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愛發脾氣,做爲父母怎麼引導?

九型講師劉上



孩子脾氣不好,首先需要父母做一個不隨意發脾氣的好榜樣,此外需注意對孩子的日常教育、保護程度,不可溺愛、放縱,否則孩子就容易急躁、不能等待、不能受任何委屈。改善孩子脾氣不好的方法可參考以下幾點:

1、首先要理解、允許孩子發脾氣,這是一種情緒的宣洩,因為他還小,不知道該如何自我調整心情,所以您別把他發脾氣理解為一種十分壞的表現,而是要以一種引導的心態去幫孩子做調整。

2、耐心地傾聽,幫孩子分析、處理問題。當他發脾氣時,耐心地問問他發生什麼事,讓他逐漸平靜、自然地把事情及感受說出來,慢慢降低火氣。切記不可大吼大叫,否則可能會激化他的情緒。傾聽的過程中,給他以接納、共情:“我知道你很著急”“我知道你是為了**好”……讓他感覺到“父母是理解我的”。再給他分析,事情到底是怎麼回事,該怎麼處理比較好。由此他就會發現:父母講的是有道理的,跟父母交流,能解決我的問題。長此以往他會認識到,有事要好好說,凡事要講道理,亂髮脾氣解決不了問題。

3、對孩子的過度發脾氣冷處理。當孩子無故發脾氣或經過您耐心勸導仍然火氣不下時,可採用冷處理的方式,告訴他“你這次發脾氣是沒有道理的,媽媽/爸爸無法理解,你再自己想一想這件事,我們晚一點再來討論”,給他一個自我思考的時間,也讓他知道,一味發脾氣並不能解決問題。

4、在日常中對待孩子發脾氣的行為您需保持原則,不可孩子一發脾氣您就妥協,否則會讓他覺得發脾氣就是自己的“殺手鐧”。甚至把發脾氣當作一種日常習慣,一有不順心的就發脾氣,即使在學校受了氣、受了批評,也回家對父母發脾氣。父母可以做孩子的知心朋友,但不能成為“受氣包”。


愚小佳


很多年輕的父母覺得孩子不哭不鬧才是個乖寶寶,才是個好孩子。因為當孩子又哭又鬧,在地上打滾的時候,父母覺得十分煩躁和難受。但是小孩子發脾氣是件正常的事,每個人小時候都會有。如果父母覺得孩子發脾氣十分煩躁,大聲斥責,孩子漸漸就變得安靜,成長為一個唯唯諾諾、沒有主見的人;如果父母能察覺孩子發脾氣是好事,並且加以引導,孩子會長成一個獨立思考、有主見的人。

兒童心理學者黛博拉·麥克納馬拉博士曾說過:“讓孩子將脾氣發完,而不要試圖阻止孩子發脾氣。發脾氣本身是無害的,阻止發脾氣才是。”

因為孩子發脾氣是種正常的情緒宣洩,是件好事。那麼孩子發脾氣有哪些好處?

一、情緒宣洩

“哭泣不代表著傷心,而是傷心逐漸褪去的過程。” 當孩子情緒激動時,不妨讓他們痛痛快快地發一發脾氣,哭一哭,將一些委屈哭出來,心裡會好受不少。等孩子的情緒平復一些的時候,我們再來幫助他們學會合理地抒發情緒。

二、願意給父母知道想法

大多數情況下,孩子發脾氣並不是無理取鬧或者嬌縱任性,而是說明他正在試著接受你說的“不”。發脾氣只是他在表達自己的感受,願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訴父母。這時候你可以堅持“不”但要體諒他很傷心。

三、孩子是個很有獨立主見的孩子

發脾氣是孩子表達情緒的一種方式。孩子會發脾氣,說明他是一個有主見的孩子。當自己的利益受到侵害的時候,孩子應該懂得反抗。同時,孩子會發脾氣說明他懂得釋放自己的壞情緒,會表達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孩子長大之後,不會畏縮怯懦,關於人生,也能獨立思考,必將變得很有出息。

四、在家發脾氣好過在外發脾氣

孩子一般會選擇在家徹底釋放沮喪情緒,因為他們覺得父母更願意去傾聽。如果父母不接受孩子在家發脾氣,那麼孩子的情緒得不到宣洩,可能會在公共場所爆發出來。這樣孩子和父母事後都會覺得沒有面子。

正因為孩子發脾氣有上述好處,家長千萬別制止,但是需要正確的引導,別讓孩子發脾氣漸漸成為人性無理取鬧的行為。所以家長需要採取以下方法進行引導:

一、給孩子足夠的空間

孩子發脾氣時,父母需要給孩子留下充足的空間,讓孩子把不好的情緒宣洩出來。這就是美國家庭常用的“計時隔離”,當孩子出現不良行為,比如發脾氣、罵人、搶東西,家長會要求他暫停手上的活動,獨自一人冷靜一會兒,再尋找解決方案。

在家庭裡,父母會說“回你的房間去”;在學校裡場地有限,老師就在教室裡佈置個角落,做為孩子們“計時隔離”的場所。

二、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很多孩子在生氣的時候,什麼都聽不進去,這是如果媽媽們去試著給他們講道理孩子不僅不會聽,反而會變本加厲。如果孩子一直在哭鬧,那媽媽們不妨轉換一下他們的注意力,比如跟孩子說今天在路上碰見一些好玩的事。

三、找發脾氣的原因

沒有無緣無故的脾氣,當孩子發脾氣時,家長還應學會查找脾氣背後的原因,比如,是否忽略了孩子的某項需求?孩子是否遇到了什麼學習障礙?如此等等,這類追問更容易幫自己對症下藥,而孩子也將從父母善解人意的處理方式中學會設身處地,得到成長。

四、孩子發完脾氣,不要總是拿這件事情說事

俗話說過去了就過去了,不要總是跟孩子提這件事,這樣會讓他覺得很沒有面子,也許本來很平靜的孩子會因為你的舊事重提而再次發脾氣。


學榜君


孩子愛發脾氣,作為父母怎麼引導?在日常生活中,有許多爸媽拿孩子沒辦法。比如當孩子發脾氣的時候,有的爸媽是趕緊湊上去哄騙,讓孩子停止哭鬧;而有的爸媽則忍無可忍,以暴制暴,用暴力嚇唬孩子或是直接打一頓。這也許一時間能使得孩子停止發脾氣,但這樣的做法,長期以往,也會給孩子帶去負面影響。

那麼,如何正確引導孩子表達TA的情緒呢?

1.當孩子發脾氣的時候,作為爸爸媽媽不要急著去阻止孩子。而是嘗試去接納孩子的憤怒情緒。我們每個人都有情緒,孩子也不例外。接納,是為了讓孩子能夠正確表達自己的情緒的前提。比如,可以這樣跟孩子這樣說:“寶寶,爸爸媽媽知道你現在很生氣,可是你能先停下來,跟我們說說為什麼你這麼生氣嗎?”

2.引導孩子表達自己生氣的原因,其實也是讓孩子明確他自己的需求。當孩子可以跟你說出原因之後,你可以這樣回應TA,“噢,看來這件事真的讓你很生氣呢,但是你知道嗎,你發脾氣並不能解決問題呀,你要不要想想有沒有其他的什麼辦法,能夠讓你對這感到開心的呢?”如此一來,是為了引導孩子思考另外的解決方法。

3.許多孩子可能會因為年紀原因,無法想出更好地表達方式。所以當孩子能夠冷靜下來思考一會之後,不管孩子有沒有得出什麼結論,爸爸媽媽也可以嘗試去跟孩子商量一些比較好的表達方式,給孩子一些建議。

4.之後,再與孩子約定,發脾氣這種方式不好,之後不這樣,有什麼事情應該先開動小腦筋想下其他方法。當然,除此之外,作為父母的,也要反思,是否自己有時候也會如此發脾氣。心理學上提出了,孩子的模仿能力往往較強,也就是說有什麼樣的父母,就有什麼樣的孩子,也不是沒有道理的。

總而言之,關於孩子的事情,父母不僅要以身作則,還要耐心、細心地去對待。祝好!

以上內容為每日談心的編輯鄭燕雲原創,圖片來源網絡。轉載請聯繫。每日談心是最有趣最有料的心理學媒體,歡迎關注。


每日談心


愛發脾氣的小孩,父母怎麼引導?

答:找到發脾氣的主要影響因素,對症下藥,教給孩子有情緒時,該怎麼處理,慢慢會好的。

為什麼發脾氣?

小孩發火一般主要有兩種原因:

  1. 為達到某種目的,控制大人。
  2. 遇到挫折無法解決,生自己氣。

基本上,小孩通過發火控制大人,是明白大人會就範:誰都受不了一個撒潑的孩子。

遇到挫折時,不知道怎麼辦,又不認輸,就會發脾氣。

如何解決?

可以有幾個步驟,幫助孩子處理好情緒:

  1. 鼓勵孩子把情緒說出來,或者幫他說出來
    ,比如:你是不是因為媽媽沒答應你的要求,覺得委屈,所以生氣了?
  2. 根據孩子真實的原因,做出解釋,或者給出建議,比如:媽媽沒答應你,是因為那個玩具你已經有了,而且玩多了對你有傷害,不是因為媽媽不喜歡你,知道嗎?
  3. 告訴孩子,以後如何處理。比如:下次你要是有生氣的感覺,就告訴媽媽,可以問媽媽為什麼不買,好不好?
  4. 和孩子確認。比如:那就說好了,以後不發脾氣,好好說話,媽媽會幫助你、提醒你,好嗎?

正確地引導孩子,幫助他把情緒做好處理,能讓他一生受益,父母多點耐心是值得的。


素秋慈


對抗脆弱的情緒,孩子需要的是強大的心理力量,但就像一個杯子,如果裡面裝滿了各種各樣無處宣洩的情緒,那麼,你怎麼給他打氣,怎麼給他鼓勵,那些力量也倒不進去。

所以,你能不能接納孩子的情緒,允許孩子在你的面前表達自己的脆弱,是關鍵。 這裡需要強調的一點是,雖然要接納孩子的各種情緒,但衝動的行為依然要制止,注意,不是喝止或是怒斥,而是冷靜地制止,有些時候你甚至需要溫和而堅定地抱住他,以防他做出傷害別人、傷害自己的行為。

你可以嘗試告訴孩子,“生氣是非常正常的,而且特別生氣的時候,就會想打人,但打人是不對的。” 如果你的制止,讓孩子化憤怒為悲傷,開始變成傷心難過的大哭,這是一個好現象。

允許他哭,也不要試圖去勸慰他,你只要在一邊陪著他,讓他知道自己不孤單就好。大哭不會讓孩子變得軟弱,恰恰相反,情緒的合理宣洩才是孩子內心變得強大的基礎。


壹父母



李爾勳1


我覺得孩子愛發脾氣與孩子本身的性格有很大關係,但父母在其管教上有會有所影響。首先孩子發脾氣要從事件出發思考找問題本質,如果事情真的是讓人不可接受的,孩子可以表達自己不滿意的情緒,但是如果事情沒有那麼難接受,孩子發脾氣的話,就需要家長認真對待,合理引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