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榨粉进城,模样大改变——生榨米粉进城记(三)

生榨粉进城,模样大改变——生榨米粉进城记(三)

米粉作为广西最常见的大众食品,到处都有得卖,街上几步之内就会有米粉摊、店。以前城市管理没那么严时,以米粉摊子为多,商贩因陋就简,在街头巷尾摆个摊子架起炉灶,添几副简单桌椅,很容易就开张一门生意。而食客也乐得方便,出门就有米粉摊,匆匆路过,吃罢擦嘴走人。后来街上摆卖管得紧了,城市里的摊子几乎都被赶进了店里经营,除了菜市场里还藏着一些,街上是没有米粉摊的。但在乡下圩场,米粉摊子仍随处可见。

生榨粉进城,模样大改变——生榨米粉进城记(三)

榨粉机

但是,不管街头摆卖管得严不严,生榨粉少见有摆摊子叫卖的。原因很简单,生榨米粉必须用榨粉器把米粉现做出来,现煮现配,一个摊子的空间,不足于舒展。卖其他米粉,米粉由粉厂直供,甚或在家先做好了,再拿到摊店上直接煮、炒、凉拌,进一步加工,流程简单。而生榨粉第一步就是要先生产米粉——榨粉,要有一定空间腾挪,不是摆个炉子就能做的。两者的差别,好比北方人吃面条,吃现擀的起码要比吃挂面的多置案板、面盆等用具。

生榨粉进城,模样大改变——生榨米粉进城记(三)

浆团(粉团)

各地生榨粉的做法略有不同,味道也因此而有差别。南宁的生榨米粉,有说邕宁的最正宗,也有说武鸣的最正宗。邕宁、武鸣皆为原来南宁下辖的两个县,现在已改为城区,辖地当然还是以广阔农村为主。而生榨粉长期流传于农村地区,既是居家过日子的吃食,更是年节不可少的名馔。原邕宁县县城浦庙镇、原武鸣县的府城镇,生榨米粉都很出名,城区居民常常驱车去吃。我有位小师弟在工商系统工作,曾交流到邕宁乡间当工商所长,每天要驱车一个多小时去上班。聊以自慰的是,那个圩镇的生榨米粉非常好吃,他足足吃了一年,才调回机关来,没有闹什么情绪。

生榨粉进城,模样大改变——生榨米粉进城记(三)

酱油膏

近水楼台,很多邕宁、武鸣人长大后到老城区工作生活。他们是吃生榨米粉长大的,对生榨米粉的味道,都有刻骨铭心的感受。丝毫的差别都能细致地感受出来,固执地认为只有自己家乡的做法最正宗,最美味。其实饮食之道,相隔不远口味就天差地别,也是常事。讲起来广西有知各米粉数十种,说白了都是大米做成的条状食物。所谓种类多,不过是每个地方的加工和食用办法有所不同而已。生榨粉也一样,就算邕宁、武鸣同为南宁市的城区,两地的生榨粉仍是大同小异。如果不是自小吃生榨粉长大,对这些差别是觉察不出来的。南宁城区的生榨粉,很多招牌就直接写着“正宗蒲庙生榨米粉”或“正宗武鸣生榨粉”。正宗不正宗,真的“存乎一心”,像中医治病或神汉跳神,都是“信则灵”罢了。

生榨粉进城,模样大改变——生榨米粉进城记(三)

紫苏叶

但我敢打赌,作为外行人我也可以指出老城区生榨粉两个典型的不正宗的地方。一是大多没有那股酸嗖味儿,而这是所谓正宗生榨粉的标志性味道;二是虽然也保留了碎肉作为配菜,但也像其他米粉一样,添加了牛腩、叉烧、卤猪脚、扣肉、白切鸡肉、鸭爪甚至卤猪肠之类的配菜,这些都不是原来农村地区生榨粉里的原配。

榨粉的流程是一样的,主要的区别在配菜上。

生榨粉进城,模样大改变——生榨米粉进城记(三)

柠檬酱

配生榨米粉的菜,以蒲庙一带为代表的邕宁生榨粉,最经典的是头菜肉末,包括豆腐干、头菜碎、猪肉沫三样,都是生料,被称为老三样。点单了后才将这生料用调料拌好,装在不锈钢碗中,漂在煮粉的汤上煮。粉煮好了,菜也差不多了。吃生榨粉图的就是新鲜,不单米粉新鲜,连菜也是生料现做而不是早就做好的,也够新鲜吧?城区里的生榨粉,就没有这么新鲜的菜来配了,都是先炒好一大锅碎肉末放着,煮好粉后直接捞上一勺铺在上面,就叫做“碎肉粉”了。另外,以前蒲庙一带的生榨所,用的汤底是榨粉时的“米水”,本身就带酸味,但现在普遍使用骨头汤了。

生榨粉进城,模样大改变——生榨米粉进城记(三)

酸萝卜丁

武鸣人爱生榨粉爱到什么程度?据说农村里曾经家家户户都有榨粉机。但武鸣人公认,武鸣最好的生榨粉出自府城镇,武鸣很多榨粉店就打着府城榨粉的名号。要吃上一顿正宗的府城传统榨粉,要提前一周预约,因为府城的生榨粉最讲究粉团发酵,先将米用温水浸泡一两天,泡软、泡透后捞起用清水冲洗,装袋保温发酵一两天。散发酸香味后,取出稍晒,碾磨成粉,揉成团煮至五分熟,再加水不断揉、搓、打,做成粉团,才可以上机榨,这个过程起码近一周,但这样麻烦的法子榨出来的粉,却非常洁白、细嫩、软滑、爽口。所以,虽然家家都有榨粉机和技术,但也往往在节日或农闲时,才有充足时间弄一顿。武鸣传统生榨粉软、滑、香的口感特别突出,这股酸馊简直成了招牌,吃惯的人百吃不厌,就是冲着这口感跟酸味而来。配菜原也以肉末为主,但往往配上大量花生、芝麻、葱花、豆芽、酸菜,以及各家店加了大量碎西红柿烧成的自配卤汁,味道稍重。

生榨粉进城,模样大改变——生榨米粉进城记(三)

武鸣以北是马山县,其生榨粉以林圩为代表。马山人嗜吃生榨粉,不但到店里吃,还到菜市买人家刚榨出来的粉回家自己做,有些市场甚至还供应晒干了的生榨粉,吃时泡开再煮。马山榨粉配菜也极有特色,尤其是直接用生料加工,客人可以根据口味添加鱼片、猪肝、隔山肉、粉肠、黄喉等鲜料,人称“三两粉七两肉”。林圩一带的生榨粉,其配菜除了生料,还要加大量的碎韭菜和碎油豆腐。一般吃米粉,都是每人一碗现做,但马山人有个豪迈吃法,可以同时做一大锅,给同来的一群人以小碗分食,连汤带粉,大口大口送进嘴,吃得极为过瘾,转眼一大盆就见了底。另外,还可以加点钱,另外多加些生料一起煮,吃起来就简直是一席盛宴。

生榨粉进城,模样大改变——生榨米粉进城记(三)

从邕宁往北到武鸣,再到马山,生榨粉的味道似是越来越酸。人们说起武鸣生榨粉的特色,重点就拿“酸馊”味儿来说,有当地朋友甚至认为,“酸馊”到疑似脚臭味,才是最正宗的武鸣生榨粉。而到了马山,一般生榨粉店煮粉用的水,就是做粉时产生的酸水,有多酸尝了再说。可以从粉团发酵的时间看,城区生榨粉店通常发酵一晚次日就用,酸味薄弱,蒲庙一带多发酵两日三晚,第三天才用。武鸣生榨粉的发酵时间就更长,那酸嗖味十米之外都能闻到。

生榨粉进城,模样大改变——生榨米粉进城记(三)

现在物产丰富,人们的嘴也刁了,生榨粉可谓与时俱进,配菜和配料的花样层出不穷。但不管哪里,有些基本配菜、配料是少不了的。

一般来说,蒜茸、香菜、葱花和各种辣椒是标配,大多会提供加辣椒面炒过的酸菜、酸笋、酸豆角、酸空心菜梗、头菜末、萝卜干和豆腐乳、腌酸萝卜丁等小菜。最重要的是,生榨粉店一定要提供紫苏叶、酱油膏和酸柠檬末,这是别的米粉店没有的配料。酱油膏和酸柠檬末都是地方配料,酱油膏是用豆豉、生盐、老抽熬成的膏状物,咸鲜味,酱油味浓郁,很咸,但另有幽香;柠檬浆是以土青柠绞碎后,加盐腌制,咸酸味,极开胃。

所有米粉店都可以加一两块钱的青菜,但都是和米粉一起煮熟、烫熟的,唯独生榨粉店加的青菜,是切碎的青菜末,直接铺到米粉上给客人。有些人吃生榨粉时不但要加生青菜末,还要添上大量不要钱的葱花、香菜,谓之吃青。

生榨粉进城,模样大改变——生榨米粉进城记(三)

生榨粉其实和桂林米粉一样,有两种吃法。一种是先吃干捞(南宁话,即干拌),吃得差不多再加汤。另一种是加好配料、配菜后,直接加汤成为一碗汤粉。每个生榨粉店,都有一个带龙头的大保温桶,食客何时加汤,悉听尊便。但在南宁城区,很多人不会欣赏先干捞后加汤的吃法,都是拿到米粉后就直接加汤,连汤带粉一起吃。同样,在南宁的桂林米粉店里,大多数人也是拿到米粉就直接加汤吃。

生榨粉进城,模样大改变——生榨米粉进城记(三)

南宁是个包容性极强的城市。解放初城区只有五万人口,现在仅户籍人口就三百多万,可以说大部分南宁人的来源不是土著。人口如此包容,饮食也极端包容,什么饮食来到南宁,都会有市场。但有一点,往往不由自主地被改头换面。外省菜式不说,就连来自郊县的生榨粉,也已跟原产地大相径庭。少了酸馊味,菜的花样却多了,拿来配的菜和其他米粉甚至可以通用。但不管花样如何翻新,所有生榨粉都会一道标准配菜——碎肉末。正宗的碎肉末是用新鲜半肥瘦猪肉剁碎后,加入用大头菜根茎剁成的碎末一起炒制,香而不腻。现在几乎所有生榨粉店的碎肉末,绝少见到头菜末。要想吃头菜碎肉,还真的去蒲庙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