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中醫針灸凝聚僑心

原創: 張永樹 (泉州歷史文化中心)

2013年8月20日,泉州市人民政府發出通知,把“泉州留章傑中醫針灸”列入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蘇稼夫主任和筆者同為代表性傳承人,深感責任重大。謹談點想法。

文化無中醫!中醫無文化?

2011年4月泉州市社科聯等四單位,發起“中華傳統文化在東南亞的傳播和影響研討會”,筆者撰寫了《醫緣、鄉緣、廣結緣——中醫針灸凝聚僑心二、三事》、《泉臺中醫藥交流新平臺的構建和發展》兩篇文章,算是中醫針灸介入文化領域的少有的一聲。歷來,說到文化就是唱歌跳舞、吟詩作賦、著書繪畫、雕塑建築。中醫只是作為醫科學科,並不列入文化。

2013年世界閩南文化節在泉州隆重開幕,某媒體列入的十二個方面內容為:“陶瓷文化、茶文化、先賢思想、海洋文化、南少林武術、南音南戲、人生禮俗、宗教信仰、閩南語文化、民間工藝、宗教文化、南建築文化”。2013年在中日韓三國共同發起的“東亞文化之都”的評選中,泉州從我國十個入圍城市中脫穎而出,日本橫濱、韓國光州亦入選,並於9月28日在韓國光州授牌。此中,閩南文化的內容裡中醫藥的表述闕如。文化無中醫!

中醫藥學是我國醫學科學的特色,也是我國優秀文化重要組成部分,不僅為中華文明的發展作出

了貢獻。而且對世界文明的進步產生了積極影響。2010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中醫針灸”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11年國家發佈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入選的傳統醫藥項目四項。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佈了中醫藥文化建設“十二五”規劃。難道中醫無文化?

中醫藥源遠流長,其基礎理論陰陽五行、天人合一、動衡制約就是傳統文化最精華部分之一。劉煒宏在“遺產、文化、科學——針灸醫學的本質特徵”一文中說:“《內經》是在教人怎樣治病,卻怎麼看都像是在教人如何看待世界,如何生活,如何養生的道理,這是一個古代文化與科學完美結合的產物。”①

事實上,浩如煙海的中醫藥書籍,充滿著古代哲學、古法曆法,古代藝術以及琴棋書畫的內容,尤其是樸素的辨證法、唯物論的運用。以醫者的四診感知、推理、思考,強調形神兼調而不是簡單的去除病灶;防治疾病相結合,必須具“上知天人,下知地理,中知人事……”,這些都是傳統文化的內涵所在。

豐富多彩的閩南文化 陶冶了傑出的閩南中醫

閩南這片熱土,人傑而地靈,閩南文化大大超出其有限的地域。幾千年來造就防治疾病的中醫藥產業,孕育了無數傑出的先賢。2000年版《泉州市衛生志》闢有“中醫中藥”專篇,列有中醫淵源,中醫醫療機構、中醫臨床各科、中西醫結合、中藥,繼承與整理,泉臺醫藥文化交流七章(含廿一節)。在醫學教育、醫學科學研究、黨群組織與學術團體及人物等篇內多有中醫藥相關記載。其中重要人物自唐、宋以來至編志為止有26位列入“人物傳”,有12位錄入“人物錄”。如該志所載:最早見於唐嗣聖初(684年)置武榮州,至景雲二年(711年)改名泉州,其清源郡有“醫學”置醫學博士一人,助教1人。

北宋明道二年(1033年),泉州府同安白譙村名醫吳夲到泉州城內行醫,懸壺於花橋亭,由於他生活儉樸,醫德高尚,對貧苦患者施診每贈藥,活人無數,深受民眾愛戴。北宋景祐三年(1036年),他上山採藥救人,不幸跌落深崖逝世。生前著有《吳夲本草》。老百姓尊稱他為保生大帝,吳真人君。他還是閩臺共仰的醫神,兩岸都建有廟宇塑像供奉。②

宋泉州府同安縣人蘇頌,天禧四年(1020年)生,醫藥學家。校訂整理了《神農本草》、《靈樞》、《針灸甲乙經》、《素問》、《廣濟》、《千金要方》、《外臺秘要》等書。參與編寫《嘉祐補註神農本草》、《唐新修本書》。嘉祐七年(1062年)編成《本草圖經》、元祐八年(1093年)首創世界第一座天文授時儀器“水運儀象臺”,後又撰寫《新儀象注要》。②

泉州中醫藥名家中,1963年確定為首批省級名老中醫的有:留章傑、吳淑仲、劉清淵、傅若謙、傅錚輝;

1975年,確定為第二批省級名老中醫的有:蔡友敬、孫松樵、王鴻珠、駱安邦、吳光烈、張志豪、王碩卿、林扶東、黃建章、劉耀南、陳國治、郭智侯、洪孝華、蘇明燦、蔡振明、洪我嘉、李良邦、唐振玉。

1990年,列入全國第一批老中醫藥專家有:蔡友敬、駱安邦、吳光烈;

1997年,列入全國第二批老中醫藥專家有:鍾秀美、郭鵬琪;

2002年,列入全國第三批老中醫藥專家有:丁秀貝、林禾禧、周來興、張永樹;

2008年,列入全國第四批老中醫藥專家有:蘇稼夫;

2012年,列入全國第五批老中醫藥專家有:劉德桓、郭為汀。

2010年,確認為國家級名老中醫:張永樹。

2012年,確認為國家級名老中醫:丁秀貝。

此外,2013年,市中醫針灸科成功申報國家臨床重點專科(我省針灸專業唯一進入國家重點專科)。

可謂名醫輩出,人材濟濟。

在漫長曆史進程中,中醫機構的發展沿革,著述的出版發行,藥材的加工炮製,名牌藥品的形成改革都有豐富的內容。在閩南文化大的框架下深入採掘整理,必將煥發奪目的光彩,照耀閩南大地乃至走向全球。

自古至今,閩南中醫隊伍龐大,業務精湛,為閩南地區乃至海內外、境內外民眾防治疾病作出了重大貢獻。1949年後在黨的中醫政策指引下,在各級政府尤其是衛生行政部門直接領導下,堅持中醫學術和地方特色,又和傳入的西醫團結合作,為群眾的衛生保健事業,保護勞動力,促進生產發展,盡心盡力,成績卓著。在國內、海外獨佔鰲頭,處領軍地位。依靠“山、海、僑、特”優勢,閩南中醫在促進中外交流、發展和港澳臺聯繫方面也做出不可替代的努力。這些既是閩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反過來又充實發展了閩南文化,豐富她的內涵。在構建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事業中,閩南中醫當仁不讓。

在發出“文化無中醫!中醫無文化?”感慨的時候,切不可怨天尤人。要明白自己在傳統文化——閩南文化的傳承發展中的歷史責任。作為閩南中醫,要勇於擔責,恪盡職守,做一個無愧於閩南文化的閩南中醫,做一個合格的中醫人。

所幸的是社會各界對閩南中醫的文化內涵深有讚許。國家一級導演、泉州歷史研究會副會長吳捷秋是這樣評價先師留章傑:“懸壺梓里、文藝兼長;詩文並美,濟世康強。”

泉州留章傑中醫針灸

傳承醫學和文化使命

先師留章傑(1911.10-1990.1),福建泉州人,原市中醫聯合診所創辦人之一,師承澄江針灸學派代表人物、一代針灸宗師承淡安,在跟師學習期間,學習刻苦用功,深得老師真傳,奠定紮實的中醫藥理論基礎和很好臨症診治處置能力。

跟師畢業後,留氏回泉行醫,大力推廣針灸治病。1953年參與創辦全省第一批中醫聯合診所——泉州市中醫聯合診所。留氏針灸採用平刺手、三度進針等針刺手法,配合直接灸,溫針灸,艾條灸為常用灸法,以“針灸為主、針藥並施”的診療手段開拓泉州針灸,成為泉州市首位以“針灸為主、針藥並施”的針灸醫師,填補泉州針灸醫學史上的空缺。自此以後,針灸治療在泉州地區嶄露頭角,就醫者眾,療效確切,深受人民群眾喜愛和信任。

1958年留氏進京參加全國中西醫醫學交流會。1963年被省衛生廳評為首批省級名老中醫,1987年受聘為華僑大學中醫系兼職教授,其間編寫教材,帶徒授業,言傳身教,啟迪後學,成效斐然。隨著針灸治療越來越讓群眾接受,加上顯著的療效和留氏良好的醫德風範,就醫患者甚眾,“泉州留章傑中醫針灸”廣為人知,美名遠播。泉州市中醫院針灸科為傳習留章傑中醫針灸的主要場所,為國家級臨床醫學重點專科。

“泉州留章傑中醫針灸”的傳承和發展脈絡清晰完整,其臨床療效,醫德風範影響著一代又一代針灸人員,惠澤普羅大眾,影響深遠。我們認為“泉州留章傑中醫針灸”文化內涵深刻,極具歷史、文化和科研價值,有較好的社會效益,符合省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申報條件。

筆者深信先師留章傑的業績既是承淡安公學術體系的組成部分,也是閩南中醫的代表人物。其學術思想和經驗的研發將為閩南文化的充實儘自己的綿薄之力。

留章傑先師是閩南大地孕育出來的才子,深諳泉州民俗,戲曲藝術、琴棋書畫。善於以閩南語字音、字義解讀古醫書的疑義。著有《中醫學字釋》、《別字別讀舉隅》《加工炮製詞字》。末了,恭錄留師詩作本文結束。

炎黃醫學早昌明,歷代先賢后繼承。長向杏林勤掃葉,敢將老朽賣虛名!

(原標題:《閩南中醫的歷史責任———“泉州留章傑中醫針灸”列入市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有感》)原文寫於2013年10月6日(作者:泉州市中醫院針灸研究室主任)

注:

①《中國針灸》,2011(1):1。

②泉州市衛生志編纂委員會編:《衛生志》,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2000年4月第1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