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明朝的火器那麼先進,可是到了清朝卻又進入冷兵器時代?

清澈的天空


火藥是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早在晚唐時期我國就已出現了最早的火藥武器,到了宋代現代火槍、火炮的雛形開始出現,女真、蒙古在同宋朝的戰爭中也逐漸掌握了火藥的生產製造技術,通過蒙古西征和絲綢之路貿易火藥逐漸流傳到中東和歐洲。到了明代終於誕生了中國最早的成建制的火器部隊——神機營:在大明建國十年後出現了“凡軍一百戶,銃十”的明文規定。到了明成祖朱棣時代更是明確規定明軍的日常訓練科目為:五分習刀劍,三分習弓弩,二分習火器。儘管此時明軍還是以冷兵器作為主要裝備,但已有二成左右的明軍裝備了火器,這意味著火器在明軍之中已不是零散的臨時性裝備了。朱棣遷都北京後組建了拱衛京師的三大營,其中的神機營就是明軍中專門掌管火器的部隊,這是中國乃至全世界第一支獨立成建制的火器部隊。在朱棣五出漠北打擊北元殘餘勢力的戰爭中明軍綜合運用冷熱兵器屢屢得手。

16世紀以後歐洲的火器技術後來居上,儘管此時在整體國力上明朝仍強於西歐列強: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儘管在美洲、非洲可以橫行無阻,卻屢屢敗於明軍之手,然而明朝方面並沒被這一次次的勝利衝昏頭腦——每次戰鬥後明軍都認真總結經驗教訓以圖做到知己知彼,正是在這一過程中明軍發現西洋火器的威力已日漸趕超乃至在某些性能方面已然超越明朝火器。對此當時的決策層沒以天朝上國的架子將其斥為“奇技淫巧”,而是認真研究仿製。此後在同北方遊牧民族的戰爭以及萬曆抗倭援朝戰爭中明軍綜合運用國產火器和仿製火器大顯神威。

1626年2月後金大汗愛新覺羅·努爾哈赤率13萬八旗勁旅攻打明軍駐守的孤城寧遠,結果在付出1.7萬餘人的傷亡代價後仍未能將寧遠城攻克,甚至連努爾哈赤本人也被明軍的紅夷大炮擊傷,後金軍隊不得不被迫撤退。被炮火擊傷的努爾哈赤對寧遠之敗耿耿於懷並於8個月後急火攻心而死。1627年剛繼承後金汗位的皇太極再次攻打寧遠以報其父努爾哈赤之仇,結果再次被明軍的紅衣大炮擊退。經過此戰後皇太極對明軍的火炮威力有了清晰的認識,於是在1631年正月皇太極命佟養性組織了一批漢人工匠仿製火炮,此後以騎射起家的八旗軍中出現了一個新的兵種——烏真超哈,翻譯成漢語就是重兵部隊的意思,其實指的就是炮兵部隊。在當年八月的大淩河之戰中後金首次使用紅衣大炮“擊壞臺垛,中炮死者五十七人,臺內明兵惶擾不能支,乃出降”。此戰後金繳獲了3500門各種火器。兩年後明軍中火炮最多、炮術最精的孔有德、耿仲明部叛變,至此後金與明之間在火器力量上的對比被極大的改變了。

1636年皇太極為解除伐明時的側翼威脅而東征朝鮮。本來朝鮮也是以弓箭作為主戰兵器的,火器裝備相當落後。但在經歷了壬辰抗倭戰爭後朝鮮的火器迎來了大發展時期1619年薩爾滸之戰中明軍就曾徵調朝鮮火槍手助陣,而那時後金八旗軍尚不知火器的確切威力,更不用說仿製了。然而在1636年的戰爭中朝鮮人赫然發現:八旗軍不僅已成功仿製了明軍最新式的紅衣大炮而且已能組織起持續幾天幾夜的猛烈炮擊。

事實上從1592年萬曆抗倭援朝戰爭爆發到1690年康熙御駕親征葛爾丹這近百年的時間裡東亞地區一直在進行著軍備競賽:先是朝鮮戰場上明朝、朝鮮、日本三國的各種新式火器紛紛登場亮相;繼而後金八旗崛起於東北的白山黑水;接著荷蘭人入侵澎湖、臺灣並與葡萄牙、西班牙等殖民者爆發混戰;1661年鄭成功從荷蘭殖民者手中收復臺灣;1683年施琅平定明鄭政權;1685年—1688年清軍對佔領雅克薩等地的俄軍發起自衛反擊;1690年康熙御駕親征葛爾丹。在這百年的戰火歷練中各種新式武器都在這一地區輪番上陣,應該說直到1690年清朝的火器技術仍處於上升發展過程中:在1690年的烏蘭布通之戰中準噶爾軍隊“以萬駝縛足臥地”組成“駝城”,“士卒於垛隙發射矢銃”;而清軍則“以火器為前列,遙攻中壘,聲震天地”,至此以後清軍的火器就給準噶爾人造成了沉重的心理陰影。

然而清朝的火器發展大致就以1690年為界出現了斷層:這時的清王朝已平定三藩、臺灣,沙俄和準噶爾的威脅也被削弱。在統治者看來天下已然承平——事實也的確如此:如果說在此前近百年戰爭中明軍、清軍的火器發展是在一次次實戰中歷練出來的,那麼在1690年之後近百年時間裡中國進入了一段相對安寧平靜的歲月,統治者開始滿足於這種天下承平的盛世景象,同時又不失時機推出了閉關鎖國之策。從此清政府對外國火器技術的發展一無所知,甚至當英國馬戛爾尼使團訪華時主動邀請乾隆皇帝的愛將福康安檢閱英國最新式的火器部隊操練時卻被一口拒絕。儘管康熙年間的火器大師戴梓發明了新式的連珠銃,卻被清朝統治者出於防備漢人的目的而未能流傳開來。

清朝火器的發展停滯是不爭的客觀事實,不過就此認定清朝的火器不僅沒發展,甚至倒退回了冷兵器時代就屬誇大了:1758年乾隆帝命宮廷畫師郎世寧描繪了自己在1739年於京郊南苑舉行閱兵式時的情景,這幅作品被稱之為《大閱圖》——圖上清晰反映出清軍的火器陣列已達到17世紀古斯塔夫改革後的水平,交之明末孫承宗的“車陣”無論是火器裝備率,還是技術水平,乃至戰術編制都有相當的進步。1766年又由郎世寧、王致誠、艾啟蒙、安德義四人繪製了《平定伊犁回部戰圖》——從中也能看出:清軍、回部和準噶爾均大量使用火器。在《伊西洱庫爾淖爾之戰圖》中可以看出:清軍在和大小和卓的叛軍對峙過程中雙方均已掌握三段式連續射擊戰術。在《平定伊犁受降圖》中叛軍跪在清軍的馬前,雙手奉上的不再是冷兵器,而是火繩槍。但我們仍需注意到:這時已是18世紀晚期,但從這些作品中反映的戰爭場景來看:清軍的火器水平大致相當於歐洲17世紀的水平,也就是說自1690年康熙御駕親征葛爾丹之後清朝的火器裝備幾乎就沒再經歷什麼大的發展。

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爆發。在過去國人傳統的印象中一提起這場戰爭就是擁有堅船利炮的英軍戰勝了還用著大刀長矛的清軍。事實上在鴉片戰爭中清軍和英軍使用的都是前膛裝填的滑膛槍炮,彈藥都是用黑色火藥製成,當時兩國武器的代差並沒過去想象中那麼巨大。真正導致清軍戰敗的更多的是軍隊士氣和訓練體系上的差距,至於武器裝備本身儘管從表面上看似乎差不太多,可清軍居然出現過有的槍炮已有上百年時間未曾使用的現象,也就是說長期以來自以為天下承平的清政府根本沒給軍隊更換武器裝備,而在後勤維修保養上也實在不敢恭維,所以當清軍一上戰場拿出表面上看和人家差不多的武器一打才發現不是啞火,就是炸膛。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明朝末年,遼東形勢遽然緊張起來。努爾哈赤在薩爾滸之戰後,襲奪瀋陽,意欲佔領整個遼西,前鋒直抵錦州城外,山海關近在眼前。

明朝孫承宗採取築城防守的策略,將遼東走廊400裡土地僻成寧錦腹地,成為抗擊後金軍隊的前沿陣地。

後袁崇煥弄權,殺了毛文龍,導致毛文龍手下孔有德等人不安,孔有德就帶著明軍的大炮部隊投降了後金。

明朝遼東巡撫黎玉田痛陳:酋以大炮百位排設而擊,即鐵壁銅牆亦恐難保……奴之勢力往昔不當我中國一大縣,每臨陣猶勢相均力相敵也,迄於今而鑄炮造藥十倍於我之神器也。

明朝的火器發展,備受重視。明軍與後金軍隊拉鋸的時候,以城牆為依託,以火器為打擊火力,屢次將後金的騎射壓制的毫無辦法。後金軍隊野戰厲害,但是攻城不行,往往在城牆邊上丟下很多屍體,不得不撤退。

但自從有了火炮,一切就不一樣了。

明朝的兩支常勝軍:戚家軍和白杆軍,在渾河一戰中,本來陣勢極難攻破。努爾哈赤氣急敗壞,急召全軍圍戰。在最後階段,也是來自後方的瀋陽城的明軍降將,以千金重賞明軍炮手,令轟擊在城外血戰的戚家軍和白杆軍。最終,明朝的精銳步軍,盡數歿於此地。

後金軍見識到了火炮的厲害,在1631年的大淩河之戰後,就設置了自己的火炮營,專營火炮製造,所以就出現了本文開始黎玉田奏疏所稱的建奴火炮已然十倍於明軍。

後期明軍財政破產,人心離散,已經不能組織起一支精銳的部隊抵抗後金軍隊了。

這說明,後金軍隊的火器,在與明朝進行作戰的時候,是不存在代差的,甚至後金軍的火炮,還要優於明軍。

清軍入關,天下一統,偃武修文。

清軍的火器也在發展,在與準噶爾的戰鬥中,也是火炮立下了頭功。不過自雍正起,清朝皇帝們認為騎射乃滿洲根本,而且周邊大的勢力都已被削平,發展火器的的緊迫性不高。加上清朝閉關鎖國,對於外邊的世界充耳不聞,槍支的發展已經從前燧式到後髮式,而清朝軍隊還在裝備兩人操作的抬槍、鳥槍,比起日本的軍事裝備都有差。

鴉片戰爭後,洋人開始橫行,清朝官員們也開始引進一些先進武器。到了太平天國時期,太平軍的武器裝備都要比清朝軍隊先進的多,這也讓很多國外觀察家們大跌眼鏡。戰亂平息後,清軍的裝備也躍升了一個檔次,國外的先進的武器裝備,也會倒騰進來,但是洋務運動半途而廢,並沒有建立起來完整的現代化軍事工業。

當清朝亡國時,清軍的軍事裝備也已經以火器為主了,與世界先進水平沒有多差,也留給了民國一些軍械所,能夠生產一些軍備。到了抗戰時期,由於戰爭頻發,建設滯後,很多國軍士兵還在使用清朝時製造的”漢陽造“。經常有電視劇臺詞說:還在用這種槍啊,膛線都磨平了。

所以,明軍雖然重視火器研發,但是後金軍(後來清軍)的火器裝備水平,並沒有比明軍差,到了後期,甚至還要比明軍好。

時代總是進步的,清朝雖然一定程度上開了歷史的倒車,但是積累並沒有完全荒廢,只是看起來原地封存了,所以我們看到好像清軍又進入到了冷兵器的時代了。

其實在前燧槍時代,排隊槍斃的戰術,中國人一直也沒有發明出來。之所排隊槍斃,乃是因為前燧槍的準頭確實差,只能用這種看似呆板的戰術,保證擊殺效果。對於來去如風的騎兵騎射而言,只要突破了槍陣,槍兵就只有捱打的份了。

只是後來槍支發展了,戰術進步了,而清朝又不失時機的鎖國了,沒有看到這種變化,所以才導致後來,用幾乎冷兵器的戰法去對陣歐洲的士兵,甚至還鬧了很多笑話,比如破符消災,破法等等,國人的愚昧無知,盲目自大,麻木不仁,在那個動亂的年代,已經到了讓人髮指的地步。而這,也不得不歸罪於當時的執政者——滿清。


而知而行


迷彩虎軍事為您回答。

明清火器算是個老話題了,接下來所述不考慮1860年後的清軍。

與同時期火器強國橫向對比:清朝比明朝更落後,至少在明朝前期,中國火器之於西方還是佔優勢的,不過從嘉靖年間開始引入西方火繩槍和弗朗機以至於後來的紅夷大炮就說明,明朝火器發展已經略顯疲態了,不過好在能勉強跟進,沒有形成代差,至少在東亞是一流水準。

反觀清朝,雖然清朝火器部隊一度高達全軍7成,裝備也基本整齊劃一,但和已經使用燧發槍,並運用彈道學的西式職業軍隊已經毫無可比性了,另外,在對先進火器乃至技術的重視程度來說,清朝也不及明朝,明朝火器發展繁多雖大都不堪用,不過探索精神還是值得肯定的,有些武器雖不實用但的確頗具創造性。

縱向對比的話,清朝肯定是比明朝有進步的,清朝中期火器部隊佔比達到6到7成,比明朝4到5成的佔比顯然是進步的。

另外進步還體現在淘汰了明朝一票落伍以及華而不實的火器,這其中包括:從明初用到明末的祖傳火門槍(三眼銃,迅雷銃之類的),氣密性不合格的弗朗機,以及火龍出水,神火飛鴉這類“煙花”火器,而且明朝火器質量一直是個大問題。

清朝將火器統一為火繩槍和管型火炮,這對操練和後勤無疑都是有利的,時代證明這些武器也的確更堪用。


迷彩虎軍事


在近代清朝與西方列強的戰爭中,最讓人捶胸頓足的莫過於西方都已經使用先進的火器了,而八旗兵卻還拿著刀衝上去和別人對砍,用落後的冷兵器對抗先進的火器,簡直就是找死。從明朝開始我國的火器製造就已經相當的先進了,為何到了幾百年後不但沒有發展,反而感覺倒退了?

這個疑惑可能讓很多人百思不得其解!

慢慢的梳理歷史,或許會從其中發現一些端倪。清朝由後金起源,開國君主努爾哈赤,一生征戰四十多年,被稱用兵如神,統一女真,收復蒙古,重創明朝大軍,在與最強勁的敵人大明的幾年戰鬥中未嘗敗績,幾乎佔領整個東北,兵至山海關,抵達明朝京師附近。然而在寧遠這座不起眼的孤城,不但遭遇慘敗,而且自己身受重傷,幾個月之後就一鳴嗚呼了。而鎮守寧遠的正是明朝名將袁崇煥。他用不足兩萬人加上荷蘭最新制造的十一門紅夷大炮,重創了努爾哈赤六萬最精銳的鐵騎,取得了明朝對抗滿清的第一次勝利,這一場戰鬥紅夷大炮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努爾哈赤之死,讓滿清見識到了火器的威力。也讓滿清囂張的氣焰收斂了許多,使明朝與滿清進入了短暫的相持階段,只可惜明朝內亂,給了滿清可趁之機,要不然清軍不會那麼容易入關。這是題外話,接著說火器。清軍見識到火器的威力之後,開始想方設法的從明朝搞來火藥,尋找工匠,只可惜都沒有造成一件像樣的火器。直到後來明朝大將孔有德,洪承疇,吳三桂等一大批人投降清軍,並帶去了大批先進的火器。滿清才真正的掌握火器的製造,開始仿製紅夷大炮。由於滿清不喜歡“夷”這個字,所以仿製出來的火炮都叫“紅衣大炮”。直到清軍入關,攻打李自成殘部和南明的時候已經具有相當實力的火器了。可以說火器為清軍統一全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到了清朝康熙年間,火器的發展達到了清朝的巔峰。在中俄雅克沙之戰中,清軍就用紅衣大炮炮轟堅固的雅克沙城,大獲全勝,迫使俄國投降。在康熙平三藩,平準格爾的戰役中都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當時重火器以火炮為主,輕火器以火槍為主,康熙還重用比利時傳教士南懷仁製造出了適合南方作戰的機動性很強的火炮。到乾隆的前期,還造出了新型鳥槍,紅衣大炮,子母炮等。

只可惜的是到了清朝中後期,國家安寧沒有戰亂,統治者開始不思進取,火器的發展開始止步,甚至是倒退,先進的火器丟在庫房基本沒有人管,也沒有人操練怎麼使用火器。一百多年之後,鴉片戰爭爆發,清軍依然使用的舊式火器。有史料記載八國聯軍攻陷天津的時候,打開軍隊的庫房發現了大批先進的火器,感到驚訝不已,為什麼這些八旗兵放著先進的火器不用,反而拿著刀跟他們打仗。

清朝末年,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興起,火器的製造和引進達到巔峰,創辦了大批的軍械所,槍炮製造局,還組建了亞洲最大的艦隊,只可惜甲午一戰,北洋艦隊全軍覆滅,洋務運動也宣告失敗。

仔細研究會發現,清朝從立國到滅亡,基本上還是很重視火器的,除了中間一百多年止步不前外。而且火器從領先到落後,再到洋務運動的奮起直追,可以說單論火器方面已經不輸世界的先進水平,特別是北洋艦隊的鐵甲戰艦,可以說世界一流的水平,只可惜還是敗了。

所以說清軍不吸取教訓,不重視火器,其實是一種誤解。歸根結底,戰爭的勝利與否,火器只是一個因素不是決定因素。真正決定戰爭勝利的是人,是社會制度的先進與否!


三十六說史


首先,明朝的熱兵器已經足夠發達,這是不爭的事實。但是也有不強大的地方,比如火炮。

其次,熱兵器在中國不管是從研發,生產製造,到裝配,一直都是政府直接掌控的。起初的時候或者因為創始者的明智遠見而有大的發展,但是後來逐漸官僚化,使得工匠們更多的在混飯吃,造成研發的進度逐步變得緩慢。加上生產方面沒有工業化的思想,產量非常低,部隊裝配水平差。到了後來也就逐漸落後於歐洲國家的水平,沒什麼優勢可言,於是就開始採購,這就加劇了對熱兵器的研究。

第三,不論是清朝還是明朝,熱兵器的好處估計當局者都很清楚,但是熱兵器作為雙刃劍,它的危險執政者更清楚。於是他們對熱兵器的民間研究生產及其不鼓勵。再加上害怕這些東西流傳出去影響了自己的統治,管理非常嚴苛。清朝後期在研究製造上更是趨於停頓。直到北洋軍閥派系開始改革,才在國內重新興起了熱兵器的研究,包括戰艦。但是此時已經落後世界太多,黃海戰役時炮彈尚且要買國外的,買了假貨都不知道。

所以實際情況是,很多清軍還用的冷兵器,用熱兵器的也是買的很多國外落後的產能,造成了戰場上的吃虧捱打。


阿慶還是阿慶


明朝火器的先進是相對誰?如果對比宋元,當然先進,如果是對比歐洲,還是醒醒吧。

說到火器,必然想到的是槍和炮。首先說槍。

燧發槍



燧發槍,在1547年(16世紀中葉)就被髮明瞭,這種火槍大大簡化了射擊過程,提高了發火率和射擊精度,使用方便,而且成本較低,便於大量生產。可謂是比火繩槍領先一個時代。到16世紀80年代,許多國家的軍隊都裝備了這種撞擊式燧發槍,這種隧發槍被世界各國仿製和採用,直到19世紀中期

而相比整個明朝都沒有燧發槍的影子,更別說製造了,明朝最先進的火器是鳥銃,這種鳥銃是仿製火繩槍後的產品,最初經過葡萄牙傳入日本,在倭寇手上戚家軍繳獲後被仿製,所以鳥銃本質上就是火繩槍。然而仿製後的鳥銃效果比火繩槍依舊差很遠,戚繼光給的評價很明顯——“為北方遇敵,惟有快槍一種,人執一件,但成造本拙,工尤粗惡,身短體薄,腹中斜曲,口面大小全無定製,不堪擊敵。而鉛子又不知合口之度,什物不具,裝放無法,徒為虛器。故雖敵畏火,而火具又不足以下敵,惟有支吾不見敵面而已。且柄短贅重,將欲兼持戰器,則不能兩負,將只持此器,則近身無可恃者。”

(明朝火器發揮作用最大的就是鳥銃,至於大多數人吹的迅雷銃和三眼銃,並未在戰場上發揮多少作用,有設計圖不代表能夠使用,何況設計這些槍炮的趙士禎《神器譜》還是很一個奧斯曼傳教士學的,相信設計圖就如同相信印度在2017年能製造600km/h的高鐵一樣,畢竟印度已經把600km/h的高鐵設計圖畫出來了)

火槍的裝備數量

可通過兩組數據,

戚家軍步軍營滿員編制的官、軍構成和人數,在《練兵實紀》附《練兵雜記》卷六《車步騎營解·步營解》中記述:



從資料中可以知道,士兵總共2699人,火兵216人,內銃手為1080人,殺手1080人。步軍營中的各類雜役人員大致為479名。戚家軍的火器裝備率能夠達到50%左右,因此非常強大,然而數量對比歐洲卻是遠遠不夠。歐洲30年戰爭(1618——1648年),各國的軍隊人數:




從以上數據來看,光是瑞典的軍隊數量從1590年——1630年大概在1.5萬人——4.5萬人之間,而據記載,瑞軍步兵團火槍手佔2/3,長矛手佔1/3,騎兵則基本配有火槍,步兵和騎兵原來的縱深配置隊形為3~6列橫隊,平均每千人配備火炮5~12門。其他國家比例稍低,但是傳統強國的比例則更高。

火炮方面

一、胡斯戰爭


胡斯戰車


1419—1434年的胡斯戰爭(又稱捷克農民戰爭)中,西方已經很熟練的作用火槍與火炮的組合,在這場戰爭中大放光彩的胡斯戰車,每輛戰車配備18—20人:2名射手、4—8名弩手、2—4名鏈枷手、4名長矛手、2名盾牌手和2名馭手。1431年的多馬日利採戰役中,集結步兵、騎兵,5000人,戰車約3000輛和火炮600餘門。

這場農民戰爭中火器的規模已經不亞於同時期的明朝。

二、無敵艦隊


蓋倫船


16世紀後期縱橫於海上的西班牙無敵艦隊。無敵艦隊約有150艘以上的大戰艦,3000餘門大炮、數以萬計士兵的強大海上艦隊,最盛時艦隊有千餘艘艦船。和鄭和艦隊不同,由於鄭和所處的年代原因,鄭和的船並不具備裝載火炮的功能。而西班牙使用的蓋倫船不僅樓層高、排水量大,而且

在每一舷側各裝載有8—10門火炮,在船首與船尾部的炮位各擁有2門火炮,平均每艘戰艦都有15門加農炮。

三、風帆戰列艦


1637年建成的海上君王號


活躍於明末時期的風帆戰列艦,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戰艦,這是“戰列艦”的名稱首次被運用,最早出現的是風帆戰列艦,歷史學家們稱讚它為“魔鬼武器”。它的出現使得世界步入新的時代,海戰的戰術隨之發生了劇烈的變革,不再依靠原始的接舷肉搏,代之以遠距離的炮擊。上圖

海上君王號全長76米,水線長46米,龍骨長39米,船寬14.7米,吃水6.3米,排水量1600噸,裝有104門火炮。

而同時期的明朝卻在被後金這個遊牧(或者說是)漁獵民族欺負,袁崇煥的寧遠大捷主要得益於引進了11門紅衣大炮,然而這11門紅衣大炮只有同時期風帆戰列艦火炮數量的十分之一,從明中期開始,中國的火器已經被歐洲遠遠超過,明末是差距非常大,清朝康熙曾下令南懷仁製造了種類與數量眾多的火炮,縱向對比明朝火炮先進很多,但是被甩開的差距卻是難以追趕。

研究歷史,是防止再次出現“後人復哀後人”的事情,用意識形態看歷史,連什麼時候落後的都要逃避,看不清本質,只會讓同樣的錯誤再次上演


東皇泰一神


因為你提的問題本身就是偽命題,清朝的火器相比於明朝並沒有退步,火器裝備率也高於明朝,只不過由於幾乎沒有大的發展,所以才被西方吊打,給了你清朝都是冷兵器的錯覺。實際上,清朝在初期對於火器的使用可圈可點,在後期被英軍擊敗很大程度是因為訓練差和懼怕肉搏,反而不是火器對射。

我之前寫了一篇文章專門說這個

在很多人眼中,清朝是一個在軍事上目光短淺的朝代,正是因為清朝固守所謂的“騎射乃滿洲根本”才導致中國的火器技術停滯不前,從而在19世紀落得個被動挨打的地步。但實際上,至少在清朝初期,清朝對於火器的發展和運用還是相當成功的,甚至相比於火器發達的明末,有過之而無不及。

一、 發展迅速的清初火器

在與明朝的戰爭中,後金可以說是吃了火器相當大的虧。努爾哈赤因為寧遠的紅夷大炮而損失慘重,一病不起。皇太極也同樣因為火器而在寧錦防線停滯不前。一次又一次的慘敗讓後金意識到了火器的重要性,因此,後金一方面抓緊仿製明朝火器;一方面積極吸納明朝的降兵降將以提升火器製造技術。其中,最大的轉折點就是吳橋兵變,因為與明朝派來的將官不和,原毛文龍部將孔有德率領其所有部下和火炮一併投降了後金。孔有德在給皇太極的降書中寫道:“本帥現有甲兵數萬,輕舟百餘,大炮、火器俱全。有此武器,更與明汗同心協力,水陸並進,勢如破竹,天下又誰敢與汗為敵乎?”皇太極知曉孔有德來降後,更是親自出門迎接,委以重任,孔有德的部下由此成為了清朝第一支成建制的火器部隊。由於孔有德部曾經在孫元化手下待過,因此對西洋的造炮之法十分熟悉,使得清朝的科技樹一下從冷兵器時代直接竄到了東亞頂尖水平,這直接決定了之後明清戰爭的勝負走向。


(開始擁有成形火器部隊的清軍)

在獲得孔有德的技術人員後,清軍的火器技術進展神速,很快就有了大批的火炮荷炮兵部隊。在1639-1642年間的松錦大戰中,明清雙方的火炮旗鼓相當,互相轟擊,清軍的火器技術進展如此之快,以至於明朝將領樊成功驚訝的說:達賊將松山25、26兩日狠攻,城中拾得打進炮子600餘個,俱重十餘斤,目下南牆所裝紅夷炮37門。由於在火器上,清軍已經不落後於明君,而在騎兵和重步兵上,又遠勝於明軍,所以,松錦大戰的失敗,實際上已經是一種必然。松錦大戰的最後,明朝總督洪承疇與遼東將領祖大壽又相繼降清,明軍由此又喪失了3683門火炮,其中包括16門紅夷大炮,以及火槍1519支,明軍由此喪失了最為精銳的火器部隊,此消彼長之下,清軍的裝備截止1642年已經超越了明朝,明朝的技術優勢徹底喪失殆盡。

(雍正年間的清軍裝備情況)

明朝滅亡,清朝入關後,火器的發展也並沒有停止,為了剿滅南明的殘餘勢力以及對抗北方的準噶爾人。清朝繼續大力發展火器,並對明朝時的火器技術和裝備情況進行了大量的改進。雖然明末時中國的火器已經相當發達,但是軍中依然殘留了不少像噴筒、碗口銃、三眼銃、佛郎機這種效率低下、落後於時代的原始火器(這些火器是西方15世紀玩剩下的)。清朝入關後對這些火器進行了及時的淘汰和換裝,到了康熙年間,清軍已經完全普及了鳥銃、紅夷炮等西洋新式火器。鳥銃更是代替了弓箭成為了清軍的主要遠程武器。

(鳥銃開始代替弓箭成為主要遠程兵器)

二、 表現良好,大顯神威的清初火器

在明朝滅亡,清朝入關後,清朝國內的局勢依然動盪不堪,清朝仍然需要發展火器來維護主權與國土的安全。而這些火器也確實在實戰中不負眾望,給予敵人極大的殺傷。

清初火器第一次較大的表現就是雅克薩之戰,當時,俄羅斯一小股哥薩克流竄到了中國的東北,並在雅克薩建立城堡據險死守。清軍為了驅趕哥薩克,特地調來了3000軍隊和被稱為神威無敵大將軍炮的一批紅衣大炮。雖然哥薩克在火槍上強於清軍,但是因為是雜牌所以缺乏火炮。因此,面對清朝的火炮打擊,哥薩克只能被動挨打,死傷慘重,最終,俄軍只得出城投降。後來,哥薩克背信棄義,再一次故技重施,佔領雅克薩。清軍再次調來神威無敵大將軍炮予以轟擊,最後,800哥薩克被打的只剩百餘人,只得交城投降。此戰如果沒有神威無敵大將軍炮的協助,清軍絕不會獲勝的如此輕鬆。但只得一提的是,雖然雅克薩之戰是清軍獲勝了,但由於對漢人的提防,清軍缺乏足夠的人口來鞏固邊境,因此在領土上實際上仍是俄方佔了便宜。

(神威無敵大將軍炮)

除了與俄國哥薩克的戰爭外,清軍的火炮還在清朝與準噶爾的戰爭中立下了汗馬功勞。在烏蘭布通之戰中,康熙帝率領裝備大量火炮的清軍與準噶爾展開了決戰。當時俄國大使戈洛文正在準噶爾軍中,他詳細描述了當時兩軍的戰況。戈洛文記載噶爾丹用一種極有創造力的方法來防禦清朝的進攻。他將部隊中所有駱駝的蹄子用繩索捆綁了起來,由此形成了一道“駝城”用來防禦清朝的火器。而噶爾丹的部隊則躲在駝城的後面像清軍放箭。雖然噶爾丹的設計別出心裁,但依然無法擋住清軍大炮的轟擊,在進行火力覆蓋的同時,清軍騎兵則從左翼迂迴到噶爾丹的側翼,在火器和騎兵的雙重打擊下,噶爾丹大敗,只剩下數千人倉皇逃走。在之後的昭莫多之戰中,清軍更是藉助火炮與騎兵的配合作戰,徹底殲滅了噶爾丹的主力,使得一代梟雄只能在兩國邊境流竄,再無能力進行大的軍事活動。

(在準噶爾戰爭中立下汗馬功勞的威遠將軍炮)

總的來說,清初由於戰事頻繁,並沒有荒廢明朝遺留下的火器,甚至還對其進行了改進和換裝,清初的火器水平大致也不落後於世界潮流太遠。但是隨著清朝的邊境局勢逐漸趨於緩和,火器的發展也陷入了停滯。

三、清朝火器發展的停滯和衰落

雖然清初的火器如此輝煌,但是依然很

快衰落了下來,在清初時,清朝已經全面列裝了火繩槍(鳥銃)和紅夷大炮,但是直到鴉片戰爭前,清軍的火器裝備依然沒有絲毫變化,依然拿著落伍的17世紀火器。而此時的英軍已經列裝了更為先進的燧發槍和榴彈炮,並在之後不久又換裝了後線膛步槍。清軍的火器與西方國家已然拉開了近200年的差距。

(馬戛爾尼筆下的清軍士兵,依然裝備17世紀的火繩槍)

為何曾經重視火器的清朝在中後期停滯不前,網絡上可謂是眾說紛紜。一種說是因為清朝皇帝思想落後

,強調“騎射乃滿洲根本”,但實際上,當時雍正乾隆之所以老是強調這點恰是因為當時的清朝部隊太過依賴火器,而對肉搏則極為恐懼。因此,清朝皇帝希望通過重拾滿人最早的騎射傳統來重振軍威,如果真的看重騎射,直接把鳥銃裁剪換回弓箭不就完了,光打嘴炮有什麼用。“騎射乃滿洲根本”反映的是清朝皇帝對部隊武勇下降原因的錯誤認知,而不是真的認為騎射比火器強大,錯的是騎射實際上並不能恢復軍隊的血性。而清朝軍隊後期缺乏血性和勇氣也在鴉片戰爭中顯現的淋漓盡致,當時,清軍在和英軍進行火器對射時尚能維持陣線,但一旦到了肉搏戰,卻被英軍用刺刀捅的人仰馬翻。而在與太平天國的戰爭中,八旗兵雜以綠營威寧兵數百守炮位,竟被7個長毛太平軍持長矛短刀追得丟棄大小炮位十餘,投身激流,寧願淹死也不敢肉搏。如果清朝真的只重視冷兵器,肉搏又怎麼會敗?

(被英軍用刺刀擊敗的虎衣藤牌兵)

還有很多人說是因為滿人不信任漢人,因此拒絕發展火器以增強漢人的實力。這種說法完全是無稽之談,如果真不信任漢人,滿清所做的不應該是荒廢火器,而是隻允許滿人掌握火器,這樣才能形成某種技術上的優勢,但實際上直到清末掌握火器一直都是漢人,火器部隊的比例還越來越大,清廷從未乾預。而且,難道漢人掌握先進火器就能反抗滿清嗎?滿清對於漢人的統治主要在於思想,而不是武器,就算是清初,只要漢人部隊不想服從滿清,分分鐘可以靠著人數和武器優勢推翻清朝,但是他們沒有反抗,證明思想上已經認同了這種統治,要不一個一億人的民族,佔據經濟和武器上的雙重優勢,就算吐口吐沫,也把一個幾十萬的部落淹死了。

筆者認為,清朝荒廢火器最大的原因就在於承平日久,沒有強大的外敵予以逼迫。中國自宋朝以來,一直實行重文輕武的政策,這在清朝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貫徹,對於武將的提防自然導致了對軍備的不重視。很多人不知,就算是明朝,在永樂到嘉靖這一段時間裡,火器發展也陷入了停滯之中,直到嘉靖年間引入西洋的佛郎機和鳥銃才開始繼續發展。而直到明末生死存亡之際,明朝的很多大臣依然視火器為“奇技淫巧”,並一再延誤徐光啟要求的引進西洋火器和炮手的撥款。而當時大臣們的理由和清朝後來的理由一樣,漢朝唐朝沒有火器也能戰勝外敵,我們為什麼不可以?一旦周邊沒有強大的外敵,提防武將,抑制軍隊就被排上了中原王朝的日程表,這種傳統的重文輕武、以文制武以及天朝上國無所不有的虛榮幻想,最終導致了清朝火器的沒落。當乾隆拒絕馬嘎爾尼的貿易請求後,他似乎完全沒有意識到,馬嘎爾尼背後的大英帝國已經發展到了何種程度。

中國古代軍事的衰落,絕不僅僅是技術上的落後,更來源於其背後落後的制度、觀念以及根深蒂固的腐敗。就算是清朝依然堅持發展火器,但只要沒有進行大的改革,依然無法難逃被動挨打的命運。


沉思的托克維爾


清朝的皇帝一直是比較自卑的,他們認為清朝得了天下完全是靠運氣的,為什麼說自己是僥倖得了天下呢?因為當時明朝確實天災人禍頻頻發生,搞得明朝政府是焦頭爛額,另加當時明朝吏治腐敗到了一種人想象不到的地步。

明朝當時遭遇的是小冰河時期,導致農作物顆粒無收,顆粒無收就導致了起義,而崇禎帝有雄心去平叛,但是由於國庫空虛,拿不出銀子,問大臣捐款,朝臣也是叫苦連連,結果李自成攻入北京,都規規矩矩拿出了餉銀。


清朝統治者認為明朝火器這麼先進都敗給了自己的騎兵,當然是對火器就鬆懈了。雖然康熙是挺喜歡西洋玩意的,但是這只是一種愛好和興趣,並不是康熙想要將這些西洋玩意兒擴充到部隊去增加軍隊的實力,只是覺得新鮮,弄過來玩玩而已。

另外,清政府入關以來一直採用的是愚民政策,一直自稱是天朝上國,就怕漢人造反,所以什麼先進的發明 ,統統靠邊站,你有多先進的火器裝備,照樣不是輸給我們戰馬和弓箭了嗎?

不能以偏概全,總體來看,清朝的火器是不夠發達的,但是清朝初期至平三藩時期,火器確實給清政府幫了很大的忙,但是平三藩之後,清政府就滋生了傲慢的態度,從此就對火器的發展不聞不問。

總之,就是自負二字能概括了的。


南柯多萌


首先要明確一點,就是明朝的火器不總是那麼先進的。明初時,中國的火器的確處於世界領先水平,像什麼碗口銃啊、洪武大炮啊、快槍啊、手銃啊,其冶煉技術都是非常高超的(相比於世界同期),而且明軍的火器的裝備數量也是同時期比例最高的國家之一,尤其是成祖的時候,大明成了專門的火器部隊-神機營,這世界上第一支獨立的火器部隊。


不過進入1460s之後,明軍的火器就開始漸漸不如歐洲的了,歐洲此時使用的火炮就是大明16世紀非常流行佛郎機大炮,不過在歐洲,這種炮叫做長管炮,玩過帝國時代三的玩家應該對這種反炮利器非常熟悉。

當大明正熱衷於歐洲已經逐步淘汰的佛郎機時,歐洲又發展出了威力強大的前膛加農炮,也就是明末的利器紅夷大炮。所以說,明代的火器發展是早期先進,中後期落後,後期通過西學東漸又逐漸和世界持平,甚至有些方面還反超了西方。

其實如果堅持這股勢頭,中國不至於落後世界,到也有可能假如帝國主義行列。

到了大清,火器並沒有得到廢止,反而裝備率要比明朝還高。而且大清對火器進行了精簡化處理。像什麼三眼銃這種落後的火門槍就直接被拋棄了,實驗性武器也被放棄,最後留下的都是先進好用的鳥銃、紅夷炮和佛郎機。在康熙年間,康熙皇帝讓比利時傳教士南懷仁改進鳥銃,仿製了一批番腸鳥銃。

對紅夷炮進行調試,增加火炮的射程和精準度。雍正時期,在和準格爾的戰鬥失利之後,清軍又進行了最後一次不收外力干擾的軍事改革,燧發槍進入中國,和鳥槍並用于軍隊,而且鳥槍也全部改進於土耳其的魯密銃。火炮採用了沙俄的樣式,統一為6磅炮、10磅炮和12磅炮。另外就是清軍對於火器的運用也要高於明軍,發展出了近代的方陣戰術,只不過不被中國的所謂歷史專家重視而已。



在近代和英法聯軍在大沽口的戰鬥中,裝備老式鳥槍的桂軍就是以火槍方陣對戰英法聯軍,只不過槍的射程和火力都不如英軍,而且戰鬥意志不強。當然清軍的這些進步在當時的火器發展程度來看還是退步,到了乾隆年間,火器的發展徹底停滯,而且由於吏治腐敗,火器的鑄造也開始變得不合格,質量也就隨之下降了,但總體來說,大清的火器,依然是要勝過150年前的大明的。


火器工坊


我發現頭條有很多沒有常識的人。。

首先要承認,明朝時期的火器發展的的確不錯,這點不可否認,包括萬曆年間入朝對日作戰,還有關寧鐵騎的火力配比。但是這只是精銳部隊或者少量部隊。我們同樣可以看到,東南沿海的戚家軍仍然使用大刀長矛對付倭寇。還有在明朝末年平定西北叛亂的時候,火器更多是用於守城,機動部隊更多依靠的是騎兵,殺傷敵方的主力還是靠冷兵器。所以拜託你們這些明吹,冷靜看待歷史行不行!別把百度貼吧那一套帶到頭條來!

結論,明朝火器的先進是暫時性,少量性的,到了明朝末期清朝初期,西方已經趕超上來。從鄭成功收復臺灣我們可以看到,荷蘭強盜的火炮和戰艦甚至要優於中國!

其次,清朝入關。滿清政府作為一個少數民族,說她是馬背上的民族是不對的,她畜牧,但也漁獵。初期是大明朝的一個自治領地,類似於我們今天的內蒙古自治區,當然了,獨立性要大的多。後來,趁著西北叛亂,攻佔北京城。聯合吳三桂,進入北京,奪取政權。個人認為這是很正常的一次權力更迭,在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體制下,誰做皇帝和老百姓有多大關係呢?無非是好的皇帝能給老百姓好的生活罷了,這樣把一輩子的生活寄託在一個人的品性和能力上,不得不說這是社會的悲哀。最悲哀的是,一些明吹還在貶低清朝,野豬皮,滿狗的叫著,鼓吹它的明朝有多美好。

清朝奪取政權後,收復臺灣,徵葛爾丹,運用外交手段將西藏重新納入中央行政體系中。越南,朝鮮成為藩屬國。也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巔峰的一刻。

好景不長,由於長時間的閉關鎖國。小農經濟的封閉性和落後性,再加上少數民族那一點敏感性和追求政權的穩定的心理,中國已經遠遠落後西方。到了鴉片戰爭,清政府被狠狠的打臉了。堂堂帝國被幾艘軍艦逼得和談。於是,有識之士開始了變革,就有了洋務運動。洋務運動是一個什麼過程呢,推薦大家看一下,走向共和這部紀錄片。我就不詳述了!

當然。洋務運動最終以甲午戰爭的戰敗宣告失敗。中國因此一役,亞洲第一的海軍,北洋艦隊全軍覆沒。也沒有錢再發展海軍,所有後來有了袁世凱的天津小站練兵以及後面的北洋軍政府。歷史的事情就是這麼環環相扣。


順便貼張圖,照片是後期加工的,這是BBC紀錄片裡的,鴉片戰爭的時候,中國軍隊的裝備。火槍很長,很落後,有的甚至還是火繩槍,但是裝備率也達到了50%以上,當然,這是參戰的部隊。所以那些說清兵掄著大刀長矛上的需要補補腦。

最後致敬那些倒在抗擊侵略者的戰場上的英烈,無論您是漢人,還是滿人,都值得我們緬懷!

還有在那個年代,為了中國的發展,為了民族的未來,推動中國進步的各式各樣的人,曾國藩,李鴻章,梁啟超,袁世凱,張作霖,段祺瑞,孫中山,魯迅,關天佑等等等等,都值得我們去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