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滅朝鮮,爲何比打匈奴還費勁?

小小嬴政


這個問題有瑕疵。

漢滅朝鮮之戰,雖然有點小挫折,但遠遠稱不上“異常艱難”,更談不上比打匈奴費勁。進攻朝鮮的部隊只是漢軍的偏師,並非最精銳的主力,戰場指揮員也不是第一流的戰將。更重要的是,沒有明確陸軍與海軍統一指揮的問題,致使陸軍與海軍各自作戰,互相拆臺,延誤戰機。

下面,我來說說朝鮮之戰的大略過程。

第一階段:楊僕輕敵,首戰遇挫。

朝鮮之戰的誘因,是大漢使者涉何在出使朝鮮過程中,擅殺裨王;朝鮮國王衛右渠發兵遼東,擊殺涉何。小小朝鮮竟敢太歲頭上動土,漢武帝劉徹大怒,決定東征朝鮮。

元封二年(前109年)秋季,劉徹將全國被判死罪的囚犯赦免,編入遠征軍。曾在南越戰場與東越戰場立下戰功的樓船將軍楊僕,擔任遠征軍的海軍統帥,率領龐大的戰船,下轄五萬名士兵,從齊地出發,出渤海,直趨朝鮮。

陸軍統帥由左將軍荀彘擔任,從遼東出發,進逼浿水。

漢朝的水上力量十分強大,楊僕的海軍進攻朝鮮,創下中國軍事史上遠距離跨海作戰的先例。樓船將軍楊僕立功心切,帶領七千人的先頭部隊,率先登陸,進逼王險城(平壤),可是他確實低估了朝鮮的軍事力量。朝鮮軍隊出城迎戰,楊僕被打得大敗,他的七千名士兵很快就潰散了,逃竄到山林中。楊僕發現自己快成為光桿司令了,也只好逃入山中,躲了十幾天,才慢慢找回失散的部隊。

陸路的進展也很不順利,左將軍荀彘率由遼東士兵為主力的漢軍先鋒,挺進到浿水以西,與駐守在此的朝鮮軍隊交戰。但是師出不利,出現不少逃兵,進攻也遭遇挫折。

第二階段:互不信任,和談告吹

漢武帝是做兩手準備的,一方面從海、陸兩路壓迫朝鮮,另一方面也積極謀求外交解決。

在楊僕與荀彘先後吃敗仗的情況下,漢朝特使衛山抵達王險城,與朝鮮國王衛右渠會晤。

衛右渠深知兩國實力相差懸殊,對抗並非上策。衛山持著皇帝的信印符節前來,他馬上表示願意投降。為了謝罪,衛右渠準備了五千匹上好的馬作為呈獻給皇帝的禮物,同時遣朝鮮太子入中國朝見漢武帝,並派一萬名官兵隨行。到了浿水東岸時,左將軍荀彘擔心朝鮮詐降,要求朝方一萬名官兵放下武器渡河,他對朝鮮太子說:“現在你們已經投降,不宜攜帶武器。”朝鮮太子心生狐疑,擔心一旦放下武器,衛山與荀彘將利用這個機會屠殺朝鮮人,便拒絕漢方的要求。

雙方在是否攜帶武器一事上相持不下,相互間不信任。朝鮮太子憤而返回王險城,投降一事便這樣不了了之。和局不成,雙方只好繼續兵戎相見,在戰場上一分高下了。

第三階段:兵圍王險城,兩大將領相互拆臺

左將軍荀彘在兵力得到補充後,繼續對浿水一線發動進攻,終於憑藉優勢兵力突破朝鮮軍隊的防線,挺進到首都王險城。此時,樓船將軍楊僕的五萬名海軍士兵也完成登陸,與荀彘兵團合圍王險城。

漢軍的指揮中樞的缺點暴露出來了。武帝任命荀彘為遠征軍陸軍統帥,楊僕為遠征軍海軍統帥,相互不受對方節制,沒有一個明確的指揮系統,這導致了前線協同進攻出現了極大的問題。

荀彘從西北方向進攻王險城,楊僕則從南面進攻。楊僕主張與朝鮮政府和談,以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目的。他頻繁派出使者進王險城,與衛右渠談判,想搶得首功。荀彘則是主戰派將領,憑藉燕、代的悍兵,對王險城展開一波接一波的猛烈進攻,然而進展遲緩。荀彘屢屢要求楊僕兵團配合攻城,楊僕每次都答應了,但荀彘發起總攻時,他還是按兵不動。

楊僕之所以屢屢毀約,是因為朝鮮國王衛右渠秘密派出使者,詐稱要投降。楊僕自以為勝券在握,坐等衛右渠將王險城拱手相讓,好搶下朝鮮之戰的首功。

其實,衛右渠根本就不打算投降,只是以派出使者,羈縻楊僕,耍了一個計謀罷了,同時還離間兩位漢軍主將。有一次,荀彘也派出使者,以強硬的態度,要求衛右渠投降,衛右渠故意說:“我打算向楊僕將軍投降。”

兩位大將相互拆臺,導致王險城久攻不下。

第四階段:荀彘總攬兵權,朝鮮投降

這件事讓漢武帝很不高興。他派濟南太守公孫遂前往朝鮮,調查兩位大將失和的原因。臨行前,皇帝密授公孫遂“有便宜得以從事”,遇到緊急情況,可以有當機立斷的權力,不必事先請示朝廷。

公孫遂到了左將軍荀彘軍中,荀彘抱怨說:“王險城這麼久攻不下來,都是因為楊僕每次到了約定總攻日期,總是按兵不動。”荀彘還認為,楊僕私下裡跟衛右渠頻繁往來,而衛右渠又沒有投降的跡象,他懷疑楊僕有叛反的可能,並告誡公孫遂:“現在如果不把楊僕抓起來,恐怕會釀成大害。”

公孫遂聽了荀彘的話後,覺得有道理,便以符節召樓船將軍楊僕到左將軍營中。楊僕剛入左將軍帳中,立即將逮捕,他的五萬名軍隊也被荀彘所吞併。

荀彘吞併了楊僕的兵團之後,實力大增,重新發動對王險城的進攻。在十萬漢軍的猛攻之下,王險城的淪陷只是時間問題。


朝鮮的宰相路人以及官員韓陶、尼溪相參、王唊等私下商議,王險城已經危在旦夕,國王衛右渠又拒絕投降,這樣只能是死路一條。路人、韓陶、王唊三人逃出王險城,向荀彘投降,而尼溪相參則留了下來。他試圖保全王險城,避免軍民更大的傷亡。

尼溪相參收買了部分王宮中的近衛軍,又派出刺客潛入宮中,將國王衛右渠刺死,控制王宮,然後打開城門,向荀彘投降。至此,衛氏朝鮮滅亡。其土地被併入漢的版圖,分置為四郡:樂浪郡、臨屯郡、玄菟郡、真番郡。

朝鮮戰爭雖然打得不算艱難,卻暴露出漢軍的許多問題。在這場戰爭中,漢軍缺乏統一的指揮系統,導致海/陸軍統帥前線爭功,相互拆臺,不能協同作戰。海軍統帥楊僕被莫名其妙解職,戰後陸軍統帥荀彘被莫名其妙誅殺。漢武帝派去的使者衛山、公孫遂最終都因為辦事不力被誅殺。這種混亂不清的懲罰機制,讓人直呼看不懂。朝鮮之戰是漢武帝時代戰爭的轉折點,在此之後,漢軍開始全面走下坡路了。


回望五千年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守護大中華縱橫捭闔的血脈精魂。歡迎關注“君山話史”。


君山話史


費勁不費勁,其實問題出在前線作戰指揮上。並非像打匈奴一樣費勁。
先說漢朝和朝鮮關係演變。
漢惠帝元年時(公元前194年),燕國難民衛滿偷襲朝鮮王險城(今平壤),自立為王,後人稱為衛氏朝鮮。 本來在漢惠帝時,曾通過遼東太守即約衛滿為漢之外臣,約定衛氏朝鮮應遵守:“保塞外蠻夷,無使盜邊;諸蠻夷君長欲入見天子,勿得禁止”。
後期,衛氏朝鮮趁漢朝無暇顧及,趁機擴充自己的勢力範圍,打壓阻隔吞併周圍小國與漢往來。到公元前161年,也就是漢文帝時期,衛滿之子衛蒙接替其位,在位三十餘年,此時,漢朝正值文景之治,朝鮮也算安分守己,與漢朝相安無事。
公元前129年,衛滿之孫衛右渠成為朝鮮王,此時,漢朝正是武帝時期,東北亞局勢開始動盪,也是中國武力與文化向外拓展的時代。據《史記.朝鮮列傳.第五十五》記載,後來因朝鮮以兵力侵略其旁之真番等小邦,而眾多小邦國打算入漢朝拜見天子,衛氏朝鮮又加以“阻隔不通”,漢朝天子派使臣往諭,右渠王又不肯奉詔,導致漢武帝決心動用樓船等大軍討伐朝鮮,漢朝與衛氏朝鮮關係完全破裂。
再說武帝對朝鮮用兵情況。
元封二年秋,漢武帝召集眾臣,決定派海陸軍聯合征討衛氏朝鮮。漢軍東征的陸軍指揮官為左將軍荀彘,海軍指揮官是樓船將軍楊僕。陸軍遼東出發,跨鴨綠江,直擊浿水;海軍山東出發,橫跨渤海,朝鮮登陸。
此役,海陸兩軍配合並不默契,海軍先抵達朝鮮,7000士兵在大同江入海口登陸,而陸軍主力部隊數萬人還未渡河。衛右渠發現海軍部隊人少,立即發起突擊,將漢朝海軍樓船部隊打散,楊僕花費十幾天才將散亂士兵集結起來。陸軍數萬人在浿水則遇到朝鮮頑強抵抗,進展緩慢。
這時,漢朝派出了外交官衛山到朝鮮談判,衛右渠表示順服,雙方達成一致:衛氏朝鮮遣太子到長安道歉;獻上五千馬匹作為賠禮;為漢朝軍隊供應軍糧。兩軍後來實施停戰。
事情並沒有按照約定發展,問題出在朝鮮太子身上,他本來要去長安道歉,結果到了漢朝邊界,他要帶著一萬多全副武裝的衛兵去,這自然被使臣衛山所拒絕,漢朝完全可以保證其人身安全,沒曾想這太子以此為由拒絕了,不相信漢朝,掉頭回國了。
雙方戰事再起。荀彘的陸軍突破朝鮮防守的浿水,推進至朝鮮王險城西北,楊僕的海軍也推進至王險城南門,兩軍將朝鮮王城團團包圍。
就在這大好形勢下,漢朝海陸兩軍指揮官在指揮策略上發生分歧,荀彘主張強攻一舉拿下,楊僕主張勸降。而武帝在派出二人時並沒有指定最高指揮官,導致二人意見僵持不下,被朝鮮所利用。後來,朝鮮王險城內派出使節,和楊僕去談條件,故意拖延時間,卻遲遲不做決斷。荀彘想去強攻,楊僕也不配合。荀彘要和朝鮮談判,對方也置之不理,只和楊僕去談判,這讓荀彘起了疑心。
武帝覺得這場戰爭拖得太久了,就派了個大臣公孫遂來督戰。荀彘趁機打起了小報告,說楊僕和朝鮮有來往勾結,會加害他們,公孫遂信以為真,就召楊僕前來,趁機將其拿下,押回了長安。荀彘取得了全部指揮權後,就集中圍攻朝鮮王城,結果王險城內亂,多位大臣投降漢軍,朝鮮王衛右渠也被手下政變的大臣殺死。最終,漢軍殺入城內,官民紛紛投降。這樣立國87年的衛氏朝鮮宣告滅亡。
衛氏朝鮮被滅後,漢武帝將其劃分為樂浪、玄菟、臨屯、真番四郡,號稱"漢四郡"歸漢朝中央政府管轄之下,分設太守及郡縣,郡設都尉縣設縣令。兩級官員及其隨從,均由中央派往。




史說新傳


這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漢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漢武帝以著名的“涉何事件”為契機,發動五萬大軍,到第二年夏天,僅僅不到一年時間,攻破王儉城,滅掉了衛氏朝鮮。漢武帝在衛滿朝鮮故地,設立樂浪等四個郡,中原王朝對這裡的治理,維持數百年之久。

西漢初年,漢朝遼東太守對衛滿朝鮮提出要求:

“保塞外蠻夷,無使盜邊,諸蠻夷君長欲人見天子,勿得禁止。”然而當時的衛滿朝鮮,憑藉著自己的國力到處征戰,成為了當時的海東大國。

按道理來說,以漢朝強悍的國力,滅掉區區的衛滿朝鮮不在話下。然而事實上,為了滅掉衛滿朝鮮漢朝損失慘重,前後一共五位指揮官,有四個死在了戰場上,僅剩的一個人被貶為平民。

一場著名的戰役非但沒有功臣,反而出現了許多的罪臣,這是非常罕見的。對於漢朝來說,對付匈奴需要大量的投入是非常正常的,然而按照衛滿朝鮮的實力竟然也讓漢朝如此費盡心思,那就很不正常了。

從漢朝開始,朝鮮半島北部一直歸屬於中原王朝,對於中原王朝來說,單純的遊牧民族並不難對付,難以抵抗的是農牧兼有的勢力。匈奴、突厥、鮮卑,比後來的金朝、契丹、高句麗、滿清要容易對付太多。


澹奕


歷史淵源和威脅性不一樣。

對漢朝而言匈奴是世敵,是威脅漢朝存在的外患,另外還是屈辱的代名詞,所以從劉邦建立漢朝起,到漢武帝前期為止都是隱忍待發,積蓄力量的準備期,之後強大的漢朝在漢武帝的帶領下集全國之力來對抗匈奴,因此對漢朝而言對外作戰的重心是匈奴。

衛氏朝鮮對漢朝而言說是番外之臣也不為過,它們的建立者和統治者基本上都來自古中國,一直深受中華文化的影響,和中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只不過到了漢武帝時期因為一些原因才導致漢武帝決定將其納入中華版圖,對此漢武帝並沒有特別將其放在心上,比如對世敵匈奴,漢武帝派遣的都是國之精銳,而對衛氏朝鮮漢武帝派遣的居然是囚徒組成的軍隊,就這樣也很輕鬆的將衛氏朝鮮滅掉,將朝鮮半島北部納入中華版圖,然後設置漢四郡。

另外題主所言漢滅朝鮮比打匈奴還費勁,這個真不知道題主是從哪裡看到的,一個是舉全國之力還輸輸贏贏,另外一個只派遣了一些不是正規軍的軍隊就將衛氏朝鮮滅掉,難和易還有疑問麼?說白了漢朝真的沒將衛氏朝鮮放在眼裡而已,匈奴威脅影響著漢朝的生死存亡,漢朝嚴陣以待,衛氏朝鮮只是漢朝閒來無事隨手收拾的存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