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頭條」湖南城市學院:「摳」出來的大效益

·學習貫徹十九大精神 寫好教育奮進之筆

“摳”出來的大效益

——湖南城市學院精細管理改革記

高校精細管理改革如何做?在湖南城市學院採訪,聽到學校3個“摳門”的小故事,帶來的大效益讓記者既驚訝又感慨,或許能給同樣正在進行改革的高校以借鑑和啟發。

「教育頭條」湖南城市學院:“摳”出來的大效益

故事一:一名臨時工

“支持學校決定。”湖南城市學院體育學院黨總支副書記郭羽在學校做臨時工的妻子被辭退了,學校黨委書記羅成翼問起來,他真誠地表示。郭羽說,學校由此帶來的巨大變化,所有人都看得見,凡事不能只想到個人。

“臨時工過多,佔全校用工15%以上。編內的一些人工作量不飽滿,甚至還要拿缺編費”,“閱覽室、自習室空蕩蕩的,教研室、實驗室晚上黑漆漆的”,羅成翼形容自己2016年4月到校履新時看到的情形。

“人浮於事,教風學風機關作風不理想,學校又何談發展?”羅成翼和校黨委班子成員意見一致,要加緊進行人事制度改革——整合學科,精簡機構,定崗定編,從嚴治校。

4個短句16個字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就難了。“大大小小開了幾十個會,校內外的多次調研,十幾次的反覆修改,還接受了員工們的當面質詢。”校黨委宣傳部部長李斌說,羅成翼一年裡就作了18次大的報告,“思想基本統一了”。

終於,2017年年初,一系列改革舉措先後出臺:幹部能上能下、職稱評聘、高層次人才引進、教職工競聘上崗、績效分配……改革新政下,75人低職高聘,近350人收入“高靠”。化學與環境工程學院副教授劉長輝就比上年增收4萬多元,超過部分教授的收入。

“鯰魚效應。”校黨委組織部部長、原人事處處長袁志成說,改革後的員工們“固定工資靠身份,績效工資看業績”;原來評了教授睡大覺,現在評了教授老不安。全校員工們的面貌煥然一新,人人找事做,人人搶事做。最近一次要報省教改項目,以前是天天催著沒人報,這次只需上報10個,但最後來了80多個。

人員也大量減少,機關行政精簡了20多人,大部分臨時工依法依規辭退。圖書館原有27名臨時工,重新定崗定編後,不僅辭退了大量臨時工,取消了缺編費,而且還分流16名正式員工到二級學院,“既解決了學院辦、教務辦、學工辦缺人的問題,又節省費用上百萬元,而且一年開館時間淨增1350小時。蠻好!”湖南城市學院院長李建奇說。

故事二:一間檔案室

「教育頭條」湖南城市學院:“摳”出來的大效益

“學校發展太快了,檔案成倍增加,急需新建檔案館。”2017年6月,學校檔案館館長於應華將一份報告遞到校領導的桌上。新建檔案館需要上千萬元,就是改建至少也要上百萬元。“騰辦公室,副處長每兩人一間。”校黨委一聲令下,嘩啦啦,30多間辦公室空了出來,“5年、10年的檔案都有地方放了”。

騰房子做檔案館,這還只是湖南城市學院這兩年改革中的一個小動作,更大的動作,是從2016年底開始進行二級學院大調整、學科大整合,帶動了綜合效益大顯現。

“我們的目的是聚焦‘城市’特色,實行學科分類發展。”羅成翼介紹,學校城建類核心專業、服務城市建設與管理類專業佔比75%,但經歷合併升本、擴校擴招後,學校的學科專業、資源投入、師資隊伍等過於分散的問題開始浮現,“特而不優的,必須集成資源進一步做強特色。”校黨委班子認識高度一致。一番艱難而細緻的工作下來,全校16個二級學院整合成12個,形成城市建設類、信息製造類為重點,管理服務類、公共基礎類協調發展的學科專業集群。

學科整合使得專業更強勁,師資隊伍結構更合理,產學研一體化的渠道更暢通。這兩年,學校與益陽市政府和華為公司共建“湖南新型城市智慧研究院”,新增省級重點實驗室、研究中心3個,博士後流動站1個。只有16個正式編制的規劃建築設計研究院,2017年的合同額突破1億元。

更讓人想不到的是,學科整合人員調整,全校硬生生騰出122間房子,“整整一幢大樓,14000多平方米,正好解決了工程訓練中心、大學生創新創業基地等急需用房。新建的話至少要六七千萬。”李建奇說,之前總有人說教學用房不夠,這下好了,一項改革措施就“長”出這麼多房子,改革真的是生產力。

故事三:一瓶礦泉水

「教育頭條」湖南城市學院:“摳”出來的大效益

“一兩個小時的會,要發這麼大瓶礦泉水?”2017年9月全校教師節表彰大會後,細心的羅成翼說,於是,2元一瓶的換成1元的小瓶。“小瓶也有好多人沒喝完,太浪費。”隨後,每次開會,瓶裝的礦泉水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飲水機和紙杯。

一瓶礦泉水兩塊錢,一次會議動輒上百人,全校一年大小會議不少,省下的錢真的可以“聚沙成塔”。有人細算了一下,這座“塔”一年不少於10萬元。湖南城市學院就是這樣,點點滴滴地“摳”錢,硬是“摳”出了一種節儉辦學理念和艱苦創業精神。

“學校辦學經費供需矛盾十分突出,1200餘名員工,1.7萬名學生,這麼大個家當,手一鬆,有限資金就會稀釋。”羅成翼說。他領著記者在校園走,邊走邊隨手撿起一個白色塑料袋。“你把學校當家搞呢。”記者打趣道。“學校就是我們的家,‘管家’治校就得落小落細。”羅成翼風趣又認真地回應。

確實如此。學校法律顧問孫濤舉了個例子:2017年底,學校進行路燈改造,招標上限控制價為270萬元,某施工單位通過公開競爭以210萬元中標。工程進行到一半,施工單位以“虧本”為由停工,要求加價40萬元。學校堅決回應:“嚴格依照合同辦事,否則追究違約責任。”施工單位最終以合同價格按質按時完成了路燈改造工程。“不管是裝燈、種樹,還是建樓、修路,學校所有基建工程、物資採購,沒有敢不嚴格依法依規履行合同的。我也沒少擺臭臉。”孫濤笑著說。不少施工單位感慨,“低價進高價出”的套路,在湖南城市學院行不通!

“礦泉水”效應影響全校。學校會議室、辦公室的沙發掉漆、破皮,新換的話要20多萬元,結果只花了不到1萬元修補如新;新生軍訓,改由經過精心挑選培訓的高年級學生擔任教官,既訓練出一批高質量的“國旗班”學生,又節省經費40多萬元。

3個小故事下來,全校一年壓縮行政經費1222萬元,增加發展經費6031萬元。“‘摳’的目的,是為了‘把錢用在刀刃上’,集中財力確保學校核心指標快速提升和教職工待遇穩步提高。”學校計劃財務處處長劉貴芳說。

“減”“省”兩年來,湖南城市學院通過推動精細管理改革,辦學效益增強,校風校容校貌發生明顯變化,圖書館滿座、實驗室亮燈、雙休日加班成為自覺常態,校園提質、美化、亮化面貌一新。師生員工求新求變、幹事創業,推進學校改革發展進入“快車道”。近兩年,學校國家自科、社科基金立項數量為歷年之最,學生英語四、六級通過率、應屆畢業生考研率均創歷史新高,校辦產業年產值突破2.32億元,項目、平臺等更多核心指標進入全省同類學院前列,教職工近兩年人均收入平均每年增加15%以上。

記者 李倫娥 賴斯捷 陽錫葉 通訊員 周潔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