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年,他從煉鋼工人到一點資訊總編輯|對話吳晨光

22年,他从炼钢工人到一点资讯总编辑|对话吴晨光

22年,他从炼钢工人到一点资讯总编辑|对话吴晨光

採訪、撰文 | 謝丹

內容總策劃 | 郭楠

版式設計 | 一番

“我們這一代傳統媒體人,是身份最為複雜的一代媒體人。

我們親歷了都市報的最後榮光,感受了紙媒消亡的切膚之痛,也體驗了新媒體創業的五味雜陳。

但無論怎樣變化,很多同行和我一樣,都有一個共同的堅守和信念:謠言、膚淺、標題黨絕不是新媒體的特質,優質內容、深度內容總會有市場。”

——《自媒體之道》

01、畢業後成了一名鍊鋼工人

“誰能穿上四個兜子的衣服就出人頭地了”

1992年,吳晨光考入北京鋼鐵學院分院礦業系,鋼鐵冶金專業。

“這個專業是我爸給我選的,爸媽都是老師,在他們的觀念裡,學冶金很好,畢業之後可以分到首鋼。那時候的國有企業還沒有進行改革,也沒有下崗分流,能到首鋼工作是件很牛的事情。可是去了之後我發現自己對這個專業毫無興趣。”

1996年,大學生畢業不再包分配。自主擇業、雙向選擇第一次登上中國高校舞臺。

那一年,吳晨光畢業,沒有別的選擇,只能去首鋼總公司第三鍊鋼廠做了一名鍊鋼工人。所做的事情就是把鋼水凝固,每天面對爐前1000多度的高溫,24小時三班倒的工作制。說起來跟現在的工作有特別相似之處,同樣是值班輪崗的工作性質。彷彿冥冥之中有著某種關聯性。

那時候條件非常艱苦:廠房全是臨時建築,在堆滿零件、滿地老鼠、漫天蒼蠅的房間裡,穿著厚厚的阻燃服在高溫下工作。吳晨光跟同事們每天都會看著兩棟房子之間一線的藍天唱《我是一隻小小鳥》,夢想著走出首鋼那一天他們能幹什麼,能否有屬於自己的一番事業。

機會終於來了。

吳晨光在首鋼工作的那段時間,因為經常會給廠領導抄寫一些文件,寫作和文字能力很得領導認可。

有一天宣傳部的領導找到他,問他是不是在《首鋼青年》發表過文章,願不願意去首鋼第三鍊鋼廠黨委宣傳部。當時工人都是兩個兜的衣服,只有幹部是四個兜子的,誰能穿上四個兜子的衣服就是出人頭地了。於是他毫不猶豫的選擇去了宣傳部。

22年,他从炼钢工人到一点资讯总编辑|对话吴晨光

吳晨光

可是在首鋼第三鍊鋼廠黨委宣傳部沒過多久,5個月後,工廠改制,他也面臨著下崗分流。

02、拿到夢寐以求的新聞記者證

“23歲的我能對加入這個行業倍感榮幸”

自此吳晨光開始了找工作的艱辛歷程。

“在經歷了很多挫折之後,我終於找到一個報紙招聘:《中國勞動(保障)報》。那時候報紙都是通過郵局發行,機關訂閱,沒有市場化。”

1997年底的時候中國市場形成了一個風潮:報紙開始走市場化——出刊。

吳晨光到了《南方週末》後,《南方週末》的創始人左方跟他講起中國報紙的幾次大轉型:

第一個階段:叫“報屁股造反”。當年南方日報是屬於廣東省委的機關報,在改革開放最前沿的地方,思想比較解放,會做一些活潑的東西,到了週末就出南方日報週末版,經過幾年的發展,在1984年2月11日發展成了後來一紙風行的《南方週末》。

第二個階段:

1997、1998年又是一個報業大轉型的節點,《南方都市報》出刊,《北京晨報》出刊,包括後來《京華時報》、《新京報》、《華西都市報》等當年風起雲湧的報紙都完成了巨大的轉折。這時候其他報紙紛紛出刊。

那麼《中國勞動報》作為國家勞動部的機關報,辦了一個《中國勞動報職業早刊》。進入職業早刊就是他人生的第一次轉型,從此走入了記者的行列。

1998年1月,吳晨光拿到了夢寐以求的新聞記者證。他還能清晰地記得那本綠皮證件的樣子,23歲的他對能加入這個行業倍感榮幸。

文字的征程從此開始。從23歲到30歲,他先後在《中國勞動報》、央視、《中國新聞週刊》、《南方週末》做記者,發表了超過100萬字的作品,直到7年後轉型為編輯。

從鍊鋼工人到總編輯,吳晨光的轉型之路走的並不輕鬆。

學的是鋼鐵冶金,乾的是鍊鋼工人的活,也沒什麼作品積累,最多也只是在首鋼報發表過幾篇文章。

那時候的環境,能在報刊上發表一篇文章是件挺不容易的事情。

談到轉型,吳晨光說:“一是平時要有積累,二是要內心堅韌。”他當年在求職中的碰壁不是一次兩次,是無數次的碰壁後最後找到這樣的崗位,假如缺少這份韌勁,可能現在還是首鋼的一名鍊鋼工人。

每個人在人生經歷中都會有許多挫折,遇到挫折的時候,逆商顯得尤為重要。

1998年-2008年,從《中國勞動報》到《中國新聞週刊》,這十年吳晨光其實就做了一件事,可以用八個字來總結:選題,採訪,寫作,包裝,“而這,也是一個職業媒體人窮盡一生要做到極致的事。”

其次,還要有理想。

03、中國新聞週刊有個團隊叫“狼群”

“在狼群,新聞理想變換了一種說法”

2002年-2005年,吳晨光在《南方週末》做調查記者。此後3年,接任調查版編輯。2008年,任《中國新聞週刊》副主編,分管社會新聞及重大突發事件。

他的團隊,代號叫“狼群”。

“這個團隊是靠著樸素的新聞理想把來自五湖四海的兄弟們栓在了一起。它的讀者也是如此,‘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險則憂其君’——這是中國當代的‘士’,與權貴、白丁截然不同。我把這種理想部分移植給了狼群。”

但在狼群,新聞理想變換了一種說法。

這來自週刊的副總編輯劉新宇的總結。有一次,酒後的他跟吳晨光說,我確信你 :“Living for news ”。

而吳晨光的“for”的情懷, 讓狼群有了自己的“內核”,如同文章要表達的精神。

2008年的諸多突發事件,給了這個團隊充分的磨練機會。就在這樣的磨合中,狼群在成長。在2009年2月,這個組織正式成立。狼,群,獵殺,血腥刺激帶有男人氣質——這是吳晨光內心最欣賞和嚮往的。

後來,他用這樣的話來描述狼群的精神

首先,狼群是一個充分依託集體力量,但成員又有著明確分工的組織。

其次,是狼群的堅韌和意志。第三,敢於挑戰王者。而“狼群”成員必須恪守以下準則:

1、永恆的創新意識;2、面對強大對手時的“亮劍”精神;3、完成任務過程中的智慧、堅忍及不放棄;4、與其他成員合作時的團隊精神,並能分享戰果;5、服從團隊領導,但勇於表達自己的觀點;6、不抱怨,把更多時間花在如何解決問題上;7、勇於承擔責任;8、誠實、信守承諾、守時。

而在新媒體、算法和社交圈過度依靠標題、網傳、情緒製造10萬+的今天,事實與真相顯得更為可貴。

22年,他从炼钢工人到一点资讯总编辑|对话吴晨光

那些曾被無數次提起“新聞理想”。雖然那張“一紙風行”的媒體已經衰落,雖然“理想”這個詞在今天已經成為奢侈品,但它畢竟伴隨我們成長。

04、在搜狐完成一場媒體融合變革

“在搜狐的三年,繼續轉型”

2012年5月,吳晨光加盟搜狐。

“我是中國最早實現媒體融合的總編輯之一。2012年我到搜狐的第一天提出來的這個概念,第一轉型是媒體融合。原來搜狐的模式,PC端的生產區PC端分發,搜狐客戶端和手機搜狐網的去移動端分發。”

機遇來自於2014年3月,搜狐掌門人張朝陽發起一場公司史上最大規模的變革。

吳晨光所掌管的內容部首當其衝,打破所有二級部門的重新組合,按照“中央廚房生產、不同餐廳分發的”的模式,在三個月內完成了一場媒體融合變革。這變革的艱辛,具體闡述內容可參見《超越門戶》一書。

22年,他从炼钢工人到一点资讯总编辑|对话吴晨光

截圖源於吳晨光《超越門戶》一書

他的人生因為這場變革跌宕起伏。

除了一個先進的理念和完美的組織架構之外,這場改革最讓吳晨光得意的一個細節,就是搜狐新聞中心全媒體採訪部的誕生。

在搜狐網媒體融合變革之前,直播由移動媒體部負責,而深度報道由PC端的採訪部負責。雙方各幹各的,在重大報道上無法進行資源共享。

頂著巨大的壓力,吳晨光將兩個部門合二為一。這就是後來的全媒體採訪部。

2014年年底,由搜狐推出的《搜狐新聞採編規範》一度被各路記者小編爭相傳閱,洛陽紙貴。

2015年4月,這部由吳晨光主編的《搜狐新聞採編規範》“升級版”——《超越門戶》一書問世。收到行業的高度追捧,四大門戶、兩大搜索總編輯聯袂推薦。

該書的基礎素材,都來自於吳晨光2012-2015年的工作日記。用自述體回憶了一位總編輯的成長、痛苦和蛻變。被譽為網絡媒體的經典之作。

吳晨光在搜狐這三年完成了一個巨大的轉型,也就是對“用戶”這兩個字的理解,初步建立了一個互聯的理論體系的第一點:先從用戶出發!

05、一點資訊的轉型之痛

“依然秉承一點:用戶至上”

2015年5月份,吳晨光加入一點資訊,這才是他真正的轉型。

22年,他从炼钢工人到一点资讯总编辑|对话吴晨光

2016年11月8日,吳晨光在深圳大梅沙演講現場

“2015年4月末,《超越門戶》出版的同時,我離開了供職整整三年的搜狐,轉戰一點資訊,任副總裁、總編輯。一切彷彿是在輪迴。”

一點資訊當時的辦公地點——清華同方科技廣場D座7層,恰恰是搜狐新聞客戶端產品團隊曾經工作之處。當他首次進入辦公室時,看到牆上還貼著搜狐公司的企業文化口號:用戶至上。

在一點資訊的轉型和突破是一個漫長而痛苦的過程。

吳晨光將其比喻為中國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轉型。之前的媒體——從100萬年前原始人的口語傳播,到現代報紙,到19世紀的廣播、20世紀的電視,到1997年門戶網站在中國的出現,儘管傳播介質有所變化,但都是“千人一面”。

什麼是“千人一面”?

在保證內容導向和內容安全的前提下,總編輯和編輯有權利決定把什麼樣的內容放在什麼位置上,讀者只能是被動接受。這正如中國曾經實行的計劃經濟,由國家判斷供給量。

一點資訊改變了這種模式,開始“千人千面”的探索。

它把用戶放在“甲方”的位置,通過用戶的位置、機型、個人信息,以及在APP內的瀏覽習慣等,判斷個人興趣、給出用戶畫像,然後把經過細分的內容匹配給相應的人。算法開始逐步和總編輯一樣,擁有內容分發的權利。甚至在某些維度上,它的權利超過了總編輯。這正如今天的市場經濟,由市場決定供需。

06、從0到1,建立一點資訊平臺

“做了兩件事:負責‘拉客’、搭建平臺”

對於一點資訊,建立自己的內容生態系統註定是場苦戰。

“據不完全統計,在中國最大的自媒體平臺微信上,目前註冊的公共賬號超過2800萬個,其中大多數百萬個屬於活躍賬號,堅持每天發文。這就是自媒體。”

在他的理解中,“自”是個性張揚,是個人品牌,是更為直觀和鮮活的自我表達。但“自”同樣有自作主張、以自我為中心的含義。一個人獨處時管理自己的難度,要比加入一個群體難得多”

吳晨光加入一點資訊時,傳統媒體的衰落日趨明顯。到了2016年,數十家知名平面媒體停刊,甚至包括曾經一紙風行首都的《京華時報》。

離職的媒體人紛紛轉戰微信。比如“六神磊磊讀金庸”“石榴婆報告”,這些粉絲百萬、影響廣泛的公號,都是前機構媒體人的作品。

此外,微信的巨大影響力也讓很多專業人士、政府及企業看到了新的傳播方向,他們從微博、博客來到這個平臺,通過公眾賬號,深度傳遞自己掌握的一手素材和觀點。

2015年8月,吳晨光接手一點資訊總編輯時,一點平臺上的新媒體不足5000個,一點自媒體的全部運營人員只有1個,產品人員均為兼職。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一個內容創作者都沒有請進來。

22年,他从炼钢工人到一点资讯总编辑|对话吴晨光

“一點號”數據表現

他開始著手做了兩件事情:一是迅速建立新媒體拓展團隊,負責“拉客”二是督促產品團隊迅速搭建平臺,讓新媒體人實現“入駐快、發文易”的目標。他說這是他在一點資訊工作最重要的成績之一,因為一點的水源生態佈局是從此開始的。

07、新媒體水源計劃

“水的品質決定了一個媒體平臺的生死”

2015年12月,吳晨光開始佈局“水源計劃”。

“2015年國慶前夕,我得了嚴重的肺炎。在39度高燒中翻看一點資訊,正好看到一篇關於金庸武俠小說《倚天屠龍記》的文章。迷迷糊糊中,我感覺稿源變成了倚天劍,而算法變成了屠龍刀。大家都在爭搶——如果有人能同時掌握它們,就可以號令武林。”

吳晨光一下就清醒了,從床上跳下來,在記事本上寫到:水源、算法!

這就是“超越門戶”的方向,新的格局也從此開始了。

關於新媒體水源的概念,最早來自搜狐CEO張朝陽:“產品團隊是做杯子的,內容團隊是做水的。頭部水源由機構媒體提供,長尾內容由自媒體提供”。

當時,一點資訊APP對水源的需求與門戶比,增加了很多倍。因為一點採用的千人千面的分發模式——在首頁,每個用戶看到的內容都不一樣。一點有多少DAU(每日活躍用戶),你就要辦出多少張報紙、雜誌、多少個電視臺來。只靠機構媒體的供稿,遠遠滿足不了多樣化、個性化的需求,所以必須開發出新的水源——豐富而優質。

而行之有效的辦法,就是首先把內容創作者拉進平臺生產內容。並協同算法,將最優質的內容推送給喜歡它的人。

22年,他从炼钢工人到一点资讯总编辑|对话吴晨光

吳晨光:不要讓販賣情緒的內容,吊打挖掘真相的內容

他帶領一點資訊逐步改變了靠抓取獲得內容的模式,建立了“一點號”的發文系統,邀請新媒體人入駐。同時建立了拓展團隊,邀請優質新媒體入駐平臺發文。——這就是2015年12月開始的“水源計劃”

今天,一點資訊已經有接近60萬個新媒體賬號,涉及30多個一級領域、220多個二級領域、上千種分類,內容創作者每天發文超過15萬篇。

2018年7月18日,由吳晨光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自媒體之道》一書面世。其中的《水源生態平衡圖》濃縮了全書精華。

《自媒體之道》的“道”是什麼?其實就是運行的規律。把握規律才能掌握平衡,才能建立一個真正清朗的水源生態系統。而這種道永無止境,因為一切都在發展變化,包括道本身。所以,還是要在事物中不停修煉自己的內心,讓它變得更為通透、安靜。正所謂“此心光明,夫復何求”。

08、給新媒體人在一點號的運營建議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我們的用戶是有限的,每個人每天的閱讀量是有限的。任何平臺—哪怕你再有錢—提供的資金都是有限度的。如果把這些流量和收益都分給了垃圾內容,必然會大量擠佔優質內容的空間,讓好的自媒體得不到名與利,最終導致它們的離去。如果任憑劣幣驅逐良幣,那就不僅僅是自媒體作者的悲哀,也是平臺和整個互聯網的悲哀。

——吳晨光

1、一點資訊對內容創作者們有怎樣的規劃和目標?

吳晨光:還是在“利”與“名”上做文章。為了提高新媒體人入駐、發文積極性,2018年一點將繼續耕耘收益分配、流量分配這兩塊。同時優化後臺系統,為內容創作者們提供更便利的工具。

收益分配方面,在保持現有頭部賬號固定收益扶持策略基礎上,啟動廣告分成(CPM)補貼策略,並實行優質內容、正能量內容的人工加權調控。增加更多週期性獎勵措施,包括

問答型獎勵金、自媒體榜獎勵金、用戶自薦文章獎勵金、讚賞獎勵金等。

在後臺工具系統方面,將進一步完善等級積分體系策略,最大限度地刺激賬號發文量和活躍賬號數量;深化用戶數據體系,指導他們撰寫高流量文章,並提升分發效率;此外,從粉絲數據角度出發,讓新媒體人瞭解自己粉絲的口味,拉進兩者距離。我們未來還打算開放平臺,讓新媒體人能夠在這個平臺上像微信一樣自己運營賬號。

2、一點資訊對原創和獨家內容有哪些扶持政策?

吳晨光:原創和獨家問題一直是我們關注的重要問題之一,我做原創內容多年,從27歲到34歲把最好的青春年華獻給了《南方週末》。

後來兩進《中國新聞週刊》,我是《中國新聞週刊》新媒體創始人,也是中國最早進入河南上蔡縣文樓艾滋病村的記者。 2001年跟艾滋病人面對面地去接觸,在艾滋村裡面冒著極大的風險去行走、調查。2003年非典期間我和我的同事在地壇醫院待了多天,寫出名為《一邊是天使,一邊是傷痛》的知名文章,所有最危險的事情我都做過。

所以,我特別的在乎兩個東西:一是原創,因為這是我花心血做出來的事情不是拼湊的。二是獨家,我拿到一個獨家的線索、選題進行獨家採訪,並且自己把它寫出來就是非常不易。所以,無論是從情感上還是現在的職責上我都要維護原創、獨家。

對於認證獨家內容,我們現在正在做:1、對內,產品上我們正在搭建一套完整的版權比對系統;2、對外,我們正在跟外部版權機構談合作,最大程度的打壓做號黨、打壓抄襲行為。

認證這件事的難度在於對原創的認定,對原創認定後就是對獨家的認定。一旦發現抄襲問題,我們將會根據規定給你個嚴厲的處罰,甚至永久性的禁封上我們的黑榜榜單。

我們將會啟動原創認證系統,通過這個系統來給予優質賬號流量和收益上的傾斜。同時,我們也會把抄襲賬號和內容上報給主管部門。那麼,我們做原創對比系統,其實就是為我們未來把獨家的內容和原創的這東西發揚光大做鋪路。

3、除了持續產出優質內容,還有哪些方法可以增加文章在一點號上的閱讀量,繼而使粉絲增長?有哪些建議給一點號的入駐作者們?

吳晨光:對於內容創作者而言,我覺得選題、採訪、寫作和包裝這四點是特別重要的。但是在這裡面特別強調一個東西,就是包裝的問題——包裝主要集中在標題上。

製作好標題不搞標題黨,是一個基本的邏輯。

比如說最近一段時間,經常會看到這樣的標題:某國嚇哭了、下跪了、嚇癱了、嚇尿了等等這些“下跪體”。這種在我們的系統裡就會給文章一個“標題黨打壓”的標籤。只要你的關鍵詞擊中了一個標籤,文章就不會做大量的分發和推薦了。

類似這樣的特別多,比如股市話題:“證監會又出新政”、“一夜之間A股一瀉千里”

等等類似這樣的標題黨,是限制的比較多的。

但是好標題算法不排斥什麼樣的標題呢?

現在很多人都不注重標題,很多東西其實是可以提煉出來做標題的,標題不好,沒辦法進行有效傳播。這個是值得非常多的研究。怎麼做標題,改標題,做打動人的標題。

比如新華社的剛剛體:“剛剛”、“今天”、“今日”類似於這樣的標題,相對說是分發的比較充分的。另外,把一些名人的名字,比如馬雲、馬化騰等等這些人放到標題裡面也會有更多的分發。包括老百姓敏感的數字放到標題裡面,這都是算法在分發標題裡的一些基本的邏輯。

關於增粉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

因為一點號是個封閉平臺,微信屬於一個半開放平臺。所以我們努力讓一點資訊的平臺開放起來,就是能夠讓作者自己在裡面進行運營。

比如說:我們可以讓作者設置留言,使作者和讀者(用戶)之間有互動,讓一點號作者開放地運營自己的粉絲。我們把作者和用戶線下組織在一起,他們之間相互的溝通也是一種運營方式。

總而言之,開放平臺或者我們賦予新媒體做出更多的運營權利,包括我們的MCN新功能的上線,其實就是給作者的權限越多,他願意在你的平臺上,因為他可以掌控自己。所以這個應該是未來的一個趨勢。

4、目前整個平臺有多少入駐作者?原創內容在平臺的比例有多少?

吳晨光:一點資訊平臺上現在帳號有六十多萬個,原創標籤有三四萬個。因為有些作者,沒有打原創或者沒有申請這個標籤。

我們只能告知作者:認證原創的文章、或者加V的身份認證,點擊獲得的CPM數量、收益是一般的兩倍,鼓勵內容創作者原創。

還有一種,就是原創的內容我們平臺給推薦的概率大於非原創的兩倍,用這樣的方式去激勵作者。他才會給自己的文章打

原創標籤,並參與到我們的整體的認證裡面去。所以這個還是剛才說到的基本邏輯就是名和利的邏輯。

5、平臺能給到內容創作者怎樣的流量和收益?

吳晨光:在一個平臺上,內容創作者們為什麼願意入駐這個平臺,很大原因是平臺上給了他流量和收益,這是一個基本的邏輯。那麼流量和收益能給誰,平臺固然是一方面。但是內容創作者自己所掌握的流量、收益也是一方面。我們必然會切身去為新媒體人點對點解決問題。

提到內容創作者們在外面平臺的收益,一點號最終頁上的收益,會全部都給作者,也就是:只要是他文章頁裡的都是作者的,但是信息流裡是屬於我們平臺的。這個就是我們的“一點不留計劃”,也就意味著所有的收益都是屬於作者的。

6、平臺榜單是如何計算的?平臺對於內容上會有哪些考量?

吳晨光:“一點號”的新媒體榜單已經形成體系,包括金榜、紅榜、黑榜、綠榜、炫榜。

金榜——優質內容推薦榜,特別是其中的“最具價值閱讀”榜是我們著力推薦的,希望這個榜單能夠復興深度報道。說實話,現在很多內容實在太淺薄了。

紅榜——傳遞黨建“政能量”的榜單。

黑榜——打造自媒體行業的“3.15”將垃圾違規賬號進行全網曝光。在2017年,我們一共禁封了10萬多個賬號。

綠榜——按照新媒體在一點資訊上成長的速度打造的榜單。

炫榜——優質視頻和圖集榜。

榜單的價值,在於樹立優質內容的標準。它會引領新媒體追逐金榜、紅榜,遠離黑榜。而標準的制定,來源於權威的數據和編輯的專業判斷。

22年,他从炼钢工人到一点资讯总编辑|对话吴晨光

為清理“水源”,一點資訊專門設立黑榜

在2016—2017兩年裡,我們清理了幾十萬個違規賬號,其中財經、股票、古玩、健康、情感方面的新媒體是“重災區”。2017年年末,一點資訊發佈了年度“黑榜”,曝光了這一年因發佈違規信息被封號的賬號,得到了主管部門和網友的高度讚許。

福利:最後,留言點贊數最多的前10位新媒體人,藍鯨渾水將送出10冊限量簽名版一點資訊吳晨光所著《自媒體之道》

願所有奮鬥在新媒體領域的朋友們從中能掌握內容創作之“道”,突破創新,最終達到內心的光明。

22年,他从炼钢工人到一点资讯总编辑|对话吴晨光

— END —

【藍鯨渾水】獨家深訪

只報道最有料的新媒體人

深夜發媸姜思達胡辛束

六神磊磊顧爺王左中右

吳曉波李巖範衛鋒

秦朔遲宇宙

黃章晉

英國報姐鬼腳七靈魂有香氣的女子

三表黎貝卡杜紹斐

如果你也是有故事的自媒體人

渾水備酒,與君共話自媒體江湖

聯繫微信 渾水小二:hunwater3

22年,他从炼钢工人到一点资讯总编辑|对话吴晨光

為方便各位新媒體總監們交流、合作、吐槽、約酒,藍鯨渾水建立了“新媒體總監群”

入群方式:掃碼添加渾水小二為好友,備註所在公司+職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