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評|實現穩外貿目標要出實招

熱評|實現穩外貿目標要出實招

“穩外貿”成為熱詞,是因為7月31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把下半年經濟工作要凸顯“穩”字作為實現“六穩”工作要求中的重要一項。“穩外貿”成為熱點,是因為“對外貿易”在中國過往經濟發展中,與消費、投資作為拉動國民經濟發展“三駕馬車”所扮演的更為重要的角色所致。“穩外貿”被熱議,是因為中美貿易衝突背景下,如何化解各方對中國對外貿易未來發展前景的擔憂成為焦點。

那麼,外貿如何“穩”?首先當從提升貿易便利化入手。8月1日,修訂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進出口貨物報關單填制規範》開始實施,全國海關實施進出口貨物整合申報,企業報關、報檢只需要填寫一張報關單。新版報關單對原報關、報檢項目進行了大幅簡化,229個申報項目精簡至105個。海關進出口貨物整合申報是海關機構改革後關檢業務全面融合的歷史性、標誌性改革措施,是海關優化營商環境、應對複雜外貿形勢和服務外貿企業的一項重要舉措。

類似在工作程序上有助於促進“貿易便利化”的措施還有加快外貿企業出口退稅的週期,為企業提供更快捷、更低成本的融資保障,加大對外貿易信用擔保的支持力度,從解決對外貿易企業資金週轉這個“壓力點”入手,為“穩外貿”注入實實在在的便利,最大限度地節省外貿企業的程序性經營成本,使之更加有資本、有動力在提升產品競爭力上做文章。

除了這些實實在在措施為“穩外貿”給予企業的扶持幫助外,要實現“穩外貿”更要切切實實地調整思路,加快對外貿易管理思路和體制的轉變,讓“體制創新”成為更多對外貿易企業看得見、摸得著、有獲得感的新紅利,從微觀到宏觀形成“穩外貿”的合力。

貿易不過是“表象”,而產業才是貿易的“實質”。無論是在傳統的國際分工形態下,還是在全球價值鏈分工形態下,國內產業發展狀況才是一國或地區出口貿易的基礎,因此,要實現“穩外貿”的目標就必須與國內的產業結構與產能調整步伐緊密結合,否則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穩外貿”如何在“擴大進口”中促進出口。通過高質量進口的中間產品投入,可以大幅度地降低生產成本和提高生產效益,可以提升其出口產品品質,進而可以提高本國出口產品在國際市場中的競爭力。因此,“進一步擴大進口”的落腳點就是藉助進口提升中國產品的出口品質,助力“穩外貿”的實現。

在“穩外貿”的背景下更要鼓勵中國企業“走出去”,將產能與東道國優勢要素相結合,共同參與全球產品生產分工,以“整合者”身份主動融入全球價值鏈分工體系。中國企業“走出去”後外貿數據雖然不屬於中國,但實質利益卻歸屬於中國企業,這才是外貿實質性轉型升級發展的可選路徑,對於中國外貿發展更具有實質性意義。

在全球價值鏈向全球創新鏈演變的新階段,以創新驅動外貿發展,

只有將以往的“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創新發展方式升級為“主動融入並引領全球創新鏈”這一更加開放的創新發展模式,才能提高產品供給品質和效率,挖掘並佔領國際市場中的中高端需求,以夯實“穩外貿”的支撐性保障。

貿易供給模式的創新對“穩外貿”作用積極。8月7日,國務院同意在北京等22個城市設立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要求在物流、倉儲、通關等方面進一步簡化流程、精簡審批,完善通關一體化、信息共享等配套政策,推進包容審慎有效的監管創新,推動國際貿易自由化、便利化和業態創新,為推動全國跨境電子商務健康發展探索新經驗、新做法。這釋放出中央政府為“穩外貿”著力制度創新的信號。

除了進一步創新適合跨境電商特徵的海關通關模式,設立跨境電商產品檢驗檢疫特殊通道外,還要大膽嘗試並形成海外倉、市場採購等新的貿易業態,建成並完善海外倉數據化、可視化運營方式,繼續加大已試點區域在市場採購貿易方式上的開放力度,加快將成功經驗複製推廣至更多區域,構建新型“內外貿一體化”體系,努力破除過往外貿管理體制機制對實現“穩外貿”目標的阻力和束縛。


投稿/建議:[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