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到审智的鹊桥——读《看电影学心理学》

不管科技进步有多大,人工智能发展有多快,航天飞行器能飞多远,我们还是得承认一个事实:人类仍然十分无知。而此间最大的未知则是对人的未知。

毫无疑问,对人的未知不止包括肉体,更包括精神、心理上的未知。人类心理是一个巨大的矿藏,而时至今日的心理学还只是挖掘了一部分而已。可以这样讲,对人有多大未知,心理学就有多大的挖掘潜力。

我们还应当承认,人都有心理,都有琢磨别人心理的兴趣,但要让像我这样的小白产生对心理学这门学问的兴趣,是比较困难的。即使对喜欢读书的人来说,蓦地拿起一本《梦的解析》或者《自卑与超越》,也不见得有坚持读下去的信心。

幸好在此时,我读到了这本《看电影学心理学》。读完最大的收获,就是它使我对心理学产生了莫大的兴趣。

那么,它是怎么做到的?

审美到审智的鹊桥——读《看电影学心理学》

我认为,本书为心理学披上了通俗情节的外衣,或者说,在电影的审美和心理学的审智中间搭建了一座鹊桥——心理学和电影的联姻之桥。

电影是大众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之一,以其作为通向心理学殿堂的扶手,不是取巧,而是作者深谙电影是关于人的艺术,是关于人类整体生态的艺术。就像开篇的《喜剧之王》,他一把抓住了“其实你是谁”、“人啊,认识你自己!”这一几千年来人类不断追寻探索的主题。再如通过具有寓言意义的经典影片《美丽人生》,探讨关于苦难、快乐、人生意义等宏大深刻的主题。钱学森就曾说过:“在艺术里最高的层次是哲理性的艺术作品。”因此,作者借电影作拐杖,实实在在地发掘出了影片蕴含着的深刻的哲理,而且能晓畅明白地把哲理讲解出来。

回到桥的比喻,作者挖掘出了此岸电影这一审美形式背后的哲理,自然而然地通向了彼岸心理学审智的广阔天地。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荣格的分析心理学,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卡尔•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罗洛•梅、弗兰克尔、欧文•亚隆等人的存在主义心理学以及家庭疗法,这些激动人心的心理学领域,精彩纷呈地展示在了读者眼前。

我最感兴趣的,除了弗洛伊德和荣格外,是借《当尼采哭泣》中超人与名医的相遇,辩证地思考医者和患者相互启发、相互治疗的医患关系。夜空中最亮的星,照亮的不只是伤者,也有医者。但究竟谁才是伤者,谁才是医者?

另外,作者又借《达摩祖师》阐述禅宗对心灵的洗涤,借《死亡诗社》《放牛班的春天》阐述诗歌、音乐等艺术形式对人的心理疗愈。

写到这里,我又想到,其实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解析文学和艺术也是很有意思、很好玩的思路。

早在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诗学》中,就曾说悲剧是“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这就从心理角度解释了悲剧的功用。

后来对文学、艺术的心理学研究,就主要包括创作者的心理路程、艺术作品中的角色心理、观众和读者的接受心理反应三方面。这方面心理学家们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比如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中对俄狄浦斯情结的分析、恩斯特•琼斯(Ernest Jones)对哈姆雷特的分析,堪称经典。

再回到桥的比喻,我说本书是审美到审智的鹊桥,从上面分析已经说明作者通过努力已经从此岸将读者引渡到了彼岸。但别忘了,桥下还有滚滚波涛,那波涛是什么呢?

这波涛,是“人性的公理、道义的基石、理性的入门,也就是世俗社会所谓的常情常理”。或者再高点,就是善良和大爱的普世价值、相扶相携的兼爱精神、人类的终极关怀。

因此,电影和心理学都不是终点。我们企盼的,是“在人生路上,无论你是名医还是超人,你都是一个普通人,不如结伴而行”。


附注:本书的作者郑世彦,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编辑,心理咨询师(存在-人本主义取向)。豆瓣阅读心理学专栏人气作者,译有《存在-人本主义治疗》《生涯咨询》《现实疗法》《选择理论:现实疗法创始人带你走出心理困境》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