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蝶變展新貌,荔城區全面推進美麗鄉村建設顯成效

美麗蝶變展新貌,荔城區全面推進美麗鄉村建設顯成效

加強鄉村河道巡查。

美麗蝶變展新貌,荔城區全面推進美麗鄉村建設顯成效

組織村民清理垃圾。

鋪設汙水管網1200米,接入汙水管道工業企業153家;實施清淤清障51條河道長58.6公里,共清淤11多萬立方米、清障760平方米;10天內排查陳年垃圾堆放點640餘處、清運陳年垃圾546噸……記者從7月19日召開的上半年全市共建美麗鄉村工作彙報會上獲悉,荔城區汙染防治“百日攻堅”行動開展不到半個月時間內,交出這樣一份亮麗的“成績單”。多措並舉,重點突破,該區美麗鄉村建設工作持續穩步推進。

典型引領 形成共建合力

盛夏的午後,走進黃石鎮惠下村,寬敞整潔的水泥村道,整齊劃一的住宅,內容豐富的彩繪文化牆,與房前屋後盛開的鮮花、蔥翠的樹木連成一片,繪就一幅美麗鄉村風景圖。

“我們喜歡生活在這裡,無論是文化娛樂、交通出行,還是居住環境,一點也不比城裡差。”家住該村闊溝大道旁的吳斌洲說,一到暑假,住在城裡的小外孫也愛往農村跑。

在美麗鄉村建設中,惠下村各家各戶積極行動,清理溝渠垃圾,拆除亂搭建;各村民小組配置垃圾桶,建立保潔員隊伍,確保垃圾日產日清;實施道路硬化、環村公路綠化、露天廁所填埋、文化走廊建設等工程,徹底整治“髒亂差”問題,使村莊面貌煥然一新,成為全市美麗鄉村建設新典範。

惠下村的變化是該區共建美麗鄉村的一個縮影。2016年底,全市共建美麗鄉村工作全面推進後,荔城區立即響應,成立共建美麗鄉村工作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出臺相關措施,建立聯席會議制度,為共建美麗鄉村提供組織保障。

區執法局牽頭整治農村環境衛生,持續開展農村生活垃圾治理行動、實施農村“廁所革命”,提升村容村貌;區住建局牽頭做好各項規劃編制與評審,做好舊房裸房整治、汙水處理等基礎設施項目規劃建設工作;區水務局負責農村河道清理整治,保障農村水體水清河美;區委宣傳部發揮廣播、電視、網絡等新聞媒體作用,推廣先進經驗……該區共建美麗鄉村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各司其職,形成合力,協調推進。

該區共建辦主任林光華說,他們抽調相關單位工作人員,全面融合各類創建資源,深入各鎮實地勘察、調研,學習其他地區美麗鄉村建設先進經驗,廣泛徵求村民意願,將村民訴求與美麗鄉村建設相結合,制定美麗鄉村建設規劃,突出亮點,打造特色,該區湧現出後黃、惠下、青垞等一批具有自身特色的先進村莊,成為全區共建美麗鄉村的典型。

  汙染防治 打造美麗環境

8月6日,在西天尾鎮吳江村理社至下墩段的內河裡,幾名工人拖著長長的皮管,正在實施人工清淤,岸邊堆放著不少清理出來的垃圾。

“由於大型挖掘機無法進入村河道進行施工,只能採取人工清淤。”該村黨支部書記楊家添說,經過幾天的奮戰,該段內河的清淤工作已經完成過半,至少清理了2米多厚的淤泥。

吳江村是西天尾鎮“綠心”宜居環境建設試點村,位於延壽溪下游,延壽溪吳江支流環繞並穿過整個村莊。村民沿河而居,之前環保意識淡薄,一小部分村民甚至將生活汙水直接排入河道里,生活垃圾隨意亂扔,導致河道淤泥堆積,影響了當地群眾生產生活。

近年來,該區以建設美麗鄉村為契機,對延壽溪(吳江支流)進行集中整治,開展河道清淤、新建護岸、鋪設汙水管等行動,對沿河兩岸的危房、老房、墳墓動員拆遷,在河道兩邊鋪設2條汙水管收集汙水,建造河道兩岸綠色景觀。如今,村容村貌有了極大的改觀,延壽溪行洪能力提高,有效保障周邊企業、工業園區、民居防洪安全,實現整治河段“河暢、水清、岸綠、景美”。

今年,該區計劃完成汙水管網建設12公里,已完成5公里;中心城區汙水源普查已全部完成,共列出雨汙改造項目103個,已完成98個;全區村居汙水處理整治工程(主要建設三格式化糞池、汙水管網、微型汙水處理設施)涉及106個村居、10000戶,已完成9651戶;整治護城河、下戴河2條黑臭水體,整治效果良好。

素質提升 構建和諧鄉風

文化是美麗鄉村的靈魂,鄉風是美麗鄉村的印記。近年來,該區堅持把提升群眾文明素質作為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的立足點,積極開展文明家庭、誠信家庭、最美家庭、“好婆婆好媳婦”、“家庭小孝星”等評選表彰活動,村村建起文化廣場、文化牆,開辦農家書屋、老年活動中心,滿足了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十四孝子圖”“講文明樹新風”……走進荔城區黃石鎮,不時可見內容涵蓋美麗家園、廉政文化、孝親敬老、歷史故事等主題的文化牆。

惠下村為打造美麗鄉村新形象,投入8萬多元,對全村房屋外牆進行整治和利用,繪製“文化牆”600多平方米,並通過文化牆、微信平臺、宣傳欄等宣傳方式,促進鄰里和諧,提高村民素質。

暑假期間,該村“惠洋十音”免費培訓班吸引不少學生參加。據該村黨支部書記吳金貴介紹,近年來,惠下村依託“四治一體”善治工程,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注重“以文養德”,通過道德文化牆、文化走廊、“惠洋十音”培訓、編排道德小戲、自辦鄉村中秋晚會等,提升村民道德修養、倡導文明新風。

“以前,村裡人農閒時,除了打牌幾乎再無其他活動,鄰里糾紛也多。現在大家空餘時間跳舞、唱戲、看書,通過參加各種文體活動,生活充實多,精神也好了。”談起現在的生活,該村村民吳淑琴滿臉笑容。

如今,走進該區的農村,你會發現村民的生活狀態、精神面貌發生了很大改變,講封建迷信的人少了,學科學、懂科學的人多了;鋪張浪費、大操大辦的現象少了,熱心公益、捐資助學的事例多了,辛勤勞動、科學致富的“能手”不斷湧現……講文明、促和諧的鄉風吹遍城鄉每個角落,群眾共享美麗鄉村建設的豐碩成果。(湄洲日報記者 陳豔豔 通訊員 何晉生 實習生 吳思宇 文/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