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是宋王朝的第四位皇帝,他勤政愛民,是個人人稱道的好皇帝。可是他對立太子之事,卻一拖再拖,一直拖了40年之,這是為什麼呢?
太子為國之本,皇位繼承人,有了太子才能使朝局穩定,宋仁宗當然也知道一點。但是,他遲遲不立太子,自然是有自己的打算。
原來,趙仁宗的一邦妃子們,雖然給他生了十多個孩子,但只有四個得以長大成人,並且還都是公主。他的三個皇子:長子楊王昉,次子雍王昕,還有三次荊王曦,皆在年幼時早亡了。所以他沒有兒子,自然無法早立太子。
這樣一直到了快四十歲的時候,在朝臣與宗親們的勸說之下,仁宗就將一個堂哥的兒子宗實接到宮裡撫養,並改名趙曙。但是,雖然撫養了這個在宗室子侄,將其立為太子也是早晚的事,可宋仁宗卻是一直拖著不立。
為什麼呢?因為他在等自己的兒子出生。因為他的那些妃子還不斷地有懷孕的跡象。只是生出來的孩子有的是公主,有的卻早夭了。
直到了至和二年時,宋仁宗突然得了一場大病,作為一個擁有天下的皇帝,這年已經四十六歲,仍然後繼無人,皇位接班人的位子還空著,一旦皇上突然駕崩塌了怎麼辦?這時宰相文彥博沉不住氣了,非常著急的建議宋仁宗把立太子的事馬上定下來,宋仁宗同意了,說自己病後之後就立。可是,病好了以後,宋仁宗又把立太子的事兒撂下了。
在嘉祐元年的時候,一個叫鐵面御史的包拯的大臣又急壞了,他上了一道奏書:“天下事尚有大於此者乎!”,並三次痛哭流涕的向仁宗陳述自己的觀點,仁宗也很感動,但卻說:“朕知卿忠,卿言是也。當更俟二三年。”意思是要再等個二三年再立太子。
這樣一拖又到了嘉祐三年,剛任宰相的韓琦,又提了一條建議給仁宗:“陛下何不擇宗室之賢,以為宗廟、社稷計?” “後宮將有就館者,姑待之。”宋仁宗回答說,意思是說我的後宮妃子就要有生孩子的了,看看生的是男孩還是女孩啥再說。
很顯然,宋仁宗一直都不想把皇位傳給宗室裡的其他子侄,這才是他最大的心病,所以才一直留拖著不立太子。可是,上天好像一直在作弄宋仁宗,這次他的妃子又生了公主。
如此,宋仁宗雖然很不開心,他卻好像並不甘心,還在等待。
這時候,被稱為鐵面御史的包拯,也按耐不住了,出來說話了,他十分嚴肅的對宋仁宗說:“東宮虛位日久,天下以為憂。夫萬物皆有根本,而太子者,天下之根本也,根本不立,禍孰大焉!”
宋仁宗一向都最聽包拯的話,可是這次卻好像鐵了心似的照拖著不誤。他對包拯說道:“徐當議之。”便把包拯給打發了---以後慢慢的商議。
這樣又拖到了嘉祐四年的冬天,發生了一件事情,才使宋仁宗徹底改變了注意:宋仁宗的堂兄汝南王趙允讓死了!他的喪事辦完之後,不久,宋仁宗就確立了宗實為太子了。
那麼,為什麼一個宗室王親死了,在立太子的問題上宋仁宗的態度就來了個大轉彎呢?原來,太子宗實,就是汝南王趙允讓的親兒子。過繼來的孩子再好,畢竟不是自己的骨肉,而且汝南王趙允讓威望很高,他的這個兒--宗實對他都很敬重、孝順,有他這個親爹在那兒,宗實當了太子,再做了皇帝后,會不會讓他親爹做太上皇呢?所以宋仁宗不放心。
或許正是基於這樣的思考,在趙允讓死了以後,宋仁宗似乎才打消了心頭的顧慮,態度來了個大轉彎。從這裡我們不難看出宋仁宗遲遲不立太子的用心是多麼良苦!
閱讀更多 文言史話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