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絲路的路線走向和未來發展

古代絲路的路線走向和未來發展

著名的絲綢之路從漢代的長安或者洛陽出發,到公元8世紀末葉中外主要商路已有七條,其中陸路四條,海路三條。其中絲路進入河西走廊出玉門關之後,又分為南北兩道,透迤萬里,通往西域。

絲路最開始是從西安至敦煌,從敦煌開始分岔,自古大致有絲路南北兩道兩種走法。從地理環境的角度來看,絲路南北兩道分行的主要原因,是為了繞開橫臥在天山和崑崙山兩大山脈之間浩瀚的塔克拉瑪干大沙漠。沙漠以北的稱“絲路北道”,沙漠以南的稱為“絲路南道”。絲路南北兩道將沿途的西域古國聯繫了起來,其形成和變遷,與這些西域古國的歷史地理也有很大的關係。

古代絲路的路線走向和未來發展

絲路北道由敦煌西出玉門關,沿著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北邊和天山山脈南麓之間的綠洲向西而行。沿途經過車師前王廷(今新吐魯番)、焉耆、尉犁(今新疆庫爾勒)龜茲(今新疆庫車東)、姑墨(今新疆阿克蘇)而至疏勒。然後翻越蔥嶺,進入大宛國康居國,至媯水(今阿姆河)流域,繼續向北行進,到達裡海、鹹海一帶的奄蔡國在康居國也可分道西行,經木鹿(今土庫曼之馬裡,前往安息國(今伊朗)繼續西行可前往大秦,直達地中海。

絲路南道由敦煌出發,出陽關,沿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南邊和崑崙山北麓西行沿途經過羅布泊以南的鄯善(即古樓蘭,在今新疆若羌附近),經過且末、民豐、于田等處,進入於閱,往西北經過莎車,到達疏勒,與絲路北道會合。然後絲路北道向西北而行,絲路南道則向西南延伸,進入大月氏。絲路南道或由疏勒出發後經過莎車,往西行至蒲犁(今新疆塔什庫爾幹),越過蔥嶺,經休密(今阿富汗北部瓦漢山)到達大月氏的國都蘭氏城(今河富汗北部瓦齊拉巴德)。從這裡繼續西行,可至木鹿與絲路北道再次會合,往西到達安息國的都域番兜。

絲路南道與北道兩條幹線之間,又有若干支線相連接。值得一提的是,不管是絲路南道還是絲路北道,關鍵有兩個中轉城市,一個是中國的喀什,一個是土庫曼斯坦的馬裡,這兩處都是非常重要的交通樞,預計這個兩個城市隨著未來絲路的建設必然有很大的發展。

隨著中外交通的發展,雖然中世紀以後海路日益發達陸路漸趨衰落,但絲綢之路仍是中西交通的重要通道,這種情形差不多一直延續到近代。當然,這條完全依靠駱駝、馬、驢等作主要運載工具的崎嶇漫長的絲路交通線,同快速發展起來的海上交通是難以抗衡的,進入19世紀以後終於不可避地成了歷史遺蹟。但在21世紀的今天,如果將高鐵作為主要運載工具,那麼歐亞大陸的歷史勢必將重新改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