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軍艦閱兵撞橋墩:船長沒喝酒 罪魁禍首是「船吸效應」

近日,俄羅斯海軍迎來了一年一度的海軍節,41艘各型艦艇和數十架軍機雲集聖彼得堡的涅瓦河上,擺出了聲勢浩大的分列隊伍,向俄羅斯軍民和外國觀眾展示安德烈旗下的俄海軍軍威。但在閱兵的後半場,一艘11770E型登陸艇在眾目睽睽之下歪斜了預定航線,筆直地和冬宮大橋的橋墩來了個"親密接觸",頗讓在場的俄羅斯高層們臉上有點掛不住。

俄羅斯軍艦閱兵撞橋墩:船長沒喝酒 罪魁禍首是“船吸效應”

圖為撞擊冬宮大橋橋墩的11770E高速登陸艇,艇艏方向和原本航線之間有明顯傾斜 。

由於在撞擊發生的前一秒,負責直播本次海軍節閱兵盛況的俄羅斯電視臺就切換了機位,因此外界並沒能完整目睹這艘高速登陸艇撞擊冬宮大橋橋墩的完整過程。不過,能令人鬆一口氣的是,這艘11770E登陸艇和其上的2S3自行火炮不僅沒有沉沒,還沒有大的損壞,船員們也都安然無恙。

那麼,11770E登陸艇"當眾出醜"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難不成是船長真的在閱兵前喝的酩酊大醉,在橋邊打了個舵猛撞橋墩?

俄羅斯軍艦閱兵撞橋墩:船長沒喝酒 罪魁禍首是“船吸效應”

圖為撞擊"奧林匹克"號郵輪的英國海軍"霍克"號巡洋艦,這起事故是"船吸效應"被發現的契機。

答案是否定的,因為歷史上這種事故早有先例:那是1911年,在"奧林匹亞"號超級郵輪的一次正常遠航當中,她和一艘比她小得多的英國巡洋艦在英吉利海峽相遇。當時兩船還有相當距離,但這艘巡洋艦卻就像著了魔一般,沒有避開"奧林匹亞"號龐大的身軀,並直直撞了上去。

俄羅斯軍艦閱兵撞橋墩:船長沒喝酒 罪魁禍首是“船吸效應”

圖為飛機機翼提供升力的原理圖,上方高速流動的空氣壓強較下部小,升力從此產生。

雖然該起事故在英國軍事法庭上以"奧林匹亞"全責收尾,但學界很快有人發現了其中的怪異之處,並最終發現這是"伯努利效應"的一個典型例子,是"奧林匹亞"號郵輪和巡洋艦之間高速流動的水流,以及兩艘船外側流速較慢的水導致了這起撞船事故的發生。

在此之後,世界海事組織就對船舶的航線間隔建立了相關標準,要的就是避免這種"船吸"撞船事故,但如我們所見,在雙方都沒有預警的情況下,鉅艦之間的"摩擦"仍常有發生。

俄羅斯軍艦閱兵撞橋墩:船長沒喝酒 罪魁禍首是“船吸效應”

圖為和菲律賓貨船撞得稀巴爛的美國海軍"菲茨傑拉德"號驅逐艦,船吸效應是該艦最後未能避開衝撞的元兇。

說回這次"撞橋墩"事故的主角,11770E登陸艇吧。雖然其貌不揚,但這款被稱為"山羚羊"的高速登陸艇的確能做到"高速",這是因為其船底應用了和氣墊艇類似的氣體減阻技術,在實際應用中"減輕"了該艇對水面的壓力,使得這艘自重100噸的登陸艇能載著40噸的載荷狂奔出30節的時速

俄羅斯軍艦閱兵撞橋墩:船長沒喝酒 罪魁禍首是“船吸效應”

圖為疾行中的11770E登陸艇,可見其艇艏大大突出於水面。

那麼,這就意味著排水量本就不大的11770E登陸艇,其在水面高速行駛時並不是"遊",而更像是"滑"過水麵。而11770E登陸艇在經過冬宮大橋的橋墩時,由於航線規劃或前方大型艦艇尾流乾擾的關係,使得其距離橋墩過近,至此"船吸效應"的所有條件滿足,11770E登陸艇和橋墩之間的河水流動速度遠超其它方位,因此河水會很自然地將11770E登陸艇往橋墩的位置推動,任憑艇長如何扭動船舵都只能是使無用功。

因此,我們可以從實例和推斷中得出結論:俄海軍節閱兵式上的11770E登陸艇撞橋墩,並不是艦長主觀層面上的責任。當然,航線和尾流規劃等細節暴露出來的俄海軍管理薄弱問題,其實要遠比"艦長喝酒"嚴重得多。(利刃/TO)

尊重內容,從尊重作者開始,轉載、合作請私信聯繫我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