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論文寫作「三步走」

那麼衡量學術期刊影響力總有一個重要的直觀的指標,也就是我們平時常常談及的影響因子(IF),係指某一期刊的文章在特定年份或時期被引用的頻率,計算方法如下:

SCI論文寫作“三步走”

影響因子以年為單位進行計算的,若以2015年的某一期刊影響因子為例,IF(2015年) = A / B

其中,A = 該期刊2013年至2014年所有文章在2015年中被引用的次數;B = 該期刊2013年至2014年所有文章數。

一般IF和論文質量存在一定的相關性,正確選擇符合自己論文水平的雜誌可以很大程度提高投稿的命中率哦。下面我們就來溫故知新一下SCI論文寫作吧。

SCI論文寫作第一步

寫SCI論文確實不易,不僅對內容要精益求精,對於論文格式也要了然於胸,幾乎每個雜誌都有其專屬的論文框架,但也不用慌,不難發現得是其中總有一些大同小異的部分,如下:

題目(Title)——論文研究主題;摘要(Abstract)——論文研究目標、研究成果的整體概況;前言(Introduction)——論文研究現狀及價值分析;方法(Methods)——描述性、分析性或實驗性方法驗證自己的假設;結果(Results)——論文中比較科學的數據內容; 討論(Discussion)—— 將研究所得的結果與前人或自己的預期進行比較,分析原因及可能的結果解釋;參考文獻 (Deferences )——所有引用過的其他學者的文章。

論文框架已熟爛於心,那麼從哪個先著手呢?

小編覺得每個作者都有其喜歡或者習慣的寫作策略,不過在此還是與大家分享一個比較普遍的寫作順序。正如經歷過的大大小小考試中,我們為了在有限的時間內獲得較高的成績,會選擇先易後難一樣,一篇SCI論文最難的地方莫過於討論部分,也是文章的核心和靈魂。

明確了最難的部分,那麼論文的討論一般是留到最後的,想知道自己的論文能有什麼優勢或者創新之處,那麼結果就是開篇的首選,你有怎麼樣的結果,就會有怎麼樣高度的論文,一般是這樣的,所以結果部分要花心思,即使是前人已經研究過的同樣的結果也要在統計方法上、圖表上或結構上“突圍”,不同的研究時間、不同的研究地點或者說不同的研究人群都是很有價值的結果,所以切不可輕易放棄哦!

接下來不管是先撰寫材料方法還是前言背景,都將水到渠成,貴在堅持,當看見自己的論文每個框架被填滿後,恭喜你,你已經擁有自己的“Draft”,只要按照不同的專業選擇合適的期刊對論文框架進行組稿,再上傳投稿,那麼你已經踏出了SCI論文寫作的第一步。

SCI論文寫作第二步

接下來就是在漫長的投稿、修稿、改投中度過了,那麼先讓我們熟悉一下投稿中常見的各種顯示狀態吧,只有瞭解自己論文審稿狀態,才能事半功倍!

論文上傳結束後,一般首先出現“Submitted to Journal”提示上傳成功,目前暫時無需特殊處理,只需靜靜等待。

之後,出現“With editor”提示所投稿件到主編手裡並在準備分派編輯,出現“Editor assigned”提示編輯分派成功;出現“ Editor Declined Invitation”提示編輯拒絕邀請,這時主編通常會重新分派,只是時間問題。

當出現“ Reviewer(s) invited”時提示編輯已接手論文處理,正在邀請審稿人中。(這段時間的長短與能否找到合適的審稿人有關,為了縮短審稿時間,作者可以向編輯推薦審稿人)

之後的“ Under review”是一個相當漫長的等待時間,提示審稿人已接受審稿,一般審稿時間為一個月左右,如果被邀請審稿人不想審,就會延遲提交審稿人意見或者直接不提交,這時編輯會重新邀請別的審稿人,可想而知的等待咯。

隨後“required review completed”提示審稿結束,等待編輯處理,此過程可短則幾天,長則數週。

等待總是有收穫的,當看到“Decision in Process”時,就提示編輯開始考慮是給修改意見、還是直接拒收或者也有小概率的直接接收。修改一般分為“ Minor revision”和“Major revision”,前者一般改動不大,只要按照順序認真細心得回答每一個審稿人的每一個問題就行。而後者可能對作者的要求較高,有的是對文章結構的重新組稿,有的是對文章結果的質疑,有的是對文章立意的建議等等,具體的說,作者所需要做的是針對審稿人的問題,一個一個的做出答覆,不錯過任何一個可能的機會解釋清自己的論文,或者與審稿人意見相左的結論。

修完稿件後“Revision Submitted to Journal”提示編輯已經再次審理。如果只是小修改,

編輯看後會馬上顯示“Accepted”這個狀態,如果你的回答未能讓審稿人滿意,那麼很遺憾“Rejected”這個字眼告訴作者可以再次選擇其他雜誌了。但也不要太灰心,只要有審稿人意見,那便是下一次投稿的寶貴財富。

SCI論文寫作第三步

論文無論是被“Accepted”或者是被“Rejected”都可以總結經驗或教訓,下面小編羅列一些可能的退稿緣由與大家分享,為下一次騰飛做準備哈:

(1)不符合該雜誌宗旨或主題;

(2)近期該雜誌已有類似論文發表,所撰寫論文無新意;

(3)該論文屬於多種對照小樣本,樣本量過小,研究參考價值小;

(4)沒有預先假設或預實驗數據結果、沒有有說服力的計算或統計校正;

(5)當然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常說的言語表達或論文邏輯過於粗糙,不能滿足雜誌要求;

(6)論文科學性差,統計結果不嚴謹,未能深度挖掘數據,討論過於表淺,無參考價值;

(7)所檢測的生物標誌物與疾病或者論文結論之間存在爭議或不明確。可信度及準確性較差;

(8)論文中存在各種偏倚,前瞻性研究以失訪偏倚最為常見,回顧性研究以回憶偏倚為主,實驗性研究中的混雜偏倚多見,由一個或多個潛在的混雜因素的影響,掩蓋或誇大了研究因素與疾病之間的聯繫,從而使兩者之間的真正聯繫被錯誤地估計。作者注意或未注意論文存在的缺陷卻未能調控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