈴,做自以為是的銀行領導,只能證明自己能力極限到了,其實這是社會給的考驗,是提升銀行領導個人智慧的機會,是推動社會發展的一道難關,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必然會遇到的困難,躲不過的,只有去勇敢面對,去挑戰,去變革,任何企業想存活都一樣,我們只不過早點面對,做好了,國家將迎來一次意外的發展收穫,在全球地位更穩固,擁有更多話語權。這只不過是社會發展的一個小難關而已,為此我們也得到了很大好處,支付寶至少讓金融流通的更快,是社會進步的體現。不要等到國外創新改革逼到我們頭上,吃了大虧才驚醒,大清朝的慘狀離我們才有幾個年頭,歷史歷歷在目,觸目驚心。我們老百姓才過了幾個年頭的好日子,大多剛剛從貧困線掙扎出來。寧可我們忍著痛,洗心革面的改革創新來引領世界,也不要做東亞病夫,過被動挨打而沒尊嚴的日子。我希望大家都不要噴馬雲,一個好人還要被噴,只能證明自己多可憐,沒有一點自我覺悟。這是我想加的一句話。)

這世界上每個人的層次不同,這裡分一下:

1~庸人自擾之,苦惱苦難多,為生活掙扎。

2~頭腦靈活點,有了更多欲望,擺脫生活困境,為錢為利活。

3~有錢後體會到權利的魅力,為權勢而活。

4~上了歲數,放下錢財和權利的煩惱,看到名譽的魅力為名譽活。

5~看透人生,找到真正的自我,豁達的為自己活。心血來潮,偶爾為社會做做貢獻。無為而為。

總結出來,人生也不過就是拿起來,再放下去。光光的來,悄悄的走。努力過,奮鬥過,離去後,留下的~要麼平庸的給後人留下的處處是傷痕。要麼加把勁,幹出一份家業,教育好後代,福祿幾代人,不過兒孫自有兒孫福。要麼能力大者,引領社會進步,成為歷史一代天驕。能力再大一點,成為民族魂。個人修養小成可旺家族,中成可名垂千秋。大成可成為民族魂。

上邊的層次也只是臆測,咱也就是一個搬磚的,只能做到第一條,為生活掙扎著。我沒看過道德經,也沒那麼高境界,正在努力中改變中,有空也許會研究一下道德經,戰勝自我,提升自己!

胡言亂語,歡迎大家評論,望大家看到錯誤之處給予指出~


ThomLi374


不會變成啥樣,更多的是灑脫,看淡罷了。

道德經講的是道,說的是德。何為道?道路。

道德經總綱說的是:道可道非常道。

意思很簡單,但很多人想的太複雜了。

每個人的一生都是一條道路:有的人走的多,有的人走的少:有的人走捷徑,有的人繞彎路;有的人走自己的路,有的人走別人的路等等。

裡面重點之一描繪了什麼是和平。

無為而治就是和平。

但沒有了戰爭,又哪來的和平?

人有貪慾,沒人願意心甘情願的做人下人。

因此,才有所謂的“愚民政策”。

而什麼叫愚民政策?

平等,就是愚民政策。

所以,誕生了“法律”。

裡面談及了什麼叫秩序。

正因為沒人願意做人下人,所以有了法律還不夠,還得有秩序。

有的人天生就是人上人,但人下人呢?

有了秩序,便有了奮鬥的目標,你可以通過秩序不斷的向上攀爬。

有的人崇尚自由,但自由多了,就是墮落。

因為太自由,不向上,肯定就向下跌,這不是墮落是什麼?

每個人通過秩序不斷的向上攀爬,因此整個社會便有了進步,如果你止步不前,那就是墮落。

十年前,你初入社會,1000一個月,十年後你還是1000一個月,那不是墮落是什麼?

什麼叫秩序?什麼叫自由?

秩序是束縛,約束人的各種慾望,化為動力向上攀爬。如果每個人都為了“快樂”而“自由”,所以不爬了,那麼不是社會的停滯,而是後退,而是墮落。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每個東西都是一條路,所有的路匯聚起來,叫做“時間”。

人類因為秩序而群策群力,而不斷向上爬,愚昧的人拼命掙扎生存,智慧的人鞭策愚昧的人不斷的向上爬,而奮起反抗的人,幾乎都是推翻愚昧的統治者。也因為,秩序。

中華上下五千年,包括近代史,都是如此。

你不朝著前走,自然就有智慧的人鞭策你朝前走,當你步子邁大了,超過了那個鞭策你的人,自然而然就換做你鞭策別人了。

裡面還提及了自然。

人類戰勝了自然,又創造了獨屬於人類的自然,這個自然,叫做“社會”,小說裡,又叫做“江湖”。

自然:人類戰勝了萬物後,便有了人類的內戰,這就叫做“內部競爭”。

你問讀透了道德經會怎樣?要麼灑脫,要麼避世。老子不也正是如此嗎?

看透了,自然也就灑脫了。

至於為人類而努力?扯淡吧。

人類中不努力的早就被淘汰了。


鹿與紅茶


《道德經》一書,先有被道家奉為根本,正所謂修道守要聞老莊,又被儒家引用採納,被莊子所繼承。

但無論如何,我們都不可否認,《道德經》是一本講思想的書,而一本講思想的書,自然會有各種各樣的解讀,其實,又何來完全解讀一說呢?本就是各家所言罷了。

所以,‘讀懂’道德經的人,會變怎麼樣,完全是看他究竟是從什麼角度解讀了這本神奇的書。

老子生活在春秋時代,是那個時代文化的集大成者,思想泰斗。

然而,其一生未曾動筆,他認為語言文字無法完如實的反映客觀事物的本來面目,他不想讓自己言不達意的思想誤導後人。

直到遇見尹喜,在懇求下,才勉而為之留下五千字。這是傳說《道德經》的由來。而也正是這本書的出現,上自王公貴族下至庶民士人,被奉為經典。

時至今日,歷史上為它作解註釋的人已經不計其數,他們在不同的時代、從不同的角度、站在不同的立場、根據不同的需要理解《道德經》,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其實我們可以看出來,《道德經》的解讀,大多從幾個角度出發。

一、哲學鉅著

哲人們,從這本書中,窺探了宇宙起源、生命由來這些哲學的根本問題,有了各種各樣的理解,當他們認為自己解讀成功後,也認為自己瞭解了生命的奧義。

二、王者權謀

在位者,當權者又從其中的聖人之道,上善若水等等篇章之中,解讀到了御民御天下的道理,成為他們手中至關重要的一個工具。

三、丹道聖典

古代內丹術盛行,更是對於《道德經》有了另一層的解讀,玄牝之門或為丹田黃庭等等說法開始出現,也從中找到種種修煉的驗證,或許對於信者,《道德經》已經成了必讀的典籍。

四、警示名言

《道德經》當然也有文明的反思的作用,所謂“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等篇章無不可以作為警示名言。

五、無盡解讀

除了上述的方面,在思維、養生、刑法、建築、教育等方面,甚至就連外交都有人可以從這本奇書之中解讀到不同的含義。

或許正是《道德經》這種隻言片語,語意不明才造就了它今日的成就,也成為了一步真正的經典吧。


井字頭


謝謝!感謝有這樣的一個機會在這裡跟大家一起做個交流!

1、如果一個人真的完全參悟了道德經,他只會做一件事情,也將一生為之奮鬥終身,那就是全心全意為老百姓服務,正如諸葛亮所說的那句話: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是老子給他的智慧,上善若水的智慧!如果他不這樣去做,他就沒有完全參悟透徹老子的道德經,還要繼續修煉,或者就是一個耍嘴皮子的人,又有什麼意義。



2、如果一個人真的參悟透了道德經,這個人做人也非常謙虛,隨和,做事很有分寸,特別是有權有勢的,更懂得這一點,很少拋頭露面!而且時機好時就會出來好好做事,死心塌地,做牛做馬,時機一到就隱世,逍遙遊,因為他懂得道家的智慧,不外露,敢為天下先,不敢為天下先!



3、如果一個人真的參悟透了道德經,他的生活會很節儉的,不會隨便鋪張浪費,慾望,妄念,我執等很少,幾乎沒有了,完全參悟了道德經,他就成為神人啊!但是他自己不會封自己為神的,誰說自己是什麼神,這個人肯定離參悟透道德經還遠著呢!這個神是人死後,別人給他封的神,千萬不要自己封神,而且人活著就不是神!這一點大家一定要注意!

歡迎大家拍磚,多多交流! 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