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驟晴 警惕玉米莖基腐病

暴雨驟晴 警惕玉米莖基腐病

近期很多種植戶反映,玉米莖基腐病嚴重。原因主要是夏玉米種植區域普遍高溫多雨,經常出現暴雨驟晴的天氣,容易導致病菌侵染。該病屬於毀滅性病害,一旦發生很難治療。有細菌性和真菌性莖腐病(青枯病)兩種。

細菌性莖腐病

症狀:在玉米大喇叭口期前開始發病,先是植株中下部的葉鞘和莖稈上出現不規則的水浸狀病斑,病菌在侵染莖稈、心葉的過程中,造成生長點組織壞死、腐爛,心葉失綠萎蔫,易拔出,最後導致病株組織軟化、腐爛,並散發出腥臭味。

病因:病菌在田間病、殘體上越冬,第二年隨氣流和風雨傳播蔓延。高溫多雨,潮溼悶熱,葉鞘積水,利於病菌侵染。當玉米高為60釐米時,組織柔嫩易發此病,害蟲為害造成的傷口也利於病菌侵入。玉米連作地、地勢低窪或排水不良、密度過大、施用氮肥過多等,也容易誘發此病。

防治:病初可用溴菌腈,嚴重時直接拔掉帶出大田銷燬。重在預防,建議選用抗病品種,合理密植。播種時用25%三唑酮可溼性粉劑按種子用量的0.2%進行藥劑拌種,或5%根保劑按種子用量的4%進行藥劑拌種。

真菌性莖腐病

症狀:一般在乳熟後期到蠟熟期為顯症高峰期。病株最初表現萎蔫,全株葉片突然褪色,無光澤,葉片自下而上失水變成青灰色並乾枯,呈現青枯症狀。有的病株出現急性症狀,即在乳熟末期或蠟熟期全株驟然青枯,沒有明顯由下而上逐漸發展的過程,這種情況在雨後乍晴較多見。病株根部、莖基部空心變軟,遇風易折倒,破開後可見莖髓組織變褐分解,鬚根減少,易拔起;果穗下垂,穗柄柔韌,不易掰離,籽粒無光澤灰暗,排列鬆散易脫粒。

病因:玉米近成熟期發病,除品種自身抗病性外,還與高溫多雨,尤其暴雨驟晴有關。施氮肥過多、過度密植、田間鬱閉以及對植株造成各種損傷,都會加重病情。玉米連作地、低窪積水地,也極易導致發病。

防治:採用種植抗病品種、加強栽培管理的綜合措施。玉米收穫後徹底清除田間病株殘體,集中燒燬或高溫漚肥,減少田間初侵染來源。合理密植,改善農田小氣候,創造良好的生長環境。合理施肥,避免偏施氮肥,增施鉀肥。採用高畦栽培,嚴禁大水漫灌,注意雨後及時排除積水,防止溼氣滯留。及時中耕鬆土,避免各種損傷。

歡迎添加關注田聯網微信公眾號:tianlianwang1234 柑橘網微信公眾號: ganjuwang 瞭解更多農業信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