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謝幕時,「你應該明白了要好好讀書的意義」

前幾天我也自己去看了《無問西東》。

一個人不帶孩子去看電影,很適合看這種青春片,說青春片有點輕薄了她,我是很愛這本電影的,還哭了兩場。

好像割裂出兩個小時的空間,不去想小孩和工作,而是為自己的青春在電影裡找到共鳴。

電影結束放映的時候,坐在我後排的一個媽媽站起來,對小孩輕輕說了一句話:你懂了哇,知道為什麼要你好好讀書、讀好的學校嗎?

這句平時在我聽來頗為矯情的話,在這本電影結束時竟然顯得一點也不刻意,我理解這個媽媽的“潛臺詞”。改成你該明白要你做個讀書人的意義,可能更好。做一個讀書人,做選擇時會選擇高貴的人,做遵從內心的人,人生本就如錦,再來一個名校畢業,那是錦上添花的事情而已。

教育的寶貴之處,不在於知識也不在於技巧,而在於赤子之心;和無論世事如何,呵護赤子之心的堅定。

而很多人說看完就後悔沒有好好讀書上清華,因為以清華為原型的“名校”裡,有淵博的大師、有忠誠又勤奮的同行者。在每個人都為數不多的青春裡,如果能被大師點撥一二,這一二就影響了人生。

電影謝幕時,“你應該明白了要好好讀書的意義”

先劇透兩場看哭的戲

一個靜坐聽雨那場戲,雨從屋頂漏進來,推近是老教授的長衫後背被一點點淋溼,雨聲越來越大,他聲音越來越大學生依然聽不清,他鏗鏘有力地寫下四個字:靜坐聽雨。然後就在講臺前坐如鐘。

瞬間好像所有雨聲的喧譁都在心裡退去。王力宏演的沈光耀砰一下推開窗,那個長鏡頭好像每一幕都有意義:池塘邊的蓑笠翁,奔跑躲雨的大學女生背影,望不到邊的田野。而教室裡的教授,眼神就寫著一個詞:

風骨

電影謝幕時,“你應該明白了要好好讀書的意義”

另一場是王力宏扮演的沈光耀犧牲後,雖然他對著土地和戰友說的“回家”有點刻意,但真正讓我哭出來的是米雪扮演的光耀媽在他去世後拿到他的素描本,一頁頁翻過去,有教室、有奔跑、有嬉鬧,...所有的一切都是平靜和朝氣蓬勃,最後是媽媽抱著一個小嬰兒,旁邊寫著媽媽對不起。

媽媽把寫著shen's sketch的素描本緊緊抱在懷裡,好像要用力嵌入到心裡一樣,這一幕做母親的真的看不得,瞬間淚崩。

這時候鏡頭慢慢移到遠的地方,定格到這位母親身後的牌匾寫著:三代五將

一腔為國為公的熱血哪裡來的,都有了註解。

而米雪對王力宏說的一段臺詞也真是說得拳拳父母心:

當初,你離開我們,來到這麼遠的地方來讀書,我同你的父親都沒有反對過,因為我們想你感受到人生的樂趣,比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比如同你自己心儀的女子結婚生子,不是為我們葉開枝散,而是要你能夠享受到為人父母的樂趣。

電影謝幕時,“你應該明白了要好好讀書的意義”

電影其實有點“滿”,因為一本電影裡要講述四個時代的故事。其中西南聯大、民國時期這兩個年代,表達得尤為強烈,實在讓人深深地嚮往。

這兩個時代裡,又有青春的明媚和迷茫,又是大師璀璨、後生求賢若渴的時代。那些年輕人去雲南躲著敵人的飛機也要上課,去邊疆研發兩彈一星,在雪中的清華園裡拉小提琴.....他們的熱血和青春真的是留給夢想、真理和國家的振興,而不是網絡遊戲和青春偶像劇。

看了就又感動又嚮往。

電影謝幕時,“你應該明白了要好好讀書的意義”

那些影響過我們的教育

這本電影看完之後我腦子裡閃現出很多個我遇到的老師,想起的都是一些片段,或者甚至一個瞬間。

但在我自己都不知不覺的時候,這些一個個瞬間就改變了人生的走向,

我看到梅貽琦問吳嶺瀾:你一個語文英語都是滿分的人,為什麼一定要學實科?吳的回答是最優秀的學生都學實科。

(你們高中裡有沒有這樣的說法?成績好的都讀理科,哈哈)

然後梅貽琦說了一段話:什麼是真實?人把自己置身於忙碌當中,有一種盲目的踏實。但,喪失了真實。你的青春,也不過只有這些日子。你看到什麼,聽到什麼,做什麼,和誰在一起,有一種從心靈深處滿溢出來的不懊悔、也不羞恥的平和與喜悅。

而後在泰戈爾的演講上,臺上的梅貽琦給吳嶺瀾一個飽含期許的頷首,就一個點頭就好,恩師的期許、信任盡在不言中。

這段話、這個瞬間,應該是在日後每一個人生的十字路口,都會敲打著吳嶺瀾的心,成為他做選擇的方法論。這就是文章開頭我說的會影響人生的“點撥”。

電影謝幕時,“你應該明白了要好好讀書的意義”

我想到我高中畢業時,一個帶過我幾年的語文老師。

高中裡當我爸媽憂心忡忡跟他請教“家裡有個整天看金庸亦舒梁鳳儀的高中生怎麼辦才好”時,他施施然說出一句“開卷有益”,而後開了書單說“也可以看看這些”。

高三時,面對兩個選擇,一個是保送去一個很好的大學,但只能讀外語專業;一個是自己拼一拼高考,也許能有更好的專業,自己真正喜歡的專業,也許就名落孫山。

我記得那個老師把我叫到辦公室問我:你自己怕不怕?我說我怕,(因為成績不穩定哈哈)。然後老師就說xx大學有個班,前兩年什麼都學,還都是頂級教授教.....描述得總之吸引人到爆,聽得我當時整個人都激動了,最後他說:“但這個要考。當然我覺得你可以。”

老師的話在當年就是聖旨,“我覺得你可以”這六個字分量多重啊,簡直就是預先敲章,注入無窮的正能量。

日後我遇到過很多對我說“我覺得你可以

”的人,只要聽到這句話,我都會心懷感激,因為老師在高三那年是那樣堅定地對我說這句話,好像賦予了這六個字神奇的力量,每每能滋生出自信,和願意去努力的勤奮。

看電影時,我還想起一個畫面,是我大學的一位老師,在講臺上慷慨激昂,世界、過去、未來都在講臺方寸之上,下課那一刻,整個人坐在椅子裡,竟然是窩進去、神色木訥。

上課時和下課後對比之強烈,讓我從青春時記到現在。用盡自己所有力氣去做好一件事情,然後堅持幾十年,這是老師的人生習慣,偷懶時候我用來鞭策自己。

發自內心感謝那些影響過我們的教育,他們在我們記憶中留下的一個個瞬間,在迷茫時幫我們選擇方向,在低落時托起我們,忙碌的時候不會去想這些,但是在遇到迷途時,這些瞬間就會浮現出來,已然成為做人、做事的準則。

電影謝幕時,“你應該明白了要好好讀書的意義”

無問西東的英文名叫forever young。

每一件事,哪怕在別人看來毫無意義,但只要心之所向,便無問西東,全力以赴。這就是我們能守住的青春,不止年輕才有的熱血,初心,和深情。

iKids(i-Kids)所有文章均為原創,感謝你的閱讀和分享。我們寫過的學校和玩樂推薦,應該是上海最豐富的品質親子生活信息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