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炮「喀秋莎」究竟有多厲害?

第一軍情


在蘇軍火炮武器庫中,曾有一樣武器在戰場上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她在二戰期間曾為紅軍立下了汗馬功勞,她在德軍兵臨城下的時候使德軍的裝甲集群灰飛煙滅,紅軍戰士都給她去了個美麗的名字,“喀秋莎”。


蘇聯紅軍曾經裝備的喀秋莎火箭炮

1941年7月14日,巴巴羅薩計劃開始沒多久,德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佔領了蘇聯的很多地方,作為急先鋒的裝甲集群已經兵臨蘇聯重鎮奧爾沙城下,德軍為了儘快拿到急需的補給,正以最快的速度向奧爾沙火車站靠近。


莫斯科時間下午2點30,突如其來的聲響驚動了火車站內急忙運輸物資的德軍,幾秒不到一團團火球躍空而起,很快朝德軍士兵飛來。伴隨一陣“轟隆”車站內德軍瞬間灰飛煙滅。這事傳到德軍高層引起各種猜測,很多人認為蘇聯人已經開發了新型武器,而一部分認為這是蘇軍一般火炮造成的。直到莫斯科戰役時,德軍繳獲了一門“喀秋莎”火箭炮德軍才意識到這款武器對於他們的影響。


蘇軍在柏林戰役大規模使用的喀秋莎火箭炮


其實早在蘇德戰爭前,蘇聯人就在火箭技術上下了不少力。沙俄時期時,航空工程學家就曾提出航空火箭的猜想,可是由於條件簡陋無法完成。到了蘇聯時期,專門研製火箭的第二中央特別設計局成立,蘇聯人打開火箭的大門。後來蘇聯人研製的pc82火箭彈在哈拉哈河戰役中,通過空軍的發射成功教訓了一下日本人。


二戰後曾用以援助我國的喀秋莎


德軍對於這款火箭炮,最初是十分恐懼的,他經常活躍在斯摩稜斯克、亞爾尼亞等一些最前沿的地區,以至於德軍最高統帥部下令一定要千方百計繳獲這些武器,甚至可以全殲,不過每次德軍的行動都落了空。


歡迎大家關注本號,提供更多的軍武知識科普。


兵器次元


在二戰中,由於受戰爭的影響,交戰各國發明瞭很多聲名顯赫的軍事武器,而在蘇聯最為有名的就是“喀秋莎”火箭炮了,幾乎在交戰初期成了蘇軍的秘密武器。

“喀秋莎”火箭炮可以說是世界上第一款大量用於實戰的火箭炮,它是火箭彈的發射裝置,也是火箭彈的點火裝置,並能給予火箭彈的初始飛行方向。火箭炮是一種多管火炮裝置,其火炮可以齊射,並且威力大、火力猛、射程遠、機動性能優越。在消滅敵人有生力量、武器裝備和防禦工事的時候,能夠大面積瞬時提供密集火力,具有很大的殺傷力,並能震懾敵人的精神,瓦解敵人的意志。

到了20世紀初,由於雙基推進劑的發明應運,火箭炮技術得以迅速發展。尤其是在1939年,蘇聯成功研製出“喀秋莎”火箭炮,使得火箭炮一下子盛行至今。

“喀秋莎”火箭炮為軌道式自行火箭炮,口徑132毫米,一門“喀秋莎”火箭炮可以掛置16枚火箭彈。既可以單發,也可以部分連射,甚至能一次齊射。由於它是裝置在汽車上,機動性很強。它最大射程接近9公里,裝填一次火箭彈只需用時5至10分鐘,齊射一次僅僅需要7至10秒,可以在短時間內對敵形成迷離的火力覆蓋。

“喀秋莎”火箭炮火力強大,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也為蘇軍贏得反法西斯戰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戰爭後期,蘇聯人常常把“喀秋莎”的怒吼看做是向敵人進攻的號角和勝利的禮炮。以至於在二戰結束後,許多國家大量引進並裝備“喀秋莎”火箭炮,為世界軍事裝備技術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第一軍情


世界各國對火箭的研究在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如火如荼,其中德國人倚仗機械技術和化學技術的成熟,在火箭領域走到最前沿,但是納粹軍方對戰爭的樂觀估計以及對遠程火炮的痴迷,限制了德國軍工對火箭的研究。而蘇聯人完全不同,這個國家非常熱衷於戰鬥機機載火箭的研製工作。

早在“諾門坎”戰役期間蘇軍戰機就創造出第一例機載火箭擊落敵機的戰果,當時蘇聯戰機能夠使用的火箭彈是PC-82型82毫米、PC-132型132毫米航空火箭彈,這兩種火箭彈在空戰和對地攻擊中的成功吸引了陸軍的重視。蘇聯陸軍將火箭彈看作是取代火炮的新武器,1939年終於裝備了可用於實戰的“喀秋莎”火箭彈。喀秋莎相比火炮的優勢在於巨大的打擊密度和巨大的爆炸力,炮彈為了獲得射程往往消耗炮彈的重量去填裝發射藥,而喀秋莎的大多數重量都留給了戰鬥部,132mm的火箭彈戰鬥部裝藥20千克左右,起爆炸力遠遠超過火炮的彈頭。幾十發火箭彈一起在陣地上爆炸會產生一千多攝氏度的高溫,朝鮮戰爭期間美軍甚至認為志願軍使用了核武器。

卡車上的發射架根據不同時期有不一樣的樣式,早期的發射架一次可以安裝16枚132mm火箭彈,安裝在蘇制“吉斯”6輪載重卡車上的發射架有8條導軌,而後期安裝在其他卡車(美國援助的GMC 6X6卡車)上的導軌數量更多可以實現24、36、48、72聯裝,使用彈性很高;火箭彈種類也很豐富,有82mm的航空火箭彈、132mm和240mm的重型火箭彈甚至還有300mm的超口徑火箭彈,最後一種可以填裝28.9千克爆炸物,破壞力超過了203mm榴彈炮的炮彈,爆炸物後方是管子狀的火箭發動機,最大推力可以將爆炸物推送到3000米之外。

喀秋莎之所以成功不僅僅是蘇聯火箭技術的原因,更多的還是戰術上的勝利。就好像德國的三號、四號坦克質量一般,但是在德軍將領的正確戰術應用下創造了閃電戰的偉大勝利一樣,喀秋莎是第一種將卡車機動性和火箭彈結合在一起的武器,喀秋莎還集中發揮火箭的密度優勢,通過短時間內發射多枚火箭彈在敵人陣地上製造“死亡火海”,殺傷力遠在一般火炮之上。這是第一種火箭彈武器也是現代化火箭炮的鼻祖。在蘇軍反擊德軍的閃電戰中,它密集的火力和爆炸產生的高溫有效摧毀了防禦陣地中的敵軍有生力量,對裝甲集群的打擊能力也是德國高性能坦克的噩夢,


利刃軍事


二戰德國軍隊曾在舊魯薩附近的戰役中繳獲了蘇軍一臺奇怪的裝置,乍看之下,這絕不像一個火炮裝置。

這正是蘇聯新一代秘密武器“喀秋莎”——一種裝備了火箭炮的作戰車輛,在火箭炮的火力掩護下,蘇聯軍隊在舊魯薩附近發起反攻,遏制了向列寧格勒猛撲的德國北方集團軍群,從而為蘇軍贏得了時間,此舉後來被發現對蘇德戰爭戰局影響深遠。

“喀秋莎”火箭炮裝在卡車底盤上,配有火炮的軌道發射架,火炮發射器配有轉動及起重裝置以及火炮瞄準器。“喀秋莎”火箭炮彈道高度分散,命中率較低。不過,一座“喀秋莎”可以在10秒內發射16個火箭彈,大大彌補了它的缺陷,一組喀秋莎火炮,足以打擊一大片敵佔區,因而被稱為火炮中機關槍。

當“喀秋莎”火箭彈擊中目標時,其中的爆炸物立即在彈頭兩端同時引爆,爆炸產生的衝擊波,促使內部空氣壓力迅速升高,火箭彈的外殼碎片在加速度的作用下,溫度可瞬間升高到600至800攝氏度,產生強烈的燃燒效應,進而形成大範圍的殺傷效果,給敵軍造成巨大的震撼作用。






小城小見小聞


迷彩虎軍事為您回答,歡迎關注虎哥的頭條號。喀秋莎多管火箭炮其實是一種被蘇聯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大規模生產、投入使用的火箭炮。由於這種火箭炮的發射架上標著字母“K”,而且當時火箭炮這種新型武器當時嚴格保密,紅軍戰士把該武器命名為一個女性的愛稱“喀秋莎”,而二戰時期德軍則稱之為“斯大林的管風琴”。

相較於其他的火炮,喀秋莎多管火箭炮能迅速地將大量的炸藥傾瀉於目標地,但其準確度較低且裝彈時間較長。但是其價格低廉、易於生產的特點也使之成為了第一種蘇聯大量生產的火箭炮,並常將其裝載於卡車上。二戰中,這樣的機動性也為喀秋莎帶來其他的優勢:能一次投注大量火力,並在遭到反攻炮火前迅速離開。至今,喀秋莎之名仍被用於較為新式的蘇聯車載多管火箭炮上,特別是BM-21與其衍生型上面。

喀秋莎多管火箭炮可發射口徑為132毫米的火箭彈16發,最大射程8.5公里,既可單射,也可部分連射,或者一次齊射。藥筒部分是由七根管狀發射藥筒組成。裝填一次齊射的彈藥約需5至10分鐘,一次齊射僅需7至10秒。運載車時速90公里。該炮射擊火力兇猛,殺傷範圍大,轟炸範圍達8000平方米,是一種大面積消滅敵人密集部隊、壓制敵火力配系和摧毀敵防禦工事的有效武器。

1939年5月9日,在哈拉哈河戰役中,蘇聯紅軍首次把使用延時引信的火箭彈投入了空戰中測試。1941年7月14日,蘇軍組建的第一個火箭炮連7輛BM-13向斯摩稜斯克附近的被德軍佔領奧爾沙火車站進行了一輪齊射。短時間內射出的一百多枚火箭彈致使駐守該地的德軍第5步兵師損失慘重,以致於德軍當時以為遭到了一個蘇軍炮兵師的攻擊。


迷彩虎軍事


相當厲害!

剛剛打完了一個問題——火箭炮是如何裝填的。就想著寫個喀秋莎的。

先做回答吧。

喀秋莎用的火箭彈是132mm火箭彈,射程可以達到 8.5公里。同時利用導軌可以在10秒鐘內將16發火箭彈完全傾瀉到對方陣地上。而且蘇聯當年是以至少一個火箭炮營為單位進行發射的,也就是說在10秒內可以像敵方陣地傾瀉2噸左右的炸藥。

另外厲害的敵方在於火箭炮的火力密度很大,在一次齊射過程中一臺火箭炮的投送火力相當於傳統122mm榴彈炮18門齊射的效果。

而且彈藥充足的情況下,10分依舊可以再次開火。

大家可以看到,在一個卡車的佔地面積上 彙集了18門122mm火炮的威力。

如果是122mm傳統火炮那麼就是下圖的樣子:

實際上下圖這麼廣闊的空間內也只有12門蘇二戰時期的122mm榴彈炮。

那麼一個火箭炮營的18門火箭炮大約要相當於塗上的多少炮呢?腦補可知:)


軍武數據庫


喀秋莎多軌火箭炮(俄語:Катюша)是蘇聯二戰時研發的炮兵主戰兵器,最初是由沃羅涅日共產國際工廠生產,因此都刻有沃羅涅日共產國際工廠的俄文首字母“K”。因為其強大的威力而受到前線官兵的喜愛,因此便根據“K”為火箭炮起了女性愛稱“喀秋莎”。

“喀秋莎”火箭炮攜帶16枚М-13(РС-132的改進型)132毫米火箭彈,能夠以很快的速度齊射完畢,與同期美,德軍裝備的火箭炮相比,易於生產,並且威力,機動性,射程上都很優秀。

而且無論是對於德軍野外推進的裝甲集群或是固守在要塞,城市的步兵都有著極大的殺傷力。命中地區能夠短暫產生上千度高溫,但這對於封閉的坦克或是建築內的步兵都已經能夠產生毀滅性的殺傷。德軍稱之為“斯大林的管風琴”。

而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喀秋莎”火箭炮的威力同樣讓美軍士兵心驚膽戰,上甘嶺戰役中,我方偵查兵發現美韓軍攻擊部隊的出發集結陣地。志願軍的火箭炮團就立刻對此處進行齊射,打出來384枚火箭彈。結果就是美韓軍因此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發起進攻,戰後材料顯示當時敵方至少部署超過一個營以上兵力(美軍營級單位編制上相當於我軍當時團級,火力上更要超過),至今沒有解密傷亡數字。


復興軍事


戰爭時期主要是用於加強炮兵的打擊密度,殺傷敵有生力量。但是由於火箭炮的工作原理和機載火箭彈基本一致,特別是裝藥量,對裝甲有一定的毀傷力,喀秋莎是多管聯裝的,如果將敵人壓縮到一個小範圍,再受到如此密集的打擊,絕對是滅頂之災。特別是四號坦克以下的裝甲車輛能被直接擊穿,因此喀秋莎火箭炮不僅能摧毀工事等堅固設施,有效代替傳統火炮,還能充當反坦克炮使用。但是運載火箭炮的載具是卡車,本身防護力弱,不過在他誕生時已經不需要衝鋒了,家裡蹲的咆哮已然讓納粹心驚膽戰。早期的射程較短,但他也開創了火箭炮的先河,射程介於火炮和導彈之間。


Close17242777462


火力覆蓋,發射速度快,爆炸範圍廣,威力大,集集結能力強,精確度比較高,造價相對低廉,反應速度快,反擊能力強,射程相當遠,可以更換不同彈頭,機動靈活,可車載,可單兵,打擊目標多樣性,聯發單發可控制。


魔魔道道


挺厲害的,地毯式轟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