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美食聊節日:廣西人過「鬼節」有哪些風俗

農曆七月十五,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中元節,俗稱鬼節、施孤、七月半,佛教稱為盂蘭盆節。傳說地宮掌管地獄之門,中元節這一天地宮打開地獄之門,已故祖先可回家團圓,因此又稱為鬼節。所以民間要設道場、放饅頭給孤魂野鬼吃,這一天要祭祖、上墳、點荷燈為王者照回家之路,道觀舉行盛大法會祈福,為死者的靈魂超度。

品美食聊節日:廣西人過“鬼節”有哪些風俗

中元節本是漢族的祭祖節日,後來與少數民族文化融合,包括壯族在內的一些少數民族也在這一天祭祖。在廣西,中元節一般提前一天,也就是在農曆七月十四過,又叫“七月半”“七月節”。傳說,以前廣西老百姓也在農曆七月十五過節。到宋朝末年,南方戰亂,廣西老百姓正準備過中元節,聽聞元軍大舉進攻嶺南,為避戰亂,只好提前一天過節了。後來便一直延續下來。

壯族民間傳說,人死後靈魂會到天上去,由天上管著;只有到七月初七至十五,才能放假回到人間探親。於是,每年到了七月初七,姑娘們過完乞巧節之後,家家都忙於籌辦給祖宗祭拜的活動。

品美食聊節日:廣西人過“鬼節”有哪些風俗

在廣西,中元節是個重大節日。在包括南寧在內的許多地方的壯家,中元節是僅次於春節的重大節日,無論家境如何,都要割肉宰鴨、隆重祭拜祖宗的。不少人會在舊曆的七月初一到七月十四日之間,擇日以酒肉、粽子、水果(以鴨肉、粽子為主,是不可缺的)等祭品舉辦祭祀活動,以慰在人世間遊玩的眾家鬼魂,並祈求自己全年的平安順利。較為隆重者,甚至請來僧、道誦經作法超度亡魂,以消弭死者亡魂的戾氣。

很多人月以十四為鬼節,整個節日應該是以七月初一開始到七月十四晚上,但有新喪的人家從初一就開始過節了,規律就是:他們的親人去世第一年過初一,去世第二年就過初二,去世第三年就過初三,直到初三為此。

品美食聊節日:廣西人過“鬼節”有哪些風俗

中元節的過法因地而異,最具普遍性的是:農曆七月十三之前,家家戶戶都搞大掃除,注意言行禮節,備好供品,一是表達對祖宗的敬重,二是展現子孫的治家本事;七月初七開始“接祖”,在七月七當日都要“恭飯”(就是祭祀);至十四晚上才結束恭飯;七月十二以前要把祖宗接回家,一日三餐點香供祭;七月十四、十五(有的地方是七月十三至十六),全家停止一切農事,置辦豐盛的祭品,舉行祭拜儀式、聚餐等。在七月十四晚送別祖先,晚飯前祭祀後到晚上12點左右進行送祖先儀式,不能超過24點,否則祖先就無法收到親人贈送的金錢與各種禮物。同時將寫有祖先名諱(關於寫多少代祖先各個家庭不一)的“錢包”及 擔夫(以粽子為主)、引路大王的“錢包”紙錢等物都以過火儀式;只有過火儀式後祖先才可以收到。七月十六日走親戚,嫁出去的女兒,這天都要拖兒帶女回孃家。因此,有的民俗學家將壯族“中元節”稱作壯族“團聚節”,也稱“姐妹節”。

除了祭祖外,“鬼節”還有很多風俗,下面就由小編為您詳細介紹:

【放河燈】

品美食聊節日:廣西人過“鬼節”有哪些風俗

農曆七月十四、十五兩日,有一個祭河神的習俗(晚上點了柚子燈放到河裡),儀式大概進行2-3小時。為了祭祀河神,人們用木板木條製作一個兩米長、一米多寬、一米高五色紙糊成的裝飾精美的小屋。在小紙屋裡面插上蠟燭香之類的東西。放河燈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據說:人為陽,鬼為陰;陸為陽,水為陰。水下神秘昏黑,使人想到傳說中的幽冥地獄,鬼魂就在那裡沉淪。所以上元張燈是在陸地,中元張燈是在水裡。放柚子燈活動連續舉行兩個晚上才算結束。這項民間活動千百年來從無間斷,現在已經成為歡樂的活動項目了。


【燒包】

品美食聊節日:廣西人過“鬼節”有哪些風俗

另外也有的“燒包”習俗,一般是先祭祖,然後是給孤魂野鬼燒衣物。祭祖的酒菜是必須要放在扁平笸箕內,意為野鬼不得搶奪。“七月半,鬼亂竄。”除了在家裡、祖廟擺祭品祭祀祖先,廣西大多人還要到外面祭祀鬼魂,在給祖先的祭品上寫上祖先的名字,另附“大鬼小鬼,同名同姓,你莫(不要)來搶”等字樣,還會準備一些冥幣燒給孤魂野鬼。


【三天連宴】

品美食聊節日:廣西人過“鬼節”有哪些風俗

在廣西來賓、百色等地,除了春節,中元節就算是最盛大的節日之一。人們在祭祀之餘,還把中元節作為宴請賓客、閤家團圓的好日子。為了讓賓客吃得更開心,不少人還會提前一個星期左右開始磨面做餅、蒸饃,做芝麻糖等。在廣西來賓,中元節宴請是一種習俗,有的家裡還會連續三天宴請親朋,宴請的人越多,家裡越熱鬧,人們就越高興越自豪。


【潑水飯】 

品美食聊節日:廣西人過“鬼節”有哪些風俗

懷遠、三岔、洛西、龍頭等圩鎮有外地來經商(遷居)的漢族還有七月十四晚潑水飯給野鬼的習慣,即入夜時,各家在門口燒幾支香,燒幾張紙錢,把水飯潑灑於地供野鬼享用,懷遠外省商人多,各會館湊集經費請鬼師打醮做道場潑水飯給野鬼。七月節期間(初七至十四),農村有禁止小孩到河邊游水洗涼之俗,意為怕被溺水死鬼抓去做替身。


【吃鴨子】

品美食聊節日:廣西人過“鬼節”有哪些風俗

如今,鴨子已經成為廣西人中元節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道菜。那麼,中元節為什麼要吃鴨子呢?據老人說,祭拜祖宗時,所用的紙錢、衣物是要靠鴨子馱過奈何橋的,所以,中元節一定要吃鴨子。迷信說法當然不可信。民俗史專家認為,中元節之所以要吃鴨子,是因為在廣西農村種稻谷前,每戶人家都會買上一些鴨子回來養;在割完稻穀後,他們通常把鴨子放到稻田裡,讓鴨子吃掉田裡的穀子和蚯蚓。種晚稻時,農民為了犒勞自己,開始殺鴨子過節。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就習慣在這天吃鴨子了。還有一說,因為中元節正值鴨子當季,正好用來祭祀。廣西大部分是水鄉,養鴨多。以前,人們都是從開春時候,即三四月份開始養鴨子,四至五個月後,也就是中元節這段時間,鴨子長大了。由於古代人們生活比較貧苦,只有到節日才捨得殺鴨子吃,所以,一到中元節家家戶戶就殺鴨子。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傳統。


如果在“鬼節”這天,您想和家人一起享受一頓鴨肉美食,那就一定要來試一試南寧道資樓老味檸檬鴨飯店的美味檸檬鴨,傳承多年的經典老南寧味道,無論是親朋相聚還是獨享美食,酸辣開胃的檸檬鴨一定讓您大飽口福。為了回饋顧客道資樓還推出了電商真空包裝款檸檬鴨,當天下單現炒,快遞到家,打開包裝簡單加熱即可食用,即使足不出戶您也能享受到原滋原味的南寧味道。

品美食聊節日:廣西人過“鬼節”有哪些風俗

從有關中元節的傳說中,可深切體認到中元節的祭祀具有雙重的意義在,一是闡揚懷念祖先的孝道,一是發揚推已及人,樂善好施的義舉。這全是從慈悲的角度出發,很有人情味。所以,在慶贊中元的同時,應該跳脫鬼的角度,期勉互愛。不過,現在的人們已不信鬼神,僅以祭祀禮儀,表示對逝者的緬懷,求的大多是親人團聚,共同祈盼的是家庭的和睦,民族的團圓。中元節祭祀,買些貢品燒,是為了表達對親人的思念,祈求家人健康平安。一家老小也可以趁過節的機會吃頓團圓飯,這在平時是很難得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