跌宕起伏的匯源果汁,對飲料行業有何啓示?

最近,匯源果汁因負債超百億,被停牌等新聞一時成為人們所關注的焦點。曾經的國民果汁已臨近崩潰的邊緣?

據報道,匯源負債114億,有84億是通過銀行、公司債券、融資租賃等渠道拿來的借款。如何處理這些債務,儼然已經是關係匯源生死存亡的問題了。外界紛紛一面倒的唱衰匯源,曾經的國民果汁真的就這麼涼了嗎?

跌宕起伏的匯源果汁,對飲料行業有何啟示?

憶往昔:曾經的中國第一果汁品牌,錯過可口可樂天價收購

曾經,它的經典廣告語“喝匯源果汁,走健康之路~媽媽選匯源,全家更健康~”人盡皆知,和健力寶一樣,匯源是80、90後兒時最喜歡的飲料之一,也是他們的集體回憶。

匯源集團成立於1992年,經過20餘年的發展,在全國各地成立了140多個經營實體,以果汁產業為主體,形成了匯源果汁、匯源果業、匯源農業、味帝進口椰子汁互相促進、共同發展的產業格局。

2005至2008年期間,匯源佈局上下游,不僅幫助解決農民“賣果難”的問題,也將百分百果汁和中高濃度果蔬汁這一新的飲料品類帶給中國消費者,這兩種果汁的市場份額高達50%,匯源果汁也因此成為了“國民果汁”。

2007年2月23日, 匯源果汁在香港掛牌上市,其發行價最終定價6港元,為招股價區範圍4.8港元至6港元的上限,籌資規模達24億港元,成為香港2007年以來最大規模的IPO。當日收盤9.98港元,比招股價高出66%。同年,匯源果汁入選年度網民最愛十大品牌。

2008年大概是朱新禮希望與失望交織的一年。那一年,他成功當選2008年“CCTV中國經濟年度人物”;也是在那一年因未通過《反壟斷法》,可口可樂與匯源果汁的併購案宣告失敗。

跌宕起伏的匯源果汁,對飲料行業有何啟示?

2008年9月,可口可樂提出以12.2港元/股、總價約179.2億港元收購匯源果汁所有股份,這一收購被稱之為“天價收購”,當時匯源果汁每股價格是4.14港元。最終,該收購案因未通過商務部的反壟斷審查而石沉大海。

果汁業務沒有出售成功,前期對於上游的盲目擴張,大批工廠閒置,工廠產能利用率不足,使得匯源利潤逐年下滑,陷入虧損。

看今朝:遭遇債務借款危機,市值跌落谷底

據匯源果汁公開的財務信息顯示,2014年至2016年,匯源果汁淨利潤分別為-1.26億元、-2.29億元、0.13億元。2017年未經審核的淨利潤為1.35億元。此外,匯源果汁的負債規模逐年遞增:2014年至2017年,匯源果汁負債規模分別為65.35億元、76.62億元、99.95億元和114.02億元。

跌宕起伏的匯源果汁,對飲料行業有何啟示?

事實上,自2011年以來,匯源果汁扣非淨利潤已連續6年為負,一直在-2億元至-6億元間徘徊。

今年3月29日,匯源果汁在沒有得到董事會批准、簽訂協議、對外披露的情況下,向匯源集團旗下關聯公司北京匯源飲料借出42.75億元短期貸款,此舉違反了港交所上市規則中關於關聯交易申報、股東批准及披露的條款。

隨後,匯源果汁發佈停牌公告稱,原定於3月29日發佈的2017年全年業績將延後發佈,公司股份及債券將暫停交易。在此期間,匯源果汁多次將2017年業績及相關年報延後公佈,公司股票停牌已近4個月。

據此,匯源果汁回應稱已收回對北京匯源飲料的全部借款和利息,積極正確申請違約豁免。7月20日,匯源果汁最新告示:若不能在2020年1月底完成復牌條件,港交所將展開取消公司上市地位的程序。而至今,匯源果汁仍未達到復牌條件。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根據媒體報道,從2011年起,匯源果汁連續6年扣除非淨利潤均為虧損。非但沒有止損,並且在2017年中旬,債務已達到115.18億元。

6月12日,穆迪將匯源果汁的信用評級下調三檔至Caa1,主要是擔心港交所提出的復牌條件將延長其股票停牌時間並導致資金鍊吃緊。不久後,惠譽評級也將匯源果汁的長期外幣發行人違約評級從B下調至CCC+。

此外,匯源果汁被調出恆生綜合小型股指數成份股等多個指數及分類指數名單,同時被調出港股通標的名單。

對此,匯源相關人士透露,當前匯源的確遇到一定的債務問題,但程度並非外界所猜測的那樣,更談不上是危機,截至目前,匯源果汁負債率合理,且2017年淨利潤同比上漲10.35倍。

雖然如此,但依然無法打消外界的疑慮,而是從實際層面來說,10年前,可口可樂試圖以近180億港元收購匯源果汁;如今,匯源果汁最新市值僅為53.97億港元,債務問題是不爭的事實。

觀行業:產品時機渠道資源,缺一不可

雖然當前市場對匯源果汁有唱衰之勢,但是匯源果汁留給飲品行業的啟示不應忽視。

第一,企業產品應貼合市場主流。在國內果汁飲料行業,低濃度果汁憑藉存儲方便、價格低等優勢成功打敗中高濃度果汁,佔據著整個果汁飲料80%以上的市場份額。然而,匯源果汁的主營業務是生產中高濃度果汁,其市場容量本就較小,也就註定其很難有大成就。同樣的情況在方便麵市場也曾出現,在油炸麵餅盛行時,五穀道場試圖以非油炸方便麵“突圍”,只能面臨失敗的結局。

第二,進入市場的時機非常關鍵。匯源果汁雖以中高濃度果汁為主營業務,並不代表其生產低濃度果汁。任何一個企業都會根據市場需求變化而調整戰略,匯源也不例外,拓展低濃度果汁業務就是重要表現,只是時機不對。匯源進入低濃度果汁領域時,統一、康師傅早已發展起來了,匯源作為後進入者在影響力、渠道、產能等方面均不具優勢,自然也就難有良好表現。

第三,渠道是飲料企業的命脈。渠道可謂是企業產品與消費者之間的橋樑,其多與少、寬與窄決定著產品能否被多少消費者所熟知,也就決定著潛力市場有多大。與可口可樂聯手失敗對匯源最大的打擊在於渠道的裁剪,這成為匯源後來難以彌補的一個漏洞,發展頹勢漸顯也就不可避免。此外,還有如王老吉與加多寶的爭奪戰,雖然王老吉收回商標權,但由於加多寶對商超、餐飲渠道的控制,王老吉始終無法打垮加多寶。

環顧整個飲料行業,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企業間競爭甚為激烈,口味和品類的創新無疑是企業殺出重圍的良策。儘管飲料行業並非技術型行業,企業面臨產品被競爭對手複製的風險,但是開創新品類或新口味的企業會憑藉首因效應成為該細分行業的領軍者,擁有第一的市場份額自不在話下。

雖然“早”是企業進入市場的第一原則,但也不應過早,因為創新的品類或口味一旦超出消費者接受範圍,無市場的產品也註定要失敗。

筆者認為,國內飲料行業發展迅速,消費升級、城鎮化等均為國內飲料行業的發展創造新的機遇和挑戰。企業產品、進入市場時機及渠道、資源都是飲料行業的關鍵競爭要素,四者缺一不可、相輔相成,未來企業應針對自身發展情況查漏補缺,如此才能才有可能在競爭激烈的飲料界佔據一席之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