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中心升起的「明珠」

副中心的建設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著,而大運河文化帶的建設也緊跟著副中心的建設步伐,緊鑼密鼓地進行著。副中心位於大運河文化帶的終端,擁有著許許多多的歷史文化遺蹟,這些歷史文化元素已經成為副中心文化底蘊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今,在通州文化領域內,又將升起一顆璀璨而耀眼的“明珠”——漷縣古城!

說起通州的漷縣古城,絕大多數人有些陌生。要知道,漷縣的歷史那是相當的悠久,可以追溯到秦漢時期!地處通州東南部的漷縣鎮,位於京杭大運河西畔、港溝河西岸、京津塘高速公路以西,曾是皇家遊獵之地。修建京杭大運河後,這裡就變身為運河的“鈔關”,也就是現在的收費站,由大運河來往京城的船隻都要在這裡交稅。

就在副中心興起的今天,就在構建大運河文化帶的今天,漷縣古城被獲准原址復原!這就意味著,目前位於漷縣古城範圍內的村子將進行整村搬遷,即將開始對古城護城河、州衙、關帝廟等重要建築群進行展示性復原。

遙想當年,漷縣古城一派繁榮景象。目前,我們可以通過在漷縣的鄉情村史館展覽的《漷縣古城原貌圖》一窺究竟!在一整面牆壁上,一副水墨丹青呈現在眼前,這就是《漷縣古城原貌圖》!圖中,高大的城牆,悠長的護城河,錯落有致的亭臺樓閣,阡陌縱橫的街頭巷陌,熙熙攘攘的市井生活……其實,漷縣古城是一座十分有特色的古城,沿著城牆有一圈護城河,聯通北運河、港溝河、蕭太后河,東西南北各有一處城門,城內外分佈著“四臺八廟七十二眼井”,在原貌圖上還能看到瞻星臺、接星臺、關帝廟、城隍廟、文廟等位置。要知道,這些地標性建築都存有地基,就埋在如今的漷縣村地下,挖開後還能夠找到準確的位置,這也就奠定了漷縣古城進行原址復原的基礎。

讓我們再走進漷縣書院的展廳,這裡正在展出漷縣古城模型,100多平方米的大廳內,整齊地擺放著泥塑的宅院模型。通過漷縣古城模型,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出漷縣古城的四門,分別是“通都門”“臨津門”“迎董門”等。同時,古城內景象也是一覽無遺,城內被一橫一縱兩條主街道分為四個區域,灰瓦灰牆,紅門紅柱,頗有古韻。除了普通民宅,每個區域都有幾處規格較高、面積較大、造型別致的二進、三進院落,門前還設有影壁。蹲下身子仔細觀察,能看到這些特殊的院落門前掛著牌匾,有縣衙、關帝廟、城隍廟、庵廟等。

目前,漷縣古城復原的具體方案正在設計當中。在不遠的將來,我們就可以實地看到漷縣古城的全貌!在副中心的大運河文化帶的諸多元素內,漷縣古城必將成為一顆璀璨耀眼的文化“明珠”!漷縣古城也必將成為副中心的一張標誌性文化品牌!

讓我們拭目以待,期待再現輝煌的漷縣古城!

副中心升起的“明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