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和奧地利爲什麼沒有組成一個國家?

李立軍V5


德國和奧地利是否如題主所言:語言相通,文化差異也不遠呢?奧地利的官方語言是德語,不過更多是使用德語的巴伐利亞方言,和德國使用的德語標準有一定區別;奧地利信奉天主教,和德國信奉的基督新教同屬基督教範疇,但仍有明顯的差異。

事實上在歷史上奧地利本身就是德意志的一部分。中世紀的德意志更多的是一種文化和地理上的概念,而並不是一個統一的政治實體——在當時的德意志境內分佈著大大小小的諸侯國,而奧地利只是其中之一。奧地利這個名字最早見諸記錄是在996年,當時是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一塊邊疆領地。1156年奧地利升格為公國。

16世紀歐洲基督教會開始一場宗教改革運動——從羅馬天主教會分出了路德宗、加爾文宗等新教派,這些新教派統一合稱基督新教。基督新教迅速在德意志諸侯國中傳播開來,這一時期德意志各諸侯國分別皈依了不同的教派,如今德國和奧地利的教派差異就起源於這時。

從1699年開始奧地利皇室哈布斯堡家族兼任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這一時期奧地利皇室成為德意志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但實際上德意志諸邦依然是各自為政。1806年法蘭西皇帝拿破崙戰勝哈布斯堡家族並迫使後者取消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稱號,從此德意志諸邦連名義上的共主也不復存在。

時光流轉到19世紀後半期德意志形成了普魯士和奧地利雙雄爭霸的格局:奧地利的優勢在於疆域遼闊、人口眾多,然而奧地利國內民族成分極其複雜並缺乏足夠的凝聚力維繫,內耗極其嚴重。普魯士則抓住工業革命帶來的歷史性機遇成為德意志諸邦中工業生產能力和軍事實力最強大的。與此同時夾在二者之間的諸多德意志小邦則試圖締造一個政治經濟體系的德意志共主邦聯。

1864年普魯士拉攏奧地利以收復德意志失地石勒蘇益格和荷爾斯泰因為名對丹麥作戰,以此爭取德意志諸國的好感,獲得師出有名的大義名分。接著又在石勒蘇益格和荷爾斯泰兩地的分割問題上刻意製造同奧地利的矛盾,與此同時穩住西部的法國,拉攏德意志諸小邦以及渴望從奧地利手中收復失地的意大利撒丁王國。在普奧戰爭中普魯士展示了高昂的士氣和先進的技術:普魯士在火力、後勤運輸以及情報傳遞等各方面無不優於奧地利,最終戰爭以普魯士的勝利告終。然而正當普軍上下打算趁勝追擊直入維也納時普魯士宰相俾斯麥在審時度勢後堅決阻止了這一行為,因為他知道同樣圖謀歐陸霸權的法國不會坐視德意志的統一,如果奧地利被徹底擊敗,也許普魯士的下一個目標就是法國。為了避免法國的干涉,俾斯麥當機立斷決定將奧地利從德意志排擠出去,然後建立一個以普魯士為主導的不含奧地利在內的德意志國家。儘管這樣做看似是放棄了唾手可得的東西,但俾斯麥就是這樣的人——絕不允許所謂的勝利果實干擾到自己的通盤計劃。

1871年又取得普法戰爭勝利的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法國巴黎凡爾賽宮的鏡廳加冕為德意志第二帝國皇帝,由此形成了以普魯士為核心的將奧地利排擠在外的德意志國家。儘管至此德、奧已正式分家,但在兩國民間依然分佈著主張合併的日耳曼民族主義狂熱者——在這其中就有日後二戰的發動者阿道夫·希特勒,他於1889年4月20日出生在奧地利布勞瑙。

奧地利在被排擠出德意志後轉而同境內的匈牙利人合作將奧地利帝國改組為二元制的奧匈帝國。作為日耳曼民族主義狂熱者的希特勒對此身為不滿——他認為:奧地利的行為是在維護境內的非日耳曼少數民族的利益而侵害了日耳曼民族的利益。當時的希特勒自然對這樣的國家大局無能為力,但一直對此心存不滿,這是因為希特勒一直是一個堅定的日耳曼民族主義者——他排斥奧匈帝國境內的一切非日耳曼民族,同時他認為奧匈帝國已被非日耳曼民族玷汙,不能真正代表日耳曼民族的利益。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希特勒被徵召入伍,然而希特勒卻當起了逃兵。這倒不是因為他熱愛和平不願打仗,如果是這樣他還會發動二戰嗎?事實上希特勒只是不願當奧匈帝國的兵,他想做的是為日耳曼民族而戰,於是他越境參加了德國巴伐利亞預備步兵團第16團。由於在一戰中德、奧是同盟國,所以奧匈帝國也沒追究他逃避兵役的責任。就這樣希特勒先後參加了第一次伊普雷戰役、索姆河戰役、阿拉斯戰役、巴斯青達戰役。

一戰後作為戰勝方的協約國集團制訂了限制德國發展的凡爾賽體系:德國被迫將普法戰爭中佔領的阿爾薩斯和洛林歸還法國,將普丹戰爭中佔領的石勒蘇益格歸還丹麥,將東部的大片領土劃歸波蘭,同時禁止德奧合併。這深深地刺激了像希特勒這樣的日耳曼民族主義狂熱者。一戰後的希特勒加入了德國國籍並利用德國民眾對大蕭條帶來的生活困境和對凡爾賽體系的極度不滿奪取了政權。1938年希特勒治下的納粹德國合併了奧地利。1945年納粹德國戰敗後奧地利被美英盟軍和蘇聯紅軍分區佔領,出於限制德國的目的同盟國再次將奧地利從德國分化出來。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奧地利西北部狹長的國境線幾乎全部與德國接壤,兩個國家的官方語言都是德語,兩個國家的飲食都是那麼乏善可陳,普魯士在統一德意志時把奧地利生生排擠出去,出生於奧地利的希特勒一度成為德意志之王併吞並奧地利……德奧究竟有何同與不同,他們又是怎麼相互看對方的呢?

百年糾結

今日奧地利的大部分領土在公元前15世紀歸於羅馬帝國,而德國只有西南小部分屬於羅馬版圖。隨著公元后的民族大遷徙以及羅馬帝國崩壞,奧地利納入法蘭克王國治下的巴伐利亞大公國,被稱為“Marcha

Orientalis”,意為“東部的邊境領地”。“Orientalis”在語言和寫法上逐漸演變為今日奧地利的德語名稱“?sterreich”,這和奧地利的英語名稱“Austria”(來自拉丁語)一樣,含義為“東方的土地”。奧地利在1156年升格為大公國,與巴伐利亞大公國平起平坐。隨後,在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的名號下,奧地利開始獨立發展。自1282年起,奧地利由哈布斯堡王朝統治直到一戰結束。隨著普魯士的崛起,普奧之間爆發了爭奪德意志地區領導權的鬥爭,史稱“德意志戰爭”或“兄弟戰爭”。結果大家都知道,獲勝的普魯士成為德意志統一的中堅力量,而戰敗的奧地利則永不能插手德意志事務,只能轉而和匈牙利小夥伴玩耍並結成雙君主制的奧匈帝國。

奧匈帝國在一戰後解體,奧地利人也在自我認知上出現困境:不少人希望奧地利重歸德意志主權之下,安安靜靜的作多瑙河畔的小邦國就好。雖然在1918年成立的奧地利第一共和國是獨立國家,但也一度冠以“德意志奧地利”的名頭。孰料二十年後,出生於奧地利的希特勒實現了這部分人的願望。20世紀30年代的奧地利經濟凋敝、社會動盪,主政的基督教社會黨逐漸無力掌控局勢。1938年,奧地利納粹黨在希特勒的授意下發動政變推翻共和政府。德國軍隊進駐維也納時不但無人抵抗,還受到許多居民的熱烈歡迎。現在,這一歷史事件無論在德國還是奧地利都被稱為“Anschluss

sterreichs”。“Anschluss”的意思是“合併、連接”,不帶任何軍事侵略色彩。因此,奧地利人的自我認同和“兩個德國”直到現在依舊是重大的研究課題。納粹德國戰敗後,奧地利亦被同盟國軍隊佔領,直到1955年奧地利第二共和國成立。

值得一提的是,在東西德分裂期間,大量東德居民先逃到匈牙利,然後借道奧地利進入西德境內,奧地利居民和政府在此期間提供了重要幫助。

奧地利人不是德國人

拋開民族、基因這些因素不說,奧地利和德國到底有什麼區別?有人開玩笑說,奧地利和德國決定性的區別在於奧地利有茜茜公主。首先從語言上看,儘管奧地利官方語言也是德語,但是和德國“普通話”(也就是高地德語)相比,兩者在發音、語法、詞彙等方面的差別不可謂不小。一個德國人初到奧地利可能還真得適應一段時間。

海頓、莫扎特、貝多芬等一大批音樂家塑造了輝煌的“維也納古典時代”並在奧地利人的血液裡注入古典音樂的要素。當然,德國人也喜歡聽交響樂,但是熱愛程度和在生活中的地位之高遠不如奧地利人。體育方面,冬季滑雪項目是奧地利人的強項,但是足球就不如德國人了:奧地利自1986年在友誼賽中擊敗足球皇帝貝肯鮑爾率領的西德隊之後,至今28年再沒贏過德國隊。

奧地利的咖啡館從上午一直開到午夜,並提供甜點和熱餐,奧地利人不分男友老幼都愛泡咖啡館。而德國的咖啡館大部分晚上六七點就閉門謝客了,意猶未盡的人們會轉戰餐館和酒吧。在奧地利生活成本會略高於德國,但差別不太,可能是奧地利的增值稅比德國高一個百分點。但是,奧地利的汽油價格比德國便宜不少,住在邊境的德國人就特意開到奧地利加油,惹得當地居民對交通擁擠和空氣汙染大為不滿。另外,據在奧地利生活過的德國人講,奧地利人其實比德國人更有耐心和遵守秩序。

總而言之,奧地利人還是很注重自己和德國人的區別的。有一位奧地利記者曾說過,我去過世界許多地方,人們把我當成挪威人、瑞士人或是匈牙利人都沒問題,但是如果把我當成德國人,我就會很不爽。

眼中的彼此

奧地利俗語中有一個專門指稱德國人的詞“Piefkes”,大意是指傲慢呆板的德國佬。德國人也用“?sis”反唇相譏。曾有德國媒體一口氣列了三十條黑奧地利人的點,比如:奧地利的國旗是紅白紅三條橫槓,這樣掛的時候就不怕弄倒了;又或:唉,最著名的奧地利人要嘛不在世上了,要嘛移民了(施瓦辛格)。曾有人玄而又玄的說,德國人很想理解奧地利人,但是理解不了;奧地利人理解德國人,但是不願去理解。

但是,吐槽是一回事,嚴肅認真起來是另一回事。奧地利的市場調研公司IMAS在2012年對奧地利16歲以上公民進行了一項關於對德國人總體印象的調查。其中,47%的受訪者覺得德國人“還不錯”,11%的人認為“太讚了”,21%的人認為德國人“不是特別棒”,只有4%的奧地利人認為德國佬“太差勁了”,剩下17%的人則頗為糾結。54%的受訪者人覺得德國工業和科研水平強大,值得奧地利學習,同時也有55%的奧地利人批評德國有太多移民和外國人。德國在歐盟尋求領導地位對於奧地利人來說也不是大問題。調查機構提出了你願意由誰擔任歐盟領頭羊的問題,62%的奧地利人選擇了德國。IMAS創始人——Andreas

Kirschhofer認為德奧兩國人處於最為和諧的時期,早期奧地利人對於受德國統治和排擠的恐懼在歐洲聯盟的背景下早已經煙消雲散。

德國人心目中最愛的旅遊和度假目的地是奧地利(其實奧地利人同樣也把德國視為第一度假勝地),也有不少德國人喜愛奧地利食物(其實兩者都是半斤八兩)。儘管大量德國學生在奧地利學習,但奧地利的教育水平顯然不入德國人的“法眼”,奧地利的工業與經濟水平在德國人看來也就是那麼回事。但是,德國媒體近十年來對奧地利讚譽有加,2005年就有以《奧地利是更好的德國嗎?》為題的報道。分析人士認為,德國經濟發展的黃金期已經過去,今後會越來越仰仗東南方的鄰居。從某些經濟指標和社會保障數據上看,奧地利的表現其實比德國更好,例如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失業率、汽車保有率、人均壽命以及病床擁有率等等。

奧地利是更好的德國嗎?這個問題本身還是顯現出了德國人以自我為中心的立場。但不管怎麼說,作為歷史上的兄弟和現在的熟鄰,兩國都能正視對方的優點,剋制民族情緒的無端妄漲,展開和平的競爭與合作,或許真的比所謂“大德意志”或“大奧地利”更為有益。



中華地理庫


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日耳曼人開始對原羅馬帝國阿爾卑斯山北部和東部的地區進行統治,幾百年的演變形成了一個延續千年的帝國,也就是神聖羅馬帝國。神聖羅馬帝國的權力中心在維也納(哈布斯堡家族),也就是今天奧地利地區,皇帝也是由哈布斯堡家族世襲繼承。反觀今天德國地區,是無數的小王國,並沒有今天那麼統一和強大。德國地區崛起一定程度上和拿破崙有很大關係。當時全歐各國圍攻拿破崙,因為拿破崙稱帝加冕,拿破崙戰爭一共打了七次,前五次基本都是拿破崙贏,而最大輸家則是奧地利。割地賠款必然少不了,但是國力也被打下來了。再反觀德國地區,普魯士開始崛起。因為戰爭時期人心很容易擰到一起,慢慢普魯士就把今天德國北部和波蘭西北部的地盤都收入麾下,這才開始有了整體的"德意志"的概念。

拿破崙戰爭打完了後,奧地利回頭一看,"隔壁的日耳曼兄弟"怎麼突然"長這麼壯了\

奧國那些事兒


兩國雖然份屬同宗同種,但是歷史定位,國際地位,宗教信仰,文化語言都差距太大。

信奉天主教的奧地利歷來是歐洲強國,長期佔據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對整個歐洲有強大的影響力。反之,德國尚處於分裂狀態,大大小小近百的王國和大公國,周邊強國紛紛伸手進行政治經濟文化宗教滲透,如南德諸州基本為法國影響區,巴伐利亞等六國信奉天主教,與北方新教各邦國往來還不如法國奧地利。甚至荷蘭、波蘭、瑞典都在欺負北德諸邦國,而當時作為德意志民族領頭羊的奧地利顯然無力也無法實現真正統一。

十八世紀,信奉新教的普魯士逐步崛起,藉助英國的力量縱橫捭闔,先後驅逐波瑞,打敗拿破崙,瓜分波蘭,最後,擊敗荷蘭,打得奧地利狼狽退出德意志聯盟,普法戰爭中再重創法國,掃除一切阻礙因素才完成基本統一。但此時的奧地利依舊是強國,德意志第二帝國一要繼續壓制法國,二得防範英國和監控俄羅斯威脅,自然不能與奧地利帝國再去拼命打一場未知結果的統一戰爭。

一戰德奧雙輸。希特勒崛起後於1938年吞併自己的祖國奧地利。但奧地利與德國實際是狼狽為奸的,一是奧地利大體自願被合併,二是在二戰中為德國出力不少。所以,二戰後聯合國雖因各種因素而互相妥協,沒怎麼追究偽裝成受害者的奧地利的戰爭責任,卻也強制規定德奧永遠不得合併。


四川達州


其實,德國與奧地利雖然都是日爾曼人,但卻尿不到一個壺裡去,歸根結底一句話,一個老貴族瞧不起窮當兵的,雖然當兵的後來闊了。

說這話咱還得往後倒倒歐洲的歷史,歐洲歷史,特別是中世紀史那叫一個亂,一大堆的各種爵爺,各種古地名,各種死不了幾個人的重大戰役,那叫一個頭痛。所以咱就把奧地利與德國單擇出來,也讓您也省心不是。

奧地利的開山老祖原本只是瑞士山區的一個小貴族,機緣巧合在波希米亞繼承了一位八打子打不著的親戚一塊封地。估計奧老祖在瑞士混的不咋的,便舉家搬到新封地上,由此開始了哈布斯堡家族的千年傳奇。哈布斯堡王朝在全盛時期曾經統治過大半個傳統歐洲(所謂傳統歐洲就是把俄羅斯擇出來,老歐洲總認為毛子不屬於歐洲,現在也這麼認為)

德國的前身普魯士可就慘多了,其實普魯士前身不是一國家,它是偉大的神聖羅馬帝國為征服聖地而組織的一個騎士團,大名叫條頓騎士團。後來聖地沒征服了,讓阿拉伯人一通削,灰頭耷拉腦的回老家。回來一看,國家大變樣,自己無家可歸了。無可奈何之下,騎士團變成了僱擁軍。怎麼著也得吃飯不是。這群人死心眼又實誠,幹活從不偷懶耍滑。深得僱主歡心。於是在波羅的海東南邊上賜了一塊地,這就是窮鬼德國的龍興之地——東普魯士。

後來戰爭販子拿破崙東征,消滅了很多德意志的小侯國,這其實也在一定程度上幫了普魯士的忙。普魯士因為不在拿大帝的東征路線上,所以受到損失較小。可老大帝國奧地利就慘嘍!千年帝國又咋的,在拿大帝手下仗仗是全軍覆沒。要不是俄國人在後頭兜著,奧地利亡國就是分分鐘的事。

滑鐵盧之後,歐洲人在維也納簽了份協議,並公推奧地利為協議監護人。奧地利又是一陣的上躥下跳。好象全歐洲都是他們家的似的。但這時,經歷過滑鐵盧洗禮的普魯士開始發動了統一德意志的一系列戰爭。本來普魯士也想征服奧地利的,但好像俾斯麥不大樂意。他全力勸威廉一世把奧地利排除在外,老牌貴族奧地利因此得脫一劫。


一戰時,德國與奧地利又坐上了同一架戰車。但結局比較慘,戰車散架了。德國成了囚徒。奧地利直接讓人拆了,東南歐各國紛紛獨立,就剩下一奧地利形單影隻。

再後來,一個叫希特勒的奧地利小鬍子居然當上了德國的元首。小鬍子大義滅親,上臺第一件事就是滅了自己的祖國。德國與奧地利第一次合併。日耳曼國成立了。鮮花,掌聲。不過話說回來,小鬍子太能作了。沒幾年全民公敵第三帝國就被全世界愛好和平的人們給滅了。德國,奧地利全被四國佔領了。

時至今日,德國依舊在世界上很有分量。可奧地利——已是一個與世無爭的山中小國了。

我是風間殘灑,喜歡我的東西就點個讚唄!


用戶59157161798


在歐洲版圖上,德國與奧地利兩國可謂日耳曼民族的典型代表,兩國不僅人種相同,且語言都為德語。那麼為什麼德國與奧地利不能合併成為一個國家呢?



圖/奧地利總理庫爾與德國總理默克爾

歷史的宿命

羅馬帝國崩潰之後,奧地利的地盤上活動著西日耳曼人的一支——拜恩人。公元8世紀時,西方的加洛林王朝將奧地利納入了基督教的宗教旗幟之下,並以邊區行政長官的模式進行統治,這也奠定了當地作為西歐軍事橋頭堡的軍事戰略地位。9世紀以後,奧地利地區成為東法蘭克王國(德意志王國)的重要移民開發地區,大量的德國貴族在此建立莊園與教堂,一個德意志人的新樂園逐漸成型。



奧地利地區的特殊戰略也讓其成為法蘭克與東羅馬人、阿瓦爾人與斯拉夫人的戰場,在這裡的行政長官在德意志帝國統治體系內扮演者十分重要的角色。從986年任命的柳特博德開始,這一地區的行政長官開始由他所在的當地巴奔堡家族世襲,從這一時期開始,奧地利就一直以德意志境內具有特殊地位的封建領地存在。

哈布斯堡王朝時期,隨著德意志皇權的衰微,奧地利人甚至主導了整個德意志帝國,一度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家族。16世紀之後,奧地利人逐漸在對抗奧斯曼人的過程中產生了自身的民族國家意識,而同一時期的北德意志地區則逐漸形成了勃蘭登堡-普魯士王國。就這樣,曾經的德意志開始逐漸走向了南北分裂的格局。



現實的無奈

普魯士建立德意志第二帝國之後,北德意志同盟逐漸成為“德國”的代名詞。而奧地利則逐漸脫離了“德國”這一曾經的歷史主體。一戰之中,德奧兩國作為同盟國聯合作戰,日耳曼人的南北縱橫讓當時的英法兩國十分忌憚。戰後,凡爾賽和約的重要一條就是禁止德國人對奧地利進行合併。二戰時期,希特勒不費吹灰之力就收編了奧地利的武裝力量,這讓整個歐洲對德奧的聯合更加忌憚。所以,在今天的歐洲,德國與奧地利的聯合已經被視為一種打破地緣平衡的危險行為,因而會受到各個國家的竭力反對。



圖/二戰中德國佔領奧地利

德國與奧地利雖然雖然同根同源,文字相通,但是兩者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已經逐漸成為兩個相互獨立的政治實體,統合難度相對較大,且兩者的合併已經被視為是對當地地緣平衡的挑戰,因而合併之舉已無可能。

參考文獻:1. 高放 黃順基 潘培新,社會科學學科大全,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1996年

2. (奧)埃裡希·策爾納,奧地利史 從開端至現代,商務印書館,1981年


歷史研習社


的確,德國和奧利地語言、文化、民族幾乎相同,為什麼至今是獨立的兩個國家呢?其實,歷史上,兩個國家對此進行了多次合併的嘗試。

在1868年普奧戰爭前,奧地利帝國一直都是德意志聯邦中的一員,而且深得德意志境內許多諸侯國的擁戴,堪稱德意志聯邦的老大哥。因此一直在德意志民族內部有一個大德意志帝國的觀點,即建立一個包括奧地利在內的德意志帝國。但是此時的奧地利帝國是包括現今奧地利、匈牙利、巴爾幹等構成的多民族國家,建立一個大德意志帝國的想法是無法被奧地利帝國境內的其他民族所接受的。所以在普魯士於1871年統一德意志帝國後,奧地利和德國即正式分家。

第二次嘗試實在魏瑪共和國期間。1931年,德國和奧地利試圖建立一個關稅同盟,如果達成將極大鞏固德國對中東歐的影響,並未下一步兩國合併掃清障礙。事實上,在1931年5月,德國內閣會議確實也通過了建立關稅同盟的決定,但是決定後德國政府自己慌了,對法國的反對態度和應對措施的嚴重性過分高估。同時,奧地利當時又十分需要法國的金融援助,因此其開始準備撤銷這一決定。1931年9月,德國外長Julius Curtius和奧地利在位於日內瓦的國聯歐洲理事會的見證下取消了這一決定。兩天後,海牙國際法庭在英國的申請下,以8:7裁定德奧關稅同盟違背了1922年針對奧地利重建的日內瓦協議的規定。

第三次,也是唯一成功的一次,就是1938年納粹德國進軍奧地利,當時,奧地利很多民眾支持奧地利加入德意志帝國。在二戰後,作為對結束奧地利分區佔領的要求之一就是奧地利中立。由於盟國對於奧地利的寬鬆處理,導致奧地利境內的法西斯和右翼勢力並未得過應有的懲罰,也未進行應有的反省。目前的奧地利即是右翼政府執政。


陳皮果子


德奧合併曾經是兩國境內非常強有力的社會運動,早在19世紀後期,奧地利境內就產生了公開反對哈布斯堡王朝基本綱領、主張與德意志帝國合併的泛日耳曼民族黨等政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第二天(19181112日),新成立的維也納臨時大會就通過決議,主張與德國聯合,充分反映了原奧匈帝國境內德意志族人民的普遍意願。但德奧兩國最終未能合併成為一國,之所以如此,關鍵是歷史上的德意志分裂得太徹底太細碎,又位於四戰之地,先發霸權國家不容許整個德意志民族統一;哈布斯堡王室把自己的利益置於德意志整體利益之上,加強了德奧兩國格局;最後德國兩次大戰失敗,決定了德國、奧地利不可能統一的結局。

歷史上的德意志在三十年戰爭之後是數百個諸侯國,統一非常艱難,而且哈布斯堡王室統治的奧地利帝國長期扮演著德意志諸侯領袖的角色。普魯士崛起並在普奧戰爭中獲勝之後,以普魯士主導的德意志統一之路有兩個選擇:佔領、吞併奧地利,或是保留奧地利。當時普魯士的真正決策者俾斯麥認識到,法國、英國、俄羅斯等歐洲大國不會容忍普魯士合併奧地利而導致他們喪失對德意志的長期優勢,明智地選擇了保留奧地利,避免因吞併奧地利而四面受敵的結局。

同時,普奧戰爭失敗之後,哈布斯堡王室為了保住自己王冠,寧可犧牲國內德意志人利益,把原來的德意志族主導的奧地利改造成奧匈二元帝國,國家德意志色彩大大沖淡,匈牙利享受著德意志族鉅額轉移支付、種種優惠特權而頤指氣使,也加強了德奧兩國格局。

一戰結束之後,新生的奧地利共和國國民議會雖然主張德奧聯合,且通過《哈布斯堡法》,沒收哈布斯堡家族財產,驅逐哈布斯堡王室成員,但在戰爭中獲勝的協約國不允許德奧合併,以防止德意志東山再起。

二戰結束之後,為防止戰敗者德國再起,戰勝國比一戰結束後的協約國更加不允許德奧合併了,而且把戰前德國10

萬平公里以上國土割給波蘭,再把剩餘的德國領土分成兩個國家。雖然科爾抓住冷戰結束機遇,克服英、法、意等歐洲大國不願意見到德國統一的心理和阻力,實現了兩德統一,但德奧合併至少在可預見的未來還是做不到的。

而且,難民危機以來德國人的表現表明他們已經不是二戰之前那個剽悍、自強、自信的民族了,德奧合併也就更加渺茫了。


梅新育


好像都喜歡從宗教的角度切入。我從政治角度談談吧。

近代概念的德意志統一運動應該是從拿破崙戰爭以後開始的。拿破崙不僅把自由民主平等的啟蒙思想傳遍整個歐洲,也讓德意志的民族意識開始覺醒。法國人對德意志的入侵、佔領大大傷害了德意志人民族感情,也激發了德意志的民族主義,這也是拿破崙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

所以拿破崙戰爭後德意志的統一運動就開始了。神聖羅馬帝國的空架子沒有了,於是鬆散的德意志邦聯(有點像今天的歐盟)出現了,隨著邦聯的出現,就像今天的歐盟走一體化一樣,一些德意志民族主義希望德意志各邦最後能合併為一個統一的國家。

然而邦聯內部本來就矛盾重重,統一為一個國家,勢必要對權力重新分配。當時最大的兩個邦國普魯士和奧地利哪個願意屈居於下呢?誰都想主導德意志的統一。這就是“大德意志”和“小德意志”兩種方案出臺的背景。

“大德意志”就是奧地利主導,包括了奧地利和普魯士及其他各邦的德國。但是這個方案無法解決一個問題,即奧地利控制下的非德意志部分如何處理,比如匈牙利、捷克、斯洛文尼亞和克羅地亞,這些地區多數在傳統上不屬於德意志,民族也以斯拉夫人為主。如果排除這些地區會大大損害奧地利的利益。但囊括這些地區又要考慮當地各民族和整個歐洲的看法。

另外,此時的哈布斯堡家族力量衰退是很明顯的。不要說統一德國,就連穩定自己國內各民族都很困難。從奧地利變為奧匈帝國,德意志人不得不與匈牙利人共治就可以看出,哈布斯堡在法國大革命後民族主義思想的衝擊下已經越來越難以維持一個由封建時代王室聯姻所建立起的中世紀封建帝國了。

這也是奧地利對於統一德意志始終不夠積極的原因,也是德意志統一的一大障礙。相比起來普魯士主導的排除奧地利的“小德意志”方案更具備可行性。新興的普魯士沒有歷史包袱,對於統一德意志更有積極性。這也是俾斯麥提出“鐵血政策”的政治背景。“鐵血政策”實質上就是用武力排除奧地利和法國這兩個德意志統一的主要障礙,從而實現德國的統一。

而此後的歷史我們都知道了,俾斯麥成功了,奧地利被排除出了德意志。雖然希特勒實現了德奧合併,但二戰的失敗再度造成德奧分治的情況。


小白老師


這說來簡單,細嚼起來話長。(其中每段情節都和周邊國家民族發生摩擦、或和遠處國家聯姻、還有宗教戰爭等,自己多找全球通史和寬容看看,裡面基本上是歐洲各國各民族的發展史詳細,中國書本沒有。)還是簡單的說吧,本來就是一國家,西羅馬滅亡後,查理曼帝國,三個孫子分裂成三個國家,德國、意大利、法蘭克。後來德國奧托一世入侵意大利北部,更名為神聖羅馬帝國,直至一戰前。嗯,德國其中南部的奧地利公爵(皇家貴族分封象中國古時候一樣)自由發展,吞併周邊小國,後還發展為奧匈帝國,直到一戰後。二戰前,眾所周知,希哥是奧地利人,因此這個大雅利安人種族主義者,首個要合併的國家就是奧地利,這本來就是一家嘛,因此說說就成,不用打。直至二戰結束。英法德重新洗牌世界陣營,奧地利被重新分裂開來成為一個獨立國家。些舉是不讓德國強大。德國自身也分裂為東西德。就是這原因,並不是什麼文化不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