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快50年后:华北区极端热浪或让户外配送物流人致命?

美国时间7月31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一个研究小组在《自然—通讯》杂志上发布论文表示,由于气候变化和灌溉农业的发展,2070年至2100年,中国的华北平原可能因为极端热浪而变得不宜居住,而这样的热浪对户外工作者而言甚至可能带来生命危险。

该研究所采用的模型分析结果进一步表示,除非二氧化碳排放得到有效遏制,否则华北平原将在2070年至2100年之间达到致命的35度湿球温度阈值,户外工作者可能在极端热浪袭击后的几个小时内死亡。

湿球温度是指对空气进行加湿,其相对湿度达到100%时所达到的温度。当湿球温度达到35℃阈值的时候,即使身体健康的人坐在阴凉处,只要人体的自然降温机制(人体汗液蒸发降温)得不到保障,也会在不到6小时内死亡。

世界卫生组织的一份报告显示,2030年至2050年间,与气候变化有关的热应激可能会导致全球每年有38000人死亡。

在国内,高温对户外工作者带来伤害的案例逐年增多,这和频繁打破高温记录城市的数量增多密不可分。比方说今年入夏以来,苏州、沈阳、武汉就接连创下历史记录。几天前,北京开启了预计为期4天的高温天气,北京电网负荷也随之冲破历史纪录。

目前,户外工种可大致分为快递、水电、环卫、建筑、搬运。近年来,随着快递业务总量的不断扩大,快递员的工作压力日益凸显。考虑到送件时效,快递员几乎成了为数不多的不得不长时间暴露在室外的工种,而这将直接增加热射病的发病概率。

最快50年后:华北区极端热浪或让户外配送物流人致命?

相关数据显示,每年7~8月为热射病(中暑第三阶段)高发期,其中,劳力型热射病是中暑最为严重的一种类型。发病急,病情进展快,如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救治,死亡率高达50%以上。

2016年,一名来自安徽省的快递员中暑死亡,年仅28岁。今年在苏州,一名40岁的快递员因为同样原因被送进ICU,送至医院时一只瞳孔已经放大,脑部CT显示其颅内出血超过100毫升,面积几乎覆盖半个大脑。

问题的严重性正在促使各方行动起来,菜鸟通过城市超人计划把冰柜放到了街头,希望能给快递员顺路降温,很快这一做法得到了其它城市效仿。“通达系”快递公司则公布并实施了针对快递员的高温津贴。

“高温津贴”项目来源于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原卫生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关于印发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的通知》,该办法第十七条规定“劳动者从事高温作业的,依法享受岗位津贴。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在35℃以上高温天气从事室外露天作业以及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将工作场所温度降低到33℃以下的,应当向劳动者发放高温津贴,并纳入工资总额。高温津贴标准由省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状况适时调整。”

不过,法规对拒不发放高温津贴的企业,缺乏有效的处罚措施,从而导致高温津贴难以落实。相关调查结果显示,通达系快递公司中并不是所有城市的快递员都能享受到高温津贴,尤其是加盟商手下的快递员,高温津贴更是听说过却从来没见过。

虽然劳动监察部门鼓励快递员对拒不发放高温津贴的企业进行举报,但是不少人碍于怕麻烦、丢饭碗等原因临阵退缩,事后又因此错过最佳维权时间。

目前,各地对于高温津贴的领取标准多有不同,比如北京规定每年6~8月间,分拣和派送岗位的人员在33℃(含33℃)以上均有权领取每月120~180元的岗位。其它城市也多围绕此津贴标准浮动,通达系快递公司则部分采取了200元/月的高温津贴标准。

事实上,无论是给快递员降温还是给物质补偿,都尚处于职业保障阶段。设想一下,假如人类今天就要面临文章开头《自然—通讯》杂志预测的极端气温天气,那这些措施是否还能完全解除气温对快递员的生命威胁?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如果想要完全避免这种隐患,当下视野范围内最可行的办法就是利用机器人大规模替代快递员,从而在根源上杜绝人类暴露在室外作业的可能性。

就眼下的无人技术发展而言,公认的结论是,未来10年内几乎不可能实现。考虑到预言最快来临(如果成真,但全球温度逐年上升已成定论)也要本世纪下半叶,届时说不定相关技术有机会大规模采用(当然这可能会牵涉到原有快递员转型的问题)。

更疯狂的设想则可以给快递员披上一层高科技外衣,以此保证身体免受伤害。当然,仅从商业角度来看,这也许是一种成本更高的做法,实现起来更具难度。

显而易见,无论是无人机大规模投入,还是疯狂的高科技外衣,都离不开成熟技术的搭建。窥一斑而知全豹,更多的快递公司意识到技术投入的重要性,或许绝非为了赚取更多利润或者提升效率那样简单。技术能改善我们的生活,也能在那一天来临之前,保护快递员不受高温伤害。

(掌链传媒记者 刘宇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