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生活壓力有多大?

香港人,生活壓力有多大?

普通香港人在幾十年的房地產大鱷的教化下,已經習慣了一件內地人怎麼都無法習慣的事情,就是狹窄而昂貴的居所。

在內地,即便是北上深這樣的城市,40平都會被認為是小戶型,乃至迷你房了。但是在香港,40平,也就是香港人所說的400尺,那可真是大房子了。一家四五口住在這裡,已經很難得了。尤其是在港島中間到港島西,就更小而更貴。

壓力而言,首先在空間感上,就是巨大的高昂的壓力。

其次是香港的產業結構的單一化。

香港70年代的時候,勞工供應已經開始緊張,生產成本上漲了。到了80年代,90年代以後,香港的中小企業已經北移,轉移到了內地去了。那麼香港工業北移,一方面代帶來珠三角的工業化和城市,也讓香港成為了一個大都會經濟體,這樣一來,香港經濟的多元性就大大降低,香港的創業空間反而變小了。到如今,香港最厲害的就是我們都熟悉的房地產和金融業。

在這種畸形的經濟體制下,其實其他行業的人都要為此買單。香港中文大學創業研究中心曾經調查得出結論,香港創業活動率的百分比僅比俄羅斯和深圳高,顯著地低於內地,更不用講這些年來內地的創業如火如荼的多元性了。

這是在香港的產業結構下,香港的問題所在。金融業本身也是高壓行業。所以生活在香港,中產階級,統計學意義上的高收入群體,壓力也不小。

再次是香港的這種“積極不干預”的新自由主義政府模式。

就是典型的高工資、高物價、高房價、低稅收、低福利的模式。這基本上就是古典的粗放的資本主義模式——現在偏左的歐洲也好,偏右的美國也好,都沒有像香港這樣的社會制度,最根本的,香港居然沒有退休保障制度。我曾坐過80歲的人開的出租車。

在社會保障制度上,香港人生活可能不大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