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價會不會再次上漲?

陳龍


7月31日,國家明確宣佈要堅決遏制房價上漲。

很多人都懂了,是要求房價一分也不能漲了。

現實就是如此,青島市的房價,峰會召開的一年來,很多地區直接上漲了一倍。社平工資5309元,房價直接突破25000元。2018年7月房價26407元,比6月份又上漲1200多元。

這樣的房價,已經大大透支了社會的消費能力。對於普遍就業工資三四千元的大中專學生來說,要想在這兒紮根生活,根本是天方夜譚。因此高房價對於城市的對年輕人才的吸引力,簡直是致命的打擊。

我們國家近年來放開了二胎政策,遼寧省已經率先提議出臺二胎獎勵政策,鼓勵大家生二胎。可是就如此的房價,生了沒房子住,難道還要睡馬路嗎?

而且伴隨著現在的房價高,教育價格也水漲船高。而且女同志自我職業目標的實現,也限制孩子的出生。

未來我國出生人口下降是不可逆轉的趨勢。隨著老齡化社會的越來越嚴重,社會對房子的需求是進一步降低了。

再加上年輕人本身投資意識就不足,很多是掙多少花多少,甚至欠一屁股債務。

我們的居民負債率這些年來急速攀升,有的數據顯示已經超過百分之百。居民收入九成要拿來還貸。沒有錢了,怎麼能夠再支撐房價上漲?

可以說現在的房價是最後的瘋狂了。

2035年人口到頂,人口到頂之前,人們的消費意識就改變。馬雲說的,八年之後房子賤如大蔥,就是一個很好的比喻。

因此,房價不會上漲,這次應該是真的。


暖心人社


貨幣政策放鬆,是要再來一輪強刺激?房價還要大漲?

文 / 華商韜略 趙建勳

【1】

這一陣子,國內經濟政策的轉向苗頭,格外引人關注。

週一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要求財政金融政策協同發力,積極財政要更加積極(聚焦減稅降費),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鬆緊適度,保障合理融資需求,要用一系列“穩增長”措施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保駕護航。

雖然會議強調不搞“大水漫灌”式強刺激,但也稱要“根據形勢變化相機預調微調、定向調控”。

同一天,央行也行動起來,開展了5020億元1年期“中期借貸便利”(MLF)操作,向市場淨投放3320億元。而自6月以來,央行已通過MLF操作累計淨投放9055億元。

央行上週五發布的《一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則直言近期去槓桿的緊迫性已經放緩,穩槓桿成為下一階段目標。

1-6月,央行還先後實施了三次定向降準,累計釋放了1.55萬億基礎貨幣。一行兩會發布的資管新規細則和理財新規,也進一步透露出放鬆信號。

甚至,還有網傳央行打電話指導商業銀行購買“垃圾債”,並對那些積極放貸,尤其是積極投資“垃圾債”的一級交易商銀行額外給予MLF資金!

在不少市場人士看來,所有這些變化都是釋放著同一個信號:貨幣政策將繼續放水,甚至不排除再來一輪強刺激。

甚至有人喊出口號,2008年的四萬億又要來了!並且信誓旦旦的預言,房價又要像當年那樣開啟新一輪暴漲。

市場也嗅到了某種氣味。比如,本週滬指站穩2850點,兩市成交量明顯放大,不少基建、建材、煤炭、國防軍工股漲幅明顯。

但全面寬鬆的局面真的會來嗎?

真的會再搞一個4萬億?

【2】

持這種觀點的人並非全無道理,因為經濟下行的壓力實實在在變得更加沉重。

官方數據顯示,2季度GDP增速回落至6.7%,投資、消費和出口這三駕馬車的增速均明顯下滑,其中6月投資增速僅有5.7%創歷史新低,基建持續下滑。6月新增社會融資1.18萬億,同比減少約6000億,社融存量增速大降至9.8%。6月新增金融機構貸款1.85萬億,其中居民部門貸款增加6900億,較去年同期萎縮600億,居民舉債買房放緩。

還讓人揪心的是,美國國內減稅、對外抬高關稅的做法,對在華投資外企的負面影響已經顯現。瑞典Volvo為規避美國可能對我國進口車徵收關稅,將其原本在中國生產的一些車型改由歐洲生產。美國玩具大廠孩之寶有1/3的產品在中國製造,為了規避美國對中國進口340億美元商品課徵25%關稅,該公司目前也正將玩具製造撤出中國,轉移至他處。

如果這種趨勢擴散開去,就業、稅收很難不受影響。

外貿形勢也因為中美“貿易戰”而不能樂觀。

據有關測算,基於中美擬加徵關稅的規模,將導致我國GDP增速放緩0.1至0.5個百分點。這意味今年GDP增速可能不足6%(當然中央不會容許這種情況發生)。深圳的出口2月份累計增速還是20.6%,3月份就直接跌到7.9%,4月份進一步跌到3.7%,5月份則幾乎為零,只有可憐的0.4%。

週五,人民幣匯率早盤全線下行。在岸人民幣兌美元開盤報6.8050,並連續跌破6.81、6.82關口,離岸人民幣兌美元早盤甚至一度跌破6.83關口。很多人認為,中國有意讓本幣貶值以對沖“貿易戰”的影響,甚至不排除匯率破7的可能。

可殊不知,匯率是把雙刃劍,中國作為糧油、芯片和很多關鍵設備零部件的進口大國,人民幣貶值必然大幅增加進口成本,引發物價和稅費上漲,何況價格僅僅是出口的一個因素。而且匯率貶值,必然增加企業海外發債融資的成本,加大還款壓力。

所以,打匯率戰,我們並不能討到便宜。

綜合起來說就是,經濟的確壓力山大,必須尋找更多支撐。最近,央行和財政部互懟,也從側面反映出經濟下行壓力確實不小,大家都需要再多想點辦法。

【3】

理論而美好的說,面對經濟下行,應該給企業和居民減稅降費,用財政寬鬆換取居民收入增加,減輕中小企業壓力。

再說通俗一點,就是形勢不好,大家一起過點苦日子,尤其政府,適當少收點,少花點,少浪費點,把錢多留點在社會和民間,把水搞活。

我們倒也是這麼說的,年年都這麼喊。

但事實上呢?事實是,今年上半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04331億元,同比增長10.6%;其中稅收收入91629億元,同比增長14.4%。上半年企業所得稅增長了13.5%,增加了20.3%,已經超過了2014年全年的個稅收入。

經濟不斷下行,財政稅收卻漲得比誰都快都猛,這是什麼意思?簡單說就是,納稅人不如過去好掙錢,日子也不如過去那麼好過,但還要繳納更多。

那要怎麼樣才能讓經濟下行不那麼厲害呢?灌水,灌水,刺激,刺激!這也是老套路了,但我們還有刺激的空間嗎?還能繼續這麼灌嗎?

不好說,得觀察。

【4】

歷史告訴我們,放水太多,往往是解決了眼前的困難,卻製造長遠的麻煩。

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爆發後,我國外需市場瞬間坍塌,國內形勢急轉直下。為了避免企業倒閉潮和失業潮,國內推出了“四萬億刺激計劃”,銀行大肆放貸、企業和地方大量舉債,基建項目紛紛上馬。最終,國內經濟實現V型反轉,讓身陷危機的西方國家羨慕不已。

刺激之下,我們匯率上升,房價翻番,產能擴大,出口增加。銀行賺得盆滿缽滿,大量國企不僅死中得活,市場規模還越做越大。

刺激計劃也救活了不少外海企業,推動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一路上揚。這讓外國政府和企業樂得合不攏嘴,我們自己也感覺臉上有光。

裡裡外外都風光的另一面,是隱患的不斷堆積。

08年危機過後,國內的刺激性政策沒有及時退出,一些結構性問題也沒有加以解決,反而沿著貨幣放水、企業舉債、政府賣地的路子越走越遠,最終給今天留下……

過去10年3輪寬鬆,我國廣義貨幣(M2)規模已超過177萬億元,比美國+日本的總和還多。

▲1999-2017年人民幣廣義供應量M2的變化

流動性如此的結果,是大量大量的債務,是嚴重過剩的產能,是令人咋舌的高房價,是規模龐大的銀行壞賬,是填不滿的地方債窟窿,是被高房價綁架的居民消費,是生存艱難的中小民企,是不斷加劇的貧富差距,是不斷累積的社會怨氣……

國外的教訓也歷歷在目。

1985年日本簽訂“廣場協議”後,日元持續升值,出口遭到嚴重打擊。日本決定貨幣政策大放水,央行連續5次下調基準利率從5%至2.5%。低利率和本幣升值催生資產泡沫,1989年末日經指數高達39000點,東京的地價竟相當於美國全國的土地價格。日本人不僅買光了國內的房子,還瘋狂地投資海外房地產市場,包括將紐約帝國大廈收於麾下。

遲遲沒有反應的日本政府,到1989年才轉向加息,沒想到一下卻刺破了泡沫。1990年股市樓市先後崩盤,整個經濟陷入了通縮泥潭。由於地價、股市的暴跌,以土地和股票作為融資擔保令銀行出現大面積壞賬,宏觀融資量急速收縮,大量企業以及山一證券、北海道拓殖銀行、三洋證券等金融機構相繼破產。沒有破產的企業為了修復資產負債表,很多不再擴大投資生產,經濟蕭條持續了10多年。

歷史並不遙遠,足夠引起我們的警惕了。

【5】

宏觀政策從去槓桿,到穩槓桿,到財政的再積極,顯示經濟決策有些無奈。

面對國內企業債違約和P2P爆雷潮,面對地方債黑洞,中央認為短期內穩定壓倒一切,不能讓內需熄火。

所以,去槓桿不能過猛,銀行要多放錢不要斷貸抽貸,財政要多花錢少收錢,必要的基建投資不要停。

國常會提出要有效保障在建項目資金需求,要加快發專項債,用意也在這裡。“要保障融資平臺公司合理融資需求,對必要的在建項目要避免資金斷供、工程爛尾。”

但回顧過去,展望未來,事情已經很清楚,我們已經沒有繼續放水的空間了。

繼續貨幣放水,繼續製造泡沫,只能讓去槓桿前功盡棄,削弱改革和轉型動力,拉大收入差距,引發更多社會問題,要是再像過去那樣放,那就更是製造民族災難。

過去怎麼放?一個簡單的例子,幾大地產巨頭加起來負債幾萬億,憑什麼把這麼多錢借給這些人,這些人又創造了什麼核心競爭力?不出事,公平何在?出了事,金融安全何在?

很多人宣稱這次還會像以前幾次那樣,一放水房價就上漲。如果你也這樣想就錯了,這次不一樣了。

包括美國在內的發達經濟體,都在陸續進入加息週期。這種情況下中國是不敢也不能降息的,否則只會讓人民幣跌得更狠,資本外逃更兇。

決策層應該非常清楚,再來一個4萬億,繼續大漫灌,會帶來怎樣的災難性影響。尤其是如果房地產市場繼續亂象叢生,如果地方政府繼續舉借債務無節操,金融監管再嚴厲也會出現金融風險。

因此可以看到,央行並沒有全面降息降準,幾次降準也都是定向的,緊樓市政策表面上沒有鬆動,甚至有調控更緊的跡象。而以往每一輪房價上漲,都是伴隨著降準降息雙重刺激,房價才會大漲。

這表明目前只是小幅放水,流動性依然會緊張。

除非迫不得已,大水漫灌的情形似乎不太可能再現。

所以,請對貨幣寬鬆,以及所謂的再來四萬億,保持更多理性。不要以為貨幣政策鬆動利率就會降下來,因為利率往往越降越高;也不要認為獲得銀行信貸會更容易,因為去槓桿去的就是民企的槓桿。

尤其不要又去大手大腳,甚至盲目超前再消費、再投資。對大多數老百姓,包括大多數老闆來說,即便是放水,基本上也不會對你有什麼好事。

很多歷史的經驗都表明,該吃的苦,今天不吃,往往就是明天、後天會吃更多的苦。

縱慾過度,把身體虛腫到必須輸血保命了,往往不是苦日子的結束,而是真正苦的日子剛開始。

——END——

圖片均來自網絡

歡迎關注【華商韜略】,識風雲人物,讀韜略傳奇。


華商韜略


前所未有!中國最高決策層竟然明確表態:房價一分錢都不能漲

“堅決遏制房價上漲”!

如此振聾發聵,石破天驚的聲音是誰發出的呢?

不是人微言輕的剛需購房者,而是中國最高決策層中央政治局發出的。

沒錯,你沒有看錯,中央政治局不是說“遏制房價過快上漲”,而是說“遏制房價上漲”!

有沒有“過快”兩個字,有天壤之別。

遏制房價過快上漲,你房價還可以漲個幾毛錢,可是遏制房價上漲,你房價可是連一分錢,都不能漲

中國最高決策層,旗幟鮮明的說:房價不能漲!一分錢也不能漲!

現在已經不是穩定房價,放任溫和上漲了,而是你房價,連漲都不要奢望漲了。

剛看到這個消息,我真的被震驚到了。

第一時間揉揉眼睛,還以為新聞稿發錯了,但綜合新華社,中央電視臺各個權威媒體,沒有錯,是中國最高層明確房價不能漲。

看新華社通稿的原文: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認為:“下決心解決好房地產市場問題,堅持因城施策,促進供求平衡,合理引導預期,整治市場秩序,堅決遏制房價上漲。”

中央政治局會議,可是全中國最高決策層,討論的都是大事情,所以其公告每一個字都有深意。

因此政治局會議關於房地產的部分:可以看出高層對於房價的非理性上漲,已經忍不可忍,措辭異常嚴厲,“下決心解決房地產市場的問題”,“堅決遏制房價上漲”,這些用語力透紙背,顯示出中國高層遏制房價的決心之堅決。

可是,面對十幾年高歌猛進的房價,很多老百姓,一定會有疑問:房價這種東西,還會降嗎?

面對這個問題,從歷史上看,我們要堅定信心,新中國在偉大的共產黨領導下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

新中國的歷史表明,沒有高層下決心解決不了的事情。

遠期的例子:

比如新中國剛成立,在上海,廣州等大城市,資產階級炒房客異常囂張,哄抬房價暴漲肆無忌憚,當時14%的高額房產稅都無法壓制房價的暴漲。

高層震怒!你丫的,我還治不了你。

於是在1952年,中國國土建設部直接出臺了超出想象力的“徵收房產交易利得稅200%”的重磅核打擊

,瞬間打爆了爆炒房價的投機客,成功平抑了房價。

近期的例子:

在2015年,面對三四線城市房地產市場的一潭死水,庫存高企,高層決定去房地產庫存。

於是,轟轟烈烈的棚改貨幣化開始了。

短短3年時間,當時看著幾乎無藥可治的小縣城的房產高庫存,眨眼睛灰飛煙滅,直接變成了庫存不足,可見高層執行力之強。

一錘定音!

現在中國最高決策層明確指出:“堅決遏制房價上漲”,你丫的嚴重脫離人民收入水平的高房價,還能翻出什麼浪花來嗎?


軍輝論房


2015年4月的某一天

領導把我叫到辦公室

他把5000元現金拍在桌上

要放到我股票賬戶裡幫他賺點就行

那個時候股市如火如荼

所有人都在談論股市

領導連股票代碼是幾位數都不知道也要進股市

那個時候我就意識到

股市完了

該進來的人進來了

不該進來的人也進來了

市場一片火熱

全民過度參與導致再也沒有持續向上的推動力

就像今天的樓市

沒房的(該參與的)要買房住

有房的(不該參與的)要買房保值增值

那麼

等該參與的

不該參與的

都參與進來後

後續誰來繼續維持房價?

誰來繼續推高房價?

任何東西維持價格不跌或上漲

唯一條件

買的人比賣的多

人口會減少

誰來繼續維持房價?

誰來繼續推高房價?

很多人在2015年股市牛市大部分時間盈利

可最後

錢真的掙到手了嗎?

所有人都說房價還在漲早買早賺

所有人都說房價不會跌買了不會虧

沒有人關心房價一旦跌了自己該怎麼辦

2015年轟轟烈烈的牛市結束於5月

結束於全民創業,萬眾創新的口號中

結束於不買股票就是傻子的信仰中

絕大多數在過程中盈利的人

最後——套牢,爆倉,甚至跳樓

都說人性太貪婪

發現股市勢頭不好掙錢你還不賣

就是少掙了點嘛!

事實是

無論你貪婪與否

那時根本賣不出去!!

炒房和炒股,本質上一致,炒人性!

有人說有房住是需求和股票不一樣啊,股票沒有硬需求啊!

房子10年前是需求

現在還在考慮買房的,多數都有房,沒有人露宿街頭。剛需就剩下那麼一點點要結婚的,讓他們拿命懟房價?

2015年牛市結束於5月

結束於領導看好股市也想掙錢後的一個月

結束於身邊人只要有點閒錢就想進股市之時

短期房價還會漲

如同2015年5月之前的股市

現在買還是能賺錢

就怕

一旦下跌

賣不出去

你說房價能跌嗎?

——過去中國一家四五個孩子

房價長期想維持不跌,僅僅是維持不跌

一家也得至少有三個孩子

還得子子孫孫無窮盡也

現在基本一個孩子都養不起

你說房價拿什麼漲?


財經小龍女


房子,是我們老百姓近些年天天掛嘴邊的熱門話題。一部分人通過高增漲的房價一夜之間坐擁巨資,成為有錢人。很多人擁有數套樓房,坐享住房增值帶來的愉悅,慶幸自己的眼光。大多數人只爭朝夕,打拼搶購心怡的那一套住房,不被社會落下,成為有住房的主。由此看來,房子已成為大家一起追逐的熱饃饃,漲價也是自然?



不然,讓我們先來細細品析,決定住房漲價的因素是什麼?

1. 房子的稀缺性。物以稀為貴,住房的歷史特性、功能特性、地域特性、藝術特性等方面,決定了這棟或這套住套長久的價值區間,增值空間。

2. 房子的政策性。Z府對住房的合理引導,對商品房特性的調控,將直接影響到住房價格的漲與跌,Z府政策的制定實施方向對商品房起到了決定性作用,不容忽視。

3. 房子的商品性。房子具有商品屬性,其價格受到多方面影響和制約,並非單一走勢商品,隨著市場購買力的強弱,商品供給量的多寡,會直接影響到住房價格的高低。

4. 房子的需求性。受老百姓認知力的改變和提升,住房需求的目的性、方向性也在不斷轉變,剛性住房需求力直接影響了住房的購買量和房屋價格。

5. 房子的超前性。住房位置、空間、環境的舒適度,住房使用的智能度,住房居住的安全度,會直接影響到樓盤住房的銷售量和價格區間。

因此,房價是受多種因素影響的。多年來,房地產作為支柱產業,樓盤百花齊放,漲勢喜人。面對已經高起的房價,還會再次上漲嗎?



在我看來,房價持續上漲的可能性不強,究其原因:



一是住房已具有一定飽和度。除北上廣等一線大城市,人才人力吸引力大,住房需求度旺盛外,大多數三、四線城市樓盤林立,部分房屋購買後空置無人居住,穩固的房價並不代表超負荷的需求。

二是政策的適量調控。去年來,一些城市開始實施限購限售政策,國家也提倡住房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今年,房屋租賃制度加緊完善並出臺相應政策。這一些措施對房價的進一步上漲都會產生一定影響。

三是住房的居住屬性影響。上個世紀修建的很多樓房,以磚混結構為主,如今已經陳舊,抗震性較差,價格無竟爭優勢。近些年新建的住房,密集度大,舒適度跟不上老百姓日夜增長的生活需要,且缺少智能化管理的成熟樓房,無特色住房的上漲空間有限。

四是消費群體思維的轉變。這一代,為了住房打拼投入,希望住房滿足穩定的家庭生活,希望給孩子成人後備下一套穩定的住房,希望有多的住房保障資產保值增值。但是,孩子成人後會在哪個城市安家生活? 二套、三套住房是否會徵收相應的房產稅費? 現有住房是否還適應成年後孩子居住需求點? 等等這些問題,也將成為這代人思考的方向,購房必要性判斷會更理智。

(一早寫點,然後中午再寫,用了很長時間總算完成,字有點多,看起有點累,如覺得在理,請給個贊贊贊,謝謝。)


伴之3


你好,嗨住租房來回答這個問題。


2016年樓市的瘋狂很難再現,一二線房價整體平穩運行

2016年可謂是中國樓市驚心動魄的一年,年初一開始,北上廣深一線城市房價就像雨後春筍一樣拼了命的往上冒,很多中心城區房價直接翻倍;合肥、南京、廈門等二線城市也是不甘落後,房價集體暴漲,接下來其他熱點城市也開啟了上漲模式。

我一個朋友15年底和女朋友領了證,然後一直看房,他是比較挑剔的那種,跟著中介看了兩個多月的房子,最後在女朋友施壓下才買下了一套他自己並不怎麼喜歡的小戶型。就在他辦完過戶、貸款一系列手續後,之前經手的那個中介告訴他,他現在的房子已經漲了100萬了!從那以後我這個朋友就天天在網上看同一個小區二手房的價格,看著那些房子一天一個家,朋友整天說真慶幸買的早,不然就失去最後一班成為上海人的末班車了。

我相信2016年這種景象在一線城市和多個熱點二線城市並不少見。這一年房地產市場極其火爆,全國各地“地王”頻出,房地產銷售量和銷售額都創下新高。

但隨後到了下半年,一線城市的調控就開始出臺了,到了2017年,先前房價漲幅過快過猛的城市,各類限購限貸、限售限價調控政策不斷加碼,一線城市新房和二手房成交量遭遇速凍。

一二線房價小幅波動,三四線短期內還將保持慣性上漲

根據國家統計局發佈的最新房價數據可以看到,15個熱點城市2月份僅天津一城環比微漲,成都和鄭州保持不變,其他城市環比均出現下跌;3月份,6個城市環比上漲,同比上漲的也有6個城市。我們可以看到,雖然熱點城市漲跌交替出現,但幅度不大,整體是趨向穩定的。

在一二線調控收緊的情況下,樓市資金外溢或多或少推動了三四線房價的上漲。此外樓市分裂調控,三四線仍舊處在去庫存週期上,棚改貨幣化更是為三四線去庫存提供了大量資金支撐,這也是很多人感嘆2017年三四線甚至小縣城房價都出現大幅上漲的原因。短期內三四線房價受各方環境影響,可能還會保持習慣性上漲,但增長速度會有所放緩,上升空間也會越來越小。

建立樓市長效機制的一個重點是增加租賃住房供給,緩解樓市供需矛盾

隨著“房住不炒”樓市調控基調的建立,為了維護樓市健康發展,短期來看熱點城市調控政策很難鬆綁,一些後來漲幅過快的城市調控甚至還會加碼,例如近期海南實行全域限購、5年內禁止轉讓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與此同時,為了緩解樓市供需矛盾,滿足絕大多數人的住房需求,目前各地政府,特別是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也在積極開展租賃住房試點,通過增加租賃住房供給來緩解房價過高帶來的壓力。


今後隨著“租售同權”的落地,各類企業和機構更多地投入到租賃市場,相信會共同推動租賃市場的發展,到時候,租房也能享受相應的配套和福利,成為人們解決住房問題的新選擇。租房就下載嗨住APP吧,全城海量房源,為你找到性價比最高的品質好房。


嗨住租房


2016年中國人均居住面積40.88平米,這個數據說明市場不缺少住房,那為什麼各個城市會出現住房緊張甚至搖號買房現象呢?

主要是房產信息是不透明,多少有錢人房產信息是保密的,全國至今沒有形成住房信息聯網,所以老百姓看不到那些空置房數據,只看到房子不斷被人買走了;還有房子緊張離不開開發商及熱錢炒作。

房價要用特色的眼光來看,政府不會允許房價出現長時間下跌,要知道土地是地方財政主要收入來源,另外在出口、消費、實體經濟低迷的時候,房地產是拉動GDP增長的重要依靠。

但是房價也很難再出現大漲。目前的房價已經超過了老百姓實際購買水平,限制房價過快增長、實現房子是用來住的這一目標已上升到國家高度,政府正在建立一系列房價長效調控政策,目前房價基本上趨於穩定,一些地方房價稍有反彈既會招來更嚴格的調控措施。

所以在可預見的時期內,房價將基本上保持穩定,部分城市房價上漲或下跌幅度都不會太大。

作者簡介:財務專家、財經問題研究專家,本頭條號解讀大眾關心的樓市、財經話題,用專業眼光幫你分析問題背後的真相。如果你對本內容感興趣,請點擊關注吧!


財經微世界


房價會不會再次上漲?這個問題其實有待商榷,因為從調控至今,事實上房價一直都在上漲。

你可能會覺得自己看錯了,不是已經有許多城市在下跌嗎,最好的案列就是深圳了,話說深圳的新房價格已經連續下跌了19個月,3月份新房均價下跌了6元/平方米,4月份新房下跌了16元/平方米,這些數字遊戲,我想你應該不會當真吧。

可以很明確地告訴你,熱點城市的房價一直都沒下跌,仍在慢漲過程中,而且這一波調控還帶熱了許多三四線城市的房價上漲。如果不信可以去查閱一些民間機構統計的二手房數據,二手房更能反映市場。

我之前就根據中國房價行情網追蹤的數據統計過幾十個熱點城市二手房均價變化情況,結果不忍直視。

從上面數據可以看到,在調控的背景下,新房雖然在限價措施下橫盤,但難受控制的二手房價格,依然在繼續攀升。而去年加入人口爭奪戰的城市,房價漲幅都不小,如成都、西安、重慶、武漢、長沙、杭州等城市。

那麼,後續房價會如何呢?我的判斷是,未來房價將進去長期慢漲通道。首先我們要明確,此輪調控,態度不容置疑,政府確實是想控制住房價。所以,未來房價想上演2015~2016年那樣的行情,幾乎不可能。

但在城市化進程依舊,人口持續了流入中心城市的背景下,中心城市的房價依然會繼續上漲。


天天說錢


其實大城市的新房房價一直在上漲,只是在調控政策的壓力下上漲的幅度變小了,二手房房價相對下降了。

拿蘇州來說,新房房價都在上漲,只是上漲的最大幅度是報備價的20%。據《2018年6月大數據房價指數(BHPI)》可知,蘇州市在2018年上半年的房價累計上漲了5.14%;今年6月的房價同比去年6月上漲了7.72%;6月份的房價中位數(二手房)為21494元/㎡。最新數據顯示:蘇州市近一個月二手房均價為19537元/㎡,7月的二手房均價為19537元/㎡,同比去年上漲6.83%;7月統計355個新樓盤的房價均價為18292元/㎡,環比上漲1.23%。

大城市房價上漲的因素一直都在直到相應政策的出現才會得到緩解。

上漲因素1是外來人口的流入,因為國家政策長期對大城市的傾斜和大城市本身的好底子使得大城市的發展越來越好,各種福利越來越完善,各種機會更多,使得貧困地區和不發達地區等相對落後地區的人帶著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大量進入大城市,只要有機會留下和融入大城市誰也不會放棄機會,買房就是一個很好的方式。

上漲因素2是外來人員子女受教育的需要,由於長期在大城市打拼,隨著子女慢慢長大需要上學,甚至很多父母在孩子未出生時就考慮子女怎麼上學了,買房就是很好的保障。

上漲因素3是資金富餘的那部分有錢人用買房來讓自己的資產進行升值。

上漲因素4是大城市之間的聯動發展越來越好,使得生活越來越便利。

要解決這個問題就是國家和各級政府精心制定符合各地區的發展規劃,尤其是環境宜居、就近便利教育醫療,發展當地特色產業增加就業機會,使得人員遷移得到大範圍緩解。

國家和各級政府要積極引導社會氛圍改變對房子的看法,努力營造不買房是可以的,買不起房子是正常的,租房也是很安全有保障的社會氛圍。

而這些政策的出臺和完善需要時間,需要專業英明的領導,需要高執行力的人才去努力讓那天早日到來,所以大城市的上漲將長期持續,只是方式和幅度隨著形勢和政策不斷改變,除非政府制定詳細的限價限購細則並嚴厲監督執行,還有央行要求各銀行嚴控個人資金流動特別是大額信用卡的資金走向,防止進入房產市場。


仝亓翠


價會不會上漲?我認為不會再漲了。 看看7月下旬至8月初,廈門房市情況:廈門島內每平方降至1萬至1.5萬,島外每平降6000至1萬。廈門中介公司人員介紹不降到2016年的價格買家就不買。炒房客、囤房公司爭相拋售。

現在廈門剛拍樓面價1.7萬每平,與前面最高2.5萬降了很多。土地也在降,高了沒人舉牌。這些都說明,實體不佳,影響收入,低工資維持不了高房價。同時可見炒房者資金緊張,已無力可供。



再看看深圳8月3日出臺的新政,對本市收入低的剛需優惠優先購房或租房,只有市場價格房款50%即可購得或租得,並對人才實行優惠到60%款額即可購房,力推小戶型住房。下圖。



深圳這樣對外來者限購,對人才優惠,對本市居民實行可售可租的低價模式,對以後開發出房子影響很大,再高價賣給誰?會降價快銷。

深圳房屋政策將給全國其它城市做了示範,其它城市的也會後步效顰。一旦解決本市剛需、本市低收入群、務工人員的租房、外來人才的住房問題,高房價將會告別,房市從此進入穩中有降的時代。


不要從宏觀微觀經濟討論房價,也別從貨幣量討論房價,老百姓不懂。錢印的再多再寬鬆,不是支撐房價一直漲的原因。要看實體商企業掙多少,看看在實體中工作的底層人腰包進多少,這是關鍵,這些人能否買起房子對城市化進程加快起到積極作用。對全民實現共同富裕促進很大。

關注怡冉說事,瞭解你關心的事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