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薦國: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領高質量發展

李荐国: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高质量发展

中共婁底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 李薦國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做好湖南工作發表重要講話、作出重要指示。2016年3月,總書記在參加湖南代表團審議時強調“三個著力”,其中一條就是“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創新,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中之重。近三年來,婁底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立足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的實際,堅定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領高質量發展,經濟社會發展持續向好,主要經濟指標增幅躍居全省前列,高質量發展的勢頭更加強勁。

痛下決心,堅決淘汰落後產能。作為典型的資源型城市,婁底的落後產能數量大,是發展之“痛”、轉型之“痛”,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經歷的“陣痛”。我們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把“減少無效供給,擴大有效供給”作為改革的主攻方向,堅決不要帶血的GDP,不要不安全的發展,以壯士斷腕的勇氣淘汰落後產能。近三年來,關閉煤礦440多家,關閉水泥企業121家,關閉非煤礦山120家,共計淘汰落後產能近2000萬噸,淘汰落後產能規上工業企業163家。現在留下來的產能,基本上是優質產能,為新動能的成長創造了條件,為婁底高質量發展開闢了新的路徑。

保持定力,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傳統產業是婁底發展的根基,也是轉型的基礎,沒有傳統產業,就沒有婁底的今天,也不會有婁底的明天。去產能、調結構,必須對傳統產業有個理性的判斷,不能簡單把傳統產業等同於落後產能,不能不分青紅皂白一概而論,不能“把孩子連同洗澡水一起倒掉”。供給側改革,不是單純的捨棄,不是不要傳統產業,而是要優化供給側,提高供給體系的質量,更好地適應需求。近年來,我們對幾大傳統支柱產業進行重新審視和定位,找準比較優勢,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上想辦法,運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認真做好“補鏈”“延鏈”工作,讓“老樹發新芽”,提高核心競爭力,努力實現供求關係新的動態均衡。特別是立足“鋼”基礎、發揮“鋼”優勢,建設“鋼鐵新城”,推動了鋼產業鏈條快速向集約化、高端化發展。三年全市共投入工業技術改造資金956億元,佔全部工業投資的72%。傳統產業“質”的提升,對全市經濟起到了“壓艙石”的作用。

創新思維,千方百計培育新興產業。新興產業促進新的產業結構生成,滿足新的有效供給的需要,是適應新需求的產業發展方向,也是對破除舊動能的有力補充。近三年來,我們深入實施創新引領開放崛起戰略,堅持“轉型”“升級”一起抓,去存量、擴增量一起管,緊緊盯住產業發展方向、盯住市場需求導向做文章,高高舉起項目建設大比拼的指揮棒,狠抓“產業項目建設年”活動,確保“五個100”的落實落地,一大批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應運而生。2017年,全市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186家,總產值同比增長54.4%;高新技術產業投資增長30.4%,服務業對全市經濟增長貢獻率達到48.9%;新材料、新能源電池及儲能產業、汽車及汽車零部件、裝備製造、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節能環保等產業長足發展,新舊動能轉換明顯加快,可持續高質量發展的光明前景日益顯現。

分類施策,拯救盤活停產半停產企業。處置“殭屍企業”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是“去產能”的具體任務。我們對“殭屍企業”,堅決一律“出清”。同時按照可利用、可升級、可轉型、可重組等思路,想方設法拯救盤活停產半停產企業。我們深深感到,在婁底這樣的欠發達地區,要引進、新建一家企業不容易,原有的這些企業,有工業廠房,有生產條件,如果合理利用,比“廢舊建新”更經濟、更有效益。因此,我們高度關注企業的生產經營狀況,對停產半停產的工業企業,及時跟進了解,實行一企一策,及時解難解套。近三年來,我們組織專門力量,對有潛力的76家困難企業,集中會審,分類施策,逐個解套,著力幫助解決資金、技術、銷售、管理、經營、轉產等方面的難題,最大限度盤活了現有可用資源,也幫助一批企業走出了困境。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高質量發展,考驗智慧,檢閱定力,彰顯能力。面對新時代新形勢新任務,我們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指引,堅定不移走好改革發展之路,向省委、省政府和全市人民交出一份更加優異的婁底答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