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桑效應對教育的啓示

今天我們聊聊“霍桑效應 ”,又稱宣洩效應。該效應起源於1924年至1933年間的一系列實驗研究,由哈佛大學心理專家喬治·埃爾頓·梅奧(George Elton Mayo)教授為首的研究小組提出此概念。

1924年11月,以哈佛大學心理專家梅奧為首的研究小組進駐西屋電氣公司的霍桑工廠,他們的初衷是試圖通過改善工作條件與環境等外在因素,找到提高勞動生產率的途徑。他們選定了繼電器車間的六名女工作為觀察對象。在七個階段的試驗中,支持人不斷改變照明、工資、休息時間、午餐、環境等因素,希望能發現這些因素和生產率的關係。但是很遺憾,不管外在因素怎麼改變,試驗組的生產來效率一直未上升。為了提高工作效率,這個廠請來包括心理學家在內的各種專家,在約兩年的時間內找工人談話兩萬餘人次,耐心聽取工人對管理的意見和抱怨,讓他們盡情地宣洩出來。結果,霍桑廠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這種奇妙的現象就被稱作“霍桑效應”。

霍桑效應,就是當人們在意識到自己正在被關注或者觀察的時候,會刻意去改變一些行為或者是言語表達的效應。人在一生中會產生數不清的意願和情緒,但最終能實現、能滿足的卻為數不多。對那些未能實現的意願和未能滿足的情緒,切莫壓制下去,而要千方百計地讓它宣洩出來,這對人的身心和工作效率都非常有利。

我們可以把霍桑效應應用在家庭教育中,給孩子足夠的關注,傾聽孩子的心聲,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感受,這樣做好處多多。

我們每個人都渴望得到關注,被關注的時候我們覺得自己很重要,這種自己很重要的感覺提升了人的身份感和價值感,激發我們更加努力,去做更多事情去鞏固提升這種身份感和價值感。作為一個內在自我還沒形成的,依賴外在評價體系的孩子更是如此。我們經常會發現,當我們在旁邊陪著,孩子寫作業會更認真,做家務會更賣力。我們的關注讓孩子積極,我們持續的關注讓孩子感覺到被重視,被愛,這給孩子帶來力量。我們關注孩子不只是要關注他做的事情,而要努力捕捉孩子的情緒,孩子的情緒感受被看到了,他才真正的被看到了,他才有存在感和重要感,一個覺得自己很重要的人,一定會對自己負責,不會隨隨便便處置自己的人生。

我們關注孩子,捕捉孩子的情緒還不夠,我們還要傾聽孩子,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感受。每個人都有表達自己的慾望,發出自己的聲音,並得到積極的回應,這樣我們和周圍人建立了關係,我們在關係中成長並發展。對於孩子來說,最重要的人是父母,最重要的關係是親子關係。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那麼多的好奇,那麼多的困惑,那麼多的煩惱,那麼多的快樂......他們希望跟父母分享,希望父母聽到,並得到積極的回應,這對孩子來說是一種宣洩和釋放,是能量的流動,是心理上的斷舍離。但是這方面中國父母做的很不好,中國家庭的習慣是有事說事,沒事各忙各的,沒有溝通的習慣,因為這種觀念和教養傳統,加上父母真的很辛苦,沒有幾個父母有耐心去傾聽孩子說話,或者孩子說了父母也不會回應,因為他們不懂得溝通技巧,不知道什麼叫做積極回應。對於幼小的孩子來說,沒有回應就是絕境,孩子早年獲得回應的數量和質量,決定了他未來的溝通能力。所以,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我們要認真傾聽,鼓勵他表達自己,創造從充分的表達開始。本質上來說世界上任何理論和產品都是作者的自我表達,一個被允許充分表達自我的孩子,將來他會用各種其他的方式和媒介,向著這個世界盡情的表達自己,交付自己的作品,建立自己的王國。

如果我們能把霍桑效應應用在家庭教育中,做好上面的兩點,我們一定會收穫一個優秀的孩子。被關注,被傾聽,情緒感受被接納,這是最好的心理養育。一個內心和諧健康的孩子,可以輕鬆的應付學習和生活。

霍桑效應還可以應用在學校教育中,有的老師已經做了實踐,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增進師生關係,大幅度提高孩子成績。

有位老師懂得了霍桑效應,按照計劃每天找兩位學生談話,用一個月的時間,把班級六十名學生挨個約談了一遍,在頻繁跟學生談話的過程中,他明顯感覺到班級紀律變好了,學習氛圍變濃了,全班成績整體提高了。如果您是一位老師,不妨試試霍桑效應,結果一定會領您吃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