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中医针灸凝聚侨心

原创: 张永树 (泉州历史文化中心)

2013年8月20日,泉州市人民政府发出通知,把“泉州留章杰中医针灸”列入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苏稼夫主任和笔者同为代表性传承人,深感责任重大。谨谈点想法。

文化无中医!中医无文化?

2011年4月泉州市社科联等四单位,发起“中华传统文化在东南亚的传播和影响研讨会”,笔者撰写了《医缘、乡缘、广结缘——中医针灸凝聚侨心二、三事》、《泉台中医药交流新平台的构建和发展》两篇文章,算是中医针灸介入文化领域的少有的一声。历来,说到文化就是唱歌跳舞、吟诗作赋、著书绘画、雕塑建筑。中医只是作为医科学科,并不列入文化。

2013年世界闽南文化节在泉州隆重开幕,某媒体列入的十二个方面内容为:“陶瓷文化、茶文化、先贤思想、海洋文化、南少林武术、南音南戏、人生礼俗、宗教信仰、闽南语文化、民间工艺、宗教文化、南建筑文化”。2013年在中日韩三国共同发起的“东亚文化之都”的评选中,泉州从我国十个入围城市中脱颖而出,日本横滨、韩国光州亦入选,并于9月28日在韩国光州授牌。此中,闽南文化的内容里中医药的表述阙如。文化无中医!

中医药学是我国医学科学的特色,也是我国优秀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中华文明的发展作出

了贡献。而且对世界文明的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2010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中医针灸”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1年国家发布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入选的传统医药项目四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了中医药文化建设“十二五”规划。难道中医无文化?

中医药源远流长,其基础理论阴阳五行、天人合一、动衡制约就是传统文化最精华部分之一。刘炜宏在“遗产、文化、科学——针灸医学的本质特征”一文中说:“《内经》是在教人怎样治病,却怎么看都像是在教人如何看待世界,如何生活,如何养生的道理,这是一个古代文化与科学完美结合的产物。”①

事实上,浩如烟海的中医药书籍,充满着古代哲学、古法历法,古代艺术以及琴棋书画的内容,尤其是朴素的辨证法、唯物论的运用。以医者的四诊感知、推理、思考,强调形神兼调而不是简单的去除病灶;防治疾病相结合,必须具“上知天人,下知地理,中知人事……”,这些都是传统文化的内涵所在。

丰富多彩的闽南文化 陶冶了杰出的闽南中医

闽南这片热土,人杰而地灵,闽南文化大大超出其有限的地域。几千年来造就防治疾病的中医药产业,孕育了无数杰出的先贤。2000年版《泉州市卫生志》辟有“中医中药”专篇,列有中医渊源,中医医疗机构、中医临床各科、中西医结合、中药,继承与整理,泉台医药文化交流七章(含廿一节)。在医学教育、医学科学研究、党群组织与学术团体及人物等篇内多有中医药相关记载。其中重要人物自唐、宋以来至编志为止有26位列入“人物传”,有12位录入“人物录”。如该志所载:最早见于唐嗣圣初(684年)置武荣州,至景云二年(711年)改名泉州,其清源郡有“医学”置医学博士一人,助教1人。

北宋明道二年(1033年),泉州府同安白谯村名医吴夲到泉州城内行医,悬壶于花桥亭,由于他生活俭朴,医德高尚,对贫苦患者施诊每赠药,活人无数,深受民众爱戴。北宋景祐三年(1036年),他上山采药救人,不幸跌落深崖逝世。生前著有《吴夲本草》。老百姓尊称他为保生大帝,吴真人君。他还是闽台共仰的医神,两岸都建有庙宇塑像供奉。②

宋泉州府同安县人苏颂,天禧四年(1020年)生,医药学家。校订整理了《神农本草》、《灵枢》、《针灸甲乙经》、《素问》、《广济》、《千金要方》、《外台秘要》等书。参与编写《嘉祐补注神农本草》、《唐新修本书》。嘉祐七年(1062年)编成《本草图经》、元祐八年(1093年)首创世界第一座天文授时仪器“水运仪象台”,后又撰写《新仪象注要》。②

泉州中医药名家中,1963年确定为首批省级名老中医的有:留章杰、吴淑仲、刘清渊、傅若谦、傅铮辉;

1975年,确定为第二批省级名老中医的有:蔡友敬、孙松樵、王鸿珠、骆安邦、吴光烈、张志豪、王硕卿、林扶东、黄建章、刘耀南、陈国治、郭智侯、洪孝华、苏明灿、蔡振明、洪我嘉、李良邦、唐振玉。

1990年,列入全国第一批老中医药专家有:蔡友敬、骆安邦、吴光烈;

1997年,列入全国第二批老中医药专家有:钟秀美、郭鹏琪;

2002年,列入全国第三批老中医药专家有:丁秀贝、林禾禧、周来兴、张永树;

2008年,列入全国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有:苏稼夫;

2012年,列入全国第五批老中医药专家有:刘德桓、郭为汀。

2010年,确认为国家级名老中医:张永树。

2012年,确认为国家级名老中医:丁秀贝。

此外,2013年,市中医针灸科成功申报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我省针灸专业唯一进入国家重点专科)。

可谓名医辈出,人材济济。

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中医机构的发展沿革,著述的出版发行,药材的加工炮制,名牌药品的形成改革都有丰富的内容。在闽南文化大的框架下深入采掘整理,必将焕发夺目的光彩,照耀闽南大地乃至走向全球。

自古至今,闽南中医队伍庞大,业务精湛,为闽南地区乃至海内外、境内外民众防治疾病作出了重大贡献。1949年后在党的中医政策指引下,在各级政府尤其是卫生行政部门直接领导下,坚持中医学术和地方特色,又和传入的西医团结合作,为群众的卫生保健事业,保护劳动力,促进生产发展,尽心尽力,成绩卓著。在国内、海外独占鳌头,处领军地位。依靠“山、海、侨、特”优势,闽南中医在促进中外交流、发展和港澳台联系方面也做出不可替代的努力。这些既是闽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过来又充实发展了闽南文化,丰富她的内涵。在构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事业中,闽南中医当仁不让。

在发出“文化无中医!中医无文化?”感慨的时候,切不可怨天尤人。要明白自己在传统文化——闽南文化的传承发展中的历史责任。作为闽南中医,要勇于担责,恪尽职守,做一个无愧于闽南文化的闽南中医,做一个合格的中医人。

所幸的是社会各界对闽南中医的文化内涵深有赞许。国家一级导演、泉州历史研究会副会长吴捷秋是这样评价先师留章杰:“悬壶梓里、文艺兼长;诗文并美,济世康强。”

泉州留章杰中医针灸

传承医学和文化使命

先师留章杰(1911.10-1990.1),福建泉州人,原市中医联合诊所创办人之一,师承澄江针灸学派代表人物、一代针灸宗师承淡安,在跟师学习期间,学习刻苦用功,深得老师真传,奠定扎实的中医药理论基础和很好临症诊治处置能力。

跟师毕业后,留氏回泉行医,大力推广针灸治病。1953年参与创办全省第一批中医联合诊所——泉州市中医联合诊所。留氏针灸采用平刺手、三度进针等针刺手法,配合直接灸,温针灸,艾条灸为常用灸法,以“针灸为主、针药并施”的诊疗手段开拓泉州针灸,成为泉州市首位以“针灸为主、针药并施”的针灸医师,填补泉州针灸医学史上的空缺。自此以后,针灸治疗在泉州地区崭露头角,就医者众,疗效确切,深受人民群众喜爱和信任。

1958年留氏进京参加全国中西医医学交流会。1963年被省卫生厅评为首批省级名老中医,1987年受聘为华侨大学中医系兼职教授,其间编写教材,带徒授业,言传身教,启迪后学,成效斐然。随着针灸治疗越来越让群众接受,加上显著的疗效和留氏良好的医德风范,就医患者甚众,“泉州留章杰中医针灸”广为人知,美名远播。泉州市中医院针灸科为传习留章杰中医针灸的主要场所,为国家级临床医学重点专科。

“泉州留章杰中医针灸”的传承和发展脉络清晰完整,其临床疗效,医德风范影响着一代又一代针灸人员,惠泽普罗大众,影响深远。我们认为“泉州留章杰中医针灸”文化内涵深刻,极具历史、文化和科研价值,有较好的社会效益,符合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申报条件。

笔者深信先师留章杰的业绩既是承淡安公学术体系的组成部分,也是闽南中医的代表人物。其学术思想和经验的研发将为闽南文化的充实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留章杰先师是闽南大地孕育出来的才子,深谙泉州民俗,戏曲艺术、琴棋书画。善于以闽南语字音、字义解读古医书的疑义。著有《中医学字释》、《别字别读举隅》《加工炮制词字》。末了,恭录留师诗作本文结束。

炎黄医学早昌明,历代先贤后继承。长向杏林勤扫叶,敢将老朽卖虚名!

(原标题:《闽南中医的历史责任———“泉州留章杰中医针灸”列入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有感》)原文写于2013年10月6日(作者:泉州市中医院针灸研究室主任)

注:

①《中国针灸》,2011(1):1。

②泉州市卫生志编纂委员会编:《卫生志》,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2000年4月第1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