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州市:產業扶貧營造幸福家園

□記者 劉劍昆

一渠繞群山,精神動天下。舉世聞名的“人工天河”是怎樣建成的?林州人合唱昂揚高亢的《定叫山河換新裝》來作答。

50多年過去了,太行山依然巍峨,林州故事依然生動,紅旗渠精神的旗幟依然鮮豔。

新時代,新使命。作為河南省“三山一灘”重點片區縣(市)之一、作為太行革命老區,林州市是如何推進脫貧攻堅戰的?紅旗渠精神傳人不忘初心,團結協作,奏起了為民奮鬥的鏗鏘旋律。

盛夏的林州,到處都是生動的風景,不管是自然的,還是人文的,都讓人賞心悅目,讓人精神振奮。層次分明的太行山如天幕垂落,別具特色的樓宇和村落錯落有致地依偎著青山綠水,彰顯著“中國建築之鄉”的風骨與魅力;紅旗渠、紅旗渠幹部學院、國家紅旗渠經濟技術開發區、國家“863”紅旗渠科技產業園,都張揚著這座精神之城的脈動與活力。

這一幅幅美景是百萬幹部群眾的巧手裝扮換來的,是脫貧攻堅、造福百姓的責任和實踐造就的。近年,林州市堅持把產業扶貧作為精準脫貧的根本之策,充分依託林州獨特優勢,積極挖掘各種經濟元素,按照“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因地制宜、重點推進”的原則,大力培育發展鄉村旅遊、建築業、特色農業、工業、光伏發電等五個特色產業和一批龍頭企業,促進了貧困人口穩定增收,助推了產業良性發展,真正實現了產業與扶貧互促共贏。

目前,林州市6070戶貧困戶產業扶貧措施疊加覆蓋率達310%,有就業條件的2861戶3209人已100%就業,實現了精準脫貧有依託、可持續、不反彈。

貧困農家女成“包工頭” 大恩不言謝

“沒有多位好乾部和愛心企業家的鼓勵和幫扶,就沒有我們家的幸福日子!”8月2日,在林州市橫水鎮鐵爐村,張豔平正走村串戶,發動村裡的青壯年跟她到鄭州市的工地打工。

34歲的張豔平是橫水鎮鐵爐村的一名普通婦女。兩年前,她還是一個貧困戶。誰能想到,她現在成了令人羨慕的小“包工頭”呢?

2016年,張豔平的丈夫因病去世,一家老少5口人被識別為貧困人口。橫水鎮黨委、鎮政府主要領導和幫扶幹部靳喜昌等人給予她精神上的鼓勵,讓她樹立起依靠自己努力脫貧致富的信心。

2017年春節過後,經幹部牽線,傳承紅旗渠精神的河南誠宸建設工程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國瑞對張豔平實施了幫扶措施,讓她承包該公司在鄭州的部分牆體粉刷業務。一年下來,張豔平由貧困戶升級為粉刷組組長,也就是人們俗稱的小“包工頭”。幹活兒緊張時,她率領的隊伍有100多人。她不僅實現了自己脫貧,還帶動了一批農民工增收致富。

今年5月8日,在林州市召開的第九次脫貧攻堅推進會上,張豔平等10名來自林州農村的自強貧困戶登臺領獎,臺下響起熱烈的掌聲。

在工地,張豔平經常用自己的故事教育員工要感恩社會。她告訴記者:“大恩不言謝。大家對我的恩情,我不敢用‘感謝’兩個字來答謝。今後,我所能做的就是儘自己的最大努力,幫助更多的貧困鄉親脫貧致富。”

河南誠宸建設工程有限公司的扶貧行動改變了張豔平的命運。由該市東崗鎮下燕科村賢達人士雷全友創辦的河南省永和置業集團有限公司也投身脫貧攻堅工作,為改善家鄉貧困戶的生活而努力。該公司為解決扶貧搬遷安置小區幸福家園和附近村莊的學生入學難問題,不僅捐資2000萬元建設了永和希望小學,捐款為家鄉修路、建設文化廣場和核桃產業園等,還結對幫扶貧困戶。雷全友情繫故土,返鄉栽下幫助鄉親脫貧致富的“大樹”,在當地百姓心目中是好人的標誌。

林州市是黃河以北唯一的“中國建築之鄉”、河南省唯一的“建築業改革發展綜合試點市”。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各類建築業企業803家,其中,特級企業3家,一級企業74家,二級企業248家,建築企業總量和實力均居全省前列。

在脫貧攻堅工作中,林州市印發了《林州市建築產業扶貧實施辦法》,積極引導項目經理、工隊長為貧困戶提供木工、粉刷、維修等就業崗位,並與貧困戶簽訂“一幫一”幫扶協議。

在林州市中心,有一座名為“總部大廈”的辦公樓,它既是林州建築業總部,也是該市的扶貧基地之一。“總部大廈”通過建築業幫扶1931戶貧困戶,佔該市貧困戶的32%,成為該市產業扶貧的重要力量。

“三色”旅遊美家園 “顏值”助脫貧

“今天是個好日子,領導上門送營業執照,廟荒村的農家樂一定會火起來!”8月1日,在太行山麓的黃華鎮廟荒村,林州市工商質監局、黃華鎮及幫扶單位林州市審計局的負責人為14戶農家樂農戶發放營業執照,貧困戶郝心英激動地對記者說。

郝心英今年55歲,幾年前丈夫去世。在各級政府的幫扶下,她自強自立,抓住村裡大力發展民俗旅遊的機遇,在村邊賣家鄉土特產,於2017年順利脫貧。

今年,廟荒村黨支部第一書記陳軍和村黨支部書記鬱林英幫助郝心英等多戶貧困戶和非貧困戶改造農家樂,想盡快讓村民的腰包鼓起來。近日,郝心英等14戶農戶的農家樂建設基本完成,上級部門專程到廟荒村為他們發放營業執照,以示鼓勵和支持。

郝心英滿懷信心地說:“現在,廟荒村的環境變好了,黃華鎮南邊建起了中華古板慄園,北邊建起了太行山森林運動公園,來此旅遊的人特別多。聽說黃華村、魏家莊村一個農家院一年能掙十幾萬元,我們這裡也不差,一定會火起來。我不光想脫貧,還想致富,更想當百萬富翁!”

郝心英沒有想到,原本在她心目中沒有一絲生氣的小山村每年都有新變化:路平了、燈明瞭、水清了、氣通了,進村參觀的遊客如雲。更令她沒有想到的是,這個曾經灰頭土臉的小山村會抖落滿身塵埃,脫胎換骨,成為當地脫貧攻堅示範村。該村多個農家樂的成功開辦,得益於黃華鎮旅遊產業扶貧措施的落實。

黃華鎮地處林州市西部,紅旗渠一干渠穿鎮而過,擁有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全鎮有188戶貧困戶。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該鎮規劃建設了約50平方公里的鄉村旅遊扶貧示範區,帶動全鎮26個村165戶貧困戶增收,佔全鎮貧困戶的88%。

在完善旅遊配套方面,該鎮投資6億元,修建了中華古板慄園和太行山森林運動公園;投資2.2億元,修建了桃園大道、渠東路、黃華路、渠畔路;投資2100萬元,大力發展美麗鄉村。

在培育幫貧主體方面,該鎮開辦農家樂、民宿、採摘園、村級旅遊公司、電商及與旅遊相關的市場主體約280餘家;發動市場主體和貧困戶獻愛心,每年給予愛心補貼500元,形成了共同致富的良好社會氛圍。

在創造就業崗位方面,該鎮引領鄉村旅遊市場主體積極參與扶貧事業,按照帶貧主體帶貧激勵政策,結合自身實際,為121名貧困人口提供保潔、餐飲、綠化等就業崗位,使每人年增收5000元至3萬元。

在推行訂單合作方面,該鎮扶持引導電商、旅遊、農家樂等市場主體與103戶貧困戶簽訂保護價收購協議,帶動貧困戶生產土特產品,實施旅遊“後備箱”工程,使每戶年增收1000元至3000元。

黃華鎮的鄉村旅遊扶貧是林州市旅遊產業扶貧的縮影。

林州市坐擁世界級絕美山水風光,旅遊業已形成以紅旗渠紅色教育遊、太行大峽谷綠色生態遊和林慮山藍天滑翔遊為代表的紅、綠、藍“三色”品牌特色。“三色”旅遊交相輝映,共有國家A級旅遊景區9個,旅遊“國字號”品牌28個,境內有旅遊單體資源1090個,是國家全域式旅遊示範區創建單位。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林州市大力發展全域旅遊,助力脫貧攻堅,把生態和人文資源變成產業優勢,把“三色”旅遊的“高顏值”變成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底色和資本,使旅遊產業扶貧風生水起。

林州太行大峽谷景區是5A級旅遊景區,2017年遊客量達到300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6000萬元。景區所在地桃花洞村等7個行政村共有貧困戶62戶134人,景區通過房屋租賃、土地流轉、資源分紅、安排就業等方式帶動47戶貧困戶實現增收,佔7個村所有貧困戶的76%。

林州市委副書記、市長王寶玉介紹,依託豐富的旅遊資源,林州市培育了一批鄉村旅遊市場經營主體,引導農戶發展農家樂、民俗經濟,實施特色農產品“後備箱”工程,通過創業、就業、資產租賃、資產入股、幫帶等形式帶動948戶貧困戶增收,佔林州市貧困戶的16%。

涉農企業造福鄉親 責任挑在肩

“俺畫的牡丹花美不美?”7月30日,在太行山深處的林州市任村鎮皇后村,村民興奮地向記者展示他們創作的作品。

村民臉上綻放的笑容如同他們展示的牡丹畫一樣美麗。年逾花甲的李會林老人說:“真像做夢一樣。以前光羨慕白家莊村的人畫水彩畫,今後我們皇后村的人就畫牡丹,我們要和他們比一比!”

去年年初,白家莊村的村民學繪畫時,有人曾經懷疑,甚至有人嘲諷“這就是瞎胡鬧”。現在,大家都覺得繪畫帶來了經濟收入,繪畫養了精氣神,繪畫讓小山村成了遠近聞名的水彩村。

皇后村村民畫牡丹與白家莊村村民畫水彩畫,都是由中喬大三農實業集團和該集團董事長喬書領資助、支持的。

脫貧沒脫貧,評定在鄉親。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

中喬大三農實業集團是一家特色農業企業,董事長喬書領有艱苦創業的經歷。他高舉紅旗渠精神的旗幟,帶領集團通過特色農業和文化產業扶貧,目的是在鼓起貧困戶“錢袋子”的同時提供精神食糧。

喬書領在白家莊村走訪時發現,很多村民喜歡寫寫畫畫,就決心以繪畫作為群眾脫貧致富的突破口。

中喬大三農實業集團投資購買了水彩、紙和筆,免費發給村民。為提高大家的積極性,該集團每月在村裡評選一次,並給予相應的獎勵,隨後又購買村民的水彩畫,讓村民的畫有銷路,讓村民有成就感,從而更願意鑽研藝術。

從此,白家莊村開啟了嬗變模式:2017年4月,“水彩中國行”活動走進白家莊村,在70餘位水彩畫家的引導下,白家莊村民和水彩畫結緣;2017年5月30日,白家莊國際水彩村授牌儀式舉行;2017年8月,村民創作的20多幅水彩畫在哈薩克斯坦世博會上展出;2017年11月28日,由中非24個國家組成的媒體採訪團到白家莊村採風,中外記者向村民豎起了大拇指。

今年5月1日,在林州市任村鎮白家莊村國際水彩村頒獎大會現場,林州市委書記王軍由衷讚歎:“鄉村振興,文化振興是其中的重要內容。白家莊村村民畫水彩畫,成了名副其實的水彩村,開了林州市文化振興鄉村的先河。”

這些年,皇后村和晉冀豫三省交界處的牛嶺山村的部分自然村吃水緊張。中喬大三農實業集團捐資110萬元,為兩個村打了4眼機井,徹底解決了兩個村的吃水難問題。

中喬大三農實業集團的扶貧行動遠不止於此,還有大手筆。記者在採訪中獲悉,該公司依託“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通過4種方式助力脫貧攻堅。

一是土地流轉增收。該公司以620元至1200元的年流轉費用,在盤陽村、前峪村等漳河沿岸村莊流轉土地、坡地1萬餘畝。其中,流轉403戶貧困戶土地519.49畝,發放土地流轉金32.78萬元,戶均增收800元,實現了貧困戶土地流轉全覆蓋。

二是務工就業增收。由該公司主導組建的合作社與貧困戶簽訂務工協議,日工資不少於50元。2017年,該公司共安排58名貧困戶務工。

三是訂單農業增收。通過合作社與86戶貧困戶簽訂代管代種協議,免費提供優質谷種和富硒葉面肥,並以高於市場價的價格進行保護價收購。

四是文旅開發帶動增收。打造任村鎮白家莊村水彩畫第一村,在採桑鎮南崗後村建設國際雕刻村,在東姚鎮老裡溝村建設相州瓷基地,對所有產品全部高價收購,共帶動3個鎮的15戶貧困戶40個貧困人口增收1200元至3000元。

在東姚鎮洪河村一帶,洪河小米產業扶貧基地被當地百姓稱為福地。該基地憑藉地處富鉀區的優勢,以東姚洪河米業有限公司、東姚宏鑫洪河小米專業合作社、柏坡家庭農場為依託,種植小米7000餘畝,成為我省無公害小米種植示範區。近年,涉農企業和合作社以幫助群眾脫貧致富為己任,積極打造脫貧致富平臺,輻射帶動洪河、芬草峪等16個村的216戶貧困戶512個貧困人口,佔全鎮貧困人口的36.24%。

擔起社會責任的還有很多涉農企業。近年,林州市搶抓現代農業發展的風口機遇,大力發展坡地經濟,累計種植核桃、花椒等經濟林22萬畝、小雜糧20萬畝、中藥材8萬畝,打造省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33家,培育各類規模養殖場700個,發展各類農林牧業合作社969家,形成了覆蓋一二三產的立體產業。該市依託各類農業新型經營主體,流轉貧困戶、易地搬遷戶土地9977畝,實現流轉收入798萬元。5946戶貧困戶在特色農業帶動下增收脫貧,佔全市貧困戶的98%。

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

奮鬥創造幸福,夢想成就未來。林州市的多家涉農企業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諄諄教導,履行社會責任,在紅旗渠畔這片希望的田野上躬耕踐行。

精神之城,薪火相傳,精神永恆。脫貧攻堅,溫暖了人心,提升了幸福指數,更激發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8月2日,記者在林州市東崗鎮教場村採訪,看到扶貧幹部高貴峰和63歲的村民郭莊蓮正在照顧行動不便的70歲貧困戶郭樓梅。高貴峰和郭莊蓮幫老人打水、買麵條,陪老人聊天,其樂融融,不知道的還以為他們是一家人。

郭樓梅握著記者的手說:“鄰居是好鄰居,幹部是好乾部,他們都是我的親人啊!”

“林州市的各級幹部時刻把百姓關注的事當作頭等大事,把脫貧攻堅當作頭等大事,這樣才能建設好富美林州、幸福家園。”林州市委書記王軍深情地說,“不管是脫貧攻堅還是其他方面的工作,我們都要始終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胸懷愛民之心,善謀富民之策,常辦利民之事,恪盡為民之責,真正當好人民的勤務員,做好新時代的‘答卷人’。”(圖片由劉劍昆、郭山保、李興華提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