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時代,我們更需要通識教育

近日,武漢大學給2018級本科生寄出錄取通知書時,還附上了《人文社科經典導引》和《自然科學經典導引》(以下簡稱《導引》)兩本通識課教材。這是武大建校125年來首次開設全校共同的通識教育必修課,旨在教育學生“何為‘人’,成為何‘人’,如何成‘人’”。此舉將通識教育再次引入大眾視野。

通識教育思想源遠流長。《易經》主張“君子多識前言往行”;《中庸》中主張“博學之”;亞里士多德提倡“自由人教育”。可見,孕育自由的“人”而非“產品”,是通識教育的核心所在。

通識教育與專業化教育相對應。前者強調“博”,重在育人;後者注重“專”,旨在教學。

偉大的頭腦離不開人文的浸潤。錢學森酷愛音樂和攝影,愛因斯坦一生愛拉小提琴,馮·諾依曼10歲通讀世界史,尼爾斯·玻爾年輕時和丹麥哲學教授赫弗丁一起研究哲學。霍金說:“如果被拋棄在一座荒島,只要有物理和音樂,我就不需要被拯救。”通識教育所推崇的,正是這種超越功利性和實用性的人文教育。

對人類文明而言,技術和藝術共生共榮,二者缺一不可。當下,計算機技術、人工智能、區塊鏈、基因編輯等層出不窮的新科技迅速改變了人類生活,以致於我們對技術的推崇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而在此背景下,社會的功利性被放大。比如硅谷很多實習生中途退學加入初創企業,有專家稱這種現象值得鼓勵,大學就應該成為為僱主提供廉價勞動力的人才庫。

試想,如果真是這樣,人類恐怕早晚會淪為技術的奴隸,失去星辰大海的夢想。

我們一直在追問,技術進步能為人類帶來什麼,卻鮮有人關心,當技術無所不能時,人類可以做什麼。

通識教育給出了答案:成為人,擁有自由思考的靈魂和豐富飽滿的感情。

有網友對兩大《導引》評論稱:離開學校5年,才真正明白專業技能遠沒有品性、思考、邏輯、自主重要。

帕斯卡爾說,人是會思想的蘆葦。原本無比脆弱,卻因思想變得堅不可摧。

松下零士在《銀河鐵道999》中描繪了一個機器文明統治大部分星球的世界。很多人將肉身換成機械身體以求長生不老,否則就會失去地位和保障,變成機器人的獵物。

諷刺的是,很多機器人最後卻想變回肉身。因為當身體變成冰冷的金屬,也就失去了做人的快樂。

通識教育,通過對人本身的關照,喚醒我們對何以成人的思考。看到落葉時會傷秋,聽到歌聲時會享受,聞到玫瑰香時會覺得浪漫,繪畫、音樂、文學……這些看似“無用”的東西,卻豐富了人的感情。

技術發展的最終目的,是帶來精神上的滿足。而《導引》則是用知識的方式直抵心靈,更直接地傳遞給學生這種美好的“獲得感”。

霍金曾與搖滾樂隊合作單曲,他在歌中唱到:“只要我們能自由支配科技,就有無限可能,我們所要做的就是保持交流。”通識教育所弘揚的天性、博雅、美感和自由,賜予了人類生生不息的力量。

正如人們所言,李世石會因為贏了阿爾法狗一盤棋而開心。但阿爾法狗贏了李世石三盤,它會開心嗎?人類擺擺手,不屑地說道:它連情感都沒有,根本不是人類真正的對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