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牀醫學真的人才緊缺了嗎?如果是,那麼年輕醫生待遇爲什麼還是不好?

樹枝和樹葉


剛發工資的我,心情非常複雜,剛好在頭條看到這個問題,來回答一發,僅供參考。

先交代地標,所在城市深圳,崗位是婦產科醫師,有編制,今年剛碩士畢業參加工作。


(12月份工資)

後來查了工資表,應發工資7100+人民幣,扣除五險一金,還有補釦公積金兩千多,到手不到3000塊錢的工資(去除補釦,應該能有接近5000塊工資)。獎金是按照季度發的,按照師姐們的說法,應該一個月能有八九千塊錢。

每個月值六次夜班,夜班新收十幾個病人,做兩三臺手術,常有的事,基本是嗨到天亮,一個夜班下來,基本臉色慘白,生無可戀。雖然也已接受並習慣。

不過有夜班補助,一個夜班五十塊。

好在個人對錢也沒有太大的追求,生活還算質樸,餓不死就可以了,三千塊一個月也能活,吃住在家裡,不需要交房租,也很少去外面吃大餐(也不太敢)。

交給家裡生活費一千塊,交通費兩百塊,同學聚會預算五百塊,其他雜七雜八差不多也夠用。

偶爾認真思考生活的時候,不免也有些恐慌,萬一遇到家人遇到生病或者其他風險的時候,是否有經濟能力抵禦風險?

萬一遇到心儀的對象,偏偏他又是個窮小子的時候,如何維繫愛情和組建家庭?

這就是一個小醫生的困惑和無奈,感謝我的父母,沒有給我太大的壓力,而且在行醫的路上一直給我支持和鼓勵,其實嚴格來算,28歲的我還在啃老,儘管我也沒有停止努力。

誰選擇當醫生,不是帶著一點點理想呢?

儘管現實並不樂觀,放棄理想總有那麼一點不甘心,半途而廢的感覺真是糟透了,花了越多時間和精力,越不捨得退出。

而且八年抗戰(本科+碩士)下來,發現自己除了看病(還只會婦產科),別無長物。

也許有一天努力的我也可以讓家人和自己過上體面的生活,誰說一定不可能呢?


婦產科小超人


關於臨床醫學是否缺人才的問題,這樣說吧,醫院缺的是主任醫師級別的領軍人才,但大醫院不缺基層幹活的人,小醫院年輕醫生待遇也確實非常一般。

醫院醫生的收入和稀缺程度分化很大。首先,不管是北上廣的三甲大醫院,還是一般城市的綜合醫院,對於各個臨床專業的學科帶頭人還是非常歡迎的。如果是某個學科非常牛的人,比如或者學術非常牛,發表過高分數的SCI,或者臨床技能非常牛,在本專業領域可以排的上號,大城市的三甲醫院是非常歡迎的,甚至要可以百萬年薪聘用,給別墅、大房子住等。一個很牛的科室學科帶頭人,可以給醫院帶來聲譽、病人的雙收入,各個醫院都是搶著要的,這部分是稀缺人才。

而對於臨床的基層醫生,情況則大不同。先說大醫院吧,為什麼不缺基層醫生呢?大醫院臨床的日常工作是這樣的,病房裡會分成幾個組,每組有一個帶組醫生(一般是本院的主治醫生),負責制定住院患者的診治方案。每個帶組醫生下面有若干個幹活的醫生包括參加住院醫培訓的醫生、進修的醫生、在讀的研究生醫生、進修的醫學生等。簡單講,日常的活都是被這些基層醫生幹了(大部分都不是本院的醫生)。所以像題主所說的華西醫院這樣的大醫院,根本就不缺基層醫生,即使你在華西讀了本科、碩士、博士,最終能留校的可能性也非常小(除非你的老闆非常牛或者你發表了超高分數的SCI)。所以這些大醫院先別說待遇,連進去都進不去。而進到一些二甲或小城市的三甲醫院,基層醫生大多賺的是辛苦錢,主要是三多一少,夜班多、工作多、責任多,錢少,這些醫院的基層醫生流動性非常大,可能也和待遇差、工作負荷大有關。

當然,如果題主抱定一顆學醫的心,華西醫院倒也是個不錯的選擇。華西醫院是國內一流的醫院,但是華西的分數要求是非常高的,以前甚至比清華的錄取分數線還要高。現在華西醫科大學併入四川大學,希望你能如願考入四川大學臨床醫學院就讀。


醫患家


剛一個新來同事回家後就再也不回來了,好吧其實她總共才來了科室1天就請假回家拿行李和洗漱用品,就這樣今天剛剛給領導打電話,說待遇太低,宿舍太差,不想幹了。但是,緊接著下午又一個新人來報到了,看著同事把走的那個同事的證件抽出來換上剛剛來的這個同事,不禁感慨萬千。

臨床真的一點都不缺醫生,或者說已經飽和的溢出來了。但是年輕醫生待遇低真的,很多人都是經歷了5+3出來後發現自己待遇和在飯店端盤子待遇差不多,但是每天工作量和承擔的風險卻遠遠高於其他行業。

每年都有幾百萬的醫學畢業生加入找工作大軍,但是醫院的崗位有限,所以很多人發現工作要麼找不到,要不不滿意,就這樣考研,考博,但是3年過後會發現情況並沒有好轉,因為這3年你又多了至少1千萬的競爭對手,所以你的研究生學歷或者博士學歷並沒有給你提高多少競爭力。

醫學缺人才但是不缺人,特別是剛剛畢業的新人。像華西這樣全國數一數二的醫院,你博士也很難進入。所以你真的想要選擇醫學這個行業,那麼努力吧,讓你有更多的閃光點,足夠優秀,成為真正的人才,這樣才能夠順利的進入你心儀的醫院。


康復科李醫生


這麼說吧,好的醫院要求越來越高相應能進去的越來越少。而相對沒那麼好的醫院缺人但是去的人少。

同理。好的掙錢的科室想去的人多,能去的人少。不太好例如兒科急診這樣的科室需要人多但真正願意去的人太少。

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同時存在。

北京的一些比較著名的醫院現在招聘的標準已經是博士了。各地的三甲醫院也基本都是研究生學歷。

現在要求規培三年,而考研可以與規培同步進行。所以考研也成了大部分醫學生的首選和必選。

研究生越來越多。而成為研究生的人大部分都是三甲醫院,選擇縣級醫院的很少,更遑論衛生院這些基層了。

而醫生工作強度大。壓力大。連軸轉的工作,幾乎全年無休。收入雖然可觀,但是和付出往往不成正比。

而且醫生學習週期長,現在也要求規培,以後還可能有專培。職稱評定要求也越來越高,要終身學習還要提升業務能力。

所以說,臨床醫學人才緊縮是事實。而待遇不好也是事實。

但是醫生這個職業,會給人帶來很大的成就感。健康所繫,性命相托。其實醫生這個職位需要的有信仰。

信仰以人的生命健康為首位,信仰治病救人就是行善積德。信仰這份事業可以給你帶來榮光與欣慰。

真正能成為大家的專家,看起來都是樸素慈祥,閃著人性的光輝。為人們建起健康的屏障。


飛說布客


作為一個醫生,我說兩句大家參考。

中國的臨床醫生真的緊缺麼?

這個,說實話不知道會不會被斃掉?辛辛苦苦打字結果審核未通過,那就不好了。不過,我還是說實話吧。

總體上講,中國的醫生不但不緊缺,而且還處於高度過剩的階段。這就是很多醫學院畢業生感覺就業困難,甚至不得不選擇改行的原因。這也是中國下一步要解決的重要問題。

理解這個問題,涉及到好些內容。比如說中國很大,有的地方(比如說大城市裡)確實存在醫生短缺,醫學是一個很大的行業,在某些醫學領域裡(比如說兒科領域裡),確實存在著一時的短缺。但在總體上來講,中國的醫生數量處於非常富裕,就業很困難的階段。

中國的許多大型三甲醫院,確實比較忙。但更多的醫療機構,其實都處在開工不足,甚至是基本停工,門可羅雀的狀態。有人說,這是因為底層醫療機構技術不行,老百姓信不過,所以大家才都往大醫院裡跑。其實這是瞎說了,老百姓不傻,一個兩個老百姓也許是盲目的,但成百上千萬老百姓克服重重困難,到大醫院裡去擠破頭,還持續這麼多年,這絕不是“老百姓傻”能解釋的。

這裡的原因在哪裡呢?

這裡的原因是“醫療需要和人均收入密切相關,社會經濟水平決定了老百姓看什麼病”。

什麼意思?

這就是說,如果我們直接比較中國人均有多少醫生,美國人均有多少醫生,那中國確實是醫生太少了。但如果我們在比較時引入“人均收入”這個指標,按人均收入來比較,那你馬上就會發現,中國的人均醫生數量太多太多了。

另外:人均收入只有八千美元的,對醫學的需要,和人均收入三萬八千美元的,肯定不一樣!人均收入只有八千美元,卻非要按人均收入三四萬美元養醫療養醫生,消費醫療服務,那根本就養不起!現在的中國,就是“小姐身子丫鬟命”,人均收入只有八九千美元,卻非要“夢想”按人均收入三四萬美元搞醫療,這要是(馬上就)能行得通,那才叫見了鬼了呢!

因為現在,中國的人均收入只有八九千美元,這種情況下,人們只能有錢去看“大病”,至於頭疼腦熱,感冒發燒之類的小毛病,那就“多喝點水”,或者自己跑到藥店裡買點藥吃了。對於絕大多數中國人,特別是在“人均”上扯祖國後腿扯到大腿根的人,只有到不舒服的確實不行了,才會掏錢到正規大醫院去看病。這是沒辦法的事,一分錢一分貨,你就是再指責醫生醫院沒醫德喪良心,那天上也不會掉餡餅,該花的錢最終還是羊毛出在羊身上,道德批判帶不來人民幣,還是個一分錢也省不了。

這也是大醫院現在這麼忙的原因,最重要的原因。因為大家去醫院看病,很少是去看一般的小病,一般的病為了省錢,老百姓就忍著不拿它當回事看了。大家到醫院去看病,往往都是一般醫院看不了的大病疑難病,而很顯然,大病疑難病就應該到大醫院裡去才行。要大醫院就是為了解決大病疑難病的,對不對?!現在,很多大醫院床位緊張,就是你真有什麼大病都不一定能得到床位,這種情況下,想一想,除非你身份特殊,要不然你一個感冒發燒頭疼腦熱的,還想佔大醫院的床位?可能麼?!

因為中國還沒有發展到美國那樣的階段,所以,按照中國現在的具體發展階段,中國的醫生是顯著過剩的,正是這種顯著過剩,才造成了很多底層醫院門可羅雀的悲慘境地,也才讓醫學院畢業生在就業時競爭激烈,很難找到自己滿意的工作。

最後一個事情還得說一下,未來,隨著中國社會的發展,特別是社會醫療保障制度的建立和深化,以及做醫生的門檻越來越高,中國醫生顯著過剩的情況會有所改變,所以,所謂“美國的今天就是中國的明天”。大概還要二十多年,中國的人均收入才能趕上今天的美國,到時候,到二十多年後,中國現在的醫生數量就不夠了。

供題主和大家參考,期待在交流中共同進步。


137億年前的氫二氧一


您的這個問題看似一個就業選擇問題,實際上是一個綜合性的社會問題。臨床醫學缺少人才是目前中國醫療資源緊張的一個縮影。造成醫療資源緊張的因素是由多種原因一起造成的。我曾經跟一個認識的牙科主治醫師聊天,問他為何在公立醫院看牙如此之難,他說目前國內的牙科醫師與患者比例高達3000比1,每天排隊看牙的人從沒開門就開始排隊一直排到夜診。我問其原因,他說,小醫院小診所或者社區醫院患者不放心不愛去,全都集中到大醫院,有的醫院門可羅雀,有的醫院手術排期能排到3個月後,這不僅會影響最佳治療時機,還造成了相當嚴重的資源浪費。普通醫院的主治醫,一輩子接觸到的病例可能還不如大醫院主治醫一年接觸的病例多,這就間接造成了醫治水平的差異,如此以來開始進入惡性循環,水平不高患者少,患者少收入就少,便沒錢引進高水平醫師和醫療器械。剛畢業的醫學院學生為何都想去大醫院工作?原因大致也是如此。這就造成了人才的絕對數量少但集中度非常之高的奇怪現象。人才的集中度高還會帶來其他負面效應,最常見的就是不正當競爭,職位空缺就那幾個,但有幾十個甚至幾百個去競爭,這其中一定會出現暗箱操作,這是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誰都改變不了。所以,這就造成了題主的困惑。不僅醫療人才,中國各個領域都普遍有這個問題。


撒野的銀狐


作為一個女朋友是醫生的苦逼人士之一,真的是槽點滿滿,女朋友是河南的一個三線城市的兒科醫生,5+3年的碩士研究生,家裡一說起醫生還是碩士,都會說小子你真是走了狗屎運,祖上墳頭冒青煙,祖上集了八輩子德到你這裡大爆發了,每每收到這樣的祝福,我都會笑的滿臉開花,不停的說“是!是!是!我真是天下最幸運的人!沒有之一!”

先說上班時間,四天一個輪迴,白班,夜班,下夜班,半天班,每天都要上班,四天就一個大夜班,好不容易等到一個半天班,要不被拉去培訓,要不就是志願活動,要不就是替主任領導值班,你要是想跟她好好的呆一下午,想都別想,沒可能,病人的微信每時每刻都在提醒你是一個白衣天使,你沒有自己的私生活,你要全身心的全心全意的投入到為人民服務中去,真的是要了她的命,也要了我的命。

醫患關係的極度緊張,不可否認的是現在看病確實比以前的要貴的多,所以很多人就本能以為所有的錢都落入醫生的口袋裡去,事實哪?現在的醫院超編極其嚴重,各種領導的親戚佔據著各個可有可無的部門,也佔據著巨大的資金壓力,還有在我們三線城市的一個床位費一晚上也就是5塊錢左右,每天24小時的空調伺候著,醫院其實是賠錢的,再加上現在的醫療環境和以前比起來怎麼樣,哪個醫院不是高大氣派,乾乾淨淨,哪個醫院不是要規劃巨大的停車場等等,這都要花錢,這些原來都沒有的嚴重加劇了患者的看病成本,也擠佔了本應屬於醫生的那部分工資。

近幾年來越來越多的關於醫生的題材,把醫生的職業描述的過於美好,有錢有閒,電視裡的這些待遇都是那些腦殘編劇和腦殘導演合理編的一個美好的室外桃園,現階段醫生的流動性完全不比工廠的流動性差,待遇差,沒休息,醫患緊張,所有的所有都構成了現在醫生的尷尬局面。

基層醫生少嗎?一點都不少,如果醫生少的話還會有以上的那些可悲的局面嗎?







發現裝


人才是緊缺的,可醫生群體從不缺人。人才一般經過層層篩選,大大小小的考驗,諸多的筆試面試,才能貼上人才的標籤,而不是就是經過大學本科五年的基礎醫學知識灌輸就能成為人才的,而這些進入大學接受醫學知識的醫學僧只能滿足基本的醫生要求,這也就充足了醫生群體中最底層的保留量,而這些量往往都過於龐大,根據金字塔模型,量的更迭隨著層數的遞增而遞減,也就是說醫生群體整體涵有量成遞減,而這也符合客觀的市場規律,資本往往流向少數且手握最新最佳的資源的人裡。這是其一,其二,資源獲取與存儲講究私有化和人性化,沒有哪一位大牛願意簡單的貢獻自己的知識產權和長期在該領域的摸爬滾打獲得已有有形產物,這一切本是自己合法的所得,被法在以法律的形式予以保護,是任何人不能侵犯的個人資料,這也就是說大部分資源向先期獲取的群體或個人保存下來,而這一切的流向掌控是則需要先行取得這部分群體的默認或者他們的自願,才能出現資源流出,出現資源更新的平臺,這一切轉化為人與工薪上的體現,就是有那一部分年輕醫生要付出與高年資醫生同時期的等同的辛勞與責任以及長期的付出,才能從小媳婦熬成婆,從高年資醫生手中接過交接棒,完成身份的轉換以及豐碩薪資。然而說到底薪資問題只能在醫生群體整體中基數上探討,而不能超過醫生範圍,往往有些人拿醫生的問題去和別的職業對比,這就涉及了職業的侷限性和限制性,不可取。總之,人才的體現是在薪資上表現出來,而不能僅僅只囿於變換的數字,我們要看到薪資之外的待遇,比如當你是醫生群體的一份子,你就有非醫生群體的優勢那就是時刻觀察家人身體健康信號的釋放以及就醫的綠色通道,當然呢,比起成天出入高樓大廈的西裝打扮的金融人士,這點薪資微不足道,但是希波克拉底的宣言是我們每個醫生在地表最強的誓言。


水火涅槃1


作為一名醫生而且是一名年輕醫生,我覺得這個問題我有資格回答你。首先來說臨床醫生的緊缺和年輕醫生待遇不好兩個問題之間有一定的相關性,我覺得年輕醫生待遇不好只是臨床醫學人才緊缺的一方面原因,更重要的還是目前整個大環境所影響,媒體導向所致。前一段時間頻發的惡性傷醫事件,也許只是醫患關係緊張的冰山一角而已;試問醫生連自己的安全都不能保證,又怎麼能保證其他人的安全?各個行業都有其中的敗類,都存在道德品質極低得人,醫療行業也是如此;但我相信絕大部分醫生都能堅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線,都在內心深處留有那份救死扶傷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對待每次傷醫事件我們都要冷靜客觀的公正的去分析其原因,一味的謾罵詆譭某一方是無用的;

在說到中國醫生的收入,有一個事實我們必須承認:至少90%的中國醫生的月收入在1K—10Krmb之間,中國最多的還是一些大專,本科畢業的醫生,雖說這些年醫生學歷有所提高,但是相對於中國龐大的醫生基數,還是提高有限;偏遠的山區,剛工作的畢業生在某些醫院開始的收入可能少於1K; 某些醫院的熱門科室的醫生, 一些主任級別的醫生,月收入30K以上很常見,月入300K的大牛我也見過,不過,這都是少數情況,不是一般的醫生可以奢望的。同時可能存在科室收入分配不平衡,手術提成高的手術始終在科室幾個人的手中。

我想只有國家加大在醫療衛生上的投入同時逐步完善醫療保險制度破除醫療保險報銷的不平等,才能根本解決目前患者看病難看病貴的局面。附圖

世界各國醫療衛生投入排行榜一覽


眼科醫生說科普


你把概念搞混了,人才跟人是兩碼事!哪個行業都缺人才,但這個行業不一定缺人。臨床是缺人才,你要真是個人才。有豐富的經驗。你會缺錢???大把的私立醫院老闆屁股後頭追著你給你高薪。但如果你是個剛畢業的學生,屁毛不懂,人家憑啥給你高工資??而現在普遍又是這種狀況,很多博士念出來也啥都不知道,醫生這個行當,理論重要,實踐更重要!正是因為剛畢業學生啥都不懂,國家才規培!讓你去三甲醫院多學學多看看,至少你能獨當一面的時候再去談工資談待遇。我們這剛畢業的小醫生就是,診斷用藥啥也不會,還懶得不帶動,不帶學,不指望你給老大夫端茶遞水,寫寫病歷你自己也能學點東西啊。這些都不帶幹,來了就打聽啥藥有提成,啥藥提成高。。。。就這,你還指望他能有啥出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