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药分享」一探究竟,生活中的那些“塑化剂”

「食药分享」一探究竟,生活中的那些“塑化剂”

提示点击"射洪食药监"关注我们,点击右上角,朋友圈

「食药分享」一探究竟,生活中的那些“塑化剂”

瓶装水是否有塑化剂析出

外卖打包盒等是否存在塑化剂迁移

......

塑化剂到底是什么

它有什么危害,

生活中哪些地方“潜藏”着塑化剂

下面

我们一一为你解答

「食药分享」一探究竟,生活中的那些“塑化剂”「食药分享」一探究竟,生活中的那些“塑化剂”

检测人员演示食品安全快速检测

「食药分享」一探究竟,生活中的那些“塑化剂”

塑化剂无处不在

塑化剂,也称增塑剂,是工业上被广泛使用的高分子材料助剂。据专家介绍,塑化剂是一种环境激素,普遍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空气、土壤和水中都有塑化剂的存在。

塑化剂被广泛关注始于2011年我国台湾地区发生的“塑化剂事件”,由于该添加剂已用于500多种饮料等产品包装中,一时间引发社会舆论强烈关注。

研究结果表明,塑化剂毒性有抗雄激素作用,大量摄入塑化剂可能会干扰人体内分泌,影响生殖和发育。

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可用于食品包装材料的增塑剂,但其不是食品原料,也不是食品添加剂,严禁在食品、食品添加剂中人为添加;也不可用作脂肪性食品以及婴幼儿食品的包装材料。

「食药分享」一探究竟,生活中的那些“塑化剂”

PET材质更加安全

「食药分享」一探究竟,生活中的那些“塑化剂”

不久前,一则网络传言称“夏日高温下放置于汽车内的矿泉水会有塑化剂析出,可致癌”。

针对这则传言,检测人员将5种瓶装饮用水及饮料放于烘箱内,温度设置为恒温50℃,分别于24小时、3天、一周后取样检测塑化剂含量。结果,这些样品中均未检出塑化剂。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饮料瓶的材质都为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专家表示,PET饮料瓶是当今国际上使用量最大的饮料包装。由于PET材质本身柔韧性较强,因此在成型制造中不需要添加塑化剂,这就从源头上杜绝了塑化剂的安全隐患。

「食药分享」一探究竟,生活中的那些“塑化剂”

打包盒不可再加热

除了对瓶装水及饮料进行塑化剂检测外,检测人员还针对外卖打包盒、一次性纸杯、仿瓷儿童餐具、桶装方便面等商品进行了检测。

「食药分享」一探究竟,生活中的那些“塑化剂”

据了解,检测人员对于一次性纸杯,主要检测其倒入热水后的情况。对于仿瓷儿童餐具(密胺树脂材质),分两种情况取样,一种盛热粥之后取粥检测;另一种盛粥后用微波炉加热3分钟后取样。对于桶装方便面,也分两种情况取样,一种直接用热水泡5分钟取样;另一种加水后用微波炉加热5分钟取样。这3种样品中均未检出塑化剂。

对于外卖食品,检测人员特意选择水煮肉片这类高油热菜,观察在高温高油的极端情况下,打包盒是否会出现塑化剂迁移的情况。取样也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外卖送来直接取样,另一种是将原打包盒盛放的水煮肉片在微波炉中加热3分钟后再取样检测。实验结果显示: 在后一种样品中检出了塑化剂DBP,检出值为0.14毫克/千克。同样检出塑化剂DBP的样品还有趁热装盒的爆米花,检出值为0.14毫克/千克。

对于这个检测结果,四川众检四方检验检测技术有限公司技术负责人何芸芸提醒消费者:“如果个别商家使用不合格的打包盒,再用微波炉加热,就会加速塑化剂迁移。另外,大家在购买爆米花时,不要在爆米花刚爆出来还特别热的时候马上装盒或装袋,一定要等它降温晾凉,以免塑化剂迁移,造成安全隐患。”

但是消费者大可不必因此闻“塑”色变,持续大量摄入塑化剂才会有安全风险,因而,一定要在正规渠道消费或购买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食品。

END

「食药分享」一探究竟,生活中的那些“塑化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