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军舰阅兵撞桥墩:船长没喝酒 罪魁祸首是“船吸效应”

近日,俄罗斯海军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海军节,41艘各型舰艇和数十架军机云集圣彼得堡的涅瓦河上,摆出了声势浩大的分列队伍,向俄罗斯军民和外国观众展示安德烈旗下的俄海军军威。但在阅兵的后半场,一艘11770E型登陆艇在众目睽睽之下歪斜了预定航线,笔直地和冬宫大桥的桥墩来了个"亲密接触",颇让在场的俄罗斯高层们脸上有点挂不住。

俄罗斯军舰阅兵撞桥墩:船长没喝酒 罪魁祸首是“船吸效应”

图为撞击冬宫大桥桥墩的11770E高速登陆艇,艇艏方向和原本航线之间有明显倾斜 。

由于在撞击发生的前一秒,负责直播本次海军节阅兵盛况的俄罗斯电视台就切换了机位,因此外界并没能完整目睹这艘高速登陆艇撞击冬宫大桥桥墩的完整过程。不过,能令人松一口气的是,这艘11770E登陆艇和其上的2S3自行火炮不仅没有沉没,还没有大的损坏,船员们也都安然无恙。

那么,11770E登陆艇"当众出丑"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难不成是船长真的在阅兵前喝的酩酊大醉,在桥边打了个舵猛撞桥墩?

俄罗斯军舰阅兵撞桥墩:船长没喝酒 罪魁祸首是“船吸效应”

图为撞击"奥林匹克"号邮轮的英国海军"霍克"号巡洋舰,这起事故是"船吸效应"被发现的契机。

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历史上这种事故早有先例:那是1911年,在"奥林匹亚"号超级邮轮的一次正常远航当中,她和一艘比她小得多的英国巡洋舰在英吉利海峡相遇。当时两船还有相当距离,但这艘巡洋舰却就像着了魔一般,没有避开"奥林匹亚"号庞大的身躯,并直直撞了上去。

俄罗斯军舰阅兵撞桥墩:船长没喝酒 罪魁祸首是“船吸效应”

图为飞机机翼提供升力的原理图,上方高速流动的空气压强较下部小,升力从此产生。

虽然该起事故在英国军事法庭上以"奥林匹亚"全责收尾,但学界很快有人发现了其中的怪异之处,并最终发现这是"伯努利效应"的一个典型例子,是"奥林匹亚"号邮轮和巡洋舰之间高速流动的水流,以及两艘船外侧流速较慢的水导致了这起撞船事故的发生。

在此之后,世界海事组织就对船舶的航线间隔建立了相关标准,要的就是避免这种"船吸"撞船事故,但如我们所见,在双方都没有预警的情况下,巨舰之间的"摩擦"仍常有发生。

俄罗斯军舰阅兵撞桥墩:船长没喝酒 罪魁祸首是“船吸效应”

图为和菲律宾货船撞得稀巴烂的美国海军"菲茨杰拉德"号驱逐舰,船吸效应是该舰最后未能避开冲撞的元凶。

说回这次"撞桥墩"事故的主角,11770E登陆艇吧。虽然其貌不扬,但这款被称为"山羚羊"的高速登陆艇的确能做到"高速",这是因为其船底应用了和气垫艇类似的气体减阻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减轻"了该艇对水面的压力,使得这艘自重100吨的登陆艇能载着40吨的载荷狂奔出30节的时速

俄罗斯军舰阅兵撞桥墩:船长没喝酒 罪魁祸首是“船吸效应”

图为疾行中的11770E登陆艇,可见其艇艏大大突出于水面。

那么,这就意味着排水量本就不大的11770E登陆艇,其在水面高速行驶时并不是"游",而更像是"滑"过水面。而11770E登陆艇在经过冬宫大桥的桥墩时,由于航线规划或前方大型舰艇尾流干扰的关系,使得其距离桥墩过近,至此"船吸效应"的所有条件满足,11770E登陆艇和桥墩之间的河水流动速度远超其它方位,因此河水会很自然地将11770E登陆艇往桥墩的位置推动,任凭艇长如何扭动船舵都只能是使无用功。

因此,我们可以从实例和推断中得出结论:俄海军节阅兵式上的11770E登陆艇撞桥墩,并不是舰长主观层面上的责任。当然,航线和尾流规划等细节暴露出来的俄海军管理薄弱问题,其实要远比"舰长喝酒"严重得多。(利刃/TO)

尊重内容,从尊重作者开始,转载、合作请私信联系我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