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掃墓,你的表情怎麼設計?悲傷還是快樂?

清明掃墓,你的表情怎麼設計?悲傷還是快樂?

1、清明這一天,這位偉大的唐代詩人是借酒消愁,還是喜上心頭?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唐代詩人杜牧的這首《清明》,你們都很熟,小時候就會背。可是,你知道這首詩要表達的感情是什麼嗎?

是快樂的,還是悲傷的?

你看前兩句,說的是,清明時節,路上下雨,冷,不舒服,來來往往的人祭奠親人或祖先,魂都沒了。

這種情感,肯定是悲傷的。對此,大家沒有爭議。

你再看後兩句,杜牧說,他看到一個牧童,問他哪裡有酒館?牧童就跟他說:你看前面,有一個開滿杏花的村莊,那裡就有一個酒館,可以坐坐歇歇喝一杯。

爭議來了,這後面兩句,要表達的是什麼?是不是借酒消愁?

杜牧死去多年,我們也沒有辦法親口去問他。

不管你們怎麼理解,我呢,傾向於把這個事,理解成喜上心頭,先悲後樂,總體來說是一件開心的事兒。

你想想,大好春光,一片杏花燦爛的開放,旁邊有一個酒館,你坐在裡面香氣撲鼻,然後要一壺酒來幾盤春天的野菜,這難道不是一件特別愉快的事嗎?

2、唐朝皇帝曾經強制要求,清明掃墓祭祖的人必須悲傷

唐朝的時候,有個叫唐高宗的皇帝,曾經下過一道聖旨,禁止天下人在清明節掃墓前後娶媳婦、嫁女兒,禁止大家飲酒,坐在一起開心。

唐高宗,就是那個把武則天從爸爸的女人變成自己的女人的那個皇帝。

有一天,唐高宗聽到大臣向他報告:民間社會呀,現在風氣不好,清明節掃墓回到家,面對桃紅柳綠,喝酒作樂。臉上沒有一點悲傷的模樣,那個表情如沫春風,實在是讓人看不下去。

唐高宗一聽,這怎麼行呢?皇帝以孝治天下,天下人不做孝順兒孫,這天下還怎麼治?

所以,唐高宗下了一道聖旨,強制大家掃墓的表情,必須悲傷,否則,就是不孝。

皇帝這種聖旨,管得了一時,管不了一世,當時那幾天肯定有效,幾年一過,大家呢,就忘了,就不把這個事當做一回事了,所以,唐高宗之後的唐玄宗,又下了一道聖旨,對掃墓當天的感情做出了規定。

唐玄宗要求:老百姓掃墓結束之後,不得尋歡作樂。

3、新墳的表情或許需要哀傷,舊墳的表情可以快樂

皇帝要求天下老百姓祭祖之後還要那麼悲傷,其實呢,也是強人所難,不瞭解天下的老百姓,對生死的態度,比他們想象的豁達,沒那麼裝模作樣。

一個人去墓地上祭掃自己的親人祖先,到底是難過,還是開心,歸根到底取決於掃墓的人對睡在墓裡面的人,感情深不深?想不想念?難不難過?

一個國家,強制性地要求自己的老百姓掃墓的時候必須悲傷,其實,是沒用的。老百姓自己心中有數,對“新墳”,他們容易悲傷,對“舊墳”,則像個節日活動,容易歡喜。

所謂新墳,就是新近死去的親人的墳墓。

“守孝三年”,是古代習俗。一般情況下,就以三年為限,區分新墳舊墳。過了三年,就是舊墳。三十年三百年乃至更長時間的老祖墳,更不用說,先人早就變成祖先了,你還讓他們騎在活人的頭上,強制後代悲傷,這不是強人所難是什麼?

其實,古人的古人認真思考過這件事。春秋時代,《左傳》當中就下過符合世理人情的結論:新鬼大,故鬼小,先大後小,順也。

意思是說,祭祀先人,先祭祀新近死亡的親人,這樣做,是對的。

當時的國君就覺得,你要求老百姓把故鬼放在前頭,認為他輩份大,就把他放在前面祭祀,是強人所難。因為人們對“故鬼”,其實沒什麼感情。

人們去新墳上祭奠自己的親人,悲傷哭喪那種生離死別的感受,是油然而生的,你禁止他悲傷,也沒用。所以清朝之後,對於十代以前的老祖墳,掌權者不再要求後代假裝悲傷,只要求他們在祭奠老祖宗的時候,表情肅穆,有點敬意,就可以了。

4、人生苦短,清明節大好時光,你要是覺得開心,你就一醉方休

清明節掃墓不是自古皆然的事。

歷史上,清明節最早,就是二十四節氣當中的一個。為什麼叫清明呢?無非是因為這個時間段裡,氣清景明,大地湧動著潔淨的氛圍,桃紅柳綠的,大家非常的開心。

說到底,清明節本身應該是一個快樂的節日。在這個時間段,人們出來踏青,踢毽子,盪鞦韆,和春天擁抱,圖的就是開心。如果不是唐宋時代,祭奠祖先的寒食節和清明節逐漸融為一體,清明節可能就不會在清朝變成專門祭祀祖先的節日。

清明節開心,是大自然的規定,清明節掃墓不開心,是人世間的規定。如果我們相信天道高於人道的話,這個時間還是應該開心一點。

最後,我引用一首入選《千家詩》的宋詩,說說清明節為什麼要開心:

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

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歸兒女笑燈前。

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這首詩,通俗易懂,我就不翻譯了。

前面幾句,說的很誇張,墳墓裡的親人,我想念你,流的可不是淚,是血。

後面幾句,說的是真話,太陽落山之後,回到家裡,看著孩子在燈火前嬉戲玩耍,詩人不再假裝悲傷,“人生有酒須當醉”,今天有酒今天醉,好好珍惜今天。

為什麼呢?

詩人在最後一句說了,清明這天,我們在亡靈面前撒下的祭酒,哪一滴流到過陰間?不可能啊,與其等著後人祭祀時給你灑上幾滴酒,不如乘今天還活著,開懷暢飲,不醉不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