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陘「楊莊口」長城

井陘“楊莊口”長城

在史稱“天下九塞之第六塞,太行八陘之第五陘”的河北省石家莊市井陘縣,有一個“人傑地靈鍾秀域,淳風仁裡古雅村”一一千年古村一一楊莊村。

楊莊村又稱楊莊口,古稱“九江口”是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河北省民俗文化名村和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前瞰甘陶河,背靠國家4A級風景名勝區蒼巖山,不僅自然條件得天獨厚,人文歷史悠久,而且其地勢險要,扼冀晉通衢咽喉,為古燕、趙國之國界,曾有名聯詠之:“濤急九江關自鎖,峰矗兩岸燕難飛",歷屬兵家必爭之地,是重要的軍事要地,至今仍保留著一段明代長城。

楊莊口長城,始建於明代,長達二十佘公里,遙望,猶如一條巨龍,逶迤於揚莊東南的崇山峻嶺之巔,跨越於深壑大夼之中,氣勢磅礴,雄偉壯觀,在揚莊村東,跨越甘陶河,分別向東北(經朱會溝村的岱家腦到國家風景名勝區蒼巖山)和西南方,蜿蜒而去。在長城腳下的甘陶河南岸,立有崇禎九年的一座石碑,上書"揚莊口地束火城”。碑文如下:畿輔之右,地連荒塞,南接太行,循山××。鹹置牆壘關隘,所以固內地而獲神京者也。乃其關設,若固關、娘子關諸處,崇山峻嶺,險可恃也。唯是揚莊一口,兩山中斷,大河橫開,其闊五十餘丈,夏秋水溢,則奔騰兇湧,城壘不能施;冬春水竭,則萬馬可馳,宇御無所恃。……一日,謁按君於署中,相與雄談邊政,議及揚莊,而以地束火城之策進。其制於口中,橫建九墩五門五空,有急則張網於上,使賊火不能焚,力不能拔;緩者,則收置其網,又使水不能衝,險可長恃。……"井陘楊莊口長城在這崇山峻嶺間,循形依勢而建,歷經滄桑,迄今,兩側山樑仍存有2一3米高的牆體,仍就陳跡斑瀾,蔚為壯觀!

井陘“楊莊口”長城

井陘長城楊莊段,有敵樓八座,與朱會溝敵樓共計九座,後人簡稱“樓”。“敵樓"建築外形相似,內構各異,大小不同。其根基以青石白灰而築,根基以上全部以青磚白灰砌成,建造工精而堅固,城牆牆基以當地麻巖條石鋪就,牆體也以褐色片麻石混儲沙石填築,外包以青磚。長城青石多呈條狀,大的重七、八百斤,小的也在百斤以上,而青磚有長方形、方形、瓦脊式樣三種。長方形青磚,大的重二十五斤,小的重二十斤:方形青磚重五斤;瓦脊式青磚則重達三十斤以上。

楊莊長城的古道,如今已是野草叢生,曾經感受過富足和悠閒的日子,每天都是車馬轔轔、商賈雲集,那是何等的景象?惜如今只剩殘垣斷壁與殘碑斷碣,在它閱盡繁華,歷經滄桑之後,趨於無言。那巍峨險峻、孤獨、殘破的敵樓、蜿蜒的石頭牆體在野草掩埋下仍在提示人們:在這裡,隆隆的車輪曾通宵達旦響起;在這裡,無數的將士曾奔向戰場揮灑熱血;在這裡,無數的商賈、農夫曾為了生計匆匆過往……

有幸的是楊莊段長城,曾有國家文物保護專家、著名古建專家、中國長城學會副會長羅哲文老先生,先後三次到此考察,被列為省級重點文保單位。九江口長城是明代崇禎大將吳玉中築城禦敵,擊敗闖王。近代,晉奉兩軍曾在此鏖戰一月有餘。抗日戰爭期間,綿陽司令部,井陘(路南〉縣委縣政府、井陘(路南)抗日遊擊大隊均在楊莊口成立;日軍川岸師團,曾四次圍剿楊莊口並多次經揚莊口入晉作戰,我八路軍一戰而勝之“七亙大捷"揚名中外;井陘縣第一所抗曰期間的高級小學在楊莊口成立;從明代至今,看管長城的世代姚家後人祖宅、祖墳都建在長城界內。

附詩四首:

楊莊長城贊

(杜海星 )

歷經戰亂貌雖丟,

風侵雨蝕陳跡留。

飽經滄桑仍矗立,

身殘自堅仍風流。

九江口(楊莊口)懷古

(高 謙)

捍門雄峙逼雲帆,

一口森森鎖鑰嚴。

水漲南來九江湧,

牆高西去固關銜。

干城浴火曾無敵,

表裡通衢早不緘 。

明月清風何處是,

空留故壘說喃喃。

九江口(楊莊口)懷古

(杜海星)

城高雄峙逼雲帆,

捍門陰森鎖九江。

雄關漫道曾無敵,

故壘空留話滄桑!

賀營子巖觀音寺

( 杜海星)

香霧繞懸崖,

芳樹蔭古剎。

明月迷幽谷,

飛瀑舞豔花。

花豔舞瀑飛,

古剎蔭樹芳。

谷幽迷月明,

崖懸繞霧香。

(杜海星 杜建文 張輝庭 張海峰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