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中國古代,每一個朝代都超不過300年歷史,而日本和歐洲卻可以一兩千年不換朝代?

蔣華浪


歐洲其實很像我們中國商周時期,天下共主是商周天子,各國由商周天子劃分,權利是逐漸放開的實行分權制度,而中國在春秋時期出現了儒家思想,孔子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一口號一出來,讓廣大仁人志士知道了可以使國家統一,而戰國時期的血性徵伐,也讓大一統這個口號融入了秦這個國家,而商鞅的變法使得貴族統治開始出現破裂,平民可以靠軍功實現封爵,也讓原本的貴族統治平民這個千年不變的制度產生鬆動,秦國逐漸強大,最終秦始皇成功一統,而歐洲實現不變的貴族統治,平民受教會指導,變得愚昧忠於自己的國王,也是歐洲可以一直實現分封制的主要原因,保持一兩千年不換朝代。

而日本更扯了,天皇在日本就只是給名義上的天子,其實也就是把其神話以便控制日本民眾,日本的天皇基本沒有實際的國家控制權,權利基本掌握在那群日本諸侯手上,而天皇只是作為一個民眾的信仰用來統治國民,所以日本不是沒有改朝換代,只是天皇這個國家名義上的最高統帥一直沒變而已。


Sylar弈


歐洲和日本都是封建國家(標準是一條,我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我封臣的封臣不是我的封臣),君主的權力本來也沒有多大,大部分的平民是跟他們的領主打交道,他們的領主世代管理自己的封地,這個封地的好壞決定他們家族的命運,那麼他們就不太可能實行暴政,要與他們的封臣形成保護與效忠的穩定關係,這個就形成宏觀混亂與微觀穩定的關係,它的社會最主要的秩序是在下面提供的,事情是由下面的基層解決的,那麼就很難出現那種全國從上到下混亂的局面,君主和平民貴族各安其位,君統自然穩固,至於說日本將軍擅權的行為,它也沒改變日本天皇的體系!因為這個特點,導致這樣的社會在基層有自己處理事情的權力和組織,那麼這樣的社會能在出現事態時迅速的組織起人力和各種資源,而且一定是群體的戰鬥力很強,能迅速的壓制事態!歐洲和美國能夠強大有一部分原因就是這個,它的社會管理成本低而且群體的戰鬥力強大,組織堅強有力!現在歐洲已經不怎麼明顯了,但是美國還是比較明顯,它是社區社會,社區裡的組織堅強有力,也許土鱉但是能處理事態!

至於古代中國,一切從上到下都是中央政府來管,地方政府是中央政府在地方上的投射,政令統一,中央政府原則上能從皇帝直接管到每一個平民,它的社會秩序來自於中央,需要中央集合全國的資源來維持,那麼導致的就是官員對地方沒有歸屬感和責任感,事情的解決成本高,而且中央搞財政支付的成本也高,因為它要供養大量的人給它收稅,同時又要供養人來管理這些收稅的人,同時又要處理民間的事,會導致社會的成本極大,民間又沒有自己處理事態的能力!當國家人口少,每個農戶的土地比較多時,因為每個農民的生產量大,會造成能收到比較多的稅,而且需要供養的收稅以及管理官僚少,還能維持,一旦人口變多,會造成民間的供養成本增大,朝廷能收的稅變少,而它供養的官僚和軍隊卻不能減少,這時一個財政崩潰,從上到下一起大亂的時代就來了!而這個循環時間大概就是200到300來年!


帝國曆史觀察者


其實,中國的朝代,在秦以前,也是存在時間特別長的,和日本、歐古代很類似。只是秦以後,中國古朝代開始變短。這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有兩個。

一、中國歷史上有陳勝、吳廣,而日本和歐洲沒有。

日本、歐洲與中國先秦朝代一樣,奉行的是貴族統治,一國的統治權,是永遠掌握在極少貴族手上的,他們依靠血統、聯姻等方式,維持王朝的統治。階級是永遠固化的,從皇帝到國王到領主,都在維持著這種秩序。而日歐的國與國之間,儘管有分歧甚至敵對,但是在維護這種格局中,是一致的,不允許下層的崛起。一旦哪一國下層崛起,則各路諸侯群起而攻之。而在下層中,日歐君權神授的概念也基本牢不可破,因此日歐古代上也鮮有下層對抗貴族的歷史事件發生。


中國古代在夏朝至秦之間,基本上也是這種情況。但是秦末陳勝、吳廣的崛起,為中國歷史帶來了轉折性的意義,“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開始形成影響。從此以後,平民也能夠自稱“順應天命”,也能夠有機會入登大寶,獲得與王侯將相爭雄的資格。當然,從這一點來講,中國古人更值得欽佩。只不過,中國朝代的歷史,從此豐富起來。


二、秦以後,中國的大一統觀深入人心,而這種格局日歐古代鮮有形成。

秦以後,中國即進入大一統時代,而日本歐洲卻是長期是諸侯格局。在這一點上,中國的朝代發展則相對簡單,一旦新勢力崛起,則很大程度上就是一個新的大改朝換代。而日歐等國,各諸侯國相對較小,很難從內部衍生新的強權,而一旦衍生出新的強權,其他諸侯國不會坐視不管,歐洲幾千年的歷史基本上就固定在了這種格局之上。


蘇綻




題主所說中國每個朝代都不超過300年並不算準確,商朝享國五百多年,周朝享國八百年,秦以後超過300年的則只有歷來被視為“弱宋”的宋朝,漢朝如果算上西漢和東漢的話也超過了300年,唐朝的話即使算上武則天統治時期也不夠300年。日本的菊花王朝或許尚可以勉強看作始終延續,畢竟皇室沒有變更。歐洲的話即使統稱並沒有改變,可實際上已經經歷了王朝的更迭,每個王朝的統治者也並不一定是同家族的人,嚴格意義上則稱不上延續。


日本

日本的菊花王朝,原諒我總是忍不住嘲笑這個名字,嘖嘖嘖。從皇室的角度去看的話,菊花王朝自建立以後確實始終存在至今;但是從掌權者的角度來看的話,日本政權更迭的情況可不少,比如我們所熟知的幕府執政時代,經歷了鎌倉幕府、室町幕府以及德川幕府三個時期。

日本的菊花王朝之所以能夠始終延續,首要原因當然是日本天皇並不具備實權,天皇只是作為象徵性的擺設,這點與君主立憲是很相似的,是故日本可以很順利地成為君主立憲制國家,這是歷史因素。天皇是名義上的國家統治者,可是為什麼沒人願意取代他們呢?因為沒有這個必要,取代皇室的想法無非是出於獲取更多利益的考慮,可是想要掌控國家並獲取利益的途徑並不是成為天皇,而是成為真正的掌權者和統治者,同時如果有人想打皇室的主意的話還會授人以柄,會給其他勢力聯合起來對付你的機會,這麼做既無必要更沒好處。


歐洲

歐洲的話我們應該首先想到的是羅馬帝國,羅馬帝國始於屋大維時代,羅馬共和國被羅馬帝國取代算是朝代更迭,帝國內部也先後經歷幾次朝代更迭,再到公元395年狄奧多斯一世將羅馬帝國一分為二——東、西羅馬帝國——交給自己的兩個兒子,西羅馬只維持了八十餘年便滅亡了;東羅馬帝國,也是我們常聽說到的拜占庭帝國,自成立以後延續了千年,直到1453年為奧斯曼帝國所覆滅。可是我們要知道的是,東羅馬帝國雖然延續千年,可是帝國內部仍然經歷了十餘個王朝的更迭,最高統治者也並不是同個家族。

我們再看看所謂的神聖羅馬帝國,神聖羅馬帝國延續也近千年,事實上它和羅馬帝國沒有關係,只是因為國王在羅馬受到羅馬教皇的加冕成為羅馬皇帝,而後腓特烈將國號改為神聖羅馬帝國。神聖羅馬帝國內部毫無例外地也出現了多次王朝更迭的情況,諸如創建神聖羅馬帝國的奧托王朝以及法蘭克尼亞王朝等。

再說說亞歷山大帝國,準確地說應該是馬其頓王國,亞歷山大大帝當政時期馬其頓王國達到鼎盛,所以有亞歷山大帝國的說法。這裡要將馬其頓王國和馬其頓王朝區別開來,馬其頓王朝是東羅馬帝國的一個時代,兩者時間相差千年。馬其頓王國存續六百多年,期間歷經三個王朝。

歐洲之所以會產生這種現象,主要是因為是以宗教為主、政府為輔的方式進行統治,宗教的權力凌駕於政府之上,在狂熱的宗教信仰面前,內部勢力基本不可能做到推翻宗教的統治,除非是外來宗教勢力的強勢入侵,如同十字軍東征那樣,然而十字軍東征也基本上是失敗的。


中國王朝為何基本逃不過300年命運?

中國歷史上王朝更迭有幾種方式:武力推倒重建、北方遊牧民族政權的入主中原、禪位與篡位。禪位和篡位且不說,性質上基本與武力推倒重建相同,只是成本相對較低。因為北方遊牧民族政權的入主中原而亡國的則有西晉、宋朝以及明朝,我在這列為非正常更迭,也不做細說。中國王朝的更迭是以武力推倒重建為主的,這種方式又往往以農民起義作為導火索,自秦時的陳吳起義以後,每到朝代末期統治腐敗的時候,便會發生農民起義,當然農民起義的領袖基本是失敗的,成功的只有朱元璋。

在賈誼的《過秦論》裡有一句話:“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儒家講究的是“仁政”,你必須至少做到表面上是仁義的,暗裡也不能太過分。百姓為什麼會造反,農民起義為什麼會爆發?在百姓的層次來看是很簡單的,我沒飯吃了!在王朝末期一個非常突出的現象是,百姓沒地可耕,同時政府會增加對士紳地主的壓迫,因為百姓已經沒錢了,必須要從士紳地主那裡拿了。在王朝後期,無論是皇室還是士紳官僚豪族,在注重人口基數的子孫興旺的傳統觀念下,這些統治階層的人口只會越來越多,所要求也只會越來越多,羊毛始終出於百姓身上。因為中國是中央集權,君權至上,所以百姓名義上是皇帝的人,可實際上是跟著士紳地主吃飯的,士紳地主利益受損,他們便會把百姓的鍋蓋蓋上,讓百姓沒有飯吃,百姓是找士紳地主還是找皇帝?最終的矛頭當然是皇帝,因為皇帝是真正名義上的主人,所以士紳利益集團鼓動百姓造皇帝的反,重新選擇符合他們利益的代言人做皇帝。這是中國王朝更迭的根本原因。

至於為什麼會是300年,這個可能涉及到社會的人口與經濟的發展不對稱的問題了,很難解釋得清楚。假設以100年為基數,則可以看成是用100年來謀發展,在這100年內積蓄財富;再用100年來揮霍,因為利己主義和享樂主義,這100年內統治階層會開始大量揮霍朝廷的財富;最後的100年,朝廷的財富隨著統治階層人口基數的不斷擴大,朝廷的財富已經供不應求,最後不得不將主意打到百姓和士紳地主身上了。王朝建立初期,因為戰爭的原因利益階層會出現部分更新,同時人口驟降,百姓獲得土地,所以初期是可以穩定發展的。中後期開始,人口會爆炸性增長,以致生產能力和經濟增長的速度無法跟上人口的增長速度,於是爆發了因飢餓引起的農民起義,最終導致江山易主。


吾與吾國


中國歷史上改朝換代是很頻繁的。秦朝的壽命是15年,西漢是215年,新莽也就是王莽建立的新朝15年,東漢196年,曹操建立的曹魏是53年,西晉是53年,十六國(從西晉滅亡算到北魏統一北方)123年,北朝包括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五朝加起來142年,南朝東晉103年,宋齊梁陳加起來169年,隋39年,唐276年,五代五個朝代加起來53年,北宋168年,南宋153年,元98年,明276年,清267年。如果我們按傳統算法,南北朝時期以東晉和南朝為正統,五代時以北方王朝為正統算下來,則中國歷史上改朝換代23次,從秦到清2131年,每個王朝的平均存在92年。

如果我們只讀中國史,也許會以為改朝換代是人類歷史發展之常態和必然。但是你看一下世界史,就會發現中國郡縣時代歷史上這種“改朝換代”之頻繁是人類史上獨一無二的。日本是萬世一系,從神話時代到現在,日本天皇始終是一個家族。西羅馬立國近千年,拜占庭帝國享國近千年。英國自1028年威廉一世諾曼征服後至今,一共出現了四十一位國王,都是威廉一世的後人。從不嚴格的意義上說,英國王位,也可以說是千年一系了。只不過英國的王位繼承不是中國式的嚴格的父死子繼,而是摻雜了父女關係,兄弟關係,外孫、外孫女關係,以及堂兄弟關係。

有人說,不對,你不懂英國史,英國曆史上一千多年一共經歷了九個王朝呢,和中國王朝的壽命差不多。其實歐洲史上的這些王朝和中國王朝的意義完全不同。比如英國共經歷了九個王朝,然而,王朝更替多是由於上一個王朝的末代國王絕嗣,由親戚入繼大統,導致改朝換代。比如征服者威廉登基後開創了諾曼王朝,王位先後傳給他的兩個兒子威廉二世和亨利一世。不過三王之後,“絕嗣斷統”,斷絕了男性繼承人。於是亨利一世的外孫和外甥經過爭奪最終外孫繼位,稱亨利二世,開創金雀花王朝。之所以叫這個名字,是因為他本是法國的安茹伯爵,紋章以金雀花為圖案。金雀王朝傳了八代,最後一位國王理查二世被他的堂弟亨利四世發動宮廷政變奪取王位。新上臺的亨利四世是蘭開斯特公爵之子,新王朝因此而得名蘭開斯特王朝……。歐洲其他國家的王朝更替,也都屬此種情況。所以這種王朝更替,只相當於中國一個大王朝內部的紛爭,而不是中國式的改朝換代。

和中國相類似的,在世界範圍內,只有受中國文化影響最深的朝鮮和越南。然而這兩個國家改朝換代的次數也沒有中國多。比如自唐亡之後,朝鮮只經歷了高麗和李朝兩個王朝,而中國卻歷經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北宋、南宋、遼、金、元、明、清十多個王朝。


張宏傑


關於中國歷史和西方歷史事實,我就不講了。我講講歷史觀。每隔幾百年就改朝換代,這是中華民族獨有的現象。在人類歷史,其他國家和民族,都沒有這樣的現象。

這是因為中國古代太先進了,早在12000年前,中國就進入了農業社會,在湖南和浙江分別發現水稻種植,表明廣大江南已經大面積大地域進入了農耕社會。這比蘇美爾文明早5000年,比古埃及文明早7000年。而賈湖文化的發現,表明中國已進入了奴隸社會。9000年前,奴隸主吃著白米飯,喝著美酒,用彩陶烹製家畜肉,穿著綢緞,佩戴玉佩,聽著音樂,旁邊有奴隸疏通經絡,自己練著氣功。以上皆有考古證據證明。由於中國建築多為木製,且換代頻繁,所以石頭建築不多。在夏朝之前,唐堯虞舜直到12000年前,是多中心多部落多國家時代,也就是多元一體。夏朝在唐堯虞舜的基礎上做大,統一了中國,這是中國第一次大統一,有了九州說法。這豈是其他那些文明小邦國所能比擬的?

歷經夏商周三個奴隸時代,3600年前商朝時達到宗教高峰,周朝時拋棄宗教進入人治。已經不依靠諸神來統治,用龜甲斷事了。開始講究人的作為,研究人的作用。到戰國時期中國出現的封建割據,百家爭鳴。道家,儒家,法家,兵家,墨家,包括中醫,中華民族文化已經十分完美化理想化。對人的作為論述,至今都無人超越。儒學對人類文明的探討關於禮儀仁愛,人類文明倫理,至今是人類文明的高峰。從而形成了中華文明民族,也是人類最優秀的文化。而此時西方才出現宗教,在這之前歐洲是矇昧野人階段,氏族部落。中華文明至少比他們早1萬年。至於蘇美爾和古埃及小城邦國家,地域屬於亞洲,人種也不是白人。他們不是歐洲白人的祖先。當然,他們也無法週中華文明比。

西方國家,甚至德國俄羅斯這樣的國家,不過才出現數百年。在這之前根本是文化荒漠。自從西方出現一神論的宗教,被奴隸主利用後,整個西方都是宗教統治。一神論宗教是人類最特殊的現象,他是西方文化現象。他有一套極其嚴密的活動方式,生存方式,一種大規模的自我擴張機制,並且做成了一種產業,一部分人和家族用來生存的產業。這種奴隸主社會意識形態,讓人們接受有罪,當羔羊,修行好靈魂上天堂(不是來世幸福,沒有來世,這同中國佛教有區別)。這種宗教對西方人類的貢獻,就是保證奴隸主變成封建主,又變成資本權貴,權力和財富代代承襲,階級固化。從來沒有過大規模農民起義,當然也誕生不出組織者和領袖。西方的所有政權,包括日本和印度,包括全人類,從來沒有被人民推翻過。所以從有奴隸主政權開始,一直到現在,成功的完成了少數人對多數人的統治,剝削,壓迫,已經成為西方人接受的常態。他們也有政權更替,但都是狗咬狗之間的利益爭奪,西方發動的所有戰爭,利用宗教的名義,死亡達3O億人,包括一戰二戰,全都是權貴們爭奪利益,權貴們甚至是親屬關係。這種奴隸主意識,使他們把宗教作為統治術,成功地吃掉了,拉丁美洲土文化,吃掉了非洲土文化,殖民地全球數百年。他們沒有文明,沒有罪惡感,有的只是屠殺瘋狂掠奪,當然更談不到什麼腐敗,仁義。直到今天,統治這個地球的,仍然是英法德美日印,這些奴隸主家族的後裔,這些傳承下來的文化,就是一神論宗教。並且仍然把宗教捧為法寶,用來統治人類。

而中華民族易學文化作為源頭,到百家爭鳴時已經成長為根深葉茂的大樹,覆蓋了人類整個生活。回答了人類所有問題。從盤古開天地氣生萬物,女媧撿五色石補天,形成天人合一,陰陽變化,五行相生相剋,成為中華民族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敬天敬地敬祖宗,感恩自然和父母,這是最偉大最正確的信仰。沒有理由感恩不存在的創世神。尊重自然,保護自然,按自然規律辦事,成為中華民族的辦事規則。天有天道,人有人道。天道就是自然規律。人道是什麼?老子孔子都做了非常精彩的回答。天子有天子的道德,大臣有大臣的道德,民眾有民眾的道德。皇帝作為天子,作為一種社會分工,必須按天道行事,那就是實行仁政,為民造福。這就是天道自然規律。違背這個規律,你就幹不長,民眾就要起來造反推翻你。換別人幹。中國的這種天子文化,從有傳說開始,就記載這些當政者的事蹟。天下大同為民造福,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盤古最後犧牲為人類造福,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開創了中國文明的源頭。孔子時甚至評聖人。紀史文化是中華民族的一個特例。皇帝的言行都要記下來。一部史紀歌頌的就是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全都是中華民族英雄。有時候也不是天子乾的不好。戰爭天災人禍瘟疫,是消滅人口平衡自然的規律。在三國期間,五代十國期間和明朝晚期,都出現小冰河天氣。自然經濟由於沒有積蓄,一遇到天災人禍,就會出現人吃人現象,民眾就要起來造反。推翻你。黃炎培的腐敗周息率,只適用中國社會,是不適應國外社會的。因為國外天子沒有腐敗,他們隨便殺奴隸是自然現象。中國從古至今,一分析朝代滅亡時,往往就從腐敗上分析,天子不行天道。無論是道德經,還是史記,資治通鑑,都從天子的作為上分析,忘記了,有一些是歷史必然現象。而中國的平民農民,均貧富已經成為一種基因。民間的文化也是包公大公無私,十大貪官,十大清官。楊家將,岳飛民族英雄。農民起來造反就是耕者有其田。所以改朝換代成了中國的規律。都是因為這種先進文化形成的。而西方,從來沒有被農民推翻的歷史,沒有民眾起來改朝換代的歷史,就是因為宗教文化。我國學者過去忽略中國改朝換代,和西方沒有民眾起來造反改朝換代的歷史,忽略深刻研究中華民族文化,和深刻研究西方宗教文化,這種情況應該改變。文化是一個民族的基因和傳承,是民族生存的凝聚力。我們先不要討論它是否科學,要深刻討論它的作用,並且避免它從前出現的失誤,這才是一個民族誌士應該做的。


春暖花開


先不說日本,題主說的歐洲一兩千年不換朝代的國家只有一個,那就是拜占庭帝國(東羅馬帝國),其它的國家,王朝更迭也大多非常頻繁,所以“歐洲”整體朝代穩定的立論是不成立的。日本倒是真的“萬世一系”,不過這種穩定放在整個世界也是獨權一幟的,單音拿來跟中國歷史比,其實說明不了什麼問題。王朝更迭是正常,“萬世一系”才是特例。

我們就單論一下拜占庭帝國和日本。其實這兩個國家只是在政權更迭的時候沒有改國號而已,真要論,拜占庭帝國是可以分為十二個王朝的。比如,科穆寧王朝的第一位皇帝伊薩克一世就是通過“黃袍加身”登基的,而在他之前,是馬其頓王朝的末代皇帝狄奧多拉女皇。這要放在中國,估計國號肯定是要改的,但中西文化中的正統觀念不同,所以拜占庭帝國內部雖然有王朝更迭,但拜占庭帝國本身並沒有變。

日本也是一樣,唯一特殊的是天皇一直沒有被逼退位——但是幕府時代開始之後,實權已經不在天皇手中了,不然怎麼會出現鎌倉幕府、室町幕府、德川幕府呢?其實這跟朝代也沒有什麼區別了。綜上,中國、拜占庭與日本在歷史的發展中軌跡是相似的,無非日本保留了天皇。至於為什麼朝代更迭有所差異,那不過是不同文化中的不同表述罷了。比如黃仁宇在《中國大歷史》就將中國分為三大“朝代”:秦漢第一帝國、唐宋第二帝國、明清第三帝國。西方學者直接一個“中華帝國”,也沒什麼問題。


隱語


這個問題分開看,有兩層意思。

第一,皇家世系傳承久遠,是政治文化領域。

第二,三百年王朝週期律,是政治經濟領域。

形成歐洲和日本的王室世系綿長,與其說是國運,不如說是政治需求。

其一,版圖分裂無法統一。

其二,神的仲裁。

這種現象的出現與地緣政治,國民文化,制度設計息息相關。

秦始皇:當皇帝的感覺真好

中國封建制度,與歐洲、日本的封建制度不能同日而語。如果封建制僅僅是一種生產關係,在這一點上,地主階級擁有土地所有權,農民成為佃戶的這種生產組織方式,是相通的。不過,從在政治組織方面,雙方卻大相徑庭。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在全國設置郡縣,派遣流官進行管理,這個時候,天下沒有封建諸侯國,整個國家的所有政務全部由皇帝“聖裁”,這是中國版的封建專制政治,在這裡,封建僅僅意味著生產關係,而專制才是帝國的核心內容。

由專制形成的國家對各種生產資源、生活資料的佔有,使得中國從古代就形成了大政府,小社會的政治格局,並影響了中國人的天下觀,並且延續至今日。這種政治形式,在世界上獨樹一幟,這也是為什麼中國能夠長期維持統一、興盛的原因之一。

人心都有私慾,封建帝王尤甚。他們會說:這是我的,那也是我的-——都是我的!

西方:國王,您受累!

西方的帝王想把所有的權利,包括人事任命、稅收、征伐等大權緊握手中,可是自羅馬帝國崩潰之後,星羅棋佈的小勢力遍佈歐洲大陸,這些勢力沒有哪一個能夠形成絕對優勢完成統一,所以歐洲自古以來就一直戰亂不斷。維京人退走後,英法打了百年戰爭,英格蘭和蘇格蘭也有世仇,至於德意志,3000多個邦國在一個跟中國一個省大不了多少的地盤,多擁擠啊!所以三十年戰爭、王位戰爭、各種革命,層出不窮。

戰火連天的歐洲肯定不符合經濟發展的需求,於是文化相近的各個種族,開始尋求政治上的妥協。放棄一部分政治獨立性,從而實現經濟上的收益,對於歐洲的封建主來說,是可以接受的。

於是大家開始了議會民主,推舉出勢力弱小,不會對大家造成嚴重威脅的國王來當共主,帶領各個封建主統一對外,比較典型的是法國國王、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這有點像中國東周時的周天子。

妥協政治的需求:公正的第三方

在這種形式下,國王和貴族們互相妥協,於是催生了契約社會的產生,恰好歐洲人信奉上帝,於是上帝就成了一個超脫於世俗政權之外的另一個勢力,作為獨立的第三方。沒有經過教皇加冕的國王,是不被承認的,所以教皇在中世紀獲得極大的世俗權利,一位皇帝不得不在大雪天跪在教廷門口一晚上祈求教皇的寬恕,不然他的皇位都不保。這在中國的帝王們看來,簡直匪夷所思。道教還好,一般都是盛世修行,亂世濟難。佛教想冒頭,結果中國出了三武一宗,在中國佛教界稱為“法難”。

歐洲國王/皇帝們實力不濟,不得不承認大封建主的相對獨立性,而由於教廷這個第三方,還有其他封建主的牽制,也較少出現封建主公開反叛的事件,一般都是因為王室絕嗣,才王權旁落。其實,歐洲王室,基本就那幾個家族輪流著來。維多利亞還號稱是歐洲王室的祖奶奶呢!

國民信仰:神性的光輝

中國自秦末起,就開啟了不信上帝,只信自己的政治哲學,所謂: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西方,還有日本,都無一例外持續給王權提供了神性的光輝。

威權可以短時間建立,但是神性卻是植根於人的內心和民族文化裡,不可能一朝譭棄。

德川家康當政,曾有意把自己往天皇的神性靠攏,做了很多提升自己家族神性宣傳,可最終也沒有能夠取代日本天皇。長時間的神權宣傳,讓日本人對皇位的神性深信不疑。雖然日本受中華文化影響,也有著統一和穩定的政治需求,但是也因為地緣條件,註定了日本內部不能形成一個絕對優勢的地緣板塊,不管是大阪平原還是關東平原,都缺乏足夠的實力,只能維持著天下共主的局面。

歐洲國家則是地緣形成的政治力量的博弈,使得歐洲需要維持一個上帝的仲裁角色,在王位的繼承上,世俗權利和神權達成了默契。拿破崙三世之所以能夠藉助一個姓氏而再次發跡,與拿破崙是經過教皇加冕的合法皇帝有關。

統一,是東方秩序裡最大的政治。分裂,是歐洲的政治傳統。

文化的不同,政治設計的不同,讓西方王室與中國皇室有著全然不同的家國觀念。中國在南北朝時的世家政治,有西方國王政治的痕跡。如東晉皇帝權利不大,是幾個大家族的妥協的結果。中國如果延續東晉的政治,也會形成今日歐洲的破碎版圖。

但是中國有一個特有的優勢,是西方和日本都不具備的:優秀的地緣。

地緣:歐洲註定不能統一

歐洲歷史上有多個強人意欲統一歐洲,最終落敗。中國自從2000多年前秦始皇一統後,基本維持了大一統的局面,這與歐洲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因素密切相關。

歐洲多山、多河、多半島,少平原,比利牛斯山、阿爾卑斯山、喀爾巴阡山把歐洲分成了四個相對獨立的地理單元,每個單元又有很多河流,形成了很多區域中心,這樣讓每個地理單元內部都很難形成一個強大的核心政權,更不用提地理單元外部的統一了。

法國的地理因素,具備統一歐洲的地理潛力,勉強能算,但是歐洲還有一個攪屎棍呢。所以,不管是哪個強人,都不能在統一歐洲這件事上建立絕對的威權。即使短暫統一,因為地理原因的割裂,也不能長久維持。

歐洲註定只能上演戰國時代,不能完成像秦始皇一統六國的大業。

從整個歐洲的視野回到法國55萬平方公里的國土上,這裡也建成了中央集權的封建政治制度,結果也造成了法國大革命。

集權,某種程度上,意味著革命。

中原:逐鹿天下

只要佔領了中原,就可以輻射控制整個中國。在以前,中原地區是中國的精華所在,人口、經濟、軍事、科技等都遠遠超出其他地區,因此中原地區對其他地方的綜合實力強勁到具備統一的條件。

中國封建專制的帝國制度,所有的社會資源都圍繞著皇權在轉。因此,一旦出現皇帝昏聵、權臣當道、外戚干政、太監亂國等惡性循環後,帝國對地方的控制就會減弱。一個地方勢力崛起後,他不需要面對像歐洲那樣眾多的封建主和主教的認可,他的政治目標就只有一個:皇權。

這樣,就給造反者提供了很多便利:目標清晰、戰略明確。

造反者成功上位之後,出於對皇權的繼承,也不可能將帝國再次分封出去,不然中國就會像西方一樣陷入亂戰之中(西晉八王之亂即是一例)。

中國人對統一、穩定有著強烈的政治需求,所以沒有再次出現周王室分封的事,所以中國沒有再次出現長時間的春秋戰國的局面。即使出現了,中國本部也有足夠的實力重新一統。

統一:三千年帝國

看似形成了悖論,維持統一的,反而300年國祚即告滅亡;維持分裂的,反而能享長久國運。

其實不然,中華帝國作為一個主體,已經存在了3000多年;在這期間,歐亞大陸有多少民族國家,都湮沒在歷史的塵埃裡了。而唯有中華帝國,基業長青。

土地財政:王朝週期律

至於為何中國的朝代國家有三百年的王朝週期律,則是另外一個話題。

這與生產力發展水平,人口的繁衍規律,社會財富的分配機制,生產關係的組成,甚至與小農經濟的效率都有密切關係。

君子之澤,五世而斬。

二十年為一世,五世當為百年。

一般大一統王朝開國後,由於人口損失,土地相對廣闊,社會矛盾都被戰爭解決,一切開始欣欣向榮,70年到100年間,國力飛速上升。

到了王朝中期,社會閒置資產都已被瓜分殆盡,形成了壟斷性質的大地主階級。資本天然具有吞併弱小以自肥的天性,由此社會發展方向由開放走向內斂。大地主的兼併行為,造成了大量的失地農民。

這個過程進行的緩慢,一般可以維持100年。

至此,王朝開始了末世的危機,不得不消耗前面所積累的所謂君子之澤,如果福澤不夠,比如暴虐昏君,會讓福澤流失的更快。一般進入下降通道,長則百年,短則數十年,遍地的失業農民就會來一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而知而行


問題中一般不超過300年的古代朝代,應當指的是秦始皇開創郡縣制以後的封建王朝,諸如兩漢、唐、宋、元、明、清。歐洲的羅馬帝國號稱千年,哈布斯堡家族也是遍佈大半歐洲皇室。至於日本,更是牛逼,直接是從未朝代更迭過的“萬世一系”。


古代封建王朝的300年興衰週期律,大致會經歷“修養生息——強盛繁榮——衰退滅亡”的過程。立國之初,由於朝代更迭的戰亂造成的人口銳減,國家往往能有大量的土地構建“耕者有其田”的自耕農稅收體系,安定的社會環境促使老百姓生產秩序的恢復,百業興旺、安居樂業,國力蒸蒸日上,如文景、貞觀之治。等到社會財富積累到一定程度,國力也會日趨鼎盛,王朝呈現強大繁榮的景象,歷史上的開元、康乾盛世就是王朝鼎盛的巔峰。但此時往往也是王朝社會經濟矛盾升級、量變的節點,土地兼併、貧富兩極分化、財富單向流動、農民地主階級矛盾激化等社會矛盾逐漸顯現,失去土地、衣食無著的農民數量越來越多,直至達到起義暴動的臨界點,黃巢、李自成、洪秀全等起義領袖應運而生。王朝的內亂,自然會引發周邊少數民族的覬覦,五胡亂華、滿清入關也是由此而來。

相對於中國血統純正的“家天下”封建王朝,歐洲的羅馬帝國經過共和制、五賢帝時期、奧古斯都帝國等階段,血統早就不知道變到那裡去了。哈布斯堡家族雖然血統清晰,但它的帝國一下在西班牙、一下在德意志、一下又在奧地利,根本不是中國封建式的“普天之下 莫非王土”。

而日本的“萬世一系”,實權分別由天皇、外戚公卿、上皇法皇、幕府將軍、內閣首相相繼掌握,天皇家族雖然名義上一直是國家的代表,但權力體系上早已更迭了一次又一次,算不上嚴格的一家一姓王朝。況且在明治維新之前,日本列島上各土豪勢力基本保持著半獨立式的地方自治權,這也能算是中國封建王朝的“率土之濱 莫非王臣”嗎?


竹山清溪澗


歷史是由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非常複雜,但總的來說,是因為歐洲和日本都形成了一種政治上的相對穩定。

先說說日本,日本天皇之所以能一直延續,主要是因為日本將軍幕府的政治體制

所謂將軍幕府,就是以"徵夷大將軍"為最高長官的行政機構,也是整個日本最高的行政機關。也就是說,日本天皇以及皇室一直以來是沒有實際權利的,完全被將軍幕府所架空。

所以歷史上日本只發生過幕府的換代,皇室卻一直存續至今。即使是幕府的更替,日本歷史上也只經歷過鎌倉幕府、室町幕府、德川幕府三個幕府時期,可以說是相當穩定了。

日本政治相對穩定的根本,就是權利分散制衡。天皇雖然沒有實權,卻是實際上最高權利象徵,幕府大將軍雖然是臣子,卻擁有實權。

更重要的是,即使是幕府大將軍,也不是所有的權利都是自己一個人的,實際上幕府大將軍會把自己的權利分給手下的武士。也就是擁有實權的掌權者。

所以你可以想象一下,因為權利分散,相當於多個點支撐著日本政治,誰都不敢輕舉妄動,所以才比較穩定。

其實瞭解了日本的政治制度,很多人回想起中國古代著名的一個人物,曹操。


日本的將軍幕府,其實就是曹操當年的"挾天子令諸侯",曹操極其幕僚實際上也已經架空了漢天子,成為漢朝的實際控制者。如果曹丕當年能像他老爸一樣繼續挾天子令諸侯,而不是自己稱帝,也許到今天中國還是漢天子。

至於歐洲,也有相互的權利制約。

歐洲的制度是封建制,國王將土地封給手下功臣,成為大封建主,大封建主又把封賞給自己的土地封給手下的騎士。 這樣就形成了一個以土地為紐帶的封建制度。

封建領主在自己的封地上享有一切權利,這樣就和國王形成了相對制約。權利分散的結果就是政治相對穩定。

歐洲即使發生動亂,也往往是大家推舉一個前王室成員的親戚當國王。沒有誰會想著自己去取代王室,因為這樣就成了眾矢之的,下場一定非常悲慘。

而中國,恰恰走向了令一條路,就是中央集權,權利越來越集中,政治也就越來越不穩定。

秦始皇之前,我們也是個歐洲差不多的封建制度。所以周朝存續了800多年,將近千年了。所以可見分散權利,相互制約的政治制度是很穩定的。

但是,從秦始皇實行中央集權,開始當皇帝之後,中國就走上了不歸路。秦朝僅僅幾十年,就發生大規模農民起義。早知道周800多年間都沒有發生過一次農民起義。

總之隨著權利越來越集中,政治也就越來越不穩定。這就是中國為啥改朝換代這麼頻繁的原因。

其實很好理解,中央集權,就好像由一個點支撐著整個國家,而歐洲,日本則是由多個點來支撐著國家,你說哪個穩定呢?

想象一下,權利集中在一個人手裡,必然引來很多人爭搶,因為沒有任何制約,沒有任何分散。就好比你把你所有財產都放在一個地方,自然很容易全丟了。

所以中國古代就一直處於,外戚專權,太監專權,地方割據的不斷轉換當中。就是因為大家都在搶這個集中到一點的權利。

這就是為什麼中國朝代更替這麼頻繁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