澤州:鄉村振興再啓航

黃河新聞網晉城訊 錦繡巴原重開趣味大賽,古韻澤州譜寫振興華章。7月6日至8日,澤州縣第一屆農民節暨農民趣味運動會在巴公鎮隆重舉行。“設立農民節,旨在以實際行動調動廣大農民群眾的積極性創造性,凝聚更多合力,加快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澤州農業農村現代化,實現傳統農業轉型、現代農業追趕超越,奮力譜寫鄉村振興的澤州篇章。”澤州縣委書記、縣長高喜全如是說。

澤州:鄉村振興再啟航

上世紀90年代初,在巴公鎮舉辦的山西省農民趣味運動會讓澤州農民在全省乃至全國火了一把,其精彩詼諧的節目至今讓人記憶猶新。在隆重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之際,澤州縣再次把廣大農民群眾喜聞樂見的農家民俗、農耕文化、農村風情等演化成趣味體育運動項目,隆重舉辦了第一屆農民節暨農民趣味運動會,並啟動了“百村示範 千村整治”美麗鄉村建設三年行動,舉辦了澤州特色農產品展覽和“鄉村振興戰略大家談”等高端論壇,表彰了17位“澤州好農民”,在澤州大地上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澤州:鄉村振興再啟航

“澤州好農民”:比人們的想象更有能量

澤州,四季分明,年均氣溫10℃—11℃。澤州又是個農業大縣,現有農民40餘萬人,年產糧食五億斤,年生豬出欄百萬頭,年產肉蛋十萬噸。先後榮獲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全國生豬調出大縣、全國優質小雜糧標準化生產示範基地。”

在這些響噹噹的數據和榮譽背後,有多少優秀的澤州農民在默默地付出?

2006年,55歲的靳文喜帶領4戶村民率先成立了全縣首家紅薯合作社,引進地膜覆蓋技術,將地窖存儲改為地洞,採取訂單農業、網絡銷售模式,不僅讓紅薯反季節銷售,還延長了銷售期4個多月。在他的帶動下,北義城鎮的紅薯種植面積達到5000餘畝,年產紅薯2000多萬斤,經濟收入2500萬元。他說:“越難做,越要去做,越要好好做。一人致富不算富,大家都富才算富。我熱愛這片土地,我一生最大的願望就是讓農民在這片土地上富裕起來。”

川底鄉沙溝村黨支部書記李建堂,在全鄉第一個種經濟林,第一個成立合作社,第一個提出綠化荒山。2007年,他率先在全鄉為村民們通了煤層氣。2017年,又帶領班子成員多方籌措資金,安裝了農田水利設施。別人不敢幹的事,他先嚐試;別人不屑做的事,他搶著幹,在前進道路上,甘做探路者。他說:“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做好新時代的農村工作離不開創新。時刻不忘創新,這是我的人生追求。”

44歲的郭永紅是山河鎮東土河村人,十幾年前,一場突如其來的車禍導致他胸椎骨折,四肢殘疾,但他身殘志堅,依託山河鎮晝夜溫差大的特點,聯合村裡的殘疾人承包桑園100多畝,發展蠶桑養殖,克服了霜凍和價格下跌等諸多困難,規模越來越大。2017年,郭永紅又積極加入到產業扶貧隊伍中,帶動殘疾人創業就業。他說:“過去,農民最苦,農村最窮,農業最危險。現在,只要我們有志氣,學本領,找對路,農業能致富,農村大變樣,農民最幸福。”

22歲的陳晉元是周村鎮葦町村人,從3蜂箱起步,靠著刻苦自學鑽研,開啟了他甜蜜的事業。2004年,受蜂蟎危害,他和許多蜂農損失慘重。爾後,他自掏腰包外出四處求學,並在實踐中逐漸總結出一套養蜂理論,撰寫的多篇養蜂技術論文在《中國蜂業》雜誌發表。2017年,他組建了養蜂微信群,方便大家學習交流養蜂經驗,並自豪地說:“養蜂是一項甜蜜的事業,甜蜜的根源是無私,是互助,是共享。我願意和全縣的蜂農們一起,將澤州的養蜂業做大,一起開創一條共同富裕的甜蜜大道。”

57歲的劉東順是大東溝鎮峪南村黨支部委員、副主任。他牽頭籌措資金148萬元,組織實施了1100畝農田水利灌溉工程,實現了冬灌小麥,春澆小麥和果蔬澆灌。2016年,他又申報發展了1000畝優質小麥新品種試驗示範推廣基地,每畝增收小麥201斤,成為發展“一村一品”的典型。為了改變村容村貌,他每天都在河道治理一線,集中解決髒亂差。他說:“當村幹部就得時時刻刻想著父老鄉親,盡最大努力,認認真真為他們辦好每一件事,空說不行,幹出點實事來,大家才信任你。”

閆小青是大箕鎮坡頭村人。2011年3月,她承包了本村300多畝荒坡種植優質核桃,在林下養殖土雞5000多隻,並建起小雜糧產品加工中心,以“合作社+農戶+公司”模式,形成產業鏈。此外,還成立家政服務有限公司,解決了村裡40多名農村婦女的就業問題。她說:“新時代鄉村振興的大舞臺上,作為農村婦女一樣可以大有作為,也一定能夠大有作為。”

……

在“澤州好農民”頒獎儀式上,靳文喜、李建堂、閆小青等來自農村一線的17位“澤州好農民”陸續走上了領獎臺。他們或心繫百姓,情懷家國,或紮根農村,獻身農業;或創新思路,示範引領,充分展示了“不甘人後、勇爭第一”的澤州精神。一句句發自肺腑的現場感言,飽含著滿滿的正能量,引起了廣泛共鳴,展示了新時代澤州農民積極、健康、向上的精神風貌。

特色農產品:成為最美的風景

上世紀80年代,澤州農村“雙文明”建設為全省創造了經驗,1997年成為全省首批小康縣,2001年被省委、省政府確定為全省10個農業和農村現代化試點縣之一。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與發展,澤州縣委、縣政府清醒地認識到:只有發展現代農業才能讓農民富起來。近年來,全縣不斷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三農”工作再度走在了全省前列,特色農產品層出不窮。

此次農民節期間,該縣30餘家龍頭企業和17個鄉鎮的特色農產品彙聚一堂。以彤康食品、山裡泉蜂業為代表的系列農產品,展示了在現代農業、設施農業、立體農業、生態農業等方面取得的重大突破;以太行媧皇玉為代表的文化旅遊產品和以剪紙為代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展現了澤州燦爛的歷史文明和豐厚的文化底蘊;而各類專業合作社和農產品公司也紛紛“秀”出自家的明星產品,展現了澤州農業開放的新形象。此次展覽不僅為澤州縣展示近年來大力推進“三農”工作、在農業產業化方面取得的重大成果搭建了平臺,更吸引了省內外眾多來賓的目光,紛紛前來諮詢合作,為澤州品牌農產品走出晉城,走向全省,走進千家萬戶搭建了平臺。

近年來,澤州縣大力發展精品農業、特色農業、觀光農業、採摘農業和休閒農業,培育了無公害蔬菜、乾果經濟林、食用菌、有機種植、生豬家禽等規模種養基地,實現了區域化佈局、專業化生產和產業化經營。

目前,全縣涉足小雜糧、設施蔬菜、畜牧養殖、食用菌、乾鮮果、農產品加工、農業園區等的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達到33家,共註冊各類農產品商標200餘個,其中“本爾昆”“澤地萃”商標被評為省著名商標,“雙豐BAGONG牌脫水蔬菜”“彤康米康爾雜糧系列”“金萬福小麥粉”被認定為省名牌產品,“巴公大蔥”“盤松蜂蜜”“旭勝雞蛋”被認定為省名牌農產品,“本爾昆魯村小米”被認定為省特色農產品。以彤康、五穀養生、伊健為代表的省級重點龍頭企業已經穩步走向農產品精深加工發展之路,也帶動一方百姓邁向了“綠色脫貧 穩定增收”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鄉村振興:給予農業農村VIP待遇

如何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澤州縣一方面紮實開展“百村示範、千村整治”美麗鄉村建設行動,另一方面先聲奪人,以舉辦“農民節”作為切入點和發力點,著力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最大程度地給予農業農村VIP待遇。

2017年,澤州縣把旅遊產業作為戰略性支柱產業來培育,首屆“誰不說俺澤州好”魅力鄉鎮電視競演活動歷時165天。全年接待遊客首次突破1000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90多億元,實現了從“挖煤鍊鐵”到“挖文興旅”的重大轉變。今年,該縣傾力打造的全國首檔全域旅遊創投真人秀節目“誰不說俺澤州好”(第二季)正在緊張籌備中。據瞭解,第二季將走出演播廳,走進景區、走進鄉村,邀請明星、專家學者、旅遊策劃專家和來自全國各地的投資機構以及投資人,深度體驗澤州的自然風光和人文風俗,深度挖掘非遺文化和地方特色,展示具有代表性的澤州名片,培塑澤州旅遊品牌,叫響叫亮了“古韻澤州·全域旅遊”大品牌。

今年4月,澤州縣制定了《“百村示範、千村整治”美麗鄉村建設三年行動方案》,決定以清汙治亂、鋪路修牆、植樹種花、整田理景、傳承文化為重要抓手,每年建設100個環境美、庭院美、生態美、田園美、藝術美的“五美”示範村。同時,以治汙、治亂、治街、治路、治違“五治”為主攻方向,對全縣1136個村莊開展村容村貌、街容街貌、戶容戶貌“三容三貌”集中整治,徹底改善農村環境面貌,為推進鄉村振興奠定堅實基礎。

首屆農民節活動期間,澤州縣圍繞“推進鄉村振興、發展現代農業、展示農民風貌、敬農愛農助農”這一主題,特邀農村農業部、中國人民大學、北京農林科學院等科研院所的專家學者,通過“鄉村振興戰略大家談”和舉辦專題講座,對黨的十九大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進行了全方位解讀,並結合澤州實際提出了獨到的見解和建議,從而讓理性的光芒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從連續舉辦七屆“太行神韻·記住鄉愁”鄉村攝影展,到加快“百村示範、千村整治”美麗鄉村建設,再到深入實施“古韻澤州·全域旅遊”戰略,澤州,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越走越寬廣。(徐軍利 馬振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