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州市:产业扶贫营造幸福家园

□记者 刘剑昆

一渠绕群山,精神动天下。举世闻名的“人工天河”是怎样建成的?林州人合唱昂扬高亢的《定叫山河换新装》来作答。

50多年过去了,太行山依然巍峨,林州故事依然生动,红旗渠精神的旗帜依然鲜艳。

新时代,新使命。作为河南省“三山一滩”重点片区县(市)之一、作为太行革命老区,林州市是如何推进脱贫攻坚战的?红旗渠精神传人不忘初心,团结协作,奏起了为民奋斗的铿锵旋律。

盛夏的林州,到处都是生动的风景,不管是自然的,还是人文的,都让人赏心悦目,让人精神振奋。层次分明的太行山如天幕垂落,别具特色的楼宇和村落错落有致地依偎着青山绿水,彰显着“中国建筑之乡”的风骨与魅力;红旗渠、红旗渠干部学院、国家红旗渠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863”红旗渠科技产业园,都张扬着这座精神之城的脉动与活力。

这一幅幅美景是百万干部群众的巧手装扮换来的,是脱贫攻坚、造福百姓的责任和实践造就的。近年,林州市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精准脱贫的根本之策,充分依托林州独特优势,积极挖掘各种经济元素,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因地制宜、重点推进”的原则,大力培育发展乡村旅游、建筑业、特色农业、工业、光伏发电等五个特色产业和一批龙头企业,促进了贫困人口稳定增收,助推了产业良性发展,真正实现了产业与扶贫互促共赢。

目前,林州市6070户贫困户产业扶贫措施叠加覆盖率达310%,有就业条件的2861户3209人已100%就业,实现了精准脱贫有依托、可持续、不反弹。

贫困农家女成“包工头” 大恩不言谢

“没有多位好干部和爱心企业家的鼓励和帮扶,就没有我们家的幸福日子!”8月2日,在林州市横水镇铁炉村,张艳平正走村串户,发动村里的青壮年跟她到郑州市的工地打工。

34岁的张艳平是横水镇铁炉村的一名普通妇女。两年前,她还是一个贫困户。谁能想到,她现在成了令人羡慕的小“包工头”呢?

2016年,张艳平的丈夫因病去世,一家老少5口人被识别为贫困人口。横水镇党委、镇政府主要领导和帮扶干部靳喜昌等人给予她精神上的鼓励,让她树立起依靠自己努力脱贫致富的信心。

2017年春节过后,经干部牵线,传承红旗渠精神的河南诚宸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国瑞对张艳平实施了帮扶措施,让她承包该公司在郑州的部分墙体粉刷业务。一年下来,张艳平由贫困户升级为粉刷组组长,也就是人们俗称的小“包工头”。干活儿紧张时,她率领的队伍有100多人。她不仅实现了自己脱贫,还带动了一批农民工增收致富。

今年5月8日,在林州市召开的第九次脱贫攻坚推进会上,张艳平等10名来自林州农村的自强贫困户登台领奖,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

在工地,张艳平经常用自己的故事教育员工要感恩社会。她告诉记者:“大恩不言谢。大家对我的恩情,我不敢用‘感谢’两个字来答谢。今后,我所能做的就是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帮助更多的贫困乡亲脱贫致富。”

河南诚宸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的扶贫行动改变了张艳平的命运。由该市东岗镇下燕科村贤达人士雷全友创办的河南省永和置业集团有限公司也投身脱贫攻坚工作,为改善家乡贫困户的生活而努力。该公司为解决扶贫搬迁安置小区幸福家园和附近村庄的学生入学难问题,不仅捐资2000万元建设了永和希望小学,捐款为家乡修路、建设文化广场和核桃产业园等,还结对帮扶贫困户。雷全友情系故土,返乡栽下帮助乡亲脱贫致富的“大树”,在当地百姓心目中是好人的标志。

林州市是黄河以北唯一的“中国建筑之乡”、河南省唯一的“建筑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市”。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各类建筑业企业803家,其中,特级企业3家,一级企业74家,二级企业248家,建筑企业总量和实力均居全省前列。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林州市印发了《林州市建筑产业扶贫实施办法》,积极引导项目经理、工队长为贫困户提供木工、粉刷、维修等就业岗位,并与贫困户签订“一帮一”帮扶协议。

在林州市中心,有一座名为“总部大厦”的办公楼,它既是林州建筑业总部,也是该市的扶贫基地之一。“总部大厦”通过建筑业帮扶1931户贫困户,占该市贫困户的32%,成为该市产业扶贫的重要力量。

“三色”旅游美家园 “颜值”助脱贫

“今天是个好日子,领导上门送营业执照,庙荒村的农家乐一定会火起来!”8月1日,在太行山麓的黄华镇庙荒村,林州市工商质监局、黄华镇及帮扶单位林州市审计局的负责人为14户农家乐农户发放营业执照,贫困户郝心英激动地对记者说。

郝心英今年55岁,几年前丈夫去世。在各级政府的帮扶下,她自强自立,抓住村里大力发展民俗旅游的机遇,在村边卖家乡土特产,于2017年顺利脱贫。

今年,庙荒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陈军和村党支部书记郁林英帮助郝心英等多户贫困户和非贫困户改造农家乐,想尽快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近日,郝心英等14户农户的农家乐建设基本完成,上级部门专程到庙荒村为他们发放营业执照,以示鼓励和支持。

郝心英满怀信心地说:“现在,庙荒村的环境变好了,黄华镇南边建起了中华古板栗园,北边建起了太行山森林运动公园,来此旅游的人特别多。听说黄华村、魏家庄村一个农家院一年能挣十几万元,我们这里也不差,一定会火起来。我不光想脱贫,还想致富,更想当百万富翁!”

郝心英没有想到,原本在她心目中没有一丝生气的小山村每年都有新变化:路平了、灯明了、水清了、气通了,进村参观的游客如云。更令她没有想到的是,这个曾经灰头土脸的小山村会抖落满身尘埃,脱胎换骨,成为当地脱贫攻坚示范村。该村多个农家乐的成功开办,得益于黄华镇旅游产业扶贫措施的落实。

黄华镇地处林州市西部,红旗渠一干渠穿镇而过,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全镇有188户贫困户。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该镇规划建设了约50平方公里的乡村旅游扶贫示范区,带动全镇26个村165户贫困户增收,占全镇贫困户的88%。

在完善旅游配套方面,该镇投资6亿元,修建了中华古板栗园和太行山森林运动公园;投资2.2亿元,修建了桃园大道、渠东路、黄华路、渠畔路;投资2100万元,大力发展美丽乡村。

在培育帮贫主体方面,该镇开办农家乐、民宿、采摘园、村级旅游公司、电商及与旅游相关的市场主体约280余家;发动市场主体和贫困户献爱心,每年给予爱心补贴500元,形成了共同致富的良好社会氛围。

在创造就业岗位方面,该镇引领乡村旅游市场主体积极参与扶贫事业,按照带贫主体带贫激励政策,结合自身实际,为121名贫困人口提供保洁、餐饮、绿化等就业岗位,使每人年增收5000元至3万元。

在推行订单合作方面,该镇扶持引导电商、旅游、农家乐等市场主体与103户贫困户签订保护价收购协议,带动贫困户生产土特产品,实施旅游“后备箱”工程,使每户年增收1000元至3000元。

黄华镇的乡村旅游扶贫是林州市旅游产业扶贫的缩影。

林州市坐拥世界级绝美山水风光,旅游业已形成以红旗渠红色教育游、太行大峡谷绿色生态游和林虑山蓝天滑翔游为代表的红、绿、蓝“三色”品牌特色。“三色”旅游交相辉映,共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9个,旅游“国字号”品牌28个,境内有旅游单体资源1090个,是国家全域式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林州市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助力脱贫攻坚,把生态和人文资源变成产业优势,把“三色”旅游的“高颜值”变成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底色和资本,使旅游产业扶贫风生水起。

林州太行大峡谷景区是5A级旅游景区,2017年游客量达到3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000万元。景区所在地桃花洞村等7个行政村共有贫困户62户134人,景区通过房屋租赁、土地流转、资源分红、安排就业等方式带动47户贫困户实现增收,占7个村所有贫困户的76%。

林州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宝玉介绍,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林州市培育了一批乡村旅游市场经营主体,引导农户发展农家乐、民俗经济,实施特色农产品“后备箱”工程,通过创业、就业、资产租赁、资产入股、帮带等形式带动948户贫困户增收,占林州市贫困户的16%。

涉农企业造福乡亲 责任挑在肩

“俺画的牡丹花美不美?”7月30日,在太行山深处的林州市任村镇皇后村,村民兴奋地向记者展示他们创作的作品。

村民脸上绽放的笑容如同他们展示的牡丹画一样美丽。年逾花甲的李会林老人说:“真像做梦一样。以前光羡慕白家庄村的人画水彩画,今后我们皇后村的人就画牡丹,我们要和他们比一比!”

去年年初,白家庄村的村民学绘画时,有人曾经怀疑,甚至有人嘲讽“这就是瞎胡闹”。现在,大家都觉得绘画带来了经济收入,绘画养了精气神,绘画让小山村成了远近闻名的水彩村。

皇后村村民画牡丹与白家庄村村民画水彩画,都是由中乔大三农实业集团和该集团董事长乔书领资助、支持的。

脱贫没脱贫,评定在乡亲。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中乔大三农实业集团是一家特色农业企业,董事长乔书领有艰苦创业的经历。他高举红旗渠精神的旗帜,带领集团通过特色农业和文化产业扶贫,目的是在鼓起贫困户“钱袋子”的同时提供精神食粮。

乔书领在白家庄村走访时发现,很多村民喜欢写写画画,就决心以绘画作为群众脱贫致富的突破口。

中乔大三农实业集团投资购买了水彩、纸和笔,免费发给村民。为提高大家的积极性,该集团每月在村里评选一次,并给予相应的奖励,随后又购买村民的水彩画,让村民的画有销路,让村民有成就感,从而更愿意钻研艺术。

从此,白家庄村开启了嬗变模式:2017年4月,“水彩中国行”活动走进白家庄村,在70余位水彩画家的引导下,白家庄村民和水彩画结缘;2017年5月30日,白家庄国际水彩村授牌仪式举行;2017年8月,村民创作的20多幅水彩画在哈萨克斯坦世博会上展出;2017年11月28日,由中非24个国家组成的媒体采访团到白家庄村采风,中外记者向村民竖起了大拇指。

今年5月1日,在林州市任村镇白家庄村国际水彩村颁奖大会现场,林州市委书记王军由衷赞叹:“乡村振兴,文化振兴是其中的重要内容。白家庄村村民画水彩画,成了名副其实的水彩村,开了林州市文化振兴乡村的先河。”

这些年,皇后村和晋冀豫三省交界处的牛岭山村的部分自然村吃水紧张。中乔大三农实业集团捐资110万元,为两个村打了4眼机井,彻底解决了两个村的吃水难问题。

中乔大三农实业集团的扶贫行动远不止于此,还有大手笔。记者在采访中获悉,该公司依托“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通过4种方式助力脱贫攻坚。

一是土地流转增收。该公司以620元至1200元的年流转费用,在盘阳村、前峪村等漳河沿岸村庄流转土地、坡地1万余亩。其中,流转403户贫困户土地519.49亩,发放土地流转金32.78万元,户均增收800元,实现了贫困户土地流转全覆盖。

二是务工就业增收。由该公司主导组建的合作社与贫困户签订务工协议,日工资不少于50元。2017年,该公司共安排58名贫困户务工。

三是订单农业增收。通过合作社与86户贫困户签订代管代种协议,免费提供优质谷种和富硒叶面肥,并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进行保护价收购。

四是文旅开发带动增收。打造任村镇白家庄村水彩画第一村,在采桑镇南岗后村建设国际雕刻村,在东姚镇老里沟村建设相州瓷基地,对所有产品全部高价收购,共带动3个镇的15户贫困户40个贫困人口增收1200元至3000元。

在东姚镇洪河村一带,洪河小米产业扶贫基地被当地百姓称为福地。该基地凭借地处富钾区的优势,以东姚洪河米业有限公司、东姚宏鑫洪河小米专业合作社、柏坡家庭农场为依托,种植小米7000余亩,成为我省无公害小米种植示范区。近年,涉农企业和合作社以帮助群众脱贫致富为己任,积极打造脱贫致富平台,辐射带动洪河、芬草峪等16个村的216户贫困户512个贫困人口,占全镇贫困人口的36.24%。

担起社会责任的还有很多涉农企业。近年,林州市抢抓现代农业发展的风口机遇,大力发展坡地经济,累计种植核桃、花椒等经济林22万亩、小杂粮20万亩、中药材8万亩,打造省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3家,培育各类规模养殖场700个,发展各类农林牧业合作社969家,形成了覆盖一二三产的立体产业。该市依托各类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流转贫困户、易地搬迁户土地9977亩,实现流转收入798万元。5946户贫困户在特色农业带动下增收脱贫,占全市贫困户的98%。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

奋斗创造幸福,梦想成就未来。林州市的多家涉农企业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导,履行社会责任,在红旗渠畔这片希望的田野上躬耕践行。

精神之城,薪火相传,精神永恒。脱贫攻坚,温暖了人心,提升了幸福指数,更激发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8月2日,记者在林州市东岗镇教场村采访,看到扶贫干部高贵峰和63岁的村民郭庄莲正在照顾行动不便的70岁贫困户郭楼梅。高贵峰和郭庄莲帮老人打水、买面条,陪老人聊天,其乐融融,不知道的还以为他们是一家人。

郭楼梅握着记者的手说:“邻居是好邻居,干部是好干部,他们都是我的亲人啊!”

“林州市的各级干部时刻把百姓关注的事当作头等大事,把脱贫攻坚当作头等大事,这样才能建设好富美林州、幸福家园。”林州市委书记王军深情地说,“不管是脱贫攻坚还是其他方面的工作,我们都要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胸怀爱民之心,善谋富民之策,常办利民之事,恪尽为民之责,真正当好人民的勤务员,做好新时代的‘答卷人’。”(图片由刘剑昆、郭山保、李兴华提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