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免費冷飲的真假與高溫下的人文關懷

关注|免费冷饮的真假与高温下的人文关怀

关注|免费冷饮的真假与高温下的人文关怀

從7月31日起,日溫達到35℃及以上的地方佔據大半個全國,全球很多地方也都進入高溫季節,紛紛被熱浪攻陷。一週前的頭伏天氣,愛心冰箱計劃在浙江省杭州市發起,意在為快遞員、外賣小哥、環衛工人和交通警察等戶外工作者提供免費冷飲。此後,很多城市的街頭都出現了這樣的愛心冰櫃。

关注|免费冷饮的真假与高温下的人文关怀

免費冷飲可以說是一種考驗人們智慧和素質的創意之舉。其實在愛心冰箱的策劃行動之前,各地也有一些愛心食品冰櫃難以維持經營,如上海市2016年9月底在西康路一家飯店引入了國外的“分享冰箱”模式,定期將食物放在門口的冰箱裡,供附近的貧困人群和流浪人員領取,但由於有一人多取的現象,導致食物供不應求,後來不得不取消。

但是,此次免費冰箱在全國接力後,各地觀察到的情況顛覆了人們的刻板印象:絕大部分戶外工作者和路過市民表現出的是剋制、禮貌、給予和感恩。大部分路過的行人看到冰箱上的免費提供冷飲只是對戶外工作者的告示時,都沒有拿冷飲;許多戶外工作者從免費冰箱獲取一瓶冷飲後,還會自覺把旁邊未放進冰箱的礦泉水或瓶裝水放入冰箱,自己方便的同時也與人方便;一些地方的免費冰箱還出現了冷飲不減反增的現象,有市民自費買瓶裝水、飲料放入免費冰箱,甚至買了西瓜切好放進冰箱。

不過,要讓免費冰箱全面覆蓋城市的大街小巷,對所有戶外工作者起到應有的體貼、激勵效果,應當明確買單機制。各地政府的相關部門可以根據當地的具體情況,有針對性地建立更多的免費冷飲供應站點。由相應的高溫福利經費或社會福利經費來買單,讓所有高溫天還在戶外工作的人都能享受這樣的福利,也有利於提高勞動者的積極性。

而如果進行深入思考,在城市建立更多的免費冷飲站點的終極意義,還是要回歸到對勞動者的人文關懷和健康保障上來。也就是說,要讓在高溫天氣下不得不工作的勞動者得到公共衛生保障,除了高溫補貼、免費冷飲外,還應有多種措施,例如對高溫天氣的定義,以及勞動者勞動時間和強度的科學和合理安排。

高溫天氣對人體下丘腦的情緒調節中樞的影響非常明顯,加上出汗多,人體內電解質代謝障礙,嚴重影響大腦神經活動,除了使人體感到不適,工作效率降低,頻頻發生中暑、患腸道疾病和心腦血管等病症外,還有明顯增多的情感障礙,出現情緒和行為異常,即夏季情感障礙症。

世界氣象組織對於高溫天氣的建議標準是,日最高氣溫高於32℃,且持續3天以上。但是,根據我國2012年5月國家4部委聯合發佈的《防暑降溫措施管理辦法》,只有日最高氣溫達到或超過35℃並持續三天時才稱為高溫天氣。而且,這個標準會忽略另一種隱性的高溫天氣,即桑拿天。例如,北京氣象臺預報,7月29日,南郊觀象臺最高氣溫為34.3℃,北京最小相對溼度達53%,體感溫度達到37℃;7月30日,北京最高氣溫為34℃,最小相對溼度為55%,體感溫度或達39℃左右。因此,中國的高溫天氣標準應當與時俱進,予以適當的調整修改。

除了調低高溫標準,讓勞動者獲得高溫福利和加強和落實高溫勞動保護措施外,也應當適當縮減工作時間。中國社會科學院已經建議有條件的地方逐步實現休息3天工作4天(36小時)工作制,何不以此為契機,在高溫的三伏天讓勞動者每週只工作4天或每週5天的工作日只工作半天。

來源丨光明網

关注|免费冷饮的真假与高温下的人文关怀

製作團隊

編審丨周宏彩、宋鵬飛

校對丨張瑞晨、馬健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