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榨粉進城,模樣大改變——生榨米粉進城記(三)

生榨粉進城,模樣大改變——生榨米粉進城記(三)

米粉作為廣西最常見的大眾食品,到處都有得賣,街上幾步之內就會有米粉攤、店。以前城市管理沒那麼嚴時,以米粉攤子為多,商販因陋就簡,在街頭巷尾擺個攤子架起爐灶,添幾副簡單桌椅,很容易就開張一門生意。而食客也樂得方便,出門就有米粉攤,匆匆路過,吃罷擦嘴走人。後來街上擺賣管得緊了,城市裡的攤子幾乎都被趕進了店裡經營,除了菜市場裡還藏著一些,街上是沒有米粉攤的。但在鄉下圩場,米粉攤子仍隨處可見。

生榨粉進城,模樣大改變——生榨米粉進城記(三)

榨粉機

但是,不管街頭擺賣管得嚴不嚴,生榨粉少見有擺攤子叫賣的。原因很簡單,生榨米粉必須用榨粉器把米粉現做出來,現煮現配,一個攤子的空間,不足於舒展。賣其他米粉,米粉由粉廠直供,甚或在家先做好了,再拿到攤店上直接煮、炒、涼拌,進一步加工,流程簡單。而生榨粉第一步就是要先生產米粉——榨粉,要有一定空間騰挪,不是擺個爐子就能做的。兩者的差別,好比北方人吃麵條,吃現擀的起碼要比吃掛麵的多置案板、面盆等用具。

生榨粉進城,模樣大改變——生榨米粉進城記(三)

漿團(粉團)

各地生榨粉的做法略有不同,味道也因此而有差別。南寧的生榨米粉,有說邕寧的最正宗,也有說武鳴的最正宗。邕寧、武鳴皆為原來南寧下轄的兩個縣,現在已改為城區,轄地當然還是以廣闊農村為主。而生榨粉長期流傳於農村地區,既是居家過日子的吃食,更是年節不可少的名饌。原邕寧縣縣城浦廟鎮、原武鳴縣的府城鎮,生榨米粉都很出名,城區居民常常驅車去吃。我有位小師弟在工商系統工作,曾交流到邕寧鄉間當工商所長,每天要驅車一個多小時去上班。聊以自慰的是,那個圩鎮的生榨米粉非常好吃,他足足吃了一年,才調回機關來,沒有鬧什麼情緒。

生榨粉進城,模樣大改變——生榨米粉進城記(三)

醬油膏

近水樓臺,很多邕寧、武鳴人長大後到老城區工作生活。他們是吃生榨米粉長大的,對生榨米粉的味道,都有刻骨銘心的感受。絲毫的差別都能細緻地感受出來,固執地認為只有自己家鄉的做法最正宗,最美味。其實飲食之道,相隔不遠口味就天差地別,也是常事。講起來廣西有知各米粉數十種,說白了都是大米做成的條狀食物。所謂種類多,不過是每個地方的加工和食用辦法有所不同而已。生榨粉也一樣,就算邕寧、武鳴同為南寧市的城區,兩地的生榨粉仍是大同小異。如果不是自小吃生榨粉長大,對這些差別是覺察不出來的。南寧城區的生榨粉,很多招牌就直接寫著“正宗蒲廟生榨米粉”或“正宗武鳴生榨粉”。正宗不正宗,真的“存乎一心”,像中醫治病或神漢跳神,都是“信則靈”罷了。

生榨粉進城,模樣大改變——生榨米粉進城記(三)

紫蘇葉

但我敢打賭,作為外行人我也可以指出老城區生榨粉兩個典型的不正宗的地方。一是大多沒有那股酸嗖味兒,而這是所謂正宗生榨粉的標誌性味道;二是雖然也保留了碎肉作為配菜,但也像其他米粉一樣,添加了牛腩、叉燒、滷豬腳、扣肉、白切雞肉、鴨爪甚至滷豬腸之類的配菜,這些都不是原來農村地區生榨粉裡的原配。

榨粉的流程是一樣的,主要的區別在配菜上。

生榨粉進城,模樣大改變——生榨米粉進城記(三)

檸檬醬

配生榨米粉的菜,以蒲廟一帶為代表的邕寧生榨粉,最經典的是頭菜肉末,包括豆腐乾、頭菜碎、豬肉沫三樣,都是生料,被稱為老三樣。點單了後才將這生料用調料拌好,裝在不鏽鋼碗中,漂在煮粉的湯上煮。粉煮好了,菜也差不多了。吃生榨粉圖的就是新鮮,不單米粉新鮮,連菜也是生料現做而不是早就做好的,也夠新鮮吧?城區裡的生榨粉,就沒有這麼新鮮的菜來配了,都是先炒好一大鍋碎肉末放著,煮好粉後直接撈上一勺鋪在上面,就叫做“碎肉粉”了。另外,以前蒲廟一帶的生榨所,用的湯底是榨粉時的“米水”,本身就帶酸味,但現在普遍使用骨頭湯了。

生榨粉進城,模樣大改變——生榨米粉進城記(三)

酸蘿蔔丁

武鳴人愛生榨粉愛到什麼程度?據說農村裡曾經家家戶戶都有榨粉機。但武鳴人公認,武鳴最好的生榨粉出自府城鎮,武鳴很多榨粉店就打著府城榨粉的名號。要吃上一頓正宗的府城傳統榨粉,要提前一週預約,因為府城的生榨粉最講究粉團發酵,先將米用溫水浸泡一兩天,泡軟、泡透後撈起用清水沖洗,裝袋保溫發酵一兩天。散發酸香味後,取出稍曬,碾磨成粉,揉成團煮至五分熟,再加水不斷揉、搓、打,做成粉團,才可以上機榨,這個過程起碼近一週,但這樣麻煩的法子榨出來的粉,卻非常潔白、細嫩、軟滑、爽口。所以,雖然家家都有榨粉機和技術,但也往往在節日或農閒時,才有充足時間弄一頓。武鳴傳統生榨粉軟、滑、香的口感特別突出,這股酸餿簡直成了招牌,吃慣的人百吃不厭,就是衝著這口感跟酸味而來。配菜原也以肉末為主,但往往配上大量花生、芝麻、蔥花、豆芽、酸菜,以及各家店加了大量碎西紅柿燒成的自配滷汁,味道稍重。

生榨粉進城,模樣大改變——生榨米粉進城記(三)

武鳴以北是馬山縣,其生榨粉以林圩為代表。馬山人嗜吃生榨粉,不但到店裡吃,還到菜市買人家剛榨出來的粉回家自己做,有些市場甚至還供應曬乾了的生榨粉,吃時泡開再煮。馬山榨粉配菜也極有特色,尤其是直接用生料加工,客人可以根據口味添加魚片、豬肝、隔山肉、粉腸、黃喉等鮮料,人稱“三兩粉七兩肉”。林圩一帶的生榨粉,其配菜除了生料,還要加大量的碎韭菜和碎油豆腐。一般吃米粉,都是每人一碗現做,但馬山人有個豪邁吃法,可以同時做一大鍋,給同來的一群人以小碗分食,連湯帶粉,大口大口送進嘴,吃得極為過癮,轉眼一大盆就見了底。另外,還可以加點錢,另外多加些生料一起煮,吃起來就簡直是一席盛宴。

生榨粉進城,模樣大改變——生榨米粉進城記(三)

從邕寧往北到武鳴,再到馬山,生榨粉的味道似是越來越酸。人們說起武鳴生榨粉的特色,重點就拿“酸餿”味兒來說,有當地朋友甚至認為,“酸餿”到疑似腳臭味,才是最正宗的武鳴生榨粉。而到了馬山,一般生榨粉店煮粉用的水,就是做粉時產生的酸水,有多酸嚐了再說。可以從粉團發酵的時間看,城區生榨粉店通常發酵一晚次日就用,酸味薄弱,蒲廟一帶多發酵兩日三晚,第三天才用。武鳴生榨粉的發酵時間就更長,那酸嗖味十米之外都能聞到。

生榨粉進城,模樣大改變——生榨米粉進城記(三)

現在物產豐富,人們的嘴也刁了,生榨粉可謂與時俱進,配菜和配料的花樣層出不窮。但不管哪裡,有些基本配菜、配料是少不了的。

一般來說,蒜茸、香菜、蔥花和各種辣椒是標配,大多會提供加辣椒麵炒過的酸菜、酸筍、酸豆角、酸空心菜梗、頭菜末、蘿蔔乾和豆腐乳、醃酸蘿蔔丁等小菜。最重要的是,生榨粉店一定要提供紫蘇葉、醬油膏和酸檸檬末,這是別的米粉店沒有的配料。醬油膏和酸檸檬末都是地方配料,醬油膏是用豆豉、生鹽、老抽熬成的膏狀物,鹹鮮味,醬油味濃郁,很鹹,但另有幽香;檸檬漿是以土青檸絞碎後,加鹽醃製,鹹酸味,極開胃。

所有米粉店都可以加一兩塊錢的青菜,但都是和米粉一起煮熟、燙熟的,唯獨生榨粉店加的青菜,是切碎的青菜末,直接鋪到米粉上給客人。有些人吃生榨粉時不但要加生青菜末,還要添上大量不要錢的蔥花、香菜,謂之吃青。

生榨粉進城,模樣大改變——生榨米粉進城記(三)

生榨粉其實和桂林米粉一樣,有兩種吃法。一種是先吃幹撈(南寧話,即幹拌),吃得差不多再加湯。另一種是加好配料、配菜後,直接加湯成為一碗湯粉。每個生榨粉店,都有一個帶龍頭的大保溫桶,食客何時加湯,悉聽尊便。但在南寧城區,很多人不會欣賞先幹撈後加湯的吃法,都是拿到米粉後就直接加湯,連湯帶粉一起吃。同樣,在南寧的桂林米粉店裡,大多數人也是拿到米粉就直接加湯吃。

生榨粉進城,模樣大改變——生榨米粉進城記(三)

南寧是個包容性極強的城市。解放初城區只有五萬人口,現在僅戶籍人口就三百多萬,可以說大部分南寧人的來源不是土著。人口如此包容,飲食也極端包容,什麼飲食來到南寧,都會有市場。但有一點,往往不由自主地被改頭換面。外省菜式不說,就連來自郊縣的生榨粉,也已跟原產地大相徑庭。少了酸餿味,菜的花樣卻多了,拿來配的菜和其他米粉甚至可以通用。但不管花樣如何翻新,所有生榨粉都會一道標準配菜——碎肉末。正宗的碎肉末是用新鮮半肥瘦豬肉剁碎後,加入用大頭菜根莖剁成的碎末一起炒制,香而不膩。現在幾乎所有生榨粉店的碎肉末,絕少見到頭菜末。要想吃頭菜碎肉,還真的去蒲廟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