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爲蒙古人是夏桀的後裔嗎?有什麼依據嗎?

萬小魚兒


蒙古人怎麼會和夏桀扯上關係呢?初看這個問題的時候,我也覺得題目總得莫名其妙!但仔細想想,從歷代史書來梳理的話,蒙古和夏桀還真有關係的。

蒙古人到底是些什麼人?


《史集》是1300年前後用當時的波斯文寫的一部關於當時的伊兒汗國的歷史,並追溯了汗國的前身蒙古的來源。


14世紀初,統治西亞和中亞一帶的伊兒汗國(從早期的蒙古帝國分化出來的)的宰相,拉施特丁寫的《史集》這部書裡說,當時的人對於誰是“蒙古人”這麼認識的:

正如現今,由於成吉思汗及其宗族的興隆,由於他們是蒙古人,於是各有某種名字和專稱的各種突厥部落,如札剌兒、塔塔兒、斡亦剌惕、汪古惕、客列亦惕、乃蠻、唐兀惕等,為了自我吹噓起見,都自稱為蒙古人,儘管在古代他們並不承認這一名字。這樣一來,他們現今的後裔以為,他們自古以來就同蒙古的名字有關係而被稱為蒙古。

所以,誰是蒙古人?蒙古人是隨著成吉思汗征服漠北高原,把上面的各種部族整合到一起後形成的,這些部族來源各不相同,有的是跟成吉思汗所在的“蒙古部”(“萌古部”)同族,有的其實是以前的突厥人、回紇人的後代,如乃蠻部、汪古部、克烈部,之前一直被認為是突厥部族。之所以叫“蒙古”,是因為成吉思汗所在的部族叫“蒙古部”,所以草原上的人都跟著自稱“蒙古人”。

那麼問題來了,成吉思汗所屬的“蒙古部”究竟是民族呢?

早期史籍中,蒙古部又被音譯為“蒙兀部”、“蒙瓦部”,是唐代的“室韋”諸部之一,室韋人在公元500多年前後的南北朝時代,和契丹人同屬東北地區的大族,北魏朝廷認為,室韋人,“蓋契丹之類,其南者為契丹,在北者號為失韋”。

可見室韋人和契丹人本為同族,後來因為居住地的不同而分化出來,一般認為室韋人和契丹人最初都同屬鮮卑人,鮮卑人內部有許多部族,其中慕容部、拓跋部在公元300多年前後興起,建立了前燕、北魏等入主中原的王朝,大量鮮卑人跟著南下遷居中原,但也不少鮮卑人沒有離開故土,而是留了下來。留下來的這些鮮卑人就出現了分化,南邊的成為契丹,北邊的成為室韋。

室韋人的分佈範圍,主要在今天的內蒙古東部一直到東三省的嫩江流域一帶,其中蒙兀室韋駐牧於額爾古納河流域

,840年前後,漠北的回鶻汗國崩潰,漠北草原陷入混亂之中,這給蒙古人向西發展創造了條件。《蒙古秘史》(寫成於1252年)說大約在公元800多年時候,蒙古部開始從額爾古納河流域西遷到鄂嫩河河源的肯特山一帶。


蒙兀室韋的遷徙看這張圖就夠了


顯然,蒙古人的祖先是鮮卑人的一支,這一點在語言上也可以得到證明。科爾沁草原是蒙古族最有名的地區之一,“科爾沁”的意思是“弓箭手”,而成吉思汗時代蒙古最精銳的部他“怯薛軍”中的弓箭手被叫做“豁兒臣”,科爾沁和豁兒臣只是漢字的同音譯寫,而北魏時代的鮮卑語裡面,“帶仗人為胡洛真”,帶仗人就是拿武器的人,這個武器就是弓箭,“胡洛真”在中古時代的發音跟科爾沁和豁兒臣是差不多的,所以從我們覺得陌生的“胡洛真”到熟悉的“科爾沁”,可以看到鮮卑語和蒙古語之間的前後聯繫。


敦煌壁畫中的鮮卑武士

既然蒙古人祖先是鮮卑人的一支,而《魏書》講到鮮卑人的起源的時候說:

昔黃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內列諸華,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國有大鮮卑山,因以為號。其裔始均,入 仕堯世,逐女魃於弱水之北,民賴其勤,帝舜嘉之,命為田祖。

也就是說,鮮卑人自己認為,鮮卑人是黃帝的小兒子“昌意”的後裔“始均”的後代。有意思的是,我們再來看看《史記》:

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鯀,鯀之父曰帝顓頊,顓頊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黃帝。

看到了吧,夏禹也是昌意的後裔哦。夏桀是夏禹的後代就不用論證了吧,所以,蒙古人的祖先是鮮卑人,鮮卑人的祖先是黃帝的兒子昌意,所以蒙古人和夏桀還真有關係,只不過不是夏桀的後代哈。


只愛潘多拉


作者:冷清先生,個人史學研究成果,嚴禁抄襲剽竊。

蒙古人當然不是夏桀的後裔。

人們誤認為匈奴以及蒙古人,是夏后氏的後裔的原因,是司馬遷在《史記、匈奴傳》中,有一句話:“匈奴乃夏后氏苗裔也!”司馬遷之所以說這句話,是因為司馬遷認為夏桀逃入匈奴了。

其實,匈奴在周以前是不叫匈奴的,夏商之際叫獫允xianyun、山戎,夏朝以前叫葷粥xunyu。4800年前,黃帝數次伐葷粥,帝伐葷粥,歸,駕崩於橋山,葬於橋山也。

《史記、殷本紀》:“湯自把鉞以伐昆吾,遂伐桀,桀敗於有娀song之虛,奔鳴條。” 昆吾是夏的藩屏,是顓頊帝的後裔,吳回的子孫。有娀之虛在山東曹縣 ,鳴條在山西夏縣。司馬遷的意思,夏桀失敗以後,逃到匈奴那裡去了,夏桀及夏族就融合到匈奴中去了。這是司馬遷沒有認真考證,而道聽途說得出的結論。

《竹書紀年》是晉國史官和魏國史官合寫的一部編年體史書。西晉咸寧五年(279年),汲郡(今河南汲縣)人不準,在盜掘魏襄王(魏安釐xi王)墓時而發現的,竹簡拉了幾大車。《竹書紀年》是研究商夏曆史極品,很多內容和甲骨文、青銅銘文,秦簡、《系年》相對照。

早於司馬遷300年的《竹書紀年》也叫《汲冢竹書》,對夏桀的去向有不同的記載。原文“三十一年,商自而徵夏邑,克昆吾。大雷雨戰於鳴條,夏師敗績,桀出奔三朡zong。商師徵三朡,戰於郕,獲桀於焦門,放之南巢。”

《竹書紀年》的記載比《史記》更早更詳細,可信度非常高。商師克昆吾,伐三朡既山西沁縣,攻城破城而俘獲夏桀,把夏桀流放到南巢。”南巢是哪裡?就是今天的巢湖市。夏桀根本就沒有遁逃到匈奴,而是流放到南方巢湖,那麼是誰變於戎狄呢?

夏桀被流放後,周后稷的後裔不窋ku失大司農之官。不窋率領夏的遺民以及周人,逃遁到戎狄之間。周文王十世祖公劉,率周人脫離戎狄,遷徙到豳(甘肅平涼),重新開始后稷的農業。周文王祖父古公亶父,率周人遷徙到周原(陝西寶雞岐山西)。



蒙古部落的起源,是一個很複雜的事情。蒙古部落和匈奴、東胡等遊牧部落,是有一定聯繫的,只是以前他們沒有文字,只能依靠口口相傳。《史記》記載:“匈奴在東,故曰東胡”,現代國際史學界普遍認為,蒙古諸部起源於東胡。

生活在潢水老哈河一代的鮮卑人,自稱契丹,《魏書》稱為“失韋”。室韋和契丹同源,以大興安嶺為界,南邊的叫契丹,北邊的叫室韋。《後唐書》和《蒙古秘史》稱為蒙古室韋。十四世紀波斯文《史集》稱蒙古部落起源於額爾古涅昆,既崇山峻嶺的意思,就是今天的呼倫貝爾草原的額爾古納河。



冷清先生


謝 @頭條家的史先生 邀請。

要搞清這個問題先要追朔起源,但是北方遊牧民族起源想來難考究。蒙古國學者認為蒙古族出自匈奴,但是在國內史學界,大多認為蒙古族前身為室韋,源自東胡,曾是匈奴國人但不是匈奴族,因為興起的活動區域與世襲都無法連接。

蒙古在史書最早出現是《舊唐書》

大山之北有大室韋,其部落傍望建河居。其河源出突厥東北界俱倫泊,屈曲東流,經西室韋界,又東經蒙兀室韋之北。

蒙兀就是蒙古曾經的稱呼。在王國維的考究中,蒙古族就是由室韋族發源、演變而來的。

蒙古原本只是部落名,但是蒙古部的成吉思汗統一草原,建立蒙古帝國後,原本的突厥等各部落,曾經的塔塔爾人、乃蠻人、克烈部、汪古、畏兀兒等都自稱蒙古人,從此蒙古從部落名變為民族名

蒙古源於室韋,室韋主題源自東胡,自然蒙古也是東胡之裔。那東胡是否是夏桀的後裔呢?

東胡、濊貊、肅慎被稱為古東北三大民族,活動範圍與匈奴不相同。東胡之名最早見於《逸周書》,先秦典籍說因為東胡居匈奴之東而謂“東胡”,但是實際上東胡很早就出現在這個地方。

不過無論如何都說明一個問題即東胡與匈奴並不是一個民族。

室韋不是憑空而來,中內外諸多學者認為室韋是“鮮卑”的同詞異譯。

《史記》中說“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維。”所以司馬遷將匈奴作為夏朝後裔。按照這個說法那東胡肯定不是夏朝後裔,同理蒙古自然也不是夏桀的後裔。

不過北方遊牧民族也會在戰爭中互相融合,所以在血緣上,有匈奴血緣也未必不可能。


妖鬼雜談錄


但是,歷史不是這樣記載,它記載著是13世紀初,蒙古人、突厥人、契丹人不同群體成為成吉思汗的蒙古的一部分。實際上就是蒙古人、突厥人、契丹人,後來的一部分黨項人和女真人、回紇、沙陀等互相混雜在一起組成的蒙古人,他們入侵了南亞、西亞、東歐平原和俄羅斯,被歐洲人稱為“韃靼人”。

“韃靼人”最早出現在公元5世紀遊牧部落中,其活動範圍在蒙古東北及貝加爾湖周圍一帶。9世紀初在陰山南北到河西走廊,被稱為阻卜韃靼人。“韃靼”這個名稱最早見於唐代突厥碑文上,先後有“達靼、塔坦、韃靼、達打、達達等”漢文諸譯。由於遊牧民族是此消彼長,時代範圍不同稱謂也不同。在歐洲,西方人喜歡稱蒙古人為韃靼人;在中國,元朝滅亡後,留在中國的蒙古人,其中包括契丹、女真、當項、沙陀、回紇、柔然等遊牧民族都漢化了,統統被稱為漢人。

太史公司馬遷在《史記》“五帝本紀”中,將“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稱為五帝,梳理上古帝王們的血緣關係。讓七國的庶民和各地區自己認同始祖都同出一源,這一源就是炎黃,我們都是炎黃子孫。司馬遷寫“五帝本紀”的目的是為了漢朝的“大一統”,因為漢朝建立在秦統一六國基礎上的一個國家,為了使七國都臣服於漢朝,必須按照儒家的學說,編織了這個善意的慌話。

歷史學家周谷城在《中國通史》中說過,“夏、商、周,並不是三個相繼的朝代,而是三個不同的部落和氏族”。所以,我們到現在也沒有發現夏朝的痕跡。既然,夏朝都不可能存在,夏桀就無從談起,也不能說什麼匈奴的起源,最後說到蒙古是夏桀的後裔了。其實,中華民族是一個多源頭的民族,周朝的華夏最早進入農耕民族,周圍都是遊牧民族,隨著不斷地被殺戮和融合,最後成為以漢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