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專注力,從專心吃飯、刷牙、如廁不看手機練起

培養專注力,從專心吃飯、刷牙、如廁不看手機練起

教孩子學會“定”很重要。定,有兩個含義:一是專注,二是接受。《大學》裡面,“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當然,定的基礎是止,如果沒有學過止,定也無從談起。所以,定是高級階段,定決定了一個人的幸福。有錢不一定幸福,有權不一定幸福。娶了一個如花似玉的老婆幸不幸福?就兩天,第三天就不太幸福了。

我們能不能找到幸福的規律呢?一個人要學會定。

我們先說專注吧。一個人做事須專注,可是我們現在,包括你們在內,明明在聽課,還玩手機,做這個,想著那個。以前有一個開悟的老和尚,土地爺問他,你現在開悟了,以後幹嗎?他說我以後吃飯,睡覺,打坐。土地爺說,你沒開悟之前,不也幹這三樣事情?他說我沒有開悟之前,睡覺的時候想著打坐,打坐的時候想著吃飯,吃飯的時候就想著睡覺了。

是這樣的,現在的人連刷牙都想著別的事情,吃飯的時候也不好好吃飯,想著別的事情,做偉大的計劃。睡覺的時候更要做計劃,明天怎樣幹,後天怎樣幹,宏偉藍圖,第二天早上起來什麼都不幹,因為第二天早上起來以後很多事。該乾的時候不幹,該睡覺的時候想著幹,累不累?所以搞得晚上失眠,白天無所事事。

就是這樣的人生,自己很不舒服,也沒有什麼成就,浪費時間。所以,不僅孩子要學會,我們自己也要學會。其實孩子很容易的,我們很難。所以以後要訓練自己,也訓練孩子。比如吃飯的時候,孩子還在說話,我們就要讓他先吃飯。菜不要給他很多,給他很多菜,他就不專注。我們現在讓很小的孩子上桌,上桌以後他看著這個菜,看著那個菜,眼花繚亂,結果飯吃不下去,因為太散了,不專注。

專注才會接受,才會體驗,專注的當下感受是怎樣就是怎樣。我們專注吃飯的時候,才嚐出飯的滋味,才嚐出菜的滋味。刷牙的時候應該專注刷牙,想著牙膏的氣味,包括牙刷的軟硬度,這樣你會更健康。幸福建立在健康的基礎上,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身體不健康的話,怎麼可能幸福呢?

包括有些人上廁所的時候玩手機,甚至有些五星級賓館還給你準備了書看。一個人為什麼在幹這件事情的時候還要幹另外一件事情?對這個事情接不接受?不接受,認為這個過程是一個不舒服的過程,氣味也不接受,弄本書看看,逃避。而一個不斷逃避的人,對自己的人生是逃避的,怎麼會幸福呢?所以我們要學會專注,專注其實就是接受。所以下次如廁的時候,什麼都不能看,手機也不能看,然後體驗這個過程,包括氣味,這就是接受。

接受也叫平等心。沒有平等心,路寬還是窄?窄。因為你喜歡這個,不喜歡那個,然後路會越走越窄。吸毒的人為什麼不快樂?只有吸毒給他帶來快樂,他的快樂只有這一刻。一個真正快樂的人,香的時候快樂,臭的時候也快樂,這叫平等心,就是接受。

所以,我們要有意識地提高孩子的這種能力。比如,小朋友有沒有不喜歡吃的菜?不喜歡的菜也要吃一點。不喜歡穿的衣服也要穿,不喜歡的人呢?也要交往。

一個人,不喜歡的東西也吃,不喜歡穿的衣服也穿,不喜歡的人也交,是強者還是弱者?強者。強弱之分是天性,小朋友都知道什麼叫強,什麼叫弱。強就變成大人,弱就變成小人,所以我們古人罵人,“這個小人。”大人還有一個名字,叫君子,君子就是強者的意思,是強大的意思。什麼強大?內心強大。路寬還是窄?寬。

我女兒不喜歡吃木耳,我就跟她講,做人不喜歡吃的東西也要吃一點。小孩子很聽話,後來一吃,說很好吃。我說,通過吃木耳學習了兩句話:第一句話,不喜歡吃的東西也可以吃;第二句話,過去認為不好吃的東西,現在未必不好吃。她小時候肯定吃過,沒有牙齒,木耳不好嚼,現在她牙齒整齊,但她還以為這個東西不好吃。所以要勇敢地去嘗試,就是這個道理。

舉一反三,過去認為不能穿的衣服能不能穿?過去認為那個人不好說話,長大以後一交流,很好說話,有沒有這樣的經驗?何必不給自己機會,也不給別人機會呢?這叫定。這個字很重要。

摘自《教子成才四字訣》(如平著,止、定、強、福,給孩子一生帶來平安、幸福、尊嚴和成就!)

培養專注力,從專心吃飯、刷牙、如廁不看手機練起

訂購方式:[世知東方書店]微店、淘寶店鋪直銷,點擊“瞭解更多”,趕緊下單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